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日月当空照中华 >

第60部分

日月当空照中华-第60部分

小说: 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最初的燧发火枪,其实就是把原来火绳枪上用来点火的火绳拿掉,然后换上用扳机触发的弹簧击锤,在击锤上镶嵌一块燧石,击发时扣动扳机,击锤敲打在原来火绳枪的火药池,燧石撞击药池点火,然后点燃药池之中的火药,将枪管中的火药引燃,同时将弹丸射出。

    与火绳枪的开放式药池略有不同的是,燧发枪不需要火绳点火,所以药池是封闭的,只在药池对着击锤落点的方向,留下一个俗称火门的传火孔,传火孔的下面,通常有一个击砧,火石打在击砧上冒出火花,然后引燃火药击发。

    虽然密闭性与后世的枪械没法比,但在十七世纪的时候,燧发枪算得上是东西方世界最先进的单兵武器。

    而作为燧发枪最重要零部件的燧石,在中国古代又称为“火石”,也叫打火石或者火镰子。

    华夏先民很早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掌握了燧石的用法,因此早就把它用作了生火工具。

    所以整个来看,燧发枪的原理很简单,而所需的燧石也到处都有,因此只要明白了原理,将原来的火绳枪改造成燧发枪,并不复杂。

    如今收到燧发枪作为礼物,崇祯皇帝当然十分高兴,马上就交代李邦华、孙元化,对罗德里格斯等枪炮技师的薪金报酬,要在孙和鼎此前应许的基础上从优安排。

    同时,崇祯皇帝还当场任命罗德里格斯为孙和鼎的副手,充任火器局副使,协助指导火器局铸造厂,快速仿制前装燧发滑膛枪,争取尽早将神机营中装备的火绳枪,先行全部改装成燧发枪,然后根据产量,进一步扩大燧发枪的装备规模和范围,逐步淘汰落后的火绳枪,将来大明军队就以燧发枪为统一的制式装备。

    崇祯皇帝也当即指示孙元化,再派人赶赴壕镜澳,尽可能多地继续采购这种燧发枪。

    接见完毕之后,崇祯皇帝让王承恩带着孙和鼎,以及其他四个葡萄牙人先行出宫,返回通州安置。而其他人则留在武英殿继续议事。

    孙和鼎带葡萄牙人离开以后,李邦华看皇帝仍然拿着短柄燧发枪看来看去,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于是说道:“陛下,此等燧发火枪较之火绳枪,威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朝廷火药局、枪炮厂、军器局、盔甲厂种类繁多,有的归工部,有的归兵部,互不统属,陛下下令仿制西洋火枪火炮,若是事权不能统一,恐不能尽快建功。

    “是以臣以为,可否在军机处下另设一衙门,专门负责督造朝廷军备器械。请陛下明察。”

    李邦华说完,对此深有体会的毕懋康和孙元化,相互对视一眼,也一起躬身说道:“李阁老所言极是,臣附议。”

    李国鐠、徐光启、张惟贤也随即说道:“臣等附议。”

    而这也正是崇祯皇帝留下众人继续议事的原因之一,因此他就势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把工部、兵部和内廷之中督造军备器械的所有衙门,全都集中在一处统一调度。

    “朕看,军机处下设置一个武备院,兵部、工部、内廷的火药局、军器局、盔甲厂以及兵仗局,从今往后,人员、器械、物资和场地,全都划归武备院统一管理。

    “今后,武备院就由李爱卿这位军机大臣来总管,武备院同时设置左右两个总监督,兵部侍郎毕懋康毕爱卿为左总监督,工部侍郎孙元化孙爱卿为右总监督,分别负责武备院的各种军器制造和日常具体事务。”

    说完这个事情以后,皇帝又向李邦华、孙元化等人交代了武备院的有关职司和人事问题,然后端起了茶盅,喝起了参茶,众人随即告退。

    第二天,内阁传出皇帝旨意,任命兵部侍郎毕懋康为军机处左参军、兵部左侍郎,专任朝廷新设的武备院左总监一职,任命工部侍郎孙元化为军机处右参军、工部右侍郎,专任武备院右总监一职。

    同时还有另外几道圣旨,一个是杨应乾募民屯垦有功,升任工部侍郎,以工部侍郎衔仍任涿州新军预备大营营务总办一职;另一个是茅元仪参与筹建讲武堂有功,升任兵部侍郎,以兵部侍郎身份充任讲武堂司业。

第一零九章 先利其器()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命令李邦华、毕懋康和孙元化带领武备院上下,全力督造燧发枪和仿造红夷大炮之后,崇祯皇帝的心里总算是又放下了一件大事。

    这可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如今的大明军队在野战之中不是后金军队的对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八旗兵骁勇善战,总体平均来看的话,单兵素质要比大明九边的军队强上一倍不止,相比内地的卫所军,更是要强上数倍。

    这点毋庸讳言。当年努尔哈赤起兵之后,八旗军队四处征战,先后打垮了哈达、辉发、叶赫、乌拉、完颜等东北女真各部。

    等到黄台吉继承后金汗位的时候,后金已经凭借着武力,统一了后世辽吉黑一带几乎所有的女真或者非女真的少数民族部落。而后金也通过持续不断的征战,锻炼出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将领和士卒。

    这也正是承平日久、疏于战阵的大明边军,遇上后金军队之后一败再败的原因。

    当然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大明军事武备的废弛,不仅没有合格的士卒,而且没有合格的兵器,火绳枪缺乏保养而生锈,多数中看不中用,操作复杂而射程又短,面对敌军的骑兵,只有一次击发的机会。

    不仅火器如此,即便是刀剑甲胄这些冷兵器的铸造,也逐渐落在了后金的后面,质量低劣,不堪使用,拿着这样的兵器上战场,士卒首先心里就怯了,怎么奋勇作战。

    好在如今大明重开遵化铁冶,白冶城如今已经再次成为大明北方的冷兵器锻造中心,而且还正在想热兵器铸造中心迈进。

    如今辽东、山海、东江、蓟镇、宣府,都已经逐渐用上了李邦华和毕懋康等人在白冶城军器局督造的戚刀、铁枪和箭镞了。

    而前不久,袁崇焕带往陕西三边赴任的军备物资,甚至还包括了军器局最新锻造的铁制板甲。

    这种板甲的制造方法,当然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传旨告诉李邦华,而李邦华亲自带人试制成功的。

    与传统的明光铠、鱼鳞甲、锁子甲相比,板甲的锻造就要简单的多了,严格说起来,不过就是胸前背后两片薄铁板而已,肩膀处稍微有点弧度,不妨碍挥舞手臂,然后在铁板的上方和左右,预留出一排孔洞,系上皮索,套在上身,就成了简易但是耐用的盔甲。

    穿上这样的铁质板甲,一百步内火绳枪都打不穿,更别说鞑子或者流贼的弓箭了。

    如今遵化白冶城二十多座竖立的炼铁炉,日夜不熄火,每月出产精铁超过五万斤,钢八千斤。

    拿到后世来看,这样的产能根本算不了什么,听起来很多的五万斤,也不过才二十五吨,而八千斤也才不过四吨而已。

    而后世钢铁年产量,都是按吨计,而且动辄就是十几亿吨,一个地方钢铁厂,随随便便就是年产量都是千万吨级的。

    比如,连续开采三百多年后,位于同一地区的唐山钢铁厂,一年的钢铁产量,仍然能够超过一千六百万吨,而其所用的铁矿资源、煤炭资源等,也都是由这同一片地区提供。

    因此,遵化白冶城的钢铁业,潜力绝对是无穷的。

    当然了,这样的钢铁产量与后世相比自然不够看,但在同一个时代的历史上,却也是可以的了。

    历史记载,到明朝宣德年间的时候,遵化白冶城铁冶厂的产量,就已经达到了常额三十万斤的产量,成为了北方最大的冶铁厂。

    而在十六世纪的欧洲,能够达到这种产量的国家,都屈指可数。

    当时的遵化铁冶厂,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产能,是因为这个地区不但铁矿石数量多、品质好,而且此地的矿石之中富含一种俗称萤石或者蛇眼石的矿物。

    这种后世学名叫作氟化钙的矿物,是一种天然的助熔剂,对于炼化铁矿石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在相同的炉温下,通常能够达到更好的冶炼效果。

    与此同时,在皇帝的提示下,采用了焦炭与铁矿石层层叠加的竖炉炼铁法,比单纯采用木炭,炉温更高,效果自然也就更好。而白冶城周边,不仅铁矿储藏丰富,更有无尽的煤炭储备。

    大明早期炼铁主要采取木炭,而不使用煤,并不是因为煤烧不出炼铁需要的高温,而是没有经过焦化的煤块之中,含有大量的硫,用这样的煤块,混合铁矿石入炉煅烧,冶炼出来的铁水含硫较多,性脆,不适合用来锻制兵器盔甲,当然也就更不适合用来铸造枪炮了。

    当年工部向万历皇帝上书,请罢白冶城铁冶,其中一条理由就是,用煤炼铁,质量不行,而采用木炭炼铁,成本又太高,工部的投入多而产出少,财政困难,无法持久。

    这个问题,如今这位拥有后世灵魂的崇祯皇帝当然考虑到了,自从决心重开遵化白冶城等地的铁厂,就已经决定用焦炭来替代木炭炼铁。

    其实焦炭的烧制,技术工艺方面与木炭的烧制是一样的。木炭是通过把木材干馏之后得到的,而焦炭则是把煤干馏之后得来的。

    而且在通过干馏闷烧的工艺烧制焦炭的同时,还会得到大量的副产品,就是煤气和煤焦油。

    在这个年代,煤气自然还无法长久地保存和利用,而煤焦油却可以马上投入使用,至少可以用来做灯油,或者猛火油。

    由于采取了焦炭炼铁的方法,白冶城铁冶厂的产能也就有了稳定的保障,如今大明军队冷兵器的生产铸造,重新走上了正轨,每月锻造包钢的戚刀两千把、不带钢的板甲三千副,铁皮轧制的斗笠式头盔三千件,蒙上了铁皮的巨盾一千面,其他枪头、箭镞上万件。

    如今原来隶属工部的军器局,划给了武备院,但是职司却没有改变,仍然是以督造冷兵器为主,而原来从京师搬迁至通州的火药局、火器局等,则仍然以督造火器为主,分工很明确,而产量也逐渐上升。

    孙元化自从受领了督造火枪火炮的任务以后,一边派了自己的儿子跟着传教士罗如望前往濠镜澳购买火枪火炮,一边带着汤若望、熊三拔,在通州紧靠着潞河的一处山坳里,建造枪炮厂,建起了数栋厂房。

    其中一栋巨大的作坊里面建起了一座巨大的高温炼铁炉,外面用混凝土封闭,内部用黏土和红砖砌成,下方的边上则是数台巨大的风箱,在不断地往竖炉之中鼓风。

    除了一座高高竖立的炼铁炉,巨大的作坊之中还有两座稍小一点的锻造炉,全都采用了焦炭来代替木炭,来提高炉温。

    高大的炼铁炉上留有数个可以打开的导流孔,导流孔的下面地上,则是制作好的一具火炮泥范,熔化后的铁液通过导流孔注入泥范,冷却凝固以后,敲掉包裹在外层的泥范,以及炮筒中间的泥范,一具铁炮就算是铸成了。

    这个过程里的每个步骤,看起来都并不复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也不简单,为了保证铁炮的质量,泥范的制作非常的关键,要选用上好的黏土,反复的淘洗去除杂质,然后用反复淘洗沉淀后的干净黏土制作泥范,做好后必须充分阴干,而仅仅是这个工序就需要半年之久。

    若是泥范没有完全阴干,高温铁液浇注进入之后,要么泥范开裂,要么铁炮中间有细密气孔,容易炸膛,所以工艺虽然一点就通,但实在是不能有一点的马虎。

    孙元化自从首领任务之后,带着熊三拔、汤若望,以及此前兵部、工部铸造火枪火炮的工匠技师们,参照葡萄牙人红夷大炮的口径尺寸制作了三具泥范,只有使用青铜熔液的那次成功了,铸成了一具青铜质地的红夷大炮,而其他两具泥范则在铸造铁炮的过程中报废,铁质的西洋红夷大炮自然还是没有铸造成功。

    但是皇帝得报之后并没有生气,而是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因为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知道汤若望等人在历史上是成功了的,等他们成功铸造出第一批红衣大炮,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带出一批熟练工匠,然后撤出这批西洋人,让孙元化、孙和鼎带着大明工匠尝试用铁模铸炮,从而提高产量。

第一一零章 郑氏来归() 
五月下旬的京城,街头巷尾,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太阳变得开始热烈,渐渐地开始有了初夏的气息。

    通州郊外三十里铺里长杨八斤的正带着大儿子在分给自家的旱地里除草。

    杨八斤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大福因为年过三十,被新军征集站的人员拒绝,没能拿上饷银、吃上皇粮。

    小儿子杨大贵虽然二十好几了,在一群十八九岁的新兵蛋子中也属于年纪偏大的,但是毕竟没有超过征兵站划出的那条线,所以如今去了涿州,进了大营,当上皇帝的新军预备兵。

    这也让杨八斤这个里长能够继续挺直了腰说话。因为整个屯子里,天南海北来的屯户,基本上是家家户户都出了一个两个男丁去应征。

    别人不知道上面的政策,杨八斤作为里长却是知道的,上头管这个叫作服兵役,分了皇帝家的田,吃了皇帝给的饭,那就得给皇帝服兵役。

    这一点,在杨八斤看来,简直是天经地义、正确无比,毕竟你种地主的地,得给地主交租吧,你给地主家扛长工,你得听人家的招呼吧。

    三十里铺原来的一处皇庄地界,如今分来了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出人服兵役,杨八斤一家三个光棍男丁,若是去不上一个,他这个里长当的就不硬气。

    如今小儿子如愿以偿,杨八斤心里也是扬眉吐气,见了人就想凑上去说上几句去涿州送新兵入营的见闻。

    这一天中午时分,太阳正毒,杨八斤与附近田了的新屯户,坐在路边上扯闲篇,正吹嘘涿州大营有多大,突然就听见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正自惊疑不定的时候,三匹驿马一阵风地从眼前飞奔而过。

    杨八斤从辽阳跑进关内,又在京畿左近生活多年,自然也是见多识广,对身边的屯户说道:“骑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