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风波-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表不动声色。伏在地上说道:“启奏皇上,蓟城目前军情紧急,迪辇俎里又在生事。几年前他杀害静乐公主,已经成为我们大唐的仇敌,儿臣一心要报这个大仇,将迪辇俎里的人头献给皇上。等儿臣消灭了契丹,平静东北边境之后,一定到京城侍候父皇和母亲。”
提起静乐公主,唐玄宗对背信弃义的契丹可汗迪辇俎里恨之入骨,能拿到他的项上人头,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现在安禄山在他面前许诺,将其人头献上,正好击中他内心的要害。必须重新考虑原先的计划是否妥当,契丹一直在与大唐作对,直接影响大唐在周边小国的声誉。能够捉到迪辇俎里,平静东北边境,对大唐来说,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但安禄山手握重兵,他又是胡人,如果与契丹联合到一块,反叛朝廷,后果不堪设想。一时之间难以决定,他拈起一颗白子放到棋盘上方,又拿了回来,样子是在思考落子的位置,其实是在考虑安禄山的去留问题。
安禄山一直伏在地上,不敢抬头,他的内心里十分惶恐,趴在地上正好掩盖了忐忑不安的心情。181
第七十五章 复来京城边事惑玄宗 匆离皇都有心斗国忠(四)()
杨贵妃盯着棋盘,大龙愤死回天无术,轻声说道:“皇上,臣妾输了。”微微一笑,推盘认负。唐玄宗回过神来,看到杨贵妃脸上的笑容,以为她为安禄山说话,回头看着趴在地上的安禄山,高兴的说道:“胡儿,起来吧,迪辇俎里背信弃义,朕恨之切骨。你给朕一个准确的答复,多长时间拿下迪辇俎里的人头?”
安禄山此时此刻,只想回到蓟城,信誓旦旦的说道:“儿臣立下军令状,两年之内平静东北边境,将迪辇俎里的人头送到朝廷。如果不能做到,儿臣提头来见。”“起来吧,是不是在说大话呀?两年之内,不可能吧。希望你言而有信,尽快平定东北,朕等着你的喜讯,”唐玄宗笑哈哈的说道。不管怎样说,有了准确的时间,他非常满意。
安禄山站起来,满脸堆笑的对唐玄宗说道:“儿臣这些年一直在研究迪辇俎里的活动规律,寻找他们的弱点,已经对其了如指掌。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军武器先进,训练有素,已经具备消灭契丹的条件。皇上只要给我两年时间,我一定平静东北,让四夷臣服大唐。”
免去安禄山范阳、河东、平卢等三镇节度使的诏书,中书省已经拟好了,杨国忠已经带在身上,等着让唐玄宗画押。在太子和杨国忠同时上奏安禄山拥兵自重的嫌疑的时候,唐玄宗就有了要去掉安禄山的兵权的想法。昨天杨国忠与宋昱一同来飞霜殿,唐玄宗虽然将他们骂了一通,但内心之中,更坚定了这种想法。
现在安禄山提出消灭契丹,正好打动了他的心思,他对迪辇俎里的背信弃义恨之入骨,从私人情感上讲,他杀害了公主,虽说不是唐玄宗亲生的,但也是有名份的。从国家利益上讲,契丹的背叛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国际影响。引起了周边小国对大唐的轻视,他们表面上臣服,行动上脱离,与大唐讲价钱,不好控制,大唐的威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下降。
唐玄宗想,如果真能消灭契丹,活捉迪辇俎里,大唐的权威重新树立起来,周边小国从此不敢轻举妄动,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他盯着安禄山看,好象要从脸上看出他的内心世界。
杨国忠在房间里见安禄山很长时间没有回来,自言自语的说道:“胡人吃的多,拉的也多,许久时间还没有拉完。”
高力士说道:“你看他那个肚子有多大啊,不把矛厕填满,这胡子不甘心啊。”众人一阵大笑。又过了一段时间,安禄山还没有出来。
高力士也觉得不大对劲,就让一名小太监去茅厕看看,茅厕之中不见人影。杨国忠急忙出了房间,向皇帝的寝宫奔去。
房门是开着的,杨国忠进门看到安禄山象做错了事的小孩一样,拘谨的站在那里,唐玄宗一脸的严肃,双眼射出严厉的光焰,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他心中暗喜,以为安禄山触犯了龙颜,唐玄宗正在生气。
唐玄宗见杨国忠进来,收回目光,和气的说道:“国忠来得正好,禄山提出消灭迪辇俎里的计划,要在两年之内消灭契丹,你认为如何?”
杨国忠没有任何准备,思想还停留在进门时的喜悦之中,听到皇帝的问话,没有深思,立即回答:“消灭契丹扬我国威,好事啊。”
随即觉得不妥,改口说道:“不过契丹人凶悍狡猾,短时间内不易消灭,皇上要从长计议为好。”
安禄山说道:“我立下军令状,二年之内不能将迪辇俎里的人头献给朝廷,就将我的头颅送到朝廷。”
杨国忠清醒过来了,立即说道:“你不行,你与迪辇俎里打了几年,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没有打跨他们,要消灭契丹,必须换将。”
安禄山内心里恨死了杨国忠,但在皇帝面前不敢造次,用和缓的语气说道:“杨丞相有所不知,我在边关征战三十年,由于皇上的恩宠,现在执掌东北地区的军政大权,无时无刻不在想为朝廷出力,为皇上分忧。对东北边境的地形十分熟悉,与迪辇俎里打了许多年,胜多负少,已经找到了彻底消灭迪辇俎里的方法,彻底改变东北边境的永久安宁问题,指日可待。”
陈希烈也进了皇帝的宫寝,立即说道:“安将军由一名普通士兵,晋升至节度使,虽是皇上用人适当,也与他过人的军事才能有关,他既然愿意立军令状,他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临阵换将乃兵家之大忌。”他与安禄山交好,不得不为他说话。
唐玄宗说道:“禄山要记住你今天说的话,两年之内,要保证东北边境的永久安宁。不然的话,你只有回家休养了。既然来了长安,就陪伴我在华清宫住几天,泡泡温泉,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皇帝已经作了决定,杨国忠如果再反对,就是对皇帝不敬。他知道不能更改了,内心里想:‘就让你安禄山在蓟城再待两年,两年之内捉不到迪辇俎里,看你如何收场。’当即跪在唐玄宗的面前:“启奏皇上,安将军愿意立军令状,按照朝廷的规矩,应该有文字依据。”
唐玄宗想,两年之内安禄山捉不到迪辇俎里,难道真的杀他不成,如果为一句话杀一名边关大将,那些出生入死的将军会感到人人自危,不利于军队的稳定。他挥手说道:“起来吧,立军令状的事,禄山记住就行了,不必动用纸笔。”杨国忠站起来,一脸的无奈。
星辰汤池内,安禄山仰望天空,似乎在观看天上的繁星。这座唐太宗建造的汤池,虽然已有百年,但自然界山川河流的造型十分逼真,修建得非常壮丽。
原是李世民的沐浴场所,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新建的更豪华的莲花汤、海棠汤之后,就将它赐给心腹大臣享用。
安禄山以前每次来华清宫,都在这个汤池中泡澡,心情舒畅,享受大自然的风光。这次的心情完全不同,他虽然仰面朝天,却无心观看星辰,思考着目前的处境。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他在想,李林甫为了树立权威,将当时在军界中最有影响力的皇甫惟明和王忠嗣整死的先例。现在杨国忠要树立权威,他就是其杀鸡儆猴的最好打击对象。怎么办呢?他现在与杨国忠已经水火不相容了。而皇上虽然宠信他,似乎对他手握重兵放心不下。
想到这里,他十分不安。看看旁边没有人,便自言自语的说道:“两年之内,不管我能否捉到迪辇俎里,都得离开蓟城。皇上对我已经不放心了。失去兵权,又不能做宰相,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里。一旦没有了军队,我就成了俎上之肉,任由杨国忠宰割了。怎么办呢?”
安禄山又一次陷入沉思,心想:‘这次皇上诏我进京,很明显是要去我的兵权。如果不是我见机行事,只怕从此回不了蓟城了。如果不能与我的那些兵将在一起,我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皇上随时都可以抛弃我。不行,我不能在京城呆长了,夜长梦多,我得赶快回蓟城。’210181
第七十五章 复来京城边事惑玄宗 匆离皇都有心斗国忠(五)()
此时的安禄山,只想尽快离开京城,是非之地不可久留。然而离开京城之后,又该怎么办呢?他又陷入沉思,想到王忠嗣和皇甫惟明,内心深处十分恐惧。暗下决心,要利用手中军队做好准备,防止与他们同样的下场。
杨国忠回到住所,进门的脸色很难看。裴柔说道:“是谁惹你了,脸拉得这样长。”杨国忠一脸无奈的说道:“还有谁,只有那胡子。他诡计多端,骗得皇上的信任,我的计划又落空了。”
裴柔说道:“你是首席宰相,还管不了一个将军?我听人说李林甫当首席宰相的时候,安禄山服服帖帖,十分听话。你怎么就不行呢?看来你比不上李林甫。”
杨国忠说道:“皇帝已经作出了决定,我一个宰相有什么办法更改?只是这心里太不舒服,实在是不甘心。”裴柔说道:“你不是有一帮人吗,请他们来一起商议,总有对策。”“你说得对,我不能认输。”杨国忠立即派人通知张渐、窦华、宋昱等人商议。
张渐说道:“不能放虎归山,回去后两年内他就不会再来京城了。夜长梦多,这次是个好机会,一定要去掉安禄山的兵权,然后整死他,不然的话,丞相在军界立不起威,在军界没有权威,相位就不会稳固。”
杨国忠说道:“皇上相信他,要他活捉迪辇俎里,安稳边境。皇上不发话,怎么能留住他呢?”
宋昱说道:“皇上的诏书不是已经写好了吗?相爷可以拿着诏书给皇上看,皇上会想起以前的顾虑,重新决定安禄山的去留问题。”
窦华说道:“拿草拟的诏书说事,不一定行得通,但没有更好的办法,就只有这样了。即使不能留下他,也能在皇上的心目中留下印象,经后再上奏折,皇上就会重视了。”
杨国忠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其他人也没有更好的法子。说来说去,也只能用已经起草好诏书,触动唐玄宗的思维,加深他对安禄山的猜疑。
第二天,杨国忠又到华清宫。还未进门,就听到里面琴萧合鸣,节奏十分急急迫,演奏的是胡人的乐曲。
进入宫内,见到安禄山在场地中跳舞,那肥胖雍肿的身体在大厅中间旋转如风,十分快捷。杨贵妃为他伴舞,十分的投入。唐玄宗笑眯眯看着他们的旋转的身形,对杨国忠的到来,没有理睬。
杨国忠硬着头皮走到唐玄宗的身前,将皇帝没有画押的诏书奏报唐玄宗。唐玄宗正在兴头上,看了看正在与杨贵妃跳胡旋舞的安禄山,瞟了一眼诏书草稿。将其递给高力士轻声说道:“把它烧掉。”
杨国忠立即跪下说道:“启奏皇上,那是圣旨呀。”“朕不是还没有画圈吗?你好大的胆子,把朕昨天说的话当着耳旁风,以后不准再提此事,如果执迷不悟,必将严惩。”唐玄宗板起脸色,杨国忠不敢说话。
随着唐玄宗的话音,杨贵妃和安禄山都停了下来。唐玄宗不管杨国忠,回头说道:“你们继续跳,观看胡旋舞是一种享受,朕今天要好好享受。”安禄山立即踩着拍节,蹬腿榻腰,旋转如风,行动自如,其笨重的身体对其没有一点影响。唐玄宗不住的点头,脸上又挂上了微笑。
安禄山眼观八路,看到高力士拿着诏书走了,心里又起波澜,如果不是胡旋舞跳得极熟,他的舞步都要乱了。看到唐玄宗脸上出现了微笑,一颗悬着的心扉稍稍安定下来。杨国忠甚是沮丧,他不该在这时候送草拟诏书,如果是李林甫,一定要选择一个对他有利的时候再重提这件事,而杨国忠没有这样的洞察力,只是一味的邀宠。在行政能力上,他比李林甫差多了。
一曲终了,唐玄宗乐呵呵的说道:“胡儿真能哪,这样肥胖的身子,跳起舞来,行动疾如旋风,不亚于职业舞师,不简单。朕和贵妃在温泉快半年了,也该回长安皇宫了,你和我们一起回长安,然后回蓟城,朕在京城等待你们胜利的喜讯。”
杨国忠在唐玄宗那里碰了一鼻子灰,还想通过杨贵妃,将安禄山留在京城。他对杨贵妃说道:“安禄山不好驾驭,他手握重兵,迟早要出事的。妹妹再帮我一次,让皇上将他留在长安,去掉他的兵权。”
杨贵妃说道:“让禄山在长安,你能捉到迪辇俎里吗?哥哥是首席宰相,应该知道皇上的心思。不要争一时之长短,还是要从社稷稳定、百姓的利益出发。与禄山搞好关系,不要斗了,斗下去两败俱伤。”
杨国忠没有得到杨贵妃的支持,虽然将安禄山调到长安,却眼睁睁的看着他重回蓟城。内心之中愤愤不平,但没有办法。
高力士代表唐玄宗将安禄山送到长安城东的长乐坡,再次为他饯行。酒宴之中,安禄山试探性的说道:“皇上对我恩重如山,我对皇上赤胆忠心,但总有一些小人,与在下过不去,在皇上面前告黑状。幸得主上英明,及时识破他们的恶意中伤,对在下深信不疑。我非常感激,只有以此身来回报皇上,回到蓟城后,厉兵秣马,不拿到迪辇俎里的人头,誓不罢休。公公伴随皇上,很得信任,请在皇上面前转告在下的心思。”
高力士说道:“安将军放心的去蓟城,皇上圣贤英明,一定知道安将军的心思。安将军也要知道皇上的心意,皇上现在最需要什么?安将军一定知道。至于小人,安将军不必理会他们,皇上明辨是非,知道真伪,你就放心吧。”
安禄山并没有放心,他这次进京冒了极大的危险,现在的京城对他来说,就象是龙潭虎穴。与高力士分手后,他越想越是害怕,骑在马上自言自语的说道:“是非之地我得尽快离开,越快越好。”
随行的护卫没有听清楚,以为安禄山在说回蓟城的路线,对安禄山说道:“报告元帅,前面就是潼关,元帅要走那条路回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