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盛唐余烬 >

第117部分

盛唐余烬-第117部分

小说: 盛唐余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方旗、虎豹衣,正是吐蕃王族的象征。

    与他并排而骑的,是末凌替的长子,苏毗部的继承人悉诺逻,两部人马合计万骑,其中苏毗部出动了七千,已经算得上全族精锐尽出了。

    这一万骑就是哥部大军的前锋,他们熟识地理,能为大军的行进,带来极大的便利,水源、宿营地的选择,在这一望无际的高原之上,都是极有讲究,而且十分危险的事。

    更不必说,沿途还有不少吐蕃人的城堡,全靠着末凌替,这个吐蕃人的尚官,才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通过重重阻碍,速度竟然比匆匆回师的达扎路恭还要快上几分。

    正是万骑的到来,稳定了战场的形势,吐蕃人中止了攻击的过程,唐人也没有进军的打算,封常清带着安西诸将,径直离开自家军阵,前往迎接。

    刘稷,这个军中小小的戍主,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当然是吊在最后头了。

    他倒是满不在乎,反而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支奇怪的队伍,自从来到这个时空,他的第一个掩护身份,就是一个粟特行商,这样的人,在大唐军中比比皆是。

    他的乾坑戍,除了张无价、许光景两个汉人军官之外,还有许多异族的军士,康老四和战死在雪山上的老石都是来自西域的粟特人,其余的羌人、吐谷浑人、突厥人、高苟丽人、波斯人等等皆不在少数,多民族属性尽显无遗,也是后世史学家最为津津乐道的一点,因为它迎合了某种政治倾向。

    在这种形势下,再多一支吐蕃人组成的骑军,又有什么奇怪的。

    对于安西镇而言,苏毗人的归附,可谓是意外之喜,那也就意味着,吐蕃人唯一的大援,反而变成了唐人的助力,这一消一涨之下,实力的对比再一次加大。

    双方的军将倒是客客气气,封常清毕竟是新任的节度,无论是论惟贞还是悉诺逻都是执礼甚恭,只是后者,在被介绍到刘稷时,似乎多看了他几眼,让人有些不太舒服。

    做为哥部的前锋,他们并没有马上扎营,而是同吐蕃人一样,摆出了戒备的阵势,为的是即将到来的河陇大军。

    他们并没有寒喧太久,不过一个时辰之后,如云的旌旗便从地平线的边缘处出现,一面接一面地令人应接不暇。

    首先出现的,是新任神策军使李晟和所部兵马,虽然不过千骑,却有一股血战之气。

    其后是五千突厥骑兵,统领他们的是袭封燕山郡王的火拔部首领,火拔州都督火拔归仁,他们虽然身着唐人的甲胄,依然有着草原部落的桀骜。

    在他们的后头,河西、陇右两镇各部兵马源源不断地开过来,每军都是三、五千不等。

    左羽林将军、振武军使郭英乂

    右武卫将军、临洮军使鲁炅

    临洮太守、白水军使成如璆

    右卫将军、河源军使王思礼

    左金吾卫将军、赤水军使王难得

    。。。。。。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和不熟悉的面相,纷至沓来。

    当总数超过五万的队伍依次通过之后,几面硕大的节旗终于出现在他们面前,封常清的心已经放下了,前部不下五万,后面也必然不会少于五万,哥舒翰倒底抵不过封王的诱惑,几乎全军来攻。

    有了这十万之兵,唐军已经在数量和质量上丝毫不逊于吐蕃人,无论之后是打还是和,这场胜利算是实实在在地到手了。

    哥舒翰同样放心了,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看到逻些城上的旗帜,不亲眼看一看吐蕃人被逼到一隅,他的担子如何卸得下,这同样是一种冒险,而他平生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冒险。

    因此,当两个节帅迎面相见时,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阵大笑。

    “封瘸子啊封瘸子,上回一相聚,某在龟兹城中为害,你连个正经活计都找不到,一晃十年过去了,你我都成了节度使,一同站在吐蕃人的都城之下,岂非天意乎?”

    “哥舒老贼,龟兹没了你,百姓安生了好多年,你若不走,倒叫某家好生为难,可惜,你来得太晚了,我安西儿郎已经拿下头功,吐蕃人行将覆灭,再无超生之期,亦非天意乎。”

    “你这嘴啊。”

    哥舒翰心情很好,自然也不在意他的打趣,两人都是安西出身,只不过当时一个是安西副都护家的浪荡子,一个是穷无立椎之地的普通百姓,其实并没有什么交集,此次才是首次相见。

    倒是杨和这个老将,当年与他的老子就是同僚,如今又掌握了于阗国,算是他的老相识,在他们介绍下,两边的将领互相认了个脸熟,几十人这么一一认过来,到了最后一个时,哥舒翰突然走上前,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个名声已经在外的年青人。

    刘稷也在观察着这位历史上的名将,天宝末年三个著名的悲情人物,有两个正在他的面前,把手言欢,此刻是他们事业的最顶峰。

    或许是刘稷毫不闪躲的目光,让哥舒翰更是青睐有加,他不待旁人开口,便径直走到刘稷的身前,笑咪咪地说道。

    “你就是刘家五郎吧?”

    “末将刘稷,见过哥舒大帅。”刘稷朝他一抱拳。

    “某不是你的大帅,不必多礼,有个人你一定要见一见。”哥舒翰朝身后一招手:“末凌替,快过来。”

    一个吐蕃人模样的中年男子笑着上前来,向封常清等人施了一礼。

    “就是他,就是他杀了达囊乞,你猜猜看,此子多大年纪?”

    末凌替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果然英雄出少年,苏毗部的勇士,也不是等闲之辈,却连还手之力都没有,佩服佩服。”

    刘稷无可奈何地一拱手,算是认下了他们的吹棒。

    或许是哥舒翰的话,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边,一个小小的戍主,反而成了众将的中心。

第二百五十三章 激将() 
    近距离接触,刘稷才有机会与这支毗邻京师的戍边之师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首先一个就是精锐。

    从青海出发,到逻些城下近三千里,大军只用了七天就赶到了,纵然是一人多马,这样的速度,也堪称奇迹了,当然大军本就集结完毕,最前方的苏毗部更是轻车熟路,在他们的带领下,大军用不着有后顾之忧,粮草辎重皆不用考虑,这才达成了目地。

    在他眼前的这些河陇将士,戍边多年,与吐蕃人连连恶战,从不间断,他们克服高原所带来的那种不适,变得比吐蕃人还要吐蕃人,这才是哥舒翰选择的战略。

    连续数日的昼夜行军,他们风尘仆仆、满眼霜色,却依然有着毫不低落的精神头,他们唱着各种腔调的歌谣,满口随意地调笑着,刘稷相信,哪怕现在立刻敲响进军鼓,让他们从行军状态转入对敌攻击,也不会有任何犹豫。

    因为他们的统帅,是哥舒翰。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一只长途数千里,士气军心始终不坠的精锐之师,年年都有战事,并不缺乏锤炼,为什么,会在仅仅几年之后,在同样的人带领下,会在劣势数量的叛军在面前,闭关不出,而被强令出战之后,二十万大军,竟然被一万多叛军击溃,仅仅是一个主帅中风不能亲理所能解释的吗?

    以前在军校,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刘稷就百思不得其解,哪怕有圣命强行出战,派个几万人一试叛军的实力,纵然有什么折损,也不至于动摇整个潼关防线,毕竟据关而守,利在已方而非敌人。

    可这么愚蠢的战例,竟然就真的发生了,潼关一战,唐军损失的,是整个关内道的全部精锐,直接导致长安城无人防守,不得已只能弃城西逃,而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河陇之师尽丧,让被苦苦打压了十数年之久的吐蕃人,不但咸鱼翻身,而且一举反攻,拿下了大唐最为富庶的地区,达到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也断送了大唐最后的中兴机会,后来的那些所谓中兴,只不过是管中窥豹,自欺欺人罢了。

    原因就在于吐蕃人所占据的,是大唐的关中精华之地,以贞观十年的统计为例,当时,天下十道,置折冲府六百三十四,其中关内置府三百六十一,积兵士十六万,占了五分之三还有多,到了近百年之后的天宝十一载,虽然府兵已经被废止,但天下戍边之兵,半出关中,关中子弟,撑起了大唐广大的江山,而吐蕃人的行为,恰恰就打在了大唐的关键之处,再难有回天之力。

    扼腕之余,此时再亲眼看到这支大军的身影,目睹生龙活虎,谈笑风声的哥舒翰,和那些彪悍的河陇诸将,刘稷的心中,五味杂陈。

    也让他,对于那位盛世造反,却取得极大成功的安胖子,有了一丝兴趣,抛开立场,这货的一生,竟然有几分后世网文主角模板的影子。

    “五郎,五郎。”被人一连叫了几次,他才回过神来。

    封常清拉着他,来到一个男子的面前,此人面色方正,神色刚毅,一看就是那种不苟言笑的性子。

    “来来,见过河西节度副使李郡公。”又向对方介绍道:“此子便是刘稷。”

    “稷见过郡公。”刘稷一头雾水。

    “不敢当,光弼见过封中丞,这位五郎之名,在河西就有耳闻,今日得见本人,果然名不虚传。”

    男子说着客套话,面色却丝毫不变,就像是在一板一眼地念着台词,刘稷微微一愣,没想到,连这位号称平叛第一功的天下名将,居然也来到了这里。

    袭封蓟郡公、时任河西节度副使的李光弼,统领着后部的近五万人马,不过晚了一个时辰而已,他的到来,也意味着河陇兵马,全数到达了战场。

    而有些讽刺的是,日后名满天下的他,是个契丹人。

    这个民族在取代了回纥,成为大漠的主人之后,给了当时混乱的中原,极大的压力,更是从中原手中夺取了幽云十六州,将后来的大宋朝,压得喘不过气来。

    此时,不过是偏居一隅,与安禄山纠缠不清的一个中等部落而已。

    李光弼对他的兴趣,不比哥舒翰少,只是他所问出来的,全都是当前最紧要的战场形势,同样很对刘稷的胃口。

    “听闻,这逻些城,是五郎带着人出其不意拿下的,想必也是个胆大的,但不知,下一步,你们有何打算。”

    封常清没想到他会问得这么直接,一时间有些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对方不过是个副使,还做不了河陇兵马的主。

    刘稷接口答道:“好叫郡公知晓,如今吐蕃人已趋颓势,我军大举集结于此,背靠坚城,与敌呈决战之态,有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顿了顿,他又继续说道:“实不相瞒,就算河陇兵马晚些到达,我安西镇也已经做好了,直面吐蕃之兵的准备。”

    李光弼尚未答话,一阵爽朗的笑声响了起来,声到人到,结束了与安西诸将寒喧的哥舒翰走过来,挤到了他们当中。

    “光弼呀,见识过这小子了吧,不是个省事的,咱们还没歇口气呢,他已经用上了激将法。”

    “眼见为实,听闻他年不过十六,倒是让某想到了一人,浑释之的大小子,也是这般年纪,也是这般不畏死。”李光弼附和了一句。

    “嗯,初生牛犊不怕虎,咱们都老了,有些事情,连想都不敢想,这日后,必定是他们的天下。”

    哥舒翰半真半假地说道,却一点也没接刘稷的茬,无奈之下,刘稷正打算继续这个话题,当着河陇与安西众将的面,把事情挑明,让他们无法回避时,一个巡骑前来禀报。

    “吐蕃人遣使者,求见哥舒大帅,已经到了阵前。”

    “这么快?”

    哥舒翰不禁诧异地看了刘谡一眼,刚到这里,一个自家的小将劝他即刻进兵,而敌人,则派出了使者,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是下战书,来意便不言而喻了。

    有点意思。

第二百五十四章 求和() 
    尚结息和几个随从,被唐人的巡骑接引着,从密密麻麻的军阵中穿过,心里一阵接一阵的凉意,从头一直冷到了脚。

    唐军并没有扎营,也许是还没来得及,他却不敢做此想,因为,对方也很有可能,稍稍歇息之后,就马上发动攻击。

    这才是他马不停蹄,即刻就来求见的原因。

    可让人失望的是,哥舒翰没有答应他单独相见的要求,而是在一干将领的面前,临时布置了一个中军营地,两军将领济济一堂,足有近百人之多,这样的情况下,他感到了极端的棘手。

    既然是接待外邦使者,代表朝廷威仪的安西、河陇两位主帅节度仪仗,在营地的两旁一字排开,摆得满满当当,两镇节兵挺胸凹肚,持刀而立,一众军将,各依职份,分立两旁,而营地的正前方,并排端坐着哥舒翰和封常清二人,整个营地中,与他们一样坐在书案前的,是以高适为首的两镇军中掌书记等数人,他们将负责记录行止。

    “吐蕃使者进见。”

    随着中军押衙的一声唱名,尚结息将随从留在外头,解下所佩的直刀,迈着沉稳的步子,走入营地,无视两边唐人将领的咄咄目光,来到大案前,行了一个吐蕃式的礼节。

    “奉我方赞普之命,我,尚结息,赞普最忠诚的仆人,感谢两位大帅,拨冗相见。”

    尚结息的话,让哥舒翰与封常清二人对视了一个眼神,很明显,既然要说话,就要有个主次之分,身在哥舒翰的营地里,封常清并不介意矮上一头,毕竟他履新不过数月,无论是品级还是资历都远远不如。

    “来使不必多礼,我与哥舒大夫见你,只是想知道,你的来意。”封常清开口说道。

    “大帅。”尚结息抬起头:“再长的战事,也总有结束的一天,吐蕃与大唐,有过兵戎相见的时候,也有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时刻,不论谁是谁非,我们的赞普,希望能重现这样的友好,我曾经与贵方的尊使达成过一致,相信二位大帅,一定会我们共同的愿望,上达天可汗,对吗?”

    “此一时彼一时也,那时候,我们还在贡塘城下,如今,已经来到了逻些城,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