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余烬-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的商人,哪有比来自于大唐的更为自信?
刘稷不禁感叹,走在时代最前沿的,永远都是商人。
当然了,商路的繁荣,会带来税收的增加,对于官府而言,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有唐一代,商业都是被鼓励的,就连胡商,都不会觉得低人一等,正因为这种机制,才会造成长安城里,行人肩摩毂击、街市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的景象。
更让他印象深刻的,则是一路上完善的设施,唐制,每隔三十里便会有一座供人歇脚的驿馆,全国共有一千六百三十九所这样的驿馆,安西镇也不例外,像他们这类具有公干身份的人员,只要出具券符,也就是俗称的通关文碟,便可享受一系列入住和补充服务,可比风餐露宿要舒服多了。
至于非公干的商人,也能在出发的州府买到合法的文件,也就是刘稷刚刚穿越过来时,包裹里找到的那份“过所”,在古时候,人员的流动是被严格限制地,出外都要向官府报备,这样做的目地,是为了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并减小流窜和混乱的发生,维持平稳安宁的社会秩序。
如果没有这些设施完备的译馆,他们所携带的三百多匹军马,吃嚼都是一个大问题,战马可不能光吃草,那样会掉膘的。
穿过图伦碛,一条大河便横亘在眼前,这条水量极为丰盛的赤河,后世叫做“塔里木河”,如果不是被手下提醒,刘稷显些就以为看到了黄河或是长江之类的大河。
从这里开始,他们便进入了龟兹镇的辖境,看到眼前的大河,一众将士们异常兴奋,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来自于河陇等地,可当初却是从龟兹镇,也就是安西大都护府的驻地出发的,眼下终于又活着回来了。
刘稷当然没有这种感觉,在旁人看来,这位年青的戍主,显得异常冷静,河上没有桥,全靠船只摆渡,几条稍大一些的,全都挂着权贵和有势人家的旗帜,其余的则是在渡口讨生活的水上人家,对于他们这些军士来说,则安排了专门的官船,摇撸的男子显然认得一些人,因为当初过去的时候,也是这么上的船。
“可是咱们安西镇军回师了?”
得到肯定的答复,男子高兴得有些语无伦次,显然,胜利的消息一早就传回了国内,府中当然是最先得到消息的,眼下突然看到了子弟兵,人人都是与有荣焉。
很快,这份欣喜就被迅速地传播开去,就连那些商人,无不是欢喜异常,甚至主动为他们让开道路,以便能在第一时间登岸。
一路上,让刘稷深刻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味道,军民之间前所未有地融洽,无如穿着如何,打扮各异,言语相不相同,都将这支小小的兵马,视为自家子弟,茶水、瓜果不要钱地递上来,不收还不行。
要知道,这里头,汉人寥寥无几,这种发自内心的热情,随处可见,刘稷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真实的历史上,消息隔绝了五十年,安西镇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
唐人在西域的统治,可以说在整个华夏的历史上,都是一种难以超越的典型,当内地的藩镇们,视皇帝如无物,自行任命官吏、阻断交通、擅自收取赋税、扩充兵马时,这个有着无数理由自立的飞地,依然恭谨如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持着大唐最后一丝尊严,诠释着什么叫做。
忠诚!
这个时代的西域,人人皆以唐人为自豪,人人甘愿托庇于唐人的麾下,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战斗到最后一刻。
难怪过了一千多年,那些移居海外的华人,依然顶着唐人的名号,让这个名字,成为不朽的象征。
渡过赤河之后,行程陡然间加快了,就连刘稷也被手下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做为唐人在西域的统治中心,通往龟兹城的主道修得极为宽敞,路面更是夯实无比,镶铁的马掌打在上面,会发出清脆的声响,几百匹马儿一齐奔跑,顿时就有一种风驰电掣般地快感。
不多时,一座雄伟的关城,就出现在了大道的尽头,在他们接近城门的时候,一队人马早已迎候在了路边,看到他们的旗帜,为首的几个人迎了上来。
“吁”
刘稷打出一个缓行的手势,数百匹军马依次减速,慢慢地停下,他看清了来人的服色,从马上跳下来,站在原地等候。
“某家四镇节度判官李栖筠,前面可是刘果毅?”
“不敢,末将便是。”
一听对方报上名号,刘稷就知道是前来迎接自己的,因为这位李判官,是封常清的心腹,实际上的节度留后,在其出征之时,全权代理四镇事宜,并不是寻常之辈。
“太好了,早就听说你们回师了,某与诸位在此等候了两日,总算不虚此行。”
看到他,李栖筠松了一口气。
第十四章 四害()
李栖筠并未托大,热情地上前同他介绍几位同行者。
“这位是都督留后白孝义,这位你们一定认识了。”
“马璘。”一个身高臂长的关西汉子,回答得言简意赅。
“马戍主,有礼了。”两人的确认识,不过只有一面之缘。
马璘比刘稷动身得还要早些,他在穹隆银城养伤的时候,就被封常清遣回来,将军报和一应消息带回了城中。
刘稷同他见了个礼,目光转向另一位男子,虽然对方一付汉人打扮,一望而知是本地人。
白姓乃是龟兹王族之姓,而当今国王名为白孝节,此人又是都督留后,只怕和尉迟曜一样都是王弟。
“五郎,你可算回来了。”白孝义毫不拘礼地冲他点点头,刘稷心里头就是一个激灵。
心说这具身体的主人,不会又招惹了姓白的王女吧?
“见过留后。”好在对方并未多说什么,几个人重新上马,并排而行。
一边走,李栖筠一边同他说着话。
“马戍主早到几日,向我等告知了中丞的安排,眼下城中已经收拾停当,就等你归来了。”
原来他们特意等在此处,是为了上京的事宜,盟约议定之后,封常清直接带着节度牙兵与哥舒翰等人穿过吐蕃腹地,要比他这走,路上节省得多,而他的家眷,只能另作安排,也就是刘稷来护送。
此去路远,时间不等人啊。
一行人毫不停留地穿城而过,刘稷这才发现,眼前这座关城,并非龟兹城,而是一处关隘,名为“柘阙关”,扼守着从于阗到龟兹的要道。
过了关口,龟兹城已经不远了,周围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良田、村落、集市,那些穿着当地服饰的百姓,头顶着一个个托盘似的事物,上面放着各种吃食、瓜果、甚至是酒器,看得人心惊胆战,走得人却是稳稳当当。
而那些身材妙曼的龟兹女子,在十一月里,居然还穿着露腰装,露出雪白的肌肤和若隐若现的肚脐,时尚得令人发指。
更绝的是,她们的步履如同踏舞,嘴里哼着轻歌,手脚上的银铃,随着步子发出有节奏得轻响,妩媚的眼神毫不避讳地飘向这些归来的军士,不时就能引发出阵阵惊呼。
难怪那些手下,一个个归心似箭,这简直是人间天堂啊。
龟兹,舞乐之乡,从史书上描述很难尽述其中的妙处,也只有身临其境,才知道所言非虚,就连见多识广,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刘稷,都不由得直了眼。
山野乡间已然如此了,那城中又该是何等风情?刘稷突然有点迫不及待了。
一旁的李栖筠与白孝义等人,不约而同地露出一个老司机的神情。
后者更是上前,不经意地说道:“若是有暇,今日都督府中,家兄愿扫席以待,不知五郎可有意否?”
说完,还朝他挤了挤眼,一付你懂的表情。
刘稷瞬间心里一寒,怕不是真得出事了吧,这个纨绔子,倒底惹出了多少情债啊,哥们的腰只怕是保不住了。
正待答话,他突然发现,紧跟在身后的张无价,不知道什么时候,退后了许多,脸色也沉了下来,再没有半点喜悦之色。
“待我稍作休息,一定叨扰。”他客气了一句,放慢马速,与张无价骑在了一处。
“老张,令爱之事都在我的身上。”
他的声音很低,只能两个人听得清,张无价默不作声地点点头,面上的神情,明显放松了许多。
冤孽啊。
就这样,一行人很快就看到了前面的城池,高大的墙体呈现出一种灰白色,巍峨的城楼一看就是汉人的形制,洞开的城门两旁,全都是自发形成的市场,叫卖之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随着他们的接近,两边的百姓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这队小小的兵马身上,刘稷享受着那种敬畏、尊崇兼而有之的目光,不由得笑容满面,象后世那样,频频地朝他们挥手。
没想到,一处空地上,十几个玩闹的孩童,让他挥出去的手,一下子停在了空中,上不得下不得,笑容凝结在脸上,变得尴尬之极。
他们在玩一种简单的游戏,围成一圈唱着歌谣,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是用得汉活,让人想听不懂都难。
“白虓噉,曜无双。”
“杨鹄子,枭五郎。”
“安西有四害,夜里莫推窗。”
“白虓噉,曜无双。”
“杨鹄子,枭五郎。”
“安西有四害,鬼神莫敢伤。”
。。。。。。
听着这些稚嫩的童音,刘稷的心头仿佛有一千匹神兽跑过,难怪,杨预停在了于阗镇,死活都不肯跟他一块儿来。
队伍里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李栖筠和白孝义等人,全都装出一付听不见的样子,实则面部肌肉抽动,强忍着不敢笑出声,张无价和许光景等麾下军士,也是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
刘稷明白了,他们根本就不是来迎接自己的,而是怕路上生出什么事端,闹得不好收拾,就连都督府的所谓宴请,也不过是安他的心,以免自己饥不择食,祸害城中的百姓。
可笑自己还沾沾自喜,以为有着偌大的名头,可以像后世的网红,圈粉无数,收入不菲呢。
就在这样尴尬的气氛中,一个孩童看着他,呆愣了片刻,突然间拔腿就跑,一边跑还一边大喊。
“五郎回来了!”
“啊,五郎回来了。”
“快跑啊。”
。。。。。。
十几个孩子一哄而散,两旁的百姓也随之四散奔逃,他们仿佛看到了吃人的猛兽,扔掉了手中的事物,就连摊子也来不及收拾,不顾一切地跑向远处。
热闹的集市在一瞬间变得空空荡荡,到处都是打翻的瓶瓶罐罐,乱滚的瓜果、菜叶子,倒塌的摊位,只留下满地的狼籍,以及,他们这些面面相觑的一行人。
活了两世的刘稷,没想到自己居然会自带清场效应,一下子呆在了那里。
自己倒底做了多大的孽,才能催生出这么神奇的一幕?
他凌乱了。
第十五章 回府()
实际上,刘稷所看到的,是龟兹新城,它的历史只有五十余年。
垂拱二年,由于执政太后武氏的政策调整,唐人放弃了安西四镇,任由吐蕃人深入,结果使得已经置为郡县的伊、西、庭三州暴露于吐蕃人的铁蹄之下,不但没有起到安边定民减轻军费的作用,反而增加了朝廷的负担。
因此,在时任西州都督的唐休璟与西域诸国一致肯求下,长寿元年,也就是武氏正式登基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以熟悉吐蕃内情的将军王孝节为武威道行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共击吐蕃于西域,连战皆杰,重新收复了四镇之地。
在王孝节的建议下,重设安西大都护府于龟兹,留汉兵三万以镇之,并舍弃了已经损毁不堪的旧城,于新址上重新规划和设计了城池的规模,前后历时四年,最终才建成了如今的样子。
它的布局,完全依照了长安城,呈一个非常规整的正方形,以中轴线为主干道,四十八个坊市整齐排列,就连东、西二市都照搬不二,时人谓之为“小长安”。
当然,这里头没有了王宫,龟兹国王白孝节的府邸,也不过是一间大一点的宅院,占据了城中的一处坊市,在中轴线的正上方,便是象征着唐人最高统治权力机构的安西大都护府和安西四镇节度使衙,与之遥遥相对的,则是龟兹都督府,无论是大小还是形制上,都要低上一格。
这样的布局在四镇中是绝无仅有的,以于阗镇为例,王宫依然是王宫,于阗镇守使衙,不过是同都督府相仿的大小而已,这种严格的品级划分,正是唐人一步步确立自己地位的过程,在潜移默化当中,悄然地影响着当地的风俗民情、人心走向。
所以被称之为“半羁靡制”。
安西的汉人数量自然远低于内地诸郡,就连邻近的北庭也大大不如,而汉人最为集中的聚居地,就是在这座新城当中,其中为数最多的,自然是那些戍边的长征健儿,在府兵制没落之后,募兵制渐渐成为主流,能够主动应募的男子,都是有着建功立业或是走投无路的特征,几乎终身制的职业下,落户当地便成为了首选,因为这里有同伴,有妻儿,还有战功换来的田地、宅业,怎么可能轻易舍弃?
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地的百姓,据后世考证,应该是印欧人种的吐火罗人,黑发、白肤、碧眼是他们主要特征,在经过了长期的混居通婚之后,逐渐朝着汉人靠近,这种融合,有着相当强的主观性,因为在这个时空,唐人才是诸胡膜拜的对象,一如后世华夏人看西方。
正常的情况下,唐人嫁女于胡是下嫁,很少有人会这么做,反而豢养胡姬,司空见惯,于是,当刘稷等人沿着洞开的城门一路前行时,看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
那些穿着长衫、戴着襥头,腰间别上一把描金小扇的,多半是面目迥异的胡人,而穿着紧身胡服,包头或是戴着小帽的,却大多是汉人,这是一种时尚,它传自遥远的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