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风波-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攻更不是明智之举。还是应该合兵一处,退守潼关。”
边令诚说道:“封将军是被叛军打怕了吧,六万军队,加上陈留、荥阳、洛阳的几万守军,十几万人哪,不到十天,就被叛军歼灭了。如果再将朝廷的战略物资拱手让给叛军,岂不更加助涨了叛军的气焰,皇上面前不好交待啊。”
高仙芝说道:“监军提这些事还有何意义呢?我们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自有皇上处置。现在时间紧迫,再争论下去,贻误战机。此前李承光将军带领先头部队进驻了潼关,作好了守关的准备。叛军目前势大,我军有坚城防御尚不能阻挡,向其进攻无异于鸡蛋碰石头。陕郡无险断然难以守卫,只有合兵一处,才能居险阻挡叛军。我现在决定,防止叛军袭击,加强对叛军的监视。王思礼和封二,打开军库粮仓,将物资分发给军士,迅速退守潼关。”
命令已经下了,边令诚虽然有意见,但不能指挥军队,只好说道:“你一意孤行,我要将情况报告皇上。”高仙芝不再理他,要封常清和王思礼赶快行动。
封常清和王思礼急忙打开太原仓,把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正准备放火焚烧仓库,率兵向潼关方向撤退。
不想崔乾佑的军队来得太快,追杀过来。王思礼大惊失色,立即带领军士前去抵挡。被叛军的一阵箭雨射得人仰马翻。他仗着武艺高强,挥舞陌刀,全力击打箭头,才不至受伤。但跟随的军士伤亡很大,溃退下来。
准备焚烧仓库军士看到叛军潮水般冲来,一个个惊慌失措。为了保命他们扔下火具,一窝蜂的四处乱跑。王思礼大声呼叫,但军心已乱,不听指挥。为了不被歼灭,只得放弃了焚烧仓库的计划,带领军队快速向潼关逃跑。封常清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命令段秀实断后。段秀实仍然派胡大来去抵挡,崔乾佑是安禄山的勇将之一,武艺高强,领兵杀来。胡大来上前抵挡,但不是对手,七八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向后溃败。
第九十九章 常清上书临死进忠言 令诚诬告推责杀大将(四)()
官军无心恋战,一触即溃。王思礼见叛军追击太快,命令军士将甲仗资粮都抛弃在道路上,用来阻挡叛军。百多里的地段上,都是官军丢掉的各种军用物资。崔乾佑的兵,见到这些物资,不愿舍弃,一边收拾一边追赶,速度自然就慢了。官军有了喘息的时间,拼命向前奔行,大部分都逃进了潼关。
唐玄宗接连收到封长清的奏折,朝廷大败,他不能接受,立即让高力士通知大臣上朝。到了大殿之上,朝堂下面一大片身穿紫袍或菲袍的大臣跪在地上:“皇上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
面对台下的这些大臣,唐玄宗联想到前线的战事,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用低沉的语调说道:“众爱卿平身,大家可能没有想到吧,封常清到洛阳,阻击胡羯叛贼,只七天时间,十多万军队,便全军覆没了。继河北道之后,河南道又落入那胡羯之手。高仙芝上奏退守潼关,他们已经行动了,叛军已经兵临城下。众位爱卿,该怎么办呢?”
韦见素出班上奏:“启奏皇上,叛军势大,现在应该先固守大唐的地域,不让叛军继续扩张,挫伤叛军的锐气。东南面重点在济南郡、东平郡①瞧阳郡②、谯郡③、南阳城,一线的防守。北面加强上党郡的防守。令各驻地官员扩招兵源,构建防线,严防死守。”唐玄宗说:“准奏,翰林院马上拟旨。”
杨国忠上奏:“启奏皇上,封常清身为范阳、平卢节度使,本应收复失地,现在全军覆没,还丢了河南道。应该追究责任,撤职查办。”
唐玄宗说道:“让你们拟旨,中书省办了吗?朕一直等着呢。”杨国忠说道:“启奏皇上,已经草拟好了。撤销封常清的一切职务,交大理寺审讯。”
唐玄宗说道:“让他以士兵的身份在军中效力,在战场上反省。”韦见素说道:“皇上圣明,臣奏请中使骆奉先到军营传旨。”
“准奏,边令诚怎么还没到京,朕等着前线的军情。”唐玄宗批了奏折。杨国忠上奏:“已经派人去了军营传旨,可能是前方军队混乱,一时难以找到本人。”唐玄宗说道:“这是我朝没有先例的大败仗,朕就不相信,那胡羯能成精。众位爱卿,如何迅速剿灭叛军,献计献策。”又征求一遍意见。
张垍上奏:“启奏父皇,叛军进攻河南,他的老家蓟城一定空虚。臣请奏由太子殿下组建一支主力军队,绕道上党攻击云中,直捣叛军老巢。待叛军回救时,再从潼关、南阳、谯郡、济南出击。叛军首尾不能相顾,必败无疑。”唐玄宗的脸色好了许多,正要发话。
杨国忠出班上奏:“启奏皇上,驸马都尉的计策虽好,但是京城现在无兵可调,组织一支主力军队,没有半年不能到位。那时叛军已经消灭了,组建的军队也是多余的。”
唐玄宗环视一周之后说道:“张垍的计策虽好,但组建军队需要时间,慢了一些。等边令诚汇报前线战事之后,再调整部署。现在就以兵部上奏的方案执行。三个月之内,一定要消灭叛军,这是今天朝议的主题,众爱卿就围绕这个主题建言献策。”
黄门侍郎张倚上奏:“启奏皇上,叛军士气高涨,是因为借用了清君侧的名义。安禄山用保护皇上清除奸相为借口,鼓舞士气。如果罢免了首席丞相,叛军没有了借口,士气就会低落,平叛就要容易得多。臣上奏免去杨丞相宰相职务,升任司空。”
杨国忠立即跪到台下,伏地说道:“皇上明察,臣因为看透了安贼的反心,使他恨之入骨,一心要拉下臣的宰相职位。臣一心为了朝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张倚用心不良,借安贼之口诋毁臣下。”
唐玄宗知道台下的百官,赞成张倚的人不少。但是为了杨贵妃,他不愿免杨国忠宰相职位。当即说道:“今天只议策略,不谈官员任免。”皇帝将调子定了,其他大臣不敢再说话。杨国忠擦掉额头上的汗水,他着实吓着了。
封常清一直在等待信使带回朝庭回诏,但信使始终没有回来。说明朝廷内对他上的奏折,有不同的意见。对安禄山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偏差,低估了他们的实力。他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为了引起皇上的重视,他冒着擅离职守的罪名,亲自骑马入朝报告。
刚刚走到渭南,就碰上了去军营传旨的中使骆奉仙,骆奉仙就在驿站中宣读了唐玄宗的敕书,剥夺了他的官爵,让他以白衣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他对封常清说道:“将军仍在军营,只要挽回战局,还能东山再起。”
封常清欲哭无泪,他没有想到他一生的拼搏积累起来的功劳竟然毁在这七天的对抗之中。此刻想来,他后悔没有死守洛阳,那样虽然会死在战场上。但是即使战死,也比撤职要好。现在落得一个失职之名,打了败仗被皇上撤职,连想要东山再起也没有机会了。他这败军之将也会被记入史册。
他对骆奉先说道:“常清战败,乃轻视胡羯之故也。蓟城的叛军士兵素质很高,纪律严明,士气高昂,兵器、战法都很先进,朝廷组建的军队无法与之相比。请转奏皇上,要重新认识这场战争。目前叛军的优势明显,官军在短期内很难与之抗衡,更不用说消灭叛军了。要想战胜安禄山,只有拉长战线,据险坚守,以强大的政治优势、兵源优势和物资优势相抗衡。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渐瓦解叛军的斗志,破坏叛军的团结,使叛军内部产生分裂,逐渐消耗叛军的力量,然后各个击破,方可一举消灭安禄山。”
骆奉先说道:“我会上奏皇上,希望你能东山再起。”高仙芝接到圣旨,他知道封常清的能耐,不给他官职,却给他权力。特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整治军纪,督促训练,先守住潼关,等待时机出击,帮助他击败安禄山。
在这种情况下,高仙芝能做的已经到了极限了,他用特别的手法保护封常清,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作用。知其所言非虚,全面采纳他的意见,死守潼关。
唐军进驻潼关,立即赶修工事,高仙芝严令士兵加班加点,轮流上阵,刚刚完成守备,安禄山部将崔乾佑就率部赶至。
注①:唐朝地名,今山东济宁市。
注②:唐朝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
注③:唐朝地名,今河南商丘县南
第九十九章 常清上书临死进忠言 令诚诬告推责杀大将(五)()
高仙芝据险防守,崔乾佑的多次进攻都被击退。叛军引诱官军出战,但高仙芝不为所动。只坚守关口,严令军士不准出关。
崔乾佑无计可施,一时无法攻下。向安禄山请求,退居陕郡。安禄山批准崔乾佑的请求,让他率兵屯于陕郡,严密监视潼关的唐兵。潼关前线,形成对峙的局面。
骆奉仙将向封常清宣读诏书的过程写了一份奏折,上奏唐玄宗。着重述说了封常清的观点,让朝廷作出持久战的计划。
但唐玄宗对战争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对骆奉先说道:“那胡羯只是一个节度使,虽然会打仗,他的力量有限无法与强大的大唐相比。我大唐的战将众多,有名的战将就有数百名。逆贼能比吗?朝廷的兵源广阔,五千万子民是强大的后方。财力和物力更是不用说。国库充盈,百姓富有,物资丰富。就实力而言,朝廷占有绝对优势。封常清有意夸大叛军的实力,是为他的战败找客观原因。对朝廷撤销他的职务不满意,情有可原。你作为中使也跟着他一起附和,就不应该了。”
骆奉先说道:“启奏皇上,臣不懂打仗,皇上高瞻远瞩。听了皇上的一番话,茅塞顿开。就目前而言,朝廷不知要胜过安禄山多少倍,范阳、平卢和河东军加在一起也不到全国的二十分之一。这样大的差别,我们还怕什么呢?洛阳失利完全是封常清指挥不力造成。皇上及时撤销他的职务,重振军威,一定能很快消灭叛军。”“下去吧,以后遇事要多动脑筋。”唐玄宗发话骆奉先如遇大赦,总算将官位保住了,伏在地上,应了一声“是。”出了皇宫。
骆奉先走后,唐玄宗又拿着奏折看了两遍。杨贵妃来到他的身边,他还在沉思。杨贵妃说道:“皇上在思考何事?这样出神。”
唐玄宗说道:“前线战事不利,那胡羯猖獗得很。前线的主将胆怯,这样打下去,对朝廷不利。我对整个战事十分不满,不但没有达到速战速决要求,反而让那胡羯出尽了风头。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平定叛乱,时间拖得过长。就显示不出我大唐的威风了。我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年龄也大了,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内平定叛乱,说不定在史书上,还会落下遗憾。”
杨贵妃走到他的身边说道:“前线不是有监军吗?何不让他来汇报实情。”唐玄宗说道:“贵妃提醒的是,应该从另一角度,了解情况。”
监军边令诚接到唐玄宗的诏书,火速赶回长安。他是权力欲望很高的人,高仙芝率军东征时,他曾向高仙芝建议过多次,有些建议现在看来有些道理。但高仙芝不但不从,而且不把他当回事,欺负他不懂军事,而且经常讥笑他。所以边令诚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总想找机会报复。
机会来了,现在高仙芝退守潼关后,唐玄宗诏边令诚入朝汇报前线的战事。他要在向唐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时,告他们一状。边令诚急匆匆的进了皇宫,向唐玄宗跪拜:“臣边令诚磕见皇上,皇上万岁、万万岁。”唐玄宗说道:“爱卿平身,赐座。”高力士端来椅子。边令诚爬起来坐在椅子上说道:“围剿叛军惨败,臣作为监军,督战不力,有负皇上重托,请求皇上降职。”唐玄宗说道:“洛阳战事一败涂地,你只是一个监军,不应该负主要责任。但前线的战事总知道一些吧。爱卿有何看法?”
边令诚说道:“启奏皇上,河南战事不利,二成是天意,八成是人为。”唐玄宗眼神放光,急不可待的说道:“噢,快说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边令诚说道:“启奏皇上,叛军南下,在他们要过黄河的时候,黄河突然封冻,这是天意。但朝廷的兵力部署过于分散,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八成是人为不力造成的。当时朝廷在河南投入的总兵力有十八万之众。如果集中到一起与叛军在黄河边决战,当有歼敌的机会。就算不能全歼叛军,依靠黄河天险,挡住胡逆南下是完全可行的。但高仙芝封常清分散兵力,从灵昌郡、陈留、虎牢关、荥阳郡、洛阳一路设防。而叛军则集中力量,一路猛攻。作战过程中,将领指挥不力,军官胆怯,畏葸不前。封常清在山谷之中设下埋伏,不但没有消灭敌人,反而被敌人打得丢盔卸甲。高仙芝惧怕安禄山,不敢到河南一钱阻击敌人,屯兵陕郡是一大失策。让安禄山各个击破,毫不费力,就占领了河南道。而且高仙芝独断专行,不听建议。叛军西进之时,不与叛军接触,就退守潼关,将陕郡和朝廷的军用仓库拱手送给了叛军。大长了敌人的威风,降低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听了边令诚的汇报,唐玄宗觉得问题严重,高仙芝和封常清都不配做前线的指挥官了。必须要处死两人,以振军威。
唐玄宗不语,边令诚继续说道:“启奏皇上,封常清兵败之后,退守陕郡。而朝廷的主力并没有动。我当时建议,封常清守陕郡,田良丘领一万人守潼关,王思礼为先锋,高仙芝率主力攻击洛阳。其时叛军已经连续攻击了十天,疲惫不堪。如果出击必然会收到奇效。但高仙芝胆小如鼠,将主力退守潼关,还讥笑臣不懂军事。”
唐玄宗说道:“高仙芝如此胆略,如何能胜任平叛的主将之职?但临阵杀大将,要有罪证,你说的这些事情不能算罪证。”一时之间犹豫不决。边令诚猜到唐玄宗的心意,是想整死高仙芝。想起了高仙芝曾经为了贪财灭了对大唐十分友好的石国的往事。狠狠心说道:“启奏皇上,常清以贼摇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