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436部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436部分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额璘臣听了李邦华的说辞,心中顿时就有些疑惑。

    他看向萨木腾敖斯尔活佛,而后者原本眯着的双眼也在同时睁开了。

    这些人的反应,早在李邦华的预料之中,见他们心中有疑问,当即又说道:

    “额璘臣,善丹,你二人既然口口声声说是诚心归附我大明朝廷,诚心侍奉我大明皇帝陛下,难道说,去一趟大明京师,朝见我大明皇帝陛下一趟,都不愿意吗?!”

    说完了这话,李邦华脸色冷下来,看着惊恐的两人说道:“鄂尔多斯部的如许部众如何安置,完全取决于你二人此次前往京师朝见的结果!

    “我大明皇帝陛下虽然愿以施厚恩于外藩,但也要看外藩内附的诚意,否则我大明数十万边军将士辛苦奋战所为何来?!”

    李邦华说完了这话,这座顺义王之前居住的仿照八白室建造的行宫正殿之中一阵盔甲刀剑响动之声。

    李邦华身边的将领,以及祖大寿带来的大同镇将领,见李邦华面色不善,呼呼啦啦地全都手按刀剑站了起来。

    额璘臣与善丹见状,同时说道:“外臣并非此意!外臣等人愿去大明京师,朝见大明皇帝陛下!”

    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李邦华待若上宾的萨木腾敖斯尔活佛,也站了起来,看了看正在向他投来求助目光的额璘臣,然后躬身对李邦华说道:

    “阁老大人!喇嘛愿意陪同鄂尔多斯部的贵人们,前往京师,朝见圣上,还请阁老大人准许!”

第七七四章 前途命运() 
对于萨木腾敖斯尔活佛的请求,李邦华略经考虑,就答应了。

    作为一个身居高位多年的人物,李邦华当然知道萨木腾敖斯尔活佛的这个请求并不是他说的那么简单,只是陪着额璘臣与善丹等人前往京师觐见皇帝。

    他知道这个萨木腾敖斯尔活佛一定还有自己的目的,而且这个目的毫无疑问一定与喇嘛教里的教派争端有关。

    不过自从率领大军进了归化城之后,归化城中最为辉煌的建筑物除了林丹汗的行宫之外,就是位于城中央的大召、小召等喇嘛庙了。

    他在归化城内停留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也从了解归化城历史的汉人那里,听说了先后大小召,后有归化城的说法。

    等他率领大军一路往西,所过之处,敖包遍地,而且每处城镇,完好的也好,废弃的也好,城中最好的建筑,全都是喇嘛庙。

    这也让他这个大明朝的内阁辅臣与军机大臣不得不认真思考,喇嘛教在今后大明朝对漠南乃至整个蒙古地区的统治之中将出于什么样的位置之上,将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鄂尔多斯还好说,甚至整个漠南蒙古地区,都好说,大不了像皇帝此前给他的圣旨中说的那样,清空其地,移汉民以填之。

    可是漠北蒙古怎么办,漠西蒙古怎么办,特别是喇嘛教更为流行而且势力也更大的青海、康藏地区怎么办?

    李邦华并不了解喇嘛教,但他觉得,佛教嘛,总是慈悲为怀,劝人向善,劝人出家的,让一直桀骜不驯而且已经危害华夏数百年的蒙古人都去信佛,总归没有什么坏处。

    既然如此,让乌素图召的萨木腾敖斯尔活佛陪同额璘臣等人前往京师朝见圣上,或许会给圣上一点启发也说不定。

    崇祯三年正月十六,李邦华让祖克勇带着自己写好的奏报先行出发,过了黄河之后,一路上露布报捷,快马赶赴京师。

    与此同时,又让同样表现杰出的曹变蛟带着武烈营的一支骑兵,护送着萨木腾敖斯尔活佛及其弟子十数人,以及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鄂尔多斯左右翼台吉扎木素、善丹,还有他们的亲眷家人共计两百余口,随后启程出发,前往京师朝见听封。

    萨木腾敖斯尔活佛及其弟子十数人同行,让额璘臣心中略感宽心,但是对于抛下数万部众,而且带走所有亲眷的安排,却让额璘臣的心中始终充满着深深的疑虑。

    但是他也知道,此时的鄂尔多斯已经不是他额璘臣的了,或者说此时的河套之地,已经不是鄂尔多斯部能够做主了。

    而且真正能够做得了主的,也不是此时在鄂尔多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明朝的李阁老,而是那位远在一千五百里外的大明崇祯皇帝陛下。

    直到从东胜城出发,往东过了黄河,三十来岁的额璘臣在离开了鄂尔多斯的领地之后,再回头去想这些事情,才算是“想通了”这个问题。

    想通了之后,额璘臣的心里也就坦然了许多,一路上该吃吃,该睡睡,该赶路就赶路。

    一行人到了榆林城外,曹变蛟带着李邦华写给延绥参政陈奇瑜的书信,又从城中接上了顺义王卜失兔及其家人。

    再然后,原本安居河套的这些头头脑脑们,在曹变蛟的护送之下,往东经过偏关、大同、宣府,风尘仆仆地朝着大明京师赶去。

    顺义王卜失兔早在林丹汗入主漠南之后,就已经丢掉了自己磨难之主的权威,去了鄂尔多斯之后,更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鄂尔多斯诸部的事务,他一句话也插不上嘴。

    如果不是大明这边的守边文官武将拒绝接纳他,他早就入境大明了。

    之前,大明这边不接纳他,是因为崇祯皇帝及其身边的重臣们,希望与林丹汗保持一个相对的和平状态,而且还希望能与林丹汗联手共同对付黄台吉。

    现在既然林丹汗被黄台吉赶走了,而黄台吉又被大明军队赶走了,那么顺义王卜失兔就又成了一块可以拿出来利用的招牌了。

    而顺义王卜失兔也受够了朝不保夕的日子。

    对于一个丢掉了自己几乎全部领地、部众、牛羊和财产的土默特前首领来说,他的这个顺义王身份,只有在大明朝才算是有点价值。

    这个明朝册封给他的爵位,在蒙古各地早就不值钱了。

    因为不管是漠南、漠北还是漠西,又或者单单说在河套地区,奉行都是强者为尊的法则。

    你手里没有了足够的实力,你就是自封为天王老子,也没有人会把你当回事儿。

    所以当陈奇瑜带着曹变蛟来找卜失兔的时候,他很爽快甚至是很愉快地就接受了这个安排。

    前往京师朝见大明皇帝,可能会让他得到一笔丰厚的赏赐,而有了这笔赏赐,他和他的家人才能继续过上体面的生活。

    在前往京师的队伍中,卜失兔与额璘臣再次见了面,两人都有点尴尬。

    不过卜失兔的表现,却也帮助额璘臣更快地认清了现实。

    决定他额璘臣及其鄂尔多斯诸部命运的那个人,正是如今赢得了抗击建虏入侵获得胜利的崇祯皇帝。

    额璘臣的想法一点也没错,就在他决定投降并被带回东胜城的那一刻开始,河套之地的决定权就已经不在他手上了。

    而且就在他仍然怀揣着希望赶往大明京师的路上,鄂尔多斯部蒙古人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包括他这个鄂尔多斯部济农的命运,也已经被决定了。

    虽然都是策马而行,而且都是同一天出发,但是额璘臣所在的队伍里面毕竟还有女眷,往东行进的速度,要比一路上兴高采烈露布报捷的祖克勇慢了不少。

    且说祖克勇带着河套大捷的捷报以及李邦华写给皇帝的奏报快马进入京师之后,心情舒畅的崇祯皇帝在第二天,就召集了在京的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们议事。

    内阁大臣只有首辅李国镨和阁臣徐光启,而军机大臣也只有英国公张惟贤。

    而且,这个时候的英国公张惟贤病情一日重似一日,是强撑着身体参加了这次乾清宫内的御前会议。

    崇祯三年二月二十三日上午辰时,三位在京的当朝重臣在御前侍从武官与乾清宫内侍太监的引领下,走过了乾清宫长长的汉白玉石板铺就的御道,来到了乾清宫中。

    三位重臣看见在御书房门口站着的崇祯皇帝,当即一起行礼,高呼吾皇万岁。

    内阁首辅李国镨说:“臣等恭贺陛下完成祖宗夙愿!河套之地既收复,国朝秦晋之地不难安!臣等为陛下贺!为秦晋之地百姓贺!”

    内阁首辅李国镨这番话说完,阁臣徐光启与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也跟着说道:“臣等为陛下贺!为秦晋之地百姓贺!”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也是高兴,连忙让三位老臣起身,并且亲自上前将说了几句话就捂着嘴一阵咳嗽的英国公张惟贤搀扶起来。

    已经瘦到皮包骨头快脱了相的张惟贤一边连连谢恩一边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三人跟着皇帝进了乾清宫东暖阁的御书房,按惯例两左一右,分别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了下来。

    王承恩亲自为皇帝和三位重臣端上参茶,慢慢退到门口。

第七七五章 御前会议() 


第七七六章 足可效仿() 
崇祯皇帝今天把这几个重臣叫到乾清宫来,就是为了要将封赏世爵的这个事情定下来。

    发生宣府、大同、蓟镇边外,以及辽东的抗虏战事,已经尘埃落定了多日了。

    之前还有孙承宗与李邦华仍然率军在外征战的因素需要考虑,但是到了这两个人的奏报前后脚送达京师之后,这一次的军功封爵事宜,也确实应该提上日程了。

    如今听完了三位当朝重臣的说法,见他们并没有杯葛此事的意思,崇祯皇帝的心中也有了底数。

    这三个人的说法,以及其中隐含的谏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主要是大明朝的功臣世爵等级少、种类少,非常贵重,不能乱封。

    不能因为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军功,就给这个封个伯,给那个封个侯,显得滥赏不自重,而且对以往的功臣也不公平。

    大明朝的功臣世爵一共分为三等,也就是国公、候、伯。

    有几个死后封王的,比如徐达、常遇春,但是也只是死后追封的。

    而驸马都尉虽然也是一种爵位,甚至是比伯爵的品秩、地位还要高上那么一点,但他却是专属的爵位。

    此外就是外戚的。

    大明朝外戚封爵,基本上只封皇后的父亲,皇贵妃的父亲都不行,而且即便是皇后的父亲,也封伯爵。

    由此可见明朝前期封爵之严格之谨慎。

    再加上当初太祖开国之时朱元璋封出去的爵位,最后差不多都又连本带利地收了回来。

    所以到了明朝后期,拥有公侯伯功臣世爵的勋贵世家,还能安安稳稳地保住自己爵位的,一共也不过数十家而已。

    而这数十家主要集中在南北两京的勋贵世家,此前又被崇祯皇帝给扳倒了差不多三分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需要重新扶植一批新的勋贵世家来羽翼皇室。

    正因此,这一次崇祯皇帝就要借着这个机会对大明朝的功臣世爵制度作出一些调整。

    不仅数量要增加,层次也要拉开,要给这些此次得封的新贵们一个将来继续进步上升的空间。

    因此,当崇祯皇帝听完了李国镨、徐光启、张惟贤这几个人的话以后,想了想,说道:

    “卿等拿不定主意没有关系!恰好这几日来,朕静心读书,翻阅通典,知我华夏自尧舜以来,皆置公、侯、伯、子、男五等世爵。此制因袭至周,臻于完备,遂历代沿用。

    “唯我皇明肇造以来,太祖高皇帝为彰显世爵尊贵,杜绝蒙元爵封泛滥,专以公、侯、伯三等世爵封赐功臣,自此乃弃子爵、男爵而不用。如今且有三百年矣!

    “虽然功臣封爵,祖宗自有章法旧例在前,但是时移世易,大明今日遭逢之形势,亦非太祖当年开国之局面,皇明之爵制终不能一成不变。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朕今日亦有此意!况且爵分五等,上下有序,尊卑分明,足可效仿!”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停顿了下来,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继续眼观鼻鼻观心无动于衷。

    而御书房中侍立的其他人等,则都全神贯注地侧耳倾听,几个中书舍人,奋笔疾书,把皇帝说出来的每个字都记录在案。

    公侯伯子男吾等爵制,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

    历朝历代的爵位制度,都没有像明朝这样这么吝啬。

    而且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大封功臣的时候,一开始采取的也是五等爵位制,是有子爵和男爵这两个等级的。

    只是后来因为享有世爵世禄的功臣太多,才又反悔予以革除了,并且明确规定:

    “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几位精通皇明律例的朝廷重臣,不能随便决定封爵事务的原因了。

    因为这个东西确实不在他们的权限范围之内。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见几个老臣仍是躬身站着,静等他的下文,于是继续说道:

    “诸位爱卿,去岁十月以来绵延数月之国战,于我大明实在意义非凡!此战若不能胜,朕与卿等今日所议之事,怕是唯有何时南迁而已!”

    之前听了皇帝更改爵制的话尚且无动于衷的三位老臣,此时全都抬起头来,惊讶地看着皇帝,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年轻皇帝怎么会说出这样耸人听闻的话来。

    崇祯皇帝见李国鐠、徐光启想要说话,一边摆了摆手,制止他们说话,一边摇头苦笑,接着说道:

    “以世爵世禄封赏有功之臣,朕心中已有决断!今日召卿等前来,即为明白说与卿等知道。

    “皇明爵制,自今而后,增补子爵、男爵两种,位在公侯伯之下!

    “此外,公、侯、伯之世爵,已封者不论,此番及今后新晋者,皆分为三等,子孙世袭皆减一等!

    “子爵,男爵,皆分三等,无美号,世袭次减一等,至三等男爵,无军功者除爵!

    “凡军功封爵,子孙无军功者,无论嫡庶,不得袭爵!

    “外戚封爵,已封者不论,从今往后,无论侯伯一律不得世袭!

    “外藩内附封爵,子孙无功于大明者不得袭爵,三代无功于大明者,除爵!”

    原本还表现出一番礼贤下士征求意见之态度的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