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446部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446部分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解决了土地问题,解决了耕者有其田的问题,那么今后即便仍旧是天灾连连,老百姓们总还是能够种出来一点点粗粮,可以用来救命的。

    而老百姓但凡还有一条活路,他们就不会铤而走险,跟着那些贼头们去造朝廷的反。

    马懋才自己在甘泉峪募民开荒屯垦,并且以工代赈,雇佣大量民壮开采炼制猛火油的经验,也使得他进一步认清了这个道理。

    土地,只要有了足够多的土地,流民的问题,流贼的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而三边总督府的招垦令,以及如今朝廷收复河套,占领漠南所得的大量土地,则为解决秦、晋、鲁、豫、北直等地的流民问题,提供了一个百年不遇的良机。

    正是这一点,让马懋才觉得,多年以来大明朝眼看着大厦将倾的崩坏局面,已经得到了一个基本的扭转。

    而这个局面的扭转,正是从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即位之后,才一步一个脚印地得以实现的。

    包括当初因为一封奏疏而对自己的提拔重用,以及随后对甘泉峪屯垦及猛火油开采的一系列密旨指点,都让马懋才对当今的皇帝陛下充满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敬畏。

    也正因此,对于皇帝陛下的决定,马懋才唯有坦然接受而已。

    不过,此时的刘可训,距离北上河中,与马懋才办理交接,然后正式上任河中镇监军御史,还远着呢。

    虽然刘可训在平定水西之乱中担任川军邓玘所部的监军,立下了一定的功劳,但因为历史的改变,邓玘所部并没有像原本历史上那样立下赫赫之功,而作为该部监军的他,自然也没有如同历史上那样赫赫有名。

    在平定西南战后的论功行赏之中,云贵总督朱燮元、南京兵部尚书武之望,一直在盛推刘可训等人。

    但直到如今,刘可训仍在川东监军佥事的任上,负责着水西地区平定之后的设府设县、移民善后等事务。

    这一次,朝廷恢复乐河套之地,设立河中巡抚一职的同时,也设立了承宣布政使司等三司,因此一下子多出了不少高位。

    于是,早已成为吏部优先叙用人选的刘可训,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升迁机会,被崇祯皇帝一道圣旨,从川东道监军佥事的位置上,提拔到了河中监军御史的职位。

    刘可训这个人在原本的历史上,对平定西南奢安之乱立下了大功,但是之后很长时间一直沉沦下僚,始终没有得到重用,这与他的身份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他并非进士出身。

    他只有一个举人的功名。

    这在党争问题突出的明末,是一个重要的缺失。

    不是进士,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座师,同时也就没有守望相助的同年。

    这也意味着,他根本没有拉帮结派,从而依靠同党或者团体力量一路获得升迁的本钱。

    对于举人出身的刘可训来说,这一次由监军佥事的位置上升任一个重要边镇的监军御史,当然是一个鱼跃龙门的突破。

    崇祯皇帝看中他,固然是因为他在其监军佥事的任上表现不俗,立下了功劳,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看中了他举人出身,眼下在朝中无党的这个特点。

    出于同样的理由,与刘可训同时得到提拔重用的西南平乱功臣,还有担任四川监军副使多年,在朝廷平定西南之乱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功劳的李仙品。

    原本历史上,李仙品在西南平定之后,很快就升任偏沅巡抚了。

    不过这一世,同样因为朱燮元亲自率军从贵阳方向一路强攻水西的原因,李仙品没有得到历史上那样大展身手的机会,不过督率川军在西南征战多年,功劳还是很多的。

    这一回,当然也一并被提拔到了西北新辟的河中任职。

    与刘可训担任河中监军御史不同的是,李仙品这个万历二十三年及第的老进士,直接被提升为河中承宣布政使司的首任布政使。

    为了河中巡抚之下的三司遴选到合适胜任的人选,以便尽快地将河中之地真正纳入到大明朝的版图之中来,崇祯皇帝也的确是绞尽脑汁。

    除了让陕西人李仙品担任河中布政使之外,崇祯皇帝还让一直在延绥巡抚麾下担任延绥参政的陈奇瑜,升任河中首任提刑按察使。

    而且还让原延绥镇主管边军卫所的副总兵李昌龄,转任河中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带着以前延绥镇榆林卫等沿边卫所的破落军户们,一同北迁河中,然后划片分区、授田安置,重建东胜卫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

第七九四章 共同利益() 
按期如数发放的粮饷,固然能够保证边镇将士的服从,但是唯有钦赐的土地,充足的土地,才能够将这些边军将士的利益,与大明朝的利益,乃至是前途命运,紧紧地捆绑到一起去。

    特别是在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作为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最大财富的明末,唯有将通过战争得来的土地,大批量地无偿赏赐给边镇军中作战有功的将士们,才有可能换来他们死心塌地的效忠与追随。

    一个上位者,一旦脱离了对部属利益的考虑而奢谈部属的忠诚,要么就是他傻,要么就是他以为他的部属是傻子。

    然而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这样的上位者都注定了无法长久。

    一旦这样的忠诚,到了需要接受生死考验的时候,那么首先倒霉的一定是这样的上位者。

    如今这位来自后世的崇祯皇帝,对于这样的道理当然看得清清楚楚。

    在他看来,唯有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团结或者忠诚,才是牢不可破的团结和忠诚。

    如果官军将士,可以通过战争,通过立下军功,获得世爵世禄,或者丰厚的赏赐,以及大量的土地,那么文贵武贱的局面就会慢慢改变,而武将或者军人阶层在大明朝的地位,也就会自然水涨船高起来。

    并且从此之后,就会自发地成为皇家利益的积极维护者。

    与此同时,一旦将战争与军人的利益紧密地连接起来,那么大明官军的战争意志,也会逐渐逐渐被激发出来。

    而这个局面,正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所希望的最终能够看到的一个局面。

    所以,当李邦华一边传令甘肃、宁夏、延绥等三边之地边军守将,开放长城一线关口,允许甚至是号召三边之地的汉民出关圈地开荒,一边将他们这些西北的封疆大吏们在花马池三边总督府议定的条陈报送京师,送到崇祯皇帝手中的时候,崇祯皇帝毫不犹豫地就批准同意了。

    西北三边之地,汉、回、羌、蒙、藏等等多民族杂处在一起,允许木速蛮之乱造成的大量汉人难民出关屯垦,一来可以避免西北生出更大的乱子,二来也可以借此机会将一贯安土重迁的汉民转移到关外,将河中、朔方、九原等地实打实地纳入版图。

    再者,这样做,既可以收取西北汉民之心,又可以将西北汉民与其他人,特别是白帽木速蛮区分开来,为接下来的平乱战争做好准备。

    既然一举三得,那有何乐而不为呢?

    在批准了李邦华等人议定的这个开放三边长城各口,允许汉民出关占地垦荒的同时,崇祯皇帝也批准了李邦华等人联名报送上了平乱计划。

    只是在剿灭回乱的时机选择上,崇祯皇帝再一次将时间往后推迟了两个月。

    李邦华等人呈报的平定洮岷兵变及木速蛮之乱的计划安排,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

    从东、南、北三边压迫进攻也好,驱使高迎祥等流贼头子继续西进,然后驱虎吞狼、借刀杀人也好,都是很好的策略。

    不过,如今的崇祯皇帝考虑问题,却不能仅仅局限在平定洮岷之地一隅的回乱之上。

    河中巡抚在麾下的鄂尔多斯诸部蒙古人迁转藏地安置的问题若是不能妥善地解决,那么李邦华等人督率大军进剿固原洮岷以及河西地区木速蛮之乱的作战行动,就不能轻易地展开。

    崇祯皇帝当时与萨木腾敖斯尔活佛定下的计划与路线,乃是从东胜城到榆林卫,然后从陕北往南,经过关中、汉中,再转而往西,一路到川北松潘地区,最后进入藏区。

    这一路山山水水数千里地,四五万鄂尔多斯蒙古人在萨木腾敖斯尔活佛和众喇嘛的带领下,赶着羊群上路,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即便是有了皇帝的旨意,有了朝廷的公文,还有了朝廷出使藏地的钦差大臣礼部侍郎蒋德璟等人的陪同,甚至还有着刘肇基率领神机营的火枪手们一路护送,这也仍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虽然蒙古人出于自己民族游牧的天性,对于赶着羊群从一片草原迁徙到另外一片草原,并没有无法克服的抵触心理,但是这一路跋涉下来,怕也难以确保人人都能抵达目的地。

    如今的这些鄂尔多斯诸部蒙古人,并不清楚河套之地与大明皇帝陛下新赐的藏地草原到底有何不同,一旦当他们发现藏地的生存条件远不如河套之地之后,他们还会老老实实地迁往藏地安置吗?

    所有的这一切,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都必须事先考虑周全了才能放心。

    否则,一旦这四五万鄂尔多斯蒙古人在迁徙转场的途中突然做起乱来,那崇祯皇帝这一次异想天开剑走偏锋,可就真的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弄巧成拙了。

    毕竟这些人在前往藏地途中经过的地方,比如关中也好,汉中也好,乃至川北的松潘地区等等,都是一时间乱不得的地方。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洮岷兵变之后经过了一番不同民族间的互斗乱战,暂时陷入相持阶段的洮岷河西沦陷区,崇祯皇帝并不着急让官军大举进剿。

    在他看来,大明朝的西北进队,从东、南、北三面重兵布防,实施大军封锁围困,切断其一切人员和商贸往来,切断其一切粮食、盐巴、茶叶等物资的输入,封锁的时间越长,对官军就越有利。

    同时,如今流贼各营的力量因为容留大量西北汉人难民而不断壮大,一旦西北官军进军太速,那么高迎祥等流贼头子就会迫于压力而与木速蛮首领们被迫联手。

    这样一来,反而增加了进剿的难度。

    而如果官军眼下只进行严密的封锁围困,那么陕北流贼的力量壮大之后,要养活麾下的大批人马,就迟早会对洮岷河西之地的木速蛮世袭土官阶层,以及那些身家丰厚的大小经堂莫洛毛拉以及阿訇们下手。

    到了那个时候,方才是官军大举进剿的真正最好的时机。

    而这期间,甘肃、宁夏、定虏、河中、陕西、汉中等地官军,在趁机各守信地,一方面整军备战为平定回乱积蓄力量,一方面随时防备着鄂尔多斯蒙古人在赶着羊群通过自己防区的时候突然作乱。

    崇祯三年三月的时光转眼而逝,大明北方的春天终于在熬过了长达五个月的冬天之后,再一次降临人间。

    田间路边的小草喝饱了冰雪融化的水分,顽强地钻出了地面。

    杨树、柳树也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和新的枝条。

    北直隶、宣府、大同,以及新辟的行省热河地区,田野之间,全都是一片春耕的繁忙景象。

    烧荒的烧荒,翻地的翻地,还有下手比较早的百姓,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播种。

    远在大西北的河中地区,进入四月,也同样迎来了春天。

    在赵率教、曹文诏以及刘肇基所部官军的虎视眈眈之下,萨木腾敖斯尔活佛及其麾下乌素图召众喇嘛的活动一切顺利。

    萨木腾敖斯尔活佛带着众喇嘛,先是在伊金霍洛的八白室之前做了一场盛大的祈福法事。

    然后,萨木腾敖斯尔活佛以及众喇嘛宣称,蒙古人的祖先,也即传说被埋葬在八白室之下的成吉思汗,向乌素图召活佛显灵,并为失去了主人的鄂尔多斯蒙古人提供了一片新的乐土,将鄂尔多斯蒙古人托付给了文殊师利菩萨来护佑。

第七九五章 延安城外() 
藏传佛教中黄教的创始人、祖师爷宗喀巴,在笃信黄教的信众之中,一向被视为文殊师利菩萨在人间转世轮回的化身。

    假托鄂尔多斯蒙古人的庇护神明是文殊师利菩萨,那就是要把这些鄂尔多斯蒙古人往现世黄教最重要的寺庙之一甘丹寺的方向指引。

    宗喀巴活着的时候,永乐皇帝曾经派人请他到南京去,但他不久就圆寂了。

    而他的大弟子释迦智,也即是宗喀巴死后,继承了他的衣钵主持噶当寺(即甘丹寺)替他前往南京朝拜了永乐皇帝,并被永乐皇帝钦命封为大慈法王。

    从此之后,甘丹寺这一支的活佛,就一直由宗喀巴的大弟子释迦智这一派系的徒子徒孙们转世继承。

    同时被甘丹寺的活佛继承下来的,还有大慈法王的封号,以及文殊师利人间化身的这个身份。

    出身于甘丹寺的萨木腾敖斯尔活佛,带着乌素图召的数百喇嘛们一番装神弄鬼大作法事,目的就是想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地,到甘丹寺大慈法王的地盘上去落脚,接受文殊师利菩萨的保佑。

    或许一半处于迷信,一半出于被迫,最后,总计四万五千多人的鄂尔多斯蒙古人男女老幼,在四月初一的这一天清晨,赶着羊群,踏上了前往藏地朝圣的路程。

    这四万五千多人,被萨木腾敖斯尔活佛及其手下乌素图召的众喇嘛们,一共编为了前后左右中五部四十五个千人队。

    每个千人队,都有萨木腾敖斯尔活佛坐下的十个喇嘛弟子担当僧官领队。

    就这样,在青草开始遍地生长的季节里,鄂尔多斯蒙古人跟着萨木腾敖斯尔活佛,及其坐下的喇嘛弟子们,先往东,再往南,依依不舍、扶老携幼地,离开了驻牧多年的河套平原。

    就在几代人之前,他们的祖先也曾从榆林卫的防线上破边而入,穿过陕北、打进山西,一路打到紫荆关下,夺得大量金银粮草和妇女人口而回。

    那一次,他们破坏城池乡村,一路烧杀抢掠,搞得陕北和山西等地一片大乱、民不聊生。

    这一次,再入榆林卫,却是另外一副模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