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454部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454部分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当时的中国商人,其实也已经将北方的贸易,越过漠北蒙古各部,做到了更北方罗刹人的境内。

    这样的贸易路线,自然不能因为范永斗等晋商的被抄家而断绝。

    如果民间的商人不愿意冒那么大的风险北上,那么崇祯皇帝就要自行来组织一支支由皇家出资和控制的商队不断北上了。

    当然,对于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来说,设立四大恒公司,直接目的只是用来填补晋商被抄之后留下的贸易空白。

    至于将来北上联络漠北蒙古,共同防备罗刹人东侵的事情,还远算不上是当务之急。

    算得上当务之急的,除了如今蛰伏于东北积蓄力量的建虏后金国之外,就是大明朝内部的流民问题了。

    如今北方春耕的节气已经到来,京师周边各地的田野之上都是繁忙劳作的农夫。

    宣大地区也好,新入版图的热河、河套地区也好,之前参战有功的各镇将士们的军功田,正在这几个地方的督抚力推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塞北之地冬季很冷,但是当冬季过去之后,其一望无际、辽阔无垠的原野,尽是可以耕种的农田,足以安置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在关内无以为生的无地农民。

    崇祯三年的正旦大朝会结束之后,朝廷又一次诏令天下各地督抚官府,派员遣送辖内流民,北上宣大边外、蓟北热河开荒屯垦。

    如今数月过去,一批批、一队队来自河北、山东、淮北、河南等地的无地农民,正奉了朝廷发往各地的招垦令,一路沿着运河北上,络绎不绝地从居庸关、紫荆关北上宣大,从古北口、喜峰口北上热河。

    大量山东、登莱的无地少地百姓,在旅顺镇守府、安东镇守府和图们镇守府的招揽之下,渡海北上,前往这三地移民开荒。

    当初被建虏裹挟北去,途中又被李邦华率军解救的大同难民上万人,在被带到了归化城后,被就地安置在了归化城的周边。

    而之前崇祯皇帝曾经下令在居庸关打开军都门接受的那一批批宣大难民,在天津府大沽口船厂一带,经过了数月的以工代赈之后,也没有被允许返回宣大。

    而是从此定居津门,被新近正式搬迁到了天津的直隶总督府,直接留下垦荒。

    几百年后,很多人都会以为像天津这样的地方,一定早就是人满为患了,根本不存在开荒屯田的条件。

    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解。

    直到明朝末年,天津卫一带及其周边,仍有大量的沼泽田野未曾被开辟为阡陌良田,如今在梁廷栋和沈廷扬的支持下,安置数千户来自宣大的难民绰绰有余。

    通州、遵化、永平、白冶城等地的武备院各个厂矿,如今更像是吸纳青壮人口的无底洞。

    不管朝廷多少青壮人口送过来,这个区域遍布的枪炮厂、水泥厂、冶铁厂、炼焦厂等工厂,以及煤矿、铁矿、石灰矿等等矿山,总是感到人手不足。

    也正因此,数年之前京师街头常见的流民乞丐,如今也都不见了踪影。

    顺天府衙门以及京畿之地的各州府衙门的监牢里,除了斩立决绞立决之外,其他的大小罪行,一律罚作劳役,或者充军和流放。

    罪行重一点的,流放到瀛洲镇守府去或者图们镇守府去,罪行轻一点的则就地发往遵化、永平等地的矿山劳作。

    不仅街头上的流民乞丐为之一净,就是京畿周边北直隶各地的牢狱也差不多为之一空。

    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少了,京畿之地当然稳如泰山。

    而只要京畿之地以及北直隶稳如泰山,那么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

    大明朝的问题有很多,而且许多都是积重难返,在这个形势下,你心急也没用,只能慢慢解决。

    这个道理,他来到这个时代越久,认识得就越深刻,木速蛮问题就是这样。

    袁崇焕在西北三边之地的这些个做法,没过多久,就以军机大臣东胜侯李邦华奏报的形式,以及锦衣卫密报的形式,被送到了远在京师的崇祯皇帝手中。

    崇祯皇帝当然也想毕其功于一役,痛快淋漓地彻底解决大明朝境内的木塑蛮问题。

    但是,他也很清楚,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

    木速蛮问题在明末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不光是西北三边地区有着大面积的木速蛮聚居区,就是中原、江南、西南地区,也有了不少木速蛮散居各地。

    这个局面,从当年蒙古人带着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等地的色目人入主中国之后,就已经形成了。

    经过了蒙元将近百年的统治,以及大明朝开国之后的两百多年统治,木速蛮的问题,就更是积重难返了

    在这个情况下,全都清理了,或者全都驱逐了,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历经几百年的时间沉淀形成的问题,又怎么可能在几年内,或者是十几年、几十年内能够彻底解决得了呢?

    这个问题得慢慢来,眼下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

    所以,对于袁崇焕如今恩威并施的做法,崇祯皇帝还是基本认可的。

    崇祯三年四月末,接到了袁崇焕率军收复固原的消息之后,崇祯皇帝很快将西北的木速蛮问题,交给了继续坐镇延安府的李邦华去处理。

    明确让他以中极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身份,统一协调指挥陕甘宁河中山西河南等地军务,围剿西北的木速蛮乱民和盘踞平凉等地流贼队伍。

    同时,崇祯皇帝让军机处传令,命令近卫军第一镇全体将士走居庸关回师通州,命令近卫军第二镇全体将士走紫荆关回师保定。

    与此相应的是,崇祯皇帝也让军机处同时传令,令山西镇总兵官王国梁与祖大寿交接归化防务之后率军回师代州,继续镇守宁武关、雁门关、倒马关等内长城关口。

    同时,升大同守将孙应元为归化镇副总兵,继续率部驻守大同城,并将当初为了抗击建虏所募的大同乡勇步卒整编为营兵,分守大同外长城沿边各口。

    等到这一番安排布置下去之后,时间也已经进入了五月,阁老兼军机大臣宁城伯孙承宗,也在这个时候交代好了塞北的备虏事务,从乌兰哈达城启程南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师。

    孙承宗回京之后,崇祯皇帝立刻在宫中召见,在京的阁臣李国镨、徐光启以及另一位军机大臣英国公张惟贤和新任的兵部尚书南居易,一同在武英殿陪同见面。

    孙承宗以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身份出镇在外这么久,当然非同寻常,但是如今的这个皇帝陛下在许多事情上都不按套路出牌,京师朝臣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而且这样的出镇在外,可不是白白出去的,等他们再回来的时候,都已是当今皇帝陛下亲封的世爵勋贵了。

    若论这一点,朝中大臣中正不知有多少人躲在角落里羡慕嫉妒恨呢!

    让孙承宗、李邦华这样的威望较高的大臣出镇在外,当然有崇祯皇帝的考量,而如今让孙承宗回来,自然也有他的考量在内。

    因为只待近卫军第一镇、第二镇回师京畿之地,他就要对于眼下的五军都督府再动一次大手术。

    这样的大动作,若是没有孙承宗的支持,光靠一个缠绵病榻时日无多的英国公张惟贤,可是干不了的!

第八一一章 敌友之间() 
    且说孙承宗自从率领数路大军,在多伦诺尔附近的八卦城,击退了建虏镶黄旗和科尔沁蒙古人的联军之后,京畿北方、蓟镇边外的形势,随即为之一变。

    从居庸关下退回到漠南的黄台吉,在豪格所部的镶黄旗大军失败之后,基本上失去了在漠南翻盘的机会。

    虽然孙承宗率领大军击退的,只是建虏的一支东路偏师,但是意义却极为重大,不光是维护了京畿北方的安全,而且也让定居于乌兰哈达城的喀喇沁部昆都仑汗布尔哈图,以及库伦部、多伦部等蒙古部落,暗自庆幸当初的选择。

    正是在此战过后,喀喇沁部、库伦部与多伦部,就立刻派出了使者或者继承人,前往大明京师参加崇祯三年的正旦朝会,正式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坐正了自己的屁股。

    这两年来,大明朝廷借口在塞北防御建虏南下进犯,不断地派遣边军和移民北上,在蓟镇边外从热河堡直到三座塔的广袤地区,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筑了大量的山城、墩堡、敌台、挡马墙等永久工事。

    热河镇守府在直隶总督府的大力支持下,从北直隶各地招募了成千上万户的移民,接纳了朝廷遣送过来编管安置的各种流民和罪人,先后在滦河、伊逊河的两岸以及老哈河的上游两岸,设立了大批的军屯、民屯、矿屯和商屯。

    与不断前来贸易的商人商队一样,前来垦荒的、伐木的、采矿的、打猎的汉人,成群结队地北上喀喇沁原来的领地,在八里罕、宁城堡乃至三座塔附近安营扎寨。

    这样的情形,当然引发了昆都仑汗布尔哈图本人以及喀喇沁各部台吉的猜疑与不满。

    只是因为之前喀喇沁各部得罪北方的科尔沁,及其背后建虏后金国太深太甚,如今在各个方面都要依靠大明朝才能够在塞北草原上生存,所以才没有敢于翻脸。

    不过,也正是因为对大明官军不断向北推进心存不满,所以当孙承宗在多伦诺尔附近迎战建虏东路大军镶黄旗主力的时候,布尔哈图借口防备北方的科尔沁人余部,始终带着喀喇沁的骑兵主力,驻守在乌兰哈达山城一带,没有南下。

    这其中包含的心思,当然是观望女真人与大明朝这场大战的胜负。

    若是黄台吉的建虏大军西去征服了漠南之后,又入关击败了明朝,那么他布尔哈图当然要重新考虑喀喇沁各部的选择了。

    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世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昆都仑汗布尔哈图虽然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句话,但是作为喀喇沁各部的首领,他却十分明白同样的道理。

    好在孙承宗所部大军依托多伦诺尔附近的预设工事,不仅击退了建虏镶黄旗大军的进攻,而且还在乘胜追击之中斩获了大量的建虏首级。

    与此同时,黄台吉在居庸关下大败而归退回漠南的消息,也很快就传到了乌兰哈达山城,昆都仑汗布尔哈图及其麾下各部台吉,这才死了另起炉灶的心思。

    而昆都仑汗布尔哈图的表现,以及喀喇沁部骑兵主力没有南下助战的种种迹象,自然引起了孙承宗的疑心。

    于是,作为大明朝在塞北的最高统帅,孙承宗在击退了建虏镶黄旗的大军之后,当机立断,一方面,迅速派出了麾下的骑兵主力,向西追击建虏败军,另一方面,立即按照崇祯皇帝的旨意,统率麾下的蓟镇边军北上乌兰哈达城,去与喀喇沁部的昆都仑汗布尔哈图实现会师。

    会师的目的,最主要的一个,当然是预备着联手辽东镇左路军队,以及喀喇沁部和库伦部的蒙古骑兵,在西拉木伦河北岸草原,即建虏大军返回其辽东腹地的道路上,冒险打它一个埋伏。

    但是,这其中,却也有着安定或者威慑喀喇沁各部人心的意思。

    这个次要的目的,当然十分出色的完成了。

    孙承宗领着在多伦诺尔得胜的大军一到乌兰哈达城外,布尔哈图立刻率众出迎,对于孙承宗所做的各种安排布置,无不令行禁止、惟命是从。

    之前的种种猜疑、不满、怨言、疑虑丛生,在孙承宗率军抵达英金河畔的乌兰哈达之后,全都烟消云散了。

    不过可惜的是,孙承宗此行的主要目的,却落空了。

    不管是黄台吉率领的建虏军队,还是后来阿巴泰率领的建虏军队,以及跟随他们向北撤退的蒙古仆从军,都没有从西拉木伦河北岸经过。

    喀喇沁和库伦的骑兵小队,以及辽东镇左路的远探夜不收,越过西拉木伦河,越过纳里特河,往北深入百余里,也没有发现建虏军队回师经过的痕迹。

    黄台吉当初率领大军西征察哈尔的途中,曾经意气风发地南下西拉木伦河,来到过英金河畔的乌兰哈达山城的北面。

    当时他选择了绕道往西,而不是径直南下,就是不愿在这片坚城、墩堡、挡马墙遍布的地带,浪费上太多的时间。

    如今,自己率领的十万大军失败而归,与此同时辽东腹地又遭受轮番进攻,虽然这一切使得黄台吉心急如焚,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回辽东去,但是历来注重谋略算计的黄台吉,却深知沿着西来的道路回师,怕是要遭受明军和喀喇沁人的伏击。

    这可是他黄台吉曾在辽东对付明军的拿手好戏,又怎么能不谨慎小心一点呢?

    因此,自从突围离开了归化城之后,黄台吉率领各旗残部迅速北上额仁浩特,在额仁浩特稍事休整之后,没有沿着来路东归,而是抢掠裹挟了附近的蒙古部落之后,往北穿越瀚海,继续率军北上。

    最后,在漠北蒙古车臣汗部人马的接应之下,黄台吉及其麾下各旗残部在损失了大量人丁马匹的情况下,总算是在严冬酷寒之中越过了戈壁大漠。

    当初跟随黄台吉突围北上的女真和蒙古骑兵三万余人,到了这个时候,活着越过瀚海抵达车臣汗部的人马,已是不足两万,而且差不多人人带病,各个有伤。

    跟随北上的那些漠南蒙古部落在北上途中也是离心离德,一个接着一个率领本部所剩不多的人马不辞而别。

    有的部落,迷失在风雪之中不知所踪。

    更多的部落首领则率部离队,投奔了漠北的其他两个大部落。

    其中一些跟着林丹汗改信红教的漠南部落,转往西北,前去投奔同样信奉了红教的札萨克图汗部,那些未曾改信红教的部落,则前去投奔土谢图汗部。

    因此,当黄台吉最终抵达率部抵达车臣汗部驻牧地区的时候,一路跟随的终究还是当初从东蒙古草原上带去的科尔沁、乌珠穆沁、扎鲁特、扎赉特等部。

    而这几个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