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听完孙承宗的禀报,对各项事务的进展情况,都还算是比较满意,当即就听从孙承宗的建议,将讲武堂第一期开学的日子,定在了六月初一,而把武举会试的时间,定在了七月初一。
这些事情决定完毕,孙承宗当然是赶紧出宫布置,条分缕析地,分解部署了给兵部和讲武堂的具体办事官员。
而涿州大营如今已经征募完成的两万五千名青壮,也只能是先按照皇帝钦定的《新军操典·步兵篇》先期开展体能训练,同时通过体能训练,淘汰五分之一,尽快把人数减少到两万左右,毕竟多出五千人就多出了五千张吃饭的嘴和要穿的军装。
对于新军的未来,崇祯皇帝当然是反复考虑过的,既要新在武器装备,也要新在编制构成,同时还要军规军纪,新在衣帽被服等新军标识,既要让新军士卒对新军团体有归属感,也要让新军士卒对身为新军一员有自豪感。
涿州新军预备大营如期建成,分为前后左右中五个既相对独立,又互联互通、连成一片的八卦阵型庞大营区,每个营区都建成了一排排、一栋栋的青砖瓦房,每栋九间,内部打通,靠墙全是一溜的通铺大炕。
每栋九间通铺大炕住进一个排,三排为一队,三队为一哨,五哨为一营,三营为一标,而五标为一镇。
而今新募的两万五千名青壮,自然编为一个严重超编的镇。
五个营区分住五个新军预备标,而前后左右中每个标的预备兵目前都是五千人。
这样一个新军预备大营,参训的预备兵如果完成训练,成功入选新军,则是每月二两的饷银,如今每人不发军饷,每月只有相当于军饷的一两补助银子。
即便这样,加上这些人的吃穿住用,每个月也要花掉五万两银子。加上前期涿州新军预备大营的土木工程建设,将近五十万两银子投进去,如今一个像模像样的兵也没练出来。最近被皇帝任命为新军督练大臣的孙承宗,实在是有点心急如焚了。
第一零五章 选将练兵()
对新军督练大臣孙承宗来说,兵源、营房、钱粮、军械等问题,目前看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致命的问题,乃是新军预备大营将校官佐的严重缺乏。
他就是把他手头上掌握的宿将,全都安排下去也远远不够,所以只好请旨传令九边各镇,在推荐中下级武官入读讲武堂的基础上,再各推荐一员副将以上高级武官到涿州练兵,而涿州大营所练士卒,将来也可以作为九边各镇的补充兵源予以派遣。
这样的安排,虽然有可能会削弱九边的防御力量,但是对于征战多年的九边军队来说,有能力而又想到关内任职的高阶武将,还是很多的。
这道命令加盖皇帝玉玺之后,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传达到了九边各镇。
数日之后,距离较近的宣府、蓟镇、山海镇、大同镇推荐的练兵将领就赶到了通州,先到直隶总督衙门报了到。
宣府总兵侯世禄派出了自己的副将麻登云,蓟镇总兵刘策派出了任职副总兵未久的孙祖寿,山海镇总兵赵率教也派出了副总兵,名叫宋伟。新任的大同镇总兵官祖大寿,则派出了大同镇的宿将黑云龙。
各镇总兵官很痛快地派出自己的副手或者功勋卓著的将领前来京畿听用,不管是对他们自己来说,还是对被派遣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侯世禄派出麻登云,可能是出于提携后辈之心,因为麻登云是万历后期援朝剿倭总兵官麻贵的侄孙,而侯世禄本人又是麻贵的亲兵出身。
至于蓟镇总兵刘策把新任职不久的副总兵孙祖寿派来听用,则是完全是想要眼不见心不烦。
历史上的刘策就是一个庸碌之辈,从保定总兵任上提拔到边镇担任总兵官,但却仍然没有边防意识和进取精神,信奉无为而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于孙祖寿这样一个精明干练、总想干事的新任副总兵,很是看不惯。
原本历史上,孙祖寿后来被免掉了官职,在崇祯二年的冬十月,后金大军入侵京畿之时,孙祖寿散尽家财,募兵千余,北上勤王,并在京师德胜门外,与后金军队相遇,激战阵亡。
如今上任蓟镇副总兵后,即屡次前出龙井关外探察,积极响应朝廷旨意,沿着长城关口募民屯垦,配合三屯营总兵王世钦等人,在龙山口、喜峰口、洪山口外修筑堡垒。
孙祖寿到任不足半年,整个蓟镇边关将士已经变得只知道孙总兵而不知道刘总兵了。对此,正牌子总兵刘策自然是非常不满,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他给撵走。
而赵率教派出副总兵宋伟,则是出于一片公心,宋伟本人也知道自己拙于临战指挥,而长于练兵治军,所以总兵官赵率教一征求意见,本人马上也就同意了。
至于祖大寿推荐宿将黑云龙,则是出于整合大同镇的需要。
祖大寿带着自己的五百多个子弟兵,到了大同镇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迅速控制大同镇所属军队,统一军令,配合的就继续使用,不配合的则调整岗位,而心中不服气的,比如黑云龙,就要给他远远地派出去,恰好遇到这个天赐良机,干脆就把在大同镇颇有影响力的黑云龙,给推荐到了涿州练兵来了。
麻登云、孙祖寿、宋伟、黑云龙,都是四十多岁的年纪,四人到了直隶总督衙门报到了之后,作为新军督练大臣的孙承宗一起接见了他们,人手一份新军步兵操练章程,然后安排到了通州城外的讲武堂新建成的东舍客馆之中。
随后十几天里,东江镇副总兵老将王辅、辽东镇副总兵老将朱梅、山西镇副总兵王廷臣,延绥镇副总兵李昌龄、甘肃镇副总兵王性善、宁夏镇副总兵王世国、固原镇副将艾万年、临洮镇副将张弘业,也陆续到达通州。
孙承宗接见完毕之后,一律安排在讲武堂东舍客馆之中,让十二员将领先行熟悉当今皇帝有些另类的练兵之法。
这些人看了皇帝下令编撰的第一部新军操典之后,倒也没有反对或者质疑的意见。不是他们不敢,而是他们作为边镇将领,参加过数不清的沙场血战,知道朝廷文官们看重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所谓阵法,上了战场之后并没有太大的用处,真正有用的还就是体力和纪律,有了这两样东西,士卒们上了战场,至少能进能退,能打赢就打,打不赢就撤。
再加上三个月的预备兵训练结束,编练成新军第一镇之后,还要在分为马、步、炮、工等分科训练,这就是以后的事情了。所以给他们安排的任务其实很简单,就是完成体能和纪律的训练,而这个也是他们这些副总兵们在各镇都负责过的事情。
唯一出奇之处,就是皇帝所说的队列训练之法。但是仔细想想,在这些边镇将领的眼中,也没有完全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将戚帅军阵练法删繁就简之后,剩下来的一些极为简单的列队行进与走位之法而已。
十二人到齐之后,又在通州待了一天,然后孙承宗派人传令,说是皇帝要召见。
十二人中没有一个人曾经见过皇帝,因此都是紧张万分,唯恐行差踏错,不仅贻笑大方,而且毁了前程。
但是孙承宗对诸人的惊慌失措却是不以为意,简单地告诉了他们该行的礼节,就带着十二人前往京师紫禁城中觐见皇帝。
五月二十日上午巳时,崇祯皇帝在武英殿军机处,接见了紧急奉命前来京畿,负责训练新军的边镇将领们。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跪倒在地的边镇将领,再看看军机处递送上来的名单,心里说不上来是喜是悲。
这其中的多数人,都在明末的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号,而且幸运的是,如今这位拥有一颗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对这份名单之中的大多数名字,都有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的大多数,下场都很凄惨,要么死于与后金军队的作战中,比如孙祖寿、王辅等人,要么死于后来剿灭流贼的作战中,比如张弘业、王性善、艾万年等人。而其中的黑云龙和麻登云,更是在后来黄台吉带领八旗军入侵京畿周边之时,与后金军队的作战中被俘,从此销声匿迹。
如今见到这些人就跪在自己的面前,崇祯皇帝的心里当然也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第一零六章 忠臣孝子()
看着眼前的大明皇帝,跪在武英殿正中的十二位边镇将领,心里却是激动不已,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不仅是第一次进紫禁城,有的还是第一次进北京城。
京城的宏伟,与宫室的壮丽,对这些人来说,都是一次难以磨灭的记忆。而皇帝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喜怒无常、难以相处,至少没有因为个别人进殿时的踉踉跄跄而发怒。
东江镇老将王辅用眼睛的余光打量着眼前年轻的皇帝,心里却很难把这样一个文弱书生样子的青年,与毛文龙和高时明谈论中那个杀伐果断、雄才大略的皇帝,画上等号。
这次渡海前来京师的路上,同船归来的高时明,自然跟他讲了不少皇帝的英明事迹,所以这个一开始就与毛文龙搭伙取得镇江堡大捷,后来共同开创东江镇基业的沙场老将,对皇帝的认识,完全停留在英武强悍、冷酷无情的帝王形象之上。如今一看,倒像是个普普通通的邻家秀才。
正当王辅等人在心里不停地比较来去的时候,皇帝说话了。
崇祯皇帝当然不知道跪着的将领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只是照着自己的思路说道:“诸位爱卿,都是九边各镇的宿将,大明边军的柱石。如今天下多事,正是朝廷用人之际,朕命编练新军,尤需卿等尽力报效。”
听皇帝说完,在老将王辅带领下,众将同时说道:“臣等必定尽心尽力,请陛下放心。”
崇祯皇帝冲王辅等人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至于练兵之法,朕此前令军机处等人编订完成《新军操典》,今后新军一应训练,皆按照操典进行,卿等进驻涿州大营之前,要熟知操典内容。涿州大营新兵,如今还算不上新军士卒,操练要以体能和纪律为主,三个月后只有这两项过关,才能入选新军,而诸位才算功成。
“至于操练体能和纪律之法,新军步兵操典中皆已说明,想必卿等已知,卿等切不可轻视此队列行进转停之法,此乃新军成军之后最基本之阵法,不论步兵营的长枪方针,还是火枪营的三段击,都将以队列行进转停之法为基础。未有精练此法,士卒于阵上才能令行禁止。卿等务必谨记,切不可有所轻忽。”
说完这个,崇祯皇帝又向这些边军将领们面授机宜,告诫他们严明纪律的重要性,最后授予王辅、朱梅两员老将为团练总兵官的职衔,其余一律授予团练副总兵官的职衔,之前有已有副总职衔的倒是无所谓,而只有副将职务的黑云龙、麻登云、张弘业、艾万年则是大喜过望。
第二天,圣旨传出,以兵部尚书、军机大臣、直隶总督、新军督练大臣孙承宗,为涿州新军预备大营都统制。
东江镇老将王辅、辽东镇老将朱梅为涿州新军预备大营团练总兵官,分任左右协统制官。
李昌龄、张弘业为左协一标正副统领,王廷臣、黑云龙为左协二标正副统领。
王性善、麻登云为右协一标正副统领,王世国、艾万年为右协二标正副统领。宋伟、孙祖寿为中军标营的正副统领。
同时,皇帝又任命杨应乾为新军预备大营营务总办,李秉诚、李承先为营务帮办,任命山海关兵部分司郎中王述古为总饷禄官,兵部郎中方孔炤为总军法官,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为总训导官。
这一切做完,也只是初步搭起了一个大架子而已,其中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那都是孙承宗需要去协调处理的事情了。
好在这些边镇将领领军作战多年,麾下都有一些自己看好的人选,而这次前来京师,也都带着自己的亲兵子弟,所有安排完好他们,剩下的就由他们去安排了。
圣旨一下,多数人心里都有底数,因为皇帝都在事前召见过了,而刘彝鼎、方孔炤、黄道周三人,皇帝并没有召见他们面授机宜,而是由孙承宗约谈三人,并明确他们的职司。
新军除了体能和纪律,还有一件事情需要做好,那就是忠义,若是保证不了其忠义,那么编练新军,就等于是给自己挖掘坟墓。
从后世过来的崇祯皇帝当然懂得掌握军心的重要,而要掌握军心,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纲常,自然是最为有用而且也最为被这个时代所接受和认可的。
在这方面,黄道周这个典型的儒家君子型人物,自然是非常合适的人选了。而皇帝通过孙承宗的口,传达给黄道周,黄道周自然也是高度认同。因为在他看来,新军若无忠义之心,与土匪流贼何异。
至于方孔炤,也是一员忠正大臣,历史上此时起复不久,会被崇祯皇帝任用为尚宝司丞,后来会被派往湖广任巡抚,在杨嗣昌当政期间会因为反对杨嗣昌招抚张献忠等流寇的政策而被下狱削籍。
当然了,崇祯皇帝用他,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将来会有一个好儿子,叫方以智。
历史上,崇祯皇帝死后,他的尸体被李自成下令丢弃在紫禁城的东华门外。其时因为京师沦陷而滞留的方以智,是唯一一个敢于前往东华门外抚尸痛哭的大明臣子。
也正是由于为崇祯哭丧,方以智被大顺军所抓获。在当时群臣皆降的情况下,方以智受尽了酷刑折磨,却始终坚持不降。
最后,硬挺了一个月后,由于李自成带着大顺军仓皇逃离北京,方以智这种没什么名气的明廷小官,没被随军带走,得以成功逃归南方。
方以智在南明亡了以后,仍旧坚持组织义军抗清,最终失败之后,出家当了和尚。
然而即便如此也没有放弃抗清事业,直到顺治年间被满清抓获,最终在从江西押赴广州审讯的途中,乘船过赣江时投水自尽。
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家。提前重用方以智之父方孔炤,也算是崇祯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