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15部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5部分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照样是不上大朝。内阁有李国鐠牵头处理如今朝廷上下最关注的阉党大案,然后再由军机处牵头处理自己最担心的军国大事,朱大明自己也是难得清闲下来了。

    这天上午,崇祯皇帝朱大明正在乾清宫东暖阁的御书房里,翻看以前的各种旧档,熟悉当前的朝政事务,王承恩突然进来禀报说,原天津巡抚、现工部尚书李邦华在宫门外请求觐见。

    朱大明一听之下大喜,赶紧叫王承恩传人进来。

    此前几天,任命李邦华为新任工部尚书,其天津巡抚职务由兵部侍郎梁廷栋接任的圣旨一出来,第二天梁廷栋就领了圣旨前来陛辞。

    朱大明对梁廷栋的为人本来就有点成见和看法,所以也没怎么太在意,只是嘱托他到了天津巡抚任上,要与李邦华办好交接,对李邦华之前的作为,不要轻易改弦更张,要继续建好拱卫京师的天津水师,做好为辽东镇和东江镇转运粮草、保障后路的事情。

    梁廷栋作为兵部侍郎出身,还算是比较懂点军务,对皇帝的意思他也明白。

    当然了,即使他不明白,皇帝既然这么说了,他也必须照办。

    朱大明看得出来,对于天津巡抚的任命,梁廷栋还是满意的。

    朱大明对梁廷栋也说得很明白,对他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今后所有的侍郎,要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的话,比如说任职六部尚书或者入阁为辅臣,都必须有巡抚的任职经历,不懂具体政务的人,是不会再走上六部尚书或者阁臣的位置的。

    这也是朱大明的真实打算,今后不可能再有过去那样的事了,一个人通过八股文考试成了翰林,然后再过个十几年舞文弄墨的生活,就能入阁当宰相了。这是不行的。

    朱大明对梁廷栋说的这个话,也很快就通过中书舍人的记录,传遍了内阁和朝廷上下。

    除了被个别翰林腹诽以外,多数的朝廷大臣是乐见如此的。

    如果皇帝的说法真的实行了,那么对绝大多数的朝臣来说都是个好消息,以前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的督抚,也有了大把的机会。

    梁廷栋陛辞结束,非常振奋地赶往天津,与李邦华办理交接,并且暗自下定决心好好干,过几年重返中枢,进入内阁。

    与梁廷栋不同的是,李邦华领完了任命自己去当工部尚书的圣旨,虽然这是升职,而且是由三品到二品,但他的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失落。

    李邦华虽然是读书人考进士出身,但却喜好军事,当上巡抚以后,在整顿天津军备和水师上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如今离开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事业,去当一个没有多少事情可干,不过是到处修修补补的工部尚书,虽然是升官,但内心还是颇有一点不舍。

    对于新的皇帝,他当然是说不出的敬佩,十七八岁的年纪,刚刚登基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处理了魏忠贤和一众阉党大臣,清洗并重新掌握了内廷、东厂和锦衣卫,这看起来绝对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样子,看来大明中兴有望。

    就是带着这种既忐忑又矛盾的心情,李邦华赴京上任了。

    但是让他出乎意料的是,他以为清闲没事干的工部尚书,到了他上任以后,可是一点都不清闲,甚至可以说繁忙的程度不下于军机处。

    朱大明让王承恩出去带李邦华进来,片刻之后就看见王承恩带着一个身材魁梧、国字脸、浓眉短须的中年官员进来。那官员看见皇帝,立刻整理官袍跪地行礼,说道:“臣新任工部尚书李邦华叩见陛下。”

    朱大明见李邦华行礼,也是赶紧起身离座,绕过书案,走到李邦华的面前,一边连说平身,一边亲自将其扶起。

    李邦华见皇帝如此礼遇自己,也是感动非常。

    朱大明让王承恩给李邦华搬来坐凳,然后回到自己的座椅上开始说话。

    朱大明说道:“李爱卿在天津巡抚任上两年有余,清理军屯,编练水师,拱卫京师,策应辽东,多有功劳,朝野称赞。朕在潜邸之时即已多有耳闻。”

    听到这里,李邦华连忙说道:“陛下谬赞了,此皆臣分内之事,臣不过是尽职尽责罢了。”

    朱大明听了马上说道:“好一个分内之事、尽职尽责!若是大明的臣子都如李爱卿这般尽职尽责,把为君父分忧视为分内之事,则大明必将中兴,何惧区区建州丑虏!”

    说完这话,朱大明看着李邦华又说道:“朕任命爱卿为工部尚书,看中的正是爱卿的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朕看来,工部的职司,于国于民都至关重要,工部尚书一职,若是所托非人,则万事休提,若是交给了爱卿,朕以为工部实在是大有可为之地。”

    李邦华听皇帝这么说,也是惊讶抬头,看来皇帝让自己接任工部尚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倒是自己看轻了工部。

    正想着,突然听见皇帝又说道:“朕打算重开遵化铁厂,并把它交给工部负责。”

    遵化在京师的东北,距离京师大约三百里左右,处在燕山山脉的群山环抱之中,遍地是铁矿,最晚从唐代开始,中原王朝就断断续续在此地开办了官办铁矿和铁厂。

    明朝初年,朱元璋以扰民为由,对遵化的冶铁业有过限制,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北方战略地位凸显,遵化铁矿开始重新开采,冶铁厂也重新兴旺。

    后来随着朝廷的政策变化,遵化的冶铁业也是几经兴废,但是直到万历中期,万历皇帝将铁矿等矿业开采权收归内廷,并向天下各地派出矿监之后,遵化的冶铁业受到打击,最终在朝廷大臣们的各种攻击下,万历皇帝干脆关闭了遵化的铁矿和铁厂。

    而在关闭之前,遵化的冶铁业,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每年炼铁的常额达到二十万斤,最高时达到三十万斤,成为明朝时期北方最大的冶铁厂,仅铁厂的工匠就达到了两千六百余人。

    后来,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遵化的优质铁矿时说道:“燕京遵化与山西平阳,则皆砂铁之薮也。凡砂铁,一抛土膜,即现其形,取来淘洗,入炉煎炼,熔化之后,与锭铁无二也。”

    可惜的是,在皇帝与朝臣之间的争斗中,当时的工部上奏要求关停铁厂,万历皇帝也希望耳根清净,一气之下也同意了。

    遵化铁矿和铁厂的关闭,对当时明朝北方的冶铁业来说是个重大的损失,铁厂关闭后原本依靠冶铁为生的这些工匠,衣食无着,慢慢流失,而且从此北方的用铁,几乎全靠从南方输送。

    主要是从当时中国南方的冶铁业中心广东佛山购买,路途遥远、价格昂贵,北方的军备水准也开始下降,合格的武器盔甲都开始供应不足。

    而且危害更大的是,没了朝廷的投入与参与,中国北方冶铁业的整体水平也开始下降。

    曾经作为天津巡抚的李邦华,对这些情况自然也是知道的,他对官办铁厂的重要性看得很清楚,同时对近在咫尺的遵化冶铁业的兴衰也很了解,并且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万历后期,朝廷关闭遵化铁厂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万历皇帝把遵化铁厂收归内廷,由太监监管经营,工部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还要承担铁矿开采和铁厂经营的庞大支出。

    这样的事情谁也不愿干,于是在一任又一任工部尚书的谏言下,明朝中后期中国北方最大的官办铁厂终于被关停了。

    对此朱大明当然清楚,同时也是十分痛心。单看后世遵化发达的钢铁业,就知道关闭遵化铁厂纯粹是个错误,虽然已经开发了几百年,但遵化仍然藏有海量的优质铁矿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满清入关以后没多久,遵化重开铁矿,很快就又成为了中国北方最大的冶铁业中心,这一点更是让后世的朱大明,对万历时期明朝皇帝与大臣的短视而扼腕叹息。

    朱大明详细谈了自己的想法,主旨就是依托万历年间遵化白冶铁厂的基础,收拢原来的工匠,招募流民青壮做工,在遵化周边大开铁矿、大炼钢铁,重新将遵化周边建成大明北方的冶铁中心。

    关于重开遵化铁冶,朱大明有很多考虑,比如说京畿周边的募民屯垦需要铁质的农具,九边各镇的军队需要优质的武器盔甲,将来还要就地铸造无数的火枪和火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优质钢铁。

    就这样,君臣二人围绕重开遵化铁冶谈了很久才结束。

    结束了对皇帝的觐见,李邦华明白了皇帝的心思,也认清了肩负的重任,带着满腹心事,又匆匆赶到内阁,与当值的阁臣见了面,然后去往工部的衙门与同僚见面,直到结束这一整套程序,新的工部尚书李邦华算是正式上任了。

    就在上任的第二天,李邦华就带着原来管理遵化铁厂的工部官员等相关的人马,也带着皇帝的旨意和内库拨付的银子,匆匆赶往京东三百里外的遵化,实地勘察白冶城的铁厂旧址,与驻节遵化,统管蓟州、开平、永平等冀东州府的顺天巡抚王元雅商议,收拢统计工匠,并且招募矿工,新建厂房,以及布置重建采矿场、洗矿场和冶炼厂等配套工程,此后更是几乎常驻遵化了。

    恢复遵化铁冶这件大事,自此算是慢慢地走上了正轨。

第二十七章 又叫大起() 
十一月二十日,皇帝又叫了大起,也就是在京的朝廷四品以上文武官员共同参加的大朝会。距离上次的大朝会,已经过去半个月了。

    这半个月,宫内宫外、朝野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魏忠贤及其内廷的五彪相继被杀头抄家,魏忠贤在外朝的铁杆追随者,也就是所谓的五虎,除了前不久回籍闲住的崔呈秀,其他人也被锦衣卫捉拿下狱,家产全部抄没,即便是已经离京回籍的崔呈秀,锦衣卫也已经派出了人马,前去抓捕,估计最终也难逃抄家杀头的命运。

    新皇帝登极三个多月以来,头三个月都是在观察形势,隐忍不发,到了第四个月突然发力,而且手段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满朝文化目瞪口呆的同时,一边惊叹于新皇帝的性格之坚韧、城府之深沉、手腕之老练,一边也难免有点恐惧,有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

    因为过去即使骂了皇帝,皇帝最多只是打打廷杖而已,再严重的也就是削籍为民,也不会真的杀头。

    特别是对有些官员来说,即使是杀头,也不是他们最为害怕的,毕竟只要青史留名,就算杀了头,也可以在士林之中有个好名声,整个家族与有荣焉。

    然而如今,皇帝对于犯了罪的大臣,一点体面都不给,一旦认为你有罪,连过去常常听人说起的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司的会审,都没有了,根本不走过场,直接抄家杀头。

    前几日,对前工部尚书吴淳夫、礼部尚书田吉、太常卿倪文焕、副都御史李夔龙等人的处置,就显出了新皇帝的狠辣本性。

    本人不仅被杀了头,而且在京的宅院,在原籍的家族,都被抄没了家产,家人也被流放到琼州。而这还算是顾忌到了文官的体面。

    至于新近在京营、锦衣卫、内廷抓捕的魏党家人,全都是家产抄没充公,家人不分老幼全部斩首,连充军或者流放的机会都没有。

    比如老魏家和奉圣夫人家,那才真是叫作满门抄斩。

    高时明是懿安皇后的人,而懿安皇后最恨的莫过于奉圣夫人一家。

    所以,高时明对奉圣夫人本人采取的是凌迟处死,其余人等,无论长幼,则全部都是腰斩弃市。

    对于这一点,朱大明倒是并不在意。正所谓乱世需用重典,而如今正是乱世,严刑峻法也是不得已为之。

    再说,朱大明在后世的时候,就深信一句话,那就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朱大明之所以喜欢抄犯罪大臣的家产,首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缺银子,但是另一个也是为了震慑其他人。

    明末的朝廷大臣,多数都是守财奴,而且普遍都比较腐化堕落,很多都是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苟且无耻。

    对他们来说,最可怕的不是罢官或者杀头,而是抄家,特别是整个家族的家产,金银、宅院、田产和人丁,全部抄没充公。

    这才是明末大臣们最害怕的,整个家族多少代人的积累,一下子全都抄没,这是他们最不愿意面对和接受的。

    既如此,朱大明就专捡他们的命门发力。

    所以如今的大明朝堂,敢于直言批评和肆意辱骂皇帝的人几乎没有了。

    而那些真正的有识之士,真正能干的大臣,也不会闲着没事就挑皇帝的毛病,因为皇帝给他们安排了太多的事情要干,根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吹毛求疵。

    随着抓捕阉党、抄没脏银的日益深入,朱大明的内承运库也日益充盈,从最初的仅有二百万两,到了现在翻了十倍还多。

    当然也有言官上书说皇帝用刑太苛了,动不动就抄家杀头,有损皇帝的宽大仁慈之名。

    对这样的奏折,朱大明一概留中不问。朱大明才不会像历史上的崇祯皇帝那样,那么重视臣子们拍马屁所给的虚名。

    今天再次举行大朝会,是因为朱大明有几件事情要宣布。

    一个是勒令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核查九边实有军卒口数的事情。

    事实证明,张惟贤还算称职。他自己可能也知道,这是皇帝对他的一次考验,是不是可用,能不能重用,就看他在这件事情是不是有私心,是不是尽了力。

    若是私心太重,那就什么都不要说了,往后朱大明不可能用他,更不可能重用他,或许会把他一直放在五军都督府大都督的位置上,就像一个泥菩萨一样供着,但根本不会让他发挥作用。

    若是私心不太重,心里边还有大明,还有皇帝,还有公忠体国的觉悟,那么老张家的富贵从此就算有了保证,至少崇祯一朝就算有了保证。

    张惟贤对此看得也明白,像他们这种世代公侯的家族,更多的是追求家族地位的延续,是长期的利益。

    当然了,也是见识皇帝的决心和手腕,所以这一次还好,张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