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贞焕听到,皱了皱眉。即便贞焕只是一个商人,但是依旧是一个自由身,并不是谁家的奴仆,李清这个提议倒是让贞焕误解了,以为李清想强行让自己入侯府为奴。
李清看到贞焕有些犹豫的样子,才醒悟过来,连忙说道:
“贞店主不要误会,李某只是想着这文渊斋即是贞店主祖传下来的营生,还是由贞店主负责为好。你我只是合作关系,并非主仆,文渊斋的一切具体事务还是贞店主负责。如果贞店主为难,就当李某没有提过。”
贞焕这时候才放心下来。虽然文渊斋已经转手卖掉,但毕竟是从父亲手中传下来的,这么多年感情自然会有,并不是说割舍就能割舍掉的。既然李清提议让自己接着负责文渊斋的事情,当然是可以考虑的,并且以后若是再经营其他的营生,从头再来,也不一定就能成功。自己在这一行这么多年,对这些还是最为熟悉,能够接着负责文渊斋的生意也是自己希望的,更何况,自己以后能够攀上侯府这个高枝,益处多多。
贞焕上前拱手说道:
“若李侯不嫌弃,贞某自然愿意为侯爷效劳。”
“那好,我就聘请贞店主为我侯府的供奉,专门负责文渊斋的事情,以后自然会有月俸奉上,若是贞店主另有高就,届时尽可自由离去。”
李清点头说道。
说实话,随着慢慢在长安定了下来,李清开始觉得自己身边缺少很多做事的人。就拿这次印书坊的事情来说,李清身边就没有人能够负责这些事情,想要留住贞焕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在。当然,贞焕毕竟在这一行做了这么长时间,由他接着负责文渊斋的事情还是最为恰当的。
以后文渊斋这个印书坊做什么由李清把握,具体的进货、雕刻、印刷还是让贞焕这个专业的人负责就好。
接下来的日子,李清除了负责帮助李含光等整理道家经典之外,就一直在文渊斋负责雕版印刷的事情。
这时候的雕版印刷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精湛的高度,雕刻出来的文字细如蛛丝,工稳优美。文渊斋印刷出来的书籍纸张白薄精美,油墨清香淡雅,装订也细致规范,唯一的缺点就是成本太高了。
这大约也是雕版印刷不能够普及的原因。
上次李清拿过来的那本手稿已经开始雕刻,工序的进度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对此却是急不得的。不过李清还是抽出一部分人工和精力想着鼓捣出另外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所谓的报纸。
这时候的书籍印刷都有难度,更不要说是报纸这种实时性极强的事物了,不过李清还是想着尝试一下把报纸给弄出来,毕竟这算是以后自己的一个工具。
报纸的威力,或者说是舆论的威力这时候没有人知道,作为最为重要的宣传工具,报纸在李清的计划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对道家经典的宣传普及,更重要的是以后的事情。李清也希望这种新生的事情能够随着自己的到来给这个时代带来不同的色彩。
最初李清设计了一个报纸的样稿,里面的内容自然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主要还是长安城一些才子的诗词歌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李清印象中的一个唐传奇里面的小故事,期望这些趣味性的故事能够吸引长安人们对报纸这个新生事物的关注。
印刷自然还是用雕版,文渊斋大约用了两天的时间即把一个数千字篇幅的报纸样板给雕刻了出来,一切都在等待印刷后来的样张。
除了李清,就连贞焕这个从头负责到底的人也不清楚李清口中所谓的报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种没有任何价值的“报纸”缘何要花费这么多的精力和成本去印制它。
就像贞焕一样,这时候没有人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变化在悄然酝酿,并对以后产生更大的影响。
第205章 《长安时报》()
大唐天宝四载,长安。
冬日的朝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天气变得暖和了些,进入十二月的长安被一股暖流笼罩,气温变得没有之前冷了。
听说这几日去往华清池的大唐天子李隆基就要回宫,整个长安倒是比之前变得热闹和欢庆。因为临近新年,人们也开始忙碌着准备过年的事情,长安城开始散发出一种盛世光景下的喜庆氛围。
沐浴着晨光,李清和昆仑踏进了东市的文渊斋,看着一脸迷惑的贞焕手中拿着一份纸张走了过来。
贞焕看到李清,上前行礼,把手中的东西递给李清,说道:
“小郎君,你所说的报纸已经印出来了,这是样张,请过目。”
李清接过贞焕手中的报纸,上面硕大的几个字是“长安时报”。
报纸的名字是李清起的,算是比较通俗的一个名字,一开始李清却是想把报纸命名为《大唐娱乐时报》,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主要还是怕“大唐”二字引起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长安时报》共八页,八版。第一版上是创刊词,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什么是报纸,《长安时报》的宗旨和主张。这些是李清亲自起草的文字,虽然文章看上去并不华美,但是平和中正,把《长安时报》的定位给说了出来。
这份新创建的《长安时报》的定位,李清还是把它作为一种偏娱乐导向的报纸,虽然这时候的大唐风气开放,人们平时也谈论朝政要闻,但是过多的谈论政事估计还是会有很大的风险。李清也不希望这个刚刚萌芽的报纸以后因为涉及政事而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待报纸的作用被众人认识之后,自然会有人去专门创办谈论时事的报纸,这种事情让别人做就好,自己还是做好手头的事情。
接下来的几版,其中一版刊登的是诗词,都是最近在长安城流传极广的诗作,其中有李白、王维等诗作大家的名诗,也有长安城中有名的才子唐方远等人的新诗。这些诗都是风月场间、长安街头传颂的佳作。
这时候的唐朝诗词极为兴盛,李清专门辟一个版面出来刊登诗词,其实是为了迎合这时候的士子书生,这些人才是《长安时报》最有力的消费者。
剩余的几版中,最为主要的还是记载了长安城最近的娱乐时事,譬如说某个诗会的举行,风月场间的事情,乃至于长安城中一些名人的八卦传闻也有涉及。
除此之外,还刊登了一篇被李清改编了的《崔莺莺传》,算是一个颇为传奇的爱情故事,讲述的是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恨缠绵,当然这也是长安城中那些书生女子们最为喜欢的话题。
在版面最后,其中的一块区域,李清有意识的把一个神话故事放在了里面,这是起源自道家的传说,算是为以后道家的宣传做了一个试探。
李清手中的这份《长安时报》算是一个大杂烩,有点像是一种刊物,但总之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在李清手中出现了。
对于这个新出现的事物,李清还是保持着一份小心在里面,希望这个新鲜事物不要夭折掉。
其实这份《长安时报》的出现,基本上算是李清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因为手头没有可用的人在,即便是有人,也不知道报纸应该怎么办,办成什么样子,李清算是从头到尾自己一个人在忙碌,能够有这样一个样刊出来,也是最近一个月努力的结果。
至于以后报纸的运作和发行,李清也拟定了一个计划出来,虽然从长公主府和李含光那里得到了一些人帮忙,但是依旧还是缺乏大量的人才,因此在这份《长安时报》的首版一角还登出了一个招聘人员的广告,希望有人能够过来一起负责报纸的事情。
贞焕看着李清在那里仔细翻阅手头的报纸,心中还是有些苦涩,贞焕实在不明白这位年轻的侯爷为什么突发奇想的要搞一份所谓的报纸出来。
在贞焕的心目中,这种报纸虽然印刷了几首诗文在上面,但是难以跟专门印制诗词的书籍相比,更何况里面还刊登了不少没有什么价值的消息,谁会买这种看完就要扔掉的报纸?制作雕刻这份报纸的花费不菲,又没有什么销路,完全就是一种浪费。
虽然文渊斋已经卖给了李清,但是对于李清这种胡乱花钱的行径,贞焕还是反对的,不过表面上并没有说出来罢了。
“小郎君,这份报纸是要拿出来卖吗?”
贞焕试探地问道。
“这个是自然,要不然印出来干嘛。”
李清笑着说道。
贞焕有些无奈的笑了笑,小声的问道:
“不知道小郎君想要把它定价多少?”
“依照贞店主的意思应该怎么定价呢?”
“这份报纸店中算上雕刻和后期的印刷,若是印制一千份的话,价钱在五十文以上才能回本。不过……”
贞焕有些吞吐道,其中的意思是谁会花费五十文去买这样几张纸的《长安时报》呢。
更何况,还不一定有人买呢?
李清点点头,五十文自然是太贵了,这几年长安的米价也不过在十文钱一斗左右徘徊,谁又会花费将近五斗米的价钱去买这样一份报纸呢。
“定五文好了。”
李清沉思的一下,说道。
“啊!小郎君,这样可是要亏本的啊!”
贞焕急道。
李清摆了下手,说道:
“无妨,前期就先印一千份,看看效果如何。”
贞焕答应了,有些痛心的下去安排,既然李清这么说,贞焕也不好反对什么,一切照做就是。
看来这雕版印刷的成本还是太高,并且以后的时效不能保证,还是要尽快造出活字印刷出来,李清心中暗道。
关于可能收不回成本,李清之前也考虑过,对于这种可能李清也有着自己的考量,前期自然会亏本,但是如果能够成功的运作起来,这报纸的利润依旧会十分的客观,只不过这时候贞焕等人还看不出来罢了。
“卖报,卖报……《长安时报》创刊,新鲜出炉的报纸啊。”
报童清脆的声音在长安大街响起,随着年末人们涌上街头的时候,先期一千份《长安时报》开始正式登场亮相。
“卖报,卖报……花魁李十二娘要在腊月十五日举办新的舞蹈演出。”
“卖报,卖报……长安才子最新诗作,大家快来一睹为快啊。”
“卖报,卖报……五文钱一份,一报在手,长安风物尽知了。”
沿街叫卖的报童来回穿梭叫喊,声音远远的传过来,大街之上一队仪仗停了下来,李林甫探出头来,问跟随的仆人:
“前面在喊卖什么东西?”
“回相爷,老奴不知,想必是长安城新出现的什么什物。”有仆人上前回道。
“给本相买一份回来。”
李林甫吩咐道。
“是。”
仆人答应了,赶忙前去叫住报童,随后拿着一份报纸回来,翻了下,边走边莫名其妙的摇头,接着把报纸恭敬地递给李林甫。
说实话,五文钱一份的报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估计没有多少人买得起,但是在长安却是不同,长安城勋贵巨富遍地走,即便是外地过来的才子书生有很多也是极为富裕的,不然也不会时常光顾平康坊中的风月场所。这些人只要想买,绝对是买得起的。出入一次平康坊,花费要远远超过一份报纸的价钱。
李清依然是低估了这时候大唐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一千份报纸几乎在市面上出现不久,即被抢购一空,在接下来的几日之中,被文渊斋一再重印,数日之间销量竟然在万份以上,堪堪抵得上之前的成本,这倒也让贞焕始料未及。
报纸的出现在长安城不断的发酵,这些天街头巷尾之间开始议论,而其中刊登的《崔莺莺传》的故事成为了酒肆、邸舍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时常提起的话题。就连这份《长安时报》背后是谁在操作这些事情也不断被挖掘出来,文渊斋一时之间挤满了上门买报的人们。
因为报纸上刊登的消息,拙园李十二娘那里一时间更是门庭若市,生意红火。
其中在《长安时报》刊登有诗作的才子也大肆的宣扬:
“看,这报纸之上,仅有的几首诗中,除了李太白和王摩诘名家的诗作之外,还有小弟的一首诗在列的。”
能与李、王二人并列,是颇为荣幸的。
甚至于有人还专门从文渊斋订购了数百份在士子之间、风月场所分发。
唯一遗憾的是,其中广告的效果没有显现,并没有人上门过来想着一起办这份报纸。李清需要的人自然是有学问的人才,而长安城中这些才子却是不屑于去做这种事情的,依旧还是把创办报纸这种事情当成了一种低下的商事来看,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些。
这种观念一时之间怕也难以改变,李清心中暗道。
不过报纸出现的效果还是令李清满意,这几日街头巷尾人们谈论报纸上的事情正是李清期待的。
不仅仅是街头巷尾的百姓、才子,就是在长安城勋贵之中,对李清的这一举动也有着不少的讨论。
城北的相府之中,李林甫放下手中的报纸,对身旁的诸人问道:
“你们说,李清这是想做什么?”
第206章 宫中对(一)()
“我观这报纸之上,刊印的不过是些诗词和长安城风月场间的事情,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那李清新就侯爵,不过跟其他世家子弟一样开始想些风流新奇之事,附庸风雅罢了。”
旁边站在的一位三十余岁的男子嗤笑着说道。
“不要小看这李清,小小年纪心思沉稳、城府极深。前些日,不动声色之间就把岐王给扳倒,事前没有一点风闻,这事情过后才知道他竟然准备良久。此子行事雷厉风行,不留一丝余地,要不然岐王也不至于现在被囚府内、武国候等人身首异处。说不定这一份小小的报纸中间也有着什么阴谋。”
坐在李林甫身旁的一位五十余岁的老者一边摇头一边说道。
“本相这几日也一直在看这份报纸,并没有发现什么,要说那李清刻意为之,也就是最后面这个有关道门的神话故事了。近日佛、道两门争端渐起,这李清未必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