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是到了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最后一刻,也仍然努力地在维持着华夏天朝已经不多的那一点民族尊严。
这一点,也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要时刻铭记的,那就是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民族利益至上,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以华夏民族的利益为依归。
而对于周边那些自外于华夏民族的部落种群,就是太祖高皇帝的那句话,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愿意归附同化的,自然可以接纳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而不愿意归附同化的,那就别怪老子不客气了。
华夏周边,这些自绝于华夏民族之外的民族,要么自窜于塞外或者更遥远的地方,为华夏民族腾出生存空间,要么刀枪相见,被消灭或者被赶走。
如今的崇祯皇帝,已经正在有意识地把这样的民族主义思想,灌输给自己身边的侍从武官、中书舍人,乃至是军机大臣们。
一方面,让他们对自己的一些决策和部署,能够更好地领会和执行下去,最起码能够理解,而不至于盲目地去反对。
另一方面,那些侍从武官和军机舍人,迟早都是要派出去任职的,即便是军机大臣,将来说不定也要派出去担任几个行省的总督,若是不让他们知道皇帝在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的主张,那么凭借这个时代的通信条件,恐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耽误大事。
第二八四章 该过年了()
崇祯二年元旦的大朝会结束之后,崇祯皇帝在武英殿里再一次接见了来自朝鲜的三位使者。
一边给了他们一些微不足道的赏赐,对他们再嘱咐几句,一边与仍在坚守岗位的孙承宗一起,敲定了前往东江镇和朝鲜传旨的使者人选。
既然与朝鲜定下了新的边界条约,其中的承诺,该做的还是要做。
这就需要有人领着朝鲜使者前去东江镇传旨,同时顺道前往朝鲜汉京,与朝鲜的小朝廷换约。
这样的人选不能再派太监前去,毕竟太监的身份是皇帝的家奴,在类似这样的大明与藩国的交往之中,还是应该由能够代表大明朝廷的文官前去办理。
这也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着意培养外交官员的一种方法。
不让这些文官出去开开眼界,他们就会始终把精力放在朝堂内部的争斗上。
至于前往朝鲜的人选,参与谈判并签字的理藩院副使姜曰广当然得算一个,毕竟这个人去过朝鲜,也算是轻车熟路。
而除了姜曰广需要前去之外,崇祯皇帝还钦定了军机舍人李信、翰林院编修张溥两人跟着一起前往,以曾经出使过朝鲜的姜曰广为正使,以李信和张溥为副使。
李信自从在崇祯元年考中进士之后,就一直在军机处舍人职位上忙碌着,虽然不像牛聚明那样出彩,但也是中规中矩、兢兢业业,让崇祯皇帝也感到十分放心。
这次以李信为副使,是希望给李信增加一点出使海外的阅历,让他熟悉辽东半岛、东江镇以及朝鲜半岛周边的复杂局势,以便将来能够重用他。
至于让翰林院编修张溥也跟着前去,则是希望赶紧把这个喜欢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东林党新生代的年轻领袖派得越远越好。
此时此刻,听到了皇帝的这些安排,一直希望得到一次出使机会的李信,在武英殿里一边用笔记录着皇帝以及殿中诸人的言行,一边在心中激动不已。
这一世的好友牛金星,在塞北草原上的传奇经历,让沈廷扬和他都是羡慕不已。
当崇祯皇帝提及要有一到两名副使跟着出去熟悉朝鲜事务的时候,李信以为沈廷扬机会来了,毕竟商贸世家出身的沈廷扬,要比他更加熟悉大海,熟悉海上的相关事务,但是没想到,转眼之间,这个机会就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每年到了过年的这个时候,大明朝廷的各个衙门就都封衙封印,不办公了,但是现在,内阁和军机处这样重要的中枢部门,却还是需要留下一些舍人当值。
崇祯元年恩科结束之后,被选入内阁和军机处担任中书舍人职务的这些新科进士们,一直都还没有回过家。
这一次,崇祯皇帝给他们也都放了假,所以如今该走的,也都已经回家过年去了。
由于李信的亲生父亲已经去世,而其本人又与如今当家的大哥,关系不是很好,特别是他本身又被过继给嗣父李春玉一家,所以到了过年的时候,也没法会河内过年。
又因为,李信的嗣父李春玉家中有了亲生儿子李侔之后,李信的地位一直都很尴尬,想来想去回河内也不是,回杞县也不是,所以这一次过年,他干脆就选择了留在军机处当值,而让出身世家大族,又是族中嫡长子的沈廷扬回家过年去了。
没想到,自己这样做,反而给自己赢得了一次机会。
当然了,这是李信自己的想法,其实不管沈廷扬在不在,跟着姜曰广去东江,然后再去朝鲜的差事,崇祯皇帝都是要让他去的。
李信固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这样的人才,却不能轻易地用在西北或者中原腹地。
这一点,当然没有人知道皇帝本人的心思。
毕竟原本的历史上,李信和牛金星都是跟着李自成把大明的天下都给闹没了的牛人,这样的人要么始终放在身边使用,要么就给他放到远离流贼的地方去,尽量不给他重蹈历史覆辙的机会。
或许,这只是崇祯皇帝在杞人忧天,但是,谁又能够保证历史的惯性不会发挥作用?
若是李信回到了中原,或者到了西北,又遇上了那个带着他走上了杀官造反之路的侠女红娘子,那该怎么办呢?
如今中原虽然暂时安然无恙,但是西北,却如同历史上一样,已经大乱,谁知道原本历史上把李信带到了反贼路上的红娘子现在躲藏在哪个山头上当山大王呢?
既然没有把握做到完全掌控,那还是把李信给派往别的方向上为好。
而刚好,辽东半岛和东江镇的方向,正需要他这样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帅才。
辽东半岛的情况错综复杂,明军仍然占据金州以南直到旅顺和双岛的地区,这是辽东半岛的最南端。
金州以北更加广大的地区,也就是明末辽东半岛赫赫有名的金、复、盖、海四州之地,依然全部都掌握在后金军队的手上。
刘兴祚、刘兴治几兄弟的反正归明,只是带走了他们的家族子弟,以及那些跟随他们兄弟多年的复州军家属百姓。
他们在东江镇水师的接应之下,撤走之后,后金军很快卷土重来,重新占领了与金州遥遥对峙的复州地区。
辽东半岛上敌强我弱的局面,依旧没有什么明显的改观,东江镇左路总兵府的主要驻防地,也依然是辽东半岛沿海的那些岛屿。
虽然双方相安无事,但这种状态却不是崇祯皇帝所希望看到的。
对此,让李信这个历史上以擅长游击作战的大顺军制将军前去,或许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而这一点,正是崇祯皇帝如今让李信跟着前往东江以及出使朝鲜的另一个打算。
在武英殿里接见了来自朝鲜的三位使者,定下了姜曰广、李信等人离京前往东江传旨的日期等相关后续事宜之后,崇祯皇帝打发走了朝鲜使者,然后接见了喀喇沁部、多伦部、库伦部的使者,必勒格、哈斯乌拉和胡和鲁,比如镶满了黄金和宝石的酒杯、酒壶、马鞭子,还有个头还不小的东珠等等。
而崇祯皇帝也赐给了他们白冶城精制的长柄戚刀、复合弓等物,以及一些崇祯银元和丝绸布匹作为回礼。
这些来自蒙古草原上的部落使者,拜见完了大明皇帝之后,当即出宫,离京返程了。
而心急如焚、急着回国的朝鲜使者,却不得不继续等待,因为皇帝给他们定下的启程日子,是正月初六。
皇帝这么定倒不是给刘兴祚等人多一点时间,也不是说正月初六是黄道吉日,而单纯地就是为了让姜曰广、李信及其跟着他们出使的锦衣卫人员,能够利用这几天时间,在京师过个年而已。
崇祯皇帝本人也是如此,来到这个时空之中已经一年多了,然而直到如今这段时间,他才终于感觉到可以松下来一口气了。
他所希望的各项事业虽然都只是刚刚起步,但是毕竟算是开了个好头,只要这个势头不被外来的力量所打断,或者不被内部的势力所改变,那么大明的天下就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大朝会结束之后,已经是未时三刻,等到再一次召见完朝鲜使者和塞北蒙古部落的使者,时间已经过了午时,饥肠辘辘的崇祯皇帝打发走了所有的外臣,然后前往坤宁宫而去。
该舒舒服服地过个年了!
第二八五章 积德行善()
这个时代的塞北草原民族,当然是不过春节的,不过到了过春节的时候,皇宫大内这般热闹欢庆,也让海兰珠以及她从科尔沁一路带来的两个侍女苏日娜和乌兰图雅非常兴奋。
她们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当然都是喜欢热闹喜庆的。
从除夕夜开始,皇宫大内之中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如今的崇祯皇帝在天下人的心中,虽然很是有了一番暴君的模样,但是在皇宫大内之中,登基之初在宫内大杀阉党造成的冷酷印象,正在逐渐消散。
尤其是如今这位年轻的周皇后,平易近人、十分和善,随着崇祯皇帝入宫也有一年多了,与崇祯皇帝的冷硬相比,在宫内宫外都树立起了一种宽厚仁慈的形象,受到宫内太监宫女们的爱戴,同时也得到了外朝朝臣们的高度认可。
周皇后祖籍苏州,出身医者世家,只不过她出生的时候,家世已经衰败,其父周奎寄居京师行医,一度还在京师街头行医卖药,甚至帮人算卦算命为生。
所以,崇祯皇帝的这个周皇后,是属于那种出身非常寒微的女孩,也是深知百姓疾苦的皇后。
这种由于贫寒出身而形成的质朴本色,在成为了信王妃之后,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即使如今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也仍然很好地保持着。
历史上,周氏十五岁嫁给年龄相仿的信王朱由检,十七岁成为大明皇后,三十三岁在宫中上吊自杀。
在她短暂的一生之中,基本上没有享受到一点大明皇后应该享有的尊贵安乐的生活,而是跟着崇祯皇帝一起宫中过了十七年的苦日子。
为了减省宫中的用度,这位大明皇后一度亲自下厨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做饭。
至于织布裁缝,那更是家常便饭。
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在宫中有着二十四两纺车,自己领着宫女纺织,为崇祯皇帝及其子女们制作衣物鞋帽。
也正是因为这样,皇后周氏得到了崇祯皇帝始终不渝的尊重,也得到了宫中大量太监宫女们的效忠。
京城沦陷之后,周皇后在坤宁宫中上吊自杀,而自愿跟随她一起自尽的宫女,达到了数百人之多。
这些普普通通的宫女,到了国难当头的时候,反而比那些吃里扒外的文臣和勋贵还要更有气节,不能不说这也是明末的一个异数。
而在这其中,皇后周氏的仁慈宽后,及其在宫中的以身作则和感召力,应该说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现在大明皇帝的财政状况与历史上相比大为不同了,虽然一次又一次地从内帑之中往外拨款发军饷、建厂矿,乃至自掏腰包给护卫皇宫大内的天策卫、羽林卫将士发军饷等等,所有这一切虽然花费巨大,但皇宫大内的府库之仍然十分充盈。
当然了,这些银子全都是皇帝从阉党、盐商、宗室和勋贵们那里抄家抄来的。
虽然即位才一年半的时间,就落下了一个抄家皇帝的名头,但是看着大内府库充盈,想着自己几年之内都不必太过为却银子发愁,崇祯皇帝还是觉得,之前所做的那些事情都是值得的。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好名声虽然重要,但是到了军队饿肚子的时候,皇帝的好名声可当不了银子花,当不了粮食用。
到了最后,面对流贼和建虏,再好的名声也救不了自己和自己一家人的命。
大内府库充盈的结果,不光是让九边的军队稳定了,让户部掌管的国库也得到休养生息了,而且连带着皇宫大内的日子也都好过多了。
同样水涨船高的,还有周皇后给予后宫嫔妃、侍女和杂役太监们的赏赐。
如今的后宫嫔妃之中,除了新来的兰妃海兰珠,其他的后妃比如懿安皇后张氏、崇祯皇帝的丽妃田氏、静妃袁氏,都已经是有了一定身家积蓄的富婆了。
即便是素来不喜热闹,不愿意参与任何俗务的静妃袁氏,也因为皇帝之前给她分了半成宝和公司的干股,如今也有了十万崇祯银元以上的身家了。
但凡一个人,是贪财如命也好,还是视金钱如粪土也好,手里有了一大笔钱拿着,终归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所以到了年前,方正化将宝和公司的分红,按股权的比例,送到宫中之后,即使是静妃袁氏这种冷冷淡淡的性子,也变得开心高兴起来了。
而占股比例更高的懿安皇后张氏和崇祯皇帝的皇后周氏,当然就更加高兴了。
到了大年初一,崇祯皇帝带着一班近侍,到皇极殿去参加一年一度的额元旦大朝会,而皇后则在坤宁宫中接受后宫其他嫔妃选侍等人的参拜。
接受其他后宫嫔妃参拜的同时,也要向她们派发各种赏赐,红包什么的,皇家过年的礼节,虽与普通汉家百姓的风俗规矩有些区别,但基本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从来没有过过年的海兰珠及其两位同样来自科尔沁的侍女,也是衣着汉服,跟在田妃、袁妃的身后,依次向大明皇后行跪拜之礼。
苏日娜、乌兰图雅发现给宫中的贵人们磕头百年,说几句吉祥话,就有红包拿,当下是拜了皇后拜皇妃,拜了皇妃拜选侍,以及宫中资历更长的女官和宫女,大大小小的红包收获了十几份,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崇祯皇帝忙完了前朝的事务,换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