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当空照中华-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朕的心中,皇明讲武堂的宗旨,就是忠义节烈、精武护国。你们是第一批学员,将来都会成为我大明官军的中流砥柱,一定要弄懂忠义节烈、精武护国的意义。”
接下来,崇祯皇帝声音朗朗地向在座的所有人,包括随行的军机大臣和锦衣卫、上直卫、东厂等大小官佐们,讲了忠义节烈、精武护国的道理。
忠,当然是忠诚,一支军队若是没有忠诚度,那么这支军队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皇帝若是不能获得军队的忠诚,那么这个皇帝就当不长久。
这个道理所有的人都懂,而中国古代的传统也是最讲忠诚,所以讲忠诚,在如今大明文武百官之中的接受度是很高的,不需要多说什么,这些在座的大小武官,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而崇祯皇帝所讲的忠诚,首先就是要忠于皇帝陛下,其次是忠于大明社稷,再者就是忠于华夏民族了。
前两者,不过是老生常谈,而第三层在在座的众人听来,却是颇有新意,可以算作皇帝的独创了。
这也正是崇祯皇帝非要前来讲武堂开讲第一课的原因,光讲忠于皇帝、忠于大明还是不够的,只有把对大明皇帝和朝廷的忠诚,上升到华夏民族的高度上,才能真正激发起所有炎黄子孙的共鸣,在将来面对后金八旗军的时候,才能够激发起无穷的力量。
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其最终的想法,就是要用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这两样东西,把大明的官军武装起来,在十七世纪的世界上,率先将大明帝国打造成为一个奉行军国主义的民族国家。
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自己如今辛苦建立起来的一切,在未来的某一天不会人亡政息。
崇祯皇帝讲了忠,然后又讲了义。
这个义,自然不能是单纯的哥们义气,而是国家大义、民族大义,视军中同袍如手足,就是义,友军遇险而不救,就是无义,牺牲自己、顾全大局,就是义,而损公肥私、自私自利,就是不义,等等。
然后又讲了节,讲了大明文武官员的操守品格问题。最后又讲了烈,而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讲的烈,则主要讲的是血性,坚韧,虎气。
大明的军队对内当然要成为仁义之师,对外自然要成为虎狼之师,而不能成为所谓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军队。
至于精武报国,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武将若是不能精通武艺兵法,自然算不上合格的武将。
所以,崇祯皇帝讲的这些东西,在座的文武百官们,也都是听得进去的。
转眼之间,半个时辰过去了,讲完了这些以后,崇祯皇帝说道:“兵法上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朕希望你们诸位在讲武堂学习期间,听从讲武堂教习讲官的安排,好好学习军事兵法,特别是将来练兵带兵之法,排兵布阵之法,将来新军编练,你们就是我大明第一批新军将校,将来的前程自然不可限量。尔等宜勉之。”
第一一四章 龙凤军旗()
崇祯皇帝讲完第一课,其时已经过了午时,讲武堂的开学典礼,也只能放在下午再举行了。
这个中午,深知军心有多重要的崇祯皇帝,在孙承宗、李邦华、张惟贤、茅元仪等人陪同下,就在讲武堂的大餐厅里,与讲武堂的学员们一起吃午饭,而所吃的饭菜,自然也是与讲武堂里的所有人都一模一样。
如今讲武堂有马、步、炮、工四个科,总共一百五十名学员。
一开始,茅元仪等人,按照个人的意愿分科,结果多数学员都选了骑兵科、步兵科,炮科也有二十来人,然而工兵科则无一人选择。
最后,为了平衡各科的学员,在总教习马世龙的建议下,只能先抛弃自愿分科的办法,而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才算是把四个科的学员比较平均地分在四个科中。
这样一来,如今马步炮三科,各科均为四十人,每科两个排、四个什,设排长、什长管理,而工兵科则是三十人,则编为一个排三个什。
每个什,十个人的住宿,则是三间房打通,睡一张通铺大炕,用餐则是一张长条餐桌,两个长条板凳。
皇帝与随行的军机大臣则分散开来,与讲武堂各个排和什的学员一起,坐在一张张长条餐桌的前面,一起共进午饭。孙承宗等人知道皇帝此举必有深意,所以也没有一味劝阻。而这样做的效果,当然也出奇的好。
中国的古代,至少从北宋开始,就有了文贵武贱的风气,不仅是文人士大夫如此认为,就是武人阶层本身也是如此态度,是整个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层之中,根本就没有武人阶层的地位。
后世的时候,社会上还有个工农商学兵的分类,而如今兵反而连商都不如了。而且这种情况到了明朝中后期,愈演愈烈,一个武将,哪怕官居总兵之位,在一个七品文官面前,也是毫无地位。这也是崇祯皇帝想要努力扭转的风气之一。
一支毫无荣誉感的军队,是不会有战斗力的,若是士民工商阶层全都鄙视大明士卒,你还怎么能指望这些被人鄙视的大明士卒,为他们浴血奋战呢?
如今,皇帝与他们这些数月之前还在军前效力的武夫,同在一片屋檐下,不仅亲自为他们授课,而且与他们同桌而食,这在大明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对后世领导人下基层视察慰问的场面,来自后世的这位崇祯皇帝自然见得多了,因此随手拈来,就令这些之前的低阶武官们感动不已。
崇祯皇帝挨个询问他们的姓名,并为其中的一些人夹取分发食物。
而皇帝所做的这一切,当然让讲武堂学员们铭记五内。在他们的心里,过去讲的将领爱兵如子,也不过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皇帝如今的做法也是差不了多少了。
何况皇帝亲自到讲武堂授课,从此也可自称为天子门生,这是多大的荣耀。
如今一顿简单的午饭吃下来,崇祯皇帝更是很轻易地,就俘获了讲武堂一众学员的忠心,至少他所在餐桌之上的十名骑兵科的青年武官学员,从此对皇帝就有了绝对的忠诚,其中就包括了带着老母来上学的黄得功。
崇祯皇帝与学员们一起吃完了午饭,到讲武堂专门准备的居所,休息了一个多时辰,然后开始了今天的另一个重头戏。
未时正,讲武堂大操场上,所有的讲武堂教习讲官、四科学员,全部列队完毕。
崇祯皇帝换上特意准备的礼服,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大操场,登上检阅台,先由司礼监太监曹化淳宣读一道明确讲武堂规矩和纪律的圣旨,然后崇祯皇帝面对众人说道:“从今天开始,皇明忠义讲武堂,就算是正是开办了,你们就是皇明忠义讲武堂第一期的学员,将来则是我大明新军的骨干和栋梁。
“朕以为,新军不仅要有新的规矩,新的武器,新的军衣,更要有新的精神,新的面貌,新的形象。
“朕自决心开办讲武堂,编练新军以来,朕的皇后就开始在宫中,为大明这支新军,亲手绣制新的军旗,这面军旗之上寄托着朕和皇后,对新军的期望,对你们的期望。
“今天,朕把这面军旗带到这里,交给大家,希望我大明新军,在这面军旗之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希望将来有一天,你们也能够因为立下的赫赫战功,从而公侯传家,封妻荫子,泽被子孙。”
这话说完,崇祯皇帝把王承恩双手捧上的军旗,亲手交给了走上前来的孙承宗,孙承宗跪下接过军旗,随后,检阅台下所有人,在李邦华、张惟贤等军机大臣的带领下跪地,三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临时搭起的大检阅台,就位于讲武堂大操场的北端,而在检阅台的前面,则是立好了的旗杆。
崇祯皇帝让众人起身之后,也是走下了检阅台,来到旗杆之下,与孙承宗一起,将这面朱红底色的龙飞凤舞旗,缓缓升上旗杆的顶端。
旗下的文武官佐,及随扈众人,自然又是一阵山呼万岁的声音。
看着在风中舒展开来的那面这红色龙凤旗,崇祯皇帝的心里自然是感慨万千。
大明官军不是没有军旗,实际上正好相反,大明官军的旗帜仪仗不仅众多,而且异常复杂。
不仅有后世影视剧中常见的清道旗、金鼓旗、中军豹尾龙旗大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旗,而且还有不常见的三军司命旗、五行旗、二十八星宿旗,以及什么六甲神将旗、六丁神将旗等等,非常的复杂。
不仅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各有各的金鼓旗帜,而且各个将领乃至每一级的官佐,也都有与自己的身份地位职权相称的旗帜。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些金鼓旗帜平时很少用,只有到了战场上或者遇上大事的时候,才拿出来使用,麾下士卒轻易也是见识不了,因此往往到了关键时刻,因为金鼓旗号的复杂,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混乱。
当然,这个情况不光是大明朝如此,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既没有统一的国旗,也没有统一的军旗,即便是以旗人著称的满清,也没有一面统一的国旗或者军旗。
历史上,一直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出于在对外交往上与西方列强的对等的考虑,满清朝廷才着人设计了国旗,一开始是三角黄龙旗。
后来发现三角旗还是与西方的国旗不对等,于是过了几十年之后,又改成了长方形的黄龙旗,再然后没几年满清也就灭亡了,基本上也没怎么派上用场。
如今的大明,当然不会这样了,必须要有一面可以象征朝廷和军队的旗帜。
然而什么形象能够充分代表华夏民族,代表炎黄子孙,同时又能代表朱明皇室?
想来想去,崇祯皇帝把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旗帜,定为了朱红底色的龙飞凤舞旗。红黄两色,就像后世的五星红旗一样,只是形制更大而已。
长六尺、宽四尺的朱红色长方形旗帜上面,分别绣着一条张牙舞爪的五爪金龙、一只展翅翱翔的金色凤凰。
龙在上,凤在下,一龙一凤,首尾衔接,龙头冲着旗杆而回首,凤首冲着旗尾又回顾,寓意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既象征巨龙的九五之尊,又象征凤凰的浴火重生。
将来不管是九边各镇,还是内地卫所,又或者是沿海水师,都必须全部统一悬挂这面旗帜,其他的各种功能性的金鼓清道旗和将领标识认旗,当然该用还是可以用,但是唯有这一面龙飞凤舞的赤色龙凤旗,才能作为大明官方朝廷和军队的象征。
崇祯皇帝就是想要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尽可能地激发出大明军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一步步把这支军队、这个国家带向近代化的轨道。
第一一五章 军国重器()
当天晚上,崇祯皇帝就住宿在讲武堂特意为之准备的迎宾馆里。
第二天一早,皇帝轻车简从,分别前往设在通州的几个重要机构视察,先是去了直隶总督衙门,然后去了礼部的农事院,再然后则是军机处设在通州的武备院。
直隶总督衙门,果然颇为壮丽,亭台楼阁,一应场所,皆是俱全,而且正处在通州城内的中心地带。
新近围起来的整个通州城,以原来的运河码头为中心,而直隶总督衙门,就在运河码头的左近,交通十分便利,比设在京师之中更加有利于加强对京畿之地的管控和掌握。
农事院仍然是一片繁忙,虽然京畿之地的春耕早就结束了,但是北边沿着长城内外的耕种还没有完全结束,再加上漕运总督袁可立募民屯垦的需求、北直隶南部卢象升辖内三府的需求,以及山西大同府、太原府的需求,使得农事院的一应人等,始终处在极端的忙碌之中。
崇祯皇帝接见了在农事院忙得不可开交的徐骥、王征等人,以及被徐光启请来帮忙指导的西班牙籍的传教士艾儒略、邓玉函等人,对他们各自褒奖有加,然后离开农事院,前往此行的重点武备院而去。
先是到了武备院的铸炮厂,毕懋康、孙元化、汤若望等人,向皇帝展示了前不久参照西洋红夷大炮陆续铸成的几门青铜大炮。
毕懋康更是带着罗德里格斯等葡萄牙枪炮技师,则向皇帝展示了最近这段时间,他们参照西洋前装燧发滑膛枪,铸造出来的几杆新型火枪。
如今武备院的分工,虽然没有特别明确,但就火器而言,孙元化主要是监督铸炮,而毕懋康则是重点督造燧发火枪。
崇祯皇帝先是认真看了看这几尊新铸的青铜大炮,并为这批同一口径型号的青铜大炮,统一命名为“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崇祯皇帝所见到的这一款青铜大炮,与其后世在军事博物馆见过的红夷大炮一模一样,通体一次性铸成,炮身长达三米,口径达一百二十毫米,换算成中国传统计量单位,就是身长九尺、口径四寸,炮体前细后粗,三分之二处有两个炮耳,可以安装在炮台或者炮架上,并可调整射角,炮体全重超过两千五百斤,射程最远可达十里开外。
这样的前装滑膛青铜大炮,即便是在如今的西方诸国,都已经可以算作是重炮了,主要的用途,也是用于雄城要塞的防守和巨型舰船的舰炮。原因就是它实在过于笨重,无法用于野外机动作战。
这样的青铜大炮,当然是十七世纪的主流,甚至一直到了十九世纪的头几十年,青铜材质的前装滑膛炮,仍然在战争中被广泛应用。
但是当人来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军队所使用的火炮,基本上全都是钢炮,最起码也是铸铁炮,而铜炮则越来越少,最终被淘汰出局。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铜料的成本比较高,没有采用钢铁或者铸铁划算。而另一个原因,则是铜炮的质地本身难以新式火药和炸药的威力。
在钢铁冶炼水平普遍不行的十六世纪,熔点低的青铜或者黄铜,在铸造火炮的时候,自然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战争对于炮火火力的旺盛需求,青铜炮或者黄铜炮不耐炮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