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39部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39部分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世当然不会这样,如今知道这几个后妃命运的崇祯皇帝,自然要让她们过上她们本该拥有的幸福生活。

    接连几天,崇祯皇帝先是在皇后那里留宿两个夜晚,然后在两个妃子的期盼下,又在田氏和袁氏居住的宫里,分别留宿两个晚上。一后二妃,环肥燕瘦,各有妙处,特别是面对终于等到的皇帝临幸,当然是使尽浑身解数,极尽鱼水之欢。

    连着与皇后和田氏、袁氏二妃厮混了五六天的崇祯皇帝,前一阵子一阵紧绷着的神经,也彻底放松了下来,终于体会到了一点做皇帝的乐趣。

    如果说有什么不爽的话,那就是继承来的这个身体了,本钱倒是不小,可惜时间不够持久,到了后来每次进入没多久,两三百下,就一泄如注,比较扫兴。

    好在后妃们也都年轻,还不太懂,再说就是她们都明白怎么回事,面对着眼前的皇帝谁也不敢多说什么,但对知道怎么回事的崇祯皇帝来说,则深切地感觉到了加强身体锻炼的紧迫性。

    这个时代的北京城,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自然也有热闹的去处,各种层次的酒楼、茶肆、娼馆、妓寮等等娱乐场所,也是遍地开花。

    东西南北的特色物产,甚至口外的皮货、江南的丝绸,也是应有尽有。老百姓辛劳一年,平日里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到了过年的时候,也是不管不顾敞开了花销。

    跟后世一样,不管是豪门大院,还是小家小户,到了过年时,都要购买年货,燃放爆竹,张贴春联门神什么的,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享享天伦之乐。

    一些高门大院,多数都养的有自家的优伶歌姬,乃至戏班子,逢年过节听听小曲什么,上上下下都是一片盛世繁华的景象。

    如今这个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当然知道眼前的盛世繁华不过是一个一戳就破的假象。但是眼下毕竟是过年,他也不能总是拉着一张忧国忧民、闷闷不乐的脸。

    如今的皇宫大内,所有的人都是在看皇帝的脸色行事,皇帝很少发火,但是一旦脸色阴沉下来,所有人都是提心吊胆,干什么事都抱着百分之二百的小心。毕竟前几个月发生在内廷的大清洗,给这些太监宫女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亲见过那些发生在西华门外那些偏僻所在的血腥场面,但关于那些血腥场面的流言,却在太监宫女之间广为流传。而且皇帝雷厉风行地除掉朝中数百阉党大臣的做法,也让这些平日里是把那些朝中大臣视为天人一样的太监宫女们心惊胆战,一个个都是小心谨慎,唯恐行差踏错。

    与前世不同,这一世的崇祯皇帝,自然很快就觉察到了这个情况,所以在过年这几天里,有意识地想要做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不仅亲自到了拱卫司在午门内的职房,接见了值守的官佐校尉,而且对身边伺候的太监宫女也都发放了红包赏赐,对坤宁宫等后妃宫中侍候的宫女们,也都是各有恩赏。

    至于侍卫太监宫女们,对崇祯皇帝的印象到底改变了多少,皇帝本人自然是无从知道,但是后宫之中的一后二妃,对他的态度则是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两个妃子,几个晚上的侍寝之后,对皇帝少了之前那种恐惧,看着皇帝的眼睛里,更多的是无处不在的柔情蜜意。

    自古至今,一个温暖和美得家,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东西,即便是你贵为皇帝,或者皇后,也都想要有个家,想要享受家庭般的温暖,而像如今皇帝的一后二妃,到了过年的时候,身居后宫的她们,自然更为渴望享受到家的温暖。

    崇祯皇帝当然也是如此,在这个时空过的第一个年,让他尤其怀念后世过年的感觉,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着火锅聊着天,窗外天寒地冻,屋里春意浓浓。还有什么问题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呢?

    所以崇祯皇帝在皇宫大内过的第一个春节,就吃上了跟后世有一拼的火锅。明朝时的中国,当然早就有了火锅,样式跟后世老北京火锅的木炭铜火锅完全一样,只是配料和配菜不同,古代的火锅多数只是涮羊肉,根本没有后世那么多的花样。

    既然皇帝想要带着皇后和妃子吃火锅,那么掌管尚膳监的王承恩自然是要尽心尽力把皇帝想要的食材都找来才行。所以,这一次崇祯皇帝吃到的火锅,基本与后世无异。

    皇帝亲自布置的火锅大餐,当然让一后二妃惊喜不已,包括懿安皇后张氏也是非常欢喜。对后妃们来说,吃的不是火锅,而是家的感觉,火锅当然令她们惊喜,但更令她们惊喜的是皇帝为融洽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皇帝和后妃们高兴了,太监宫女们自然也就轻松了,在皇帝的提议和推动下,在崇祯元年的第一个春节期间,皇宫大内终于不再阴森沉重,总算是有了过年的感觉。

    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大内还搞了观灯节,懿安皇后牵头,崇祯皇帝的一后二妃,几位先帝仍在的太妃们,内廷二十四衙门,都参与了进来,皇宫大内处处张灯结彩,翰林院值守的翰林们还写了一批灯谜送进来,整个皇宫大内都是过年的气氛,这些入宫以来就没再出过宫的太监宫女们,也找到了一点家的感觉,一个春节过后,都是觉得皇帝虽然可怕,但却一点也不可恨。

第七十二章 陕西巡抚() 
搁在后世,过了正月初七就要上班了,但是在这个时空里,当然不必如此。但是过了正月十六这一天,现在这位崇祯皇帝,还是去了乾清宫东暖阁的书房里办公了。因为今天,他要召见新任陕西巡抚洪承畴这个历史上的复杂人物了。

    朝廷任命洪承畴接任陕西巡抚一职的圣旨,已经发出去快两个月了,但是一来陕西距离京师毕竟路途遥远,二来时值腊月三九天,天气异常寒冷,长途旅行也是多有不便。

    按照常理来说,这一世的崇祯皇帝既然早就知道洪承畴的能力,并不是必须要让洪承畴进京陛见,来面授机宜,完全可以直接命令他就地接任,然后一道密旨就可以告诉他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就行了。

    但是考虑到洪承畴这个人物的复杂历史,如今拥有后世阅历的崇祯皇帝,也想亲自当面见一见,而且既然当初已经下了旨意,作为皇帝不能朝令夕改,因此也就没有中途改变。

    再者说,即将到来的陕西民乱,规模和影响太大了,最好是当面跟他交代一番,免得在剿灭和赈济的问题上走了弯路。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人,万历二十年出生,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中进士的当年才二十三岁,如今已经官至陕西巡抚,也不过才三十四岁,应该说,正是年轻有为、胸怀天下的时候。

    接到朝廷圣旨的时候,洪承畴才刚刚到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还不满一年,所以朝廷突然将其超擢为陕西巡抚的圣旨一下,整个陕西布政使司衙门都是大吃一惊,而洪承畴本人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好在洪承畴这个人自幼就很有才华,而且素怀治国平天下之志,所以接了这样的圣旨虽然有点受宠若惊,但并没有什么畏难情绪。

    于是,接完圣旨三天之后,洪承畴在传旨锦衣卫百户官的一再催促下,离开了西安城,一路往东,过了潼关,走河南府、怀庆府、归德府、大名府,然后再转而北上,赶往京师觐见皇帝陛下。

    一路上,洪承畴一行也见到了不少携家带口顶风冒雪赶往大名府应募屯田的流民队伍,也见识了保定、真定等地募民屯垦的一派火热场面,就这样一路上一边赶路、一边思考,走走停停,加上除夕前后几天驿站过年休沐,诸事不便,是以耽搁了一些时间,直到崇祯元年正月初九的那一天时候,洪承畴一行才终于来到了通州。而在通州看到的场景,更是令他大开眼界。

    此时的通州,街市繁荣,人口众多,百业兴旺,洪承畴从百业凋敝的陕西、河南一路走来,看到通州如今的局面,心中也是振奋不已。这样,在通州停留三天后,崇祯元年正月十二,洪承畴终于进了京师,来到了通政司,住进了通政司安排的馆舍之中。随行的锦衣卫也是各回官衙报告,而通政司当值的左通政徐人龙,自然把洪承畴来京陛见的情况,赶紧报给了内阁。

    崇祯皇帝当然知道洪承畴到了,可是正值过年期间,而洪承畴一路奔波初到京师,也该好好休整一下,于是传令洪承畴休息几日,过了正月十五再入宫觐见。

    如今在京的阁臣只有李国鐠和徐光启,接见洪承畴这件事情,崇祯皇帝自然也让这两位阁臣一起参加。

    正月十六日辰时正,洪承畴在通政司官员引领下,先进了午门,到午门内左侧的内阁职房之中,见到了李国鐠和徐光启,拜见寒暄过后,在两位阁臣的带引下,来到乾清宫门外,值守的锦衣卫和太监通报过后,三人进入,到乾清宫大殿台阶下,即看见皇帝出来相迎,三人皆是就地跪下拜见。

    崇祯皇帝降阶而下,连说:“三位爱卿平身。”并上前搀扶年龄最大的徐光启。

    洪承畴趁机说道:“臣陕西巡抚洪承畴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三人起身,崇祯皇帝说道:“洪爱卿平身,随朕阁中说话。”说罢,崇祯皇帝转身走上殿前的台阶,进入乾清宫东暖阁书房之中。

    等到李国鐠、徐光启、洪承畴三人,在王承恩的引领下入得阁内,重新拜见行礼完毕,崇祯皇帝说道:“洪爱卿一路北来,旅途漫长,所见必多,有何可以教朕?”

    洪承畴三四十岁的样子,虽是南方人,但却身材高大,浓眉浓须,面颊清瘦,显得颧骨略高,虽然首次进入乾清宫内,但气度十分沉稳老练,看不出有何局促不安。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仪表堂堂的洪承畴,心情颇为复杂,但是要说放着这样的能臣干吏而不好好利用,那也不是他的作风。再说如今的洪承畴自然是一腔热血报效大明,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投降满清的想法。

    听见皇帝看着自己问话,洪承畴赶紧答道:“启禀陛下,臣从西安往东,过河南府、入怀庆府,然后归德府,一路所见满目萧索、荒村遍地,市镇虽繁荣,而民生实凋敝。臣在大名府转而北上,一路所见却大有不同,各地流民扶老携幼蜂拥北来,到通州所见更令臣茅塞顿开,募民屯垦,百业兴旺,虽刚起步,但后续可期。这是臣的一点浅见,请陛下明察。”

    洪承畴说这些话,也是经过考虑的,皇帝究竟是个什么性子,是他迫切想知道的,若是一个能够直面现实,愿意解决问题的皇帝,他当然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若是一个回避现实,只想安逸享乐的皇帝,他则有另外的一套应对之法。

    如今的崇祯皇帝,当然也知道这个年代的名臣都是有点小脾气的,人家如果觉得你这个皇帝不行,人家也不一定非要伺候你。

    所以崇祯皇帝倒是不在乎洪承畴的试探,因为他对如今的大明天下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说:“洪爱卿所言,朕虽未亲见,但也能够想到。朕虽然位居深宫之中,但对天下事也略知一二。卿所言,皆属实。只是朕想在陕西行此募民屯垦之策,洪爱卿能做到吗?”

    这也是崇祯皇帝对洪承畴见识的一种检验。陕西这个适宜耕种的土地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关中、汉中一带,其他地方多数都是连绵大山,特别是陕北更是干旱荒凉,适宜屯垦的地方很少,而且陕西开发几千年,多少个王朝在这里兴起又衰亡,人多地少民穷的问题,自唐朝以后就一直存在。若是洪承畴说可以募民屯田,要么就是糊弄应付皇帝,要么就是没有见不及此。

    只听洪承畴说道:“陛下,臣天启七年奉命出任陕西参政,到任以后经年无雨,全陕大旱,陕北诸州府旱情尤重,百姓流离失所,饿殍满地,募民屯垦虽是良策,但却并不适用于陕西。臣以为,即使推行,亦未必能收京畿屯垦之效。”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心里松了口气,但面上依然毫无表情地问道:“既然流民遍地,何不募民屯垦?”

    洪承畴说道:“陕西情形,与京畿之地不同,陛下亲捐皇庄,用来屯垦,抄没魏逆等阉党田产十数万顷,也多在京畿周边,募民屯垦名正言顺。而陕北干旱多山,适宜耕种之良田本就不多,且多数集中于官宦世家之手。陛下可以抄没阉党,微臣却不能无故抄没陕北豪族。若无足够多的土地,便安置不了足够多的流民,很难收到京畿募民屯垦之效。”

第七十三章 议开河套() 
这一世的崇祯皇帝,当然知道洪承畴所说的没有错,历史上杨鹤总督陕西三边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有产出的耕地多数集中在世家豪族的手中,而荒山野岭之地由于连年大旱的缘故,也没有多少屯垦的价值。

    想到这些,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点了点头,缓缓说道:“洪爱卿所言有理。然而朕任命爱卿为陕西巡抚,便是想要爱卿解决陕北的民乱。若是募民屯垦难收奇效,陕北之事如何了结?”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又分别看了看李国鐠和徐光启。李国鐠于是说道:“臣以为,陕北民乱可以剿抚并用,杀其为首者,贼首所裹挟之乱民,可采取如今通州之做法,以共代赈,或开矿、或屯田,给其温饱,久之陕北民乱必然平定。”崇祯皇帝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徐光启。

    徐光启说道:“陕北之乱,根源在于土地贫瘠,土地之出产不足以养活地上之百姓。臣以为,一则可在陕西大力推广新型农作物,增加土地之出产,二则可移民,将陕北贫瘠之地百姓移往土地充裕之处安置。”

    听完这些话,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对于陕北民乱的治理,他的想法有三条,一是移民,二是屯垦,三是剿灭。那些后来著名的贼头能杀当然要杀,但若是不把动乱之源解决掉,即使杀了他们这些贼头,也还是会出现更多贼头。而陕北动乱之源,就是那上百万的穷苦百姓,这上百万的饥民没有了的话,陕北想乱都乱不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