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唐 >

第133部分

回唐-第133部分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长安城如此之大,人口众多,王和之仅仅知道李清的名字,对于其身份、身世一无所知,找寻起来自然困难重重。

    在长安城,除了跟居住在一起、境遇相仿的刘晏、裴元俊、李少阳等人交往深厚之外,王和之认识的人并不多。

    这几人中间,刘晏年纪最大、才情也最高,幼时就有神童之称。小的时候刘晏见到过不少的达官贵人,不过后来家道中落,刘晏为生活所困,整日里忙碌照顾家中老小,渐渐名声不显,近几年在长安城的科考也并不顺利。

    裴元俊才华倒是不高,不过却是一个习武之人,所习练的武艺是家传绝学,一身功夫在王和之眼中倒也出神入化。裴元俊过来长安是考武举的,跟王和之、刘晏等人认识也算是一个巧合。

    四人之中,李少阳的才华跟王和之相仿。然而李少阳的运气却是最好的,在年初的春闱,几人之中只有李少阳中了三甲进士,不过因为没有什么门路,在仕途上并没有丝毫的进展,所以只好待在长安城等待,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官缺。

    因为同病相怜,几人倒是意气相投,往来密切,这次在《长安时报》刊登出王和之的诗作之后,王和之名气渐显,被邀请去参加诗会、宴会的机会多了起来,偶尔倒也能够接触到一些达官贵人。

    每每有这样的机会,王和之都希望刘、裴、李几人同去,也算是有机会去接触一下勋贵,多一条晋身的门路。不过通常情况,裴元俊都是拒绝掉的,说什么一个习武之人去参加什么诗会之类的话。刘晏偶尔也会跟去,倒是李少阳经常会和王和之一起赴会,希望能够给自己找到一条通往仕途的道路。

    今天过来,王和之只不过想结识一下文渊斋的主人,顺便看能不能打探到《长安时报》背后那位侯爷的信息。到了文渊斋才发现,店中是一拨一拨的书生,虽然都是过来买书买报,但是几乎都是存了跟王和之差不多的心思。

    文渊斋的店主贞焕热情地招呼着进店的每一位顾客,打发店中的伙计忙里忙外。王和之上前跟贞焕打招呼,闲聊了几句,才知道贞焕并不是文渊斋的主人。王和之表示自己过来道谢的意图的时候,贞焕略微犹豫了下,去后堂请示过才把王和之带到了店后面。

    说实话,王和之刚看到店中那些书生脸上隐藏的那种期盼,想到自己之前的处境,心生感触,多少有些觉得悲凉。不过,待见到李清的那一刻,心头忽然变得有些温暖。

    王和之并不知道李清的身份,两人也只是见过一面,然而王和之第一眼还是认出了李清,于是惊喜地打招呼。看到李清回过身来,身上穿的衣服虽然华贵,但是略微有些脏,王和之不动声色地暗道:

    “应该是劳作的时候弄脏的。”

    从之前李清出手的阔绰,到刚才贞焕对待李清的态度,王和之猜想,这间文渊斋应该就是李清家中的产业了,李清果然如自己猜想的那样是一个富家子弟,只不过一个亲自劳作的富家子弟并不多见。

    “好久不见,上次多谢李兄慷慨解囊,王某还没有来得及道谢呢。”

    王和之态度热络,笑着上前跟李清道谢,随后看着四周忙碌的伙计,有些迟疑地问道:

    “这……是李兄家的产业?”

    “嗯,算是。”

    李清笑着说道,

    “上次与王兄相见,转眼就是一年,倒是在长安城没有遇到过王兄,最近可好?”

    李清见王和之的神色远比之前在寺庙那里见到时要好的多,心中也有些高兴的,随即放下自己手头并不算忙的事情,笑着说道:

    “这里有些乱,我们前面说话。”

    王和之点点头,跟着李清来到文渊斋的一间客房落座。

    “王兄怎么过来了?”

    “哈哈,《长安时报》既然是文渊斋刊印的,想必李兄也知道,上面有一首咏雪的诗就是王某作的。”

    王和之说道,脸上带着些许得意的笑容。

    王和之笑容灿烂,那笑容当中带有几分自得和舒爽,仿佛是压抑久了才被释放出来的笑意。

    李清能猜到王和之欣喜的原因,上次见面的时候王和之还是贫困交集,因了《长安时报》的关系,大约最近日子过的顺风顺水了些,之前压抑在心头的那些不甘、失落等都随之消散,人的精神气变得也饱满了许多。

    “恭喜恭喜,王兄的才华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实在是值得庆贺之事。”

    李清笑着拱了下手。

    王和之摆了下手,摇头笑道:

    “多亏了这《长安时报》,王某的诗才能被人赏析,要不然我还是那个默默无闻的王和之。”

    “王兄的才华如处囊之锥,定然是埋没不了的。”

    李清笑道。

    “李兄这是……”

    王和之看着李清身上的污渍问道。

    “哦,最近正在研究怎样加快印刷的进度,文渊斋印刷《长安时报》还是太慢了些,世面上的《长安时报》供不应求,依照现在这样的印刷方式肯定不行,报纸也不应该间隔这么长时间才出一期的……”

    李清见王和之问,笑着滔滔不绝道。

    王和之听着,倒是颇感兴趣,对于报纸的印刷和发行都仔细地询问,李清也不藏拙,难得有个对报纸感兴趣的人,王和之有什么疑问也都一一回答。

    两个再次见面的人谈论热络,除了叙叙别后各自的情况,两人还聊起了报纸一事,不过很多时候还是王和之问、李清答。

    在此期间,王和之并没有刻意打探《长安时报》背后的人,也就是李清这位侯爷,甚至于在王和之眼中,李清只是一个富家子弟,家中经营着印书坊,家里也许跟侯府有些关系,所以才能够替侯府印刷《长安时报》。

    至于想着从李清这里打探侯府的事情,王和之在临离开文渊斋的时候,随意问道:

    “听说这《长安时报》背后有一位侯爵在支持?”

    李清眼带笑意,看着王和之问道:

    “怎么,王兄要不要跟这位侯爵见上一面?”

    王和之看着微笑着的李清,虽然对方这么说,但是做为一个商贾之家,想着让一位侯爵特意接见自己怕是有些为难。王和之大笑说道:

    “今日能够遇见李兄,王某已经心满意足。以后若是有机缘自然能够见到,之前倒是我刻意了,惭愧。”

    王和之说完,跟李清见礼离去了。

    李清看着远去的王和之,笑着摇了摇头,这位年轻的才子还真是有趣。

第213章 有人效仿,有人领先() 
“陈少监,这十多日,对《长安时报》的研究可有所获?”

    李林甫喝了口茶,随口问道。

    “仅从这几期的《长安时报》来看,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多,不过倒也获益良多。”

    旁边坐着的一人笑着答道。

    说话的人是陈希烈,这时候官居秘书省秘书少监,从四品的官员,在朝中算是依附李林甫的一派。

    开元中,陈希烈代张九龄判集贤院事,掌集贤院,李隆基的很多圣谕都是出自其手,诗词文采在圣上面前颇得盛赞。陈希烈精通玄学,常在宫中讲《老子》、《周易》,李隆基又是一个崇道的皇帝,所以陈希烈深得眷待。

    这次有关朝廷官报的筹备,李林甫把事情交给了陈希烈去做,又从翰林院、国子监、太学等处抽调了部分人员一起筹办。陈希烈这次过来就是关于朝廷官报的事情。

    “哦,说来听听?”

    李林甫放下手中的茶碗,好奇地说道。

    “报纸一物,在《长安时报》出来之前从未有过。根据《长安时报》创刊词的说法,这报纸就是刊载时事消息,作为让百姓了解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载体。报纸的这种作用也只有朝廷的邸报略微相似。然而邸报仅仅是给官员看的,上面只是朝廷的一些政令之类的东西,而报纸却是把刊载的内容扩大开来,受众也变成了百姓。现在想想,报纸简直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嗯。”

    李林甫点点头,有些赞叹道:

    “本相也不得不服李清这人的才思,竟然能够创办出《长安时报》这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物。”

    “是。京城之中也流传有他的几首诗作,虽然很少,但大都是绝佳之作,看来才华是有的,难怪玉真公主对其极力栽培。最近就连太子好像也频频向李清示好。”

    陈希烈往前探探身,小声说道。

    李林甫看着陈希烈,笑了笑,接着说道:

    “且不去管这些事情,接着说。”

    “从《长安时报》上所刊载的内容来看,都是些长安城中的八卦故事、民生消息,这些并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不过其中一个版面刊登的诗词文章倒是对长安城中的学子书生影响甚大,就连崔、薛等京城儒学名宿都赞《长安时报》开‘历史未有之先河’。”

    陈希烈说道。

    “哦?”

    李林甫不置可否。

    “自《长安时报》发行至今,在京城之中影响愈深,其中刊登的诗词文章俱为佳作,诗词的作者也随报纸的发行而渐渐扬名长安,这对那些学子书生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听说东市的文渊斋每天都挤满了人,大都是希望把自己的诗作刊登在《长安时报》的读书人。”

    陈希烈把这些天京城中部分学子的动向说出来。

    李林甫沉思片刻,淡淡说道:

    “本相倒是没有想到这些,看来那李清所谋甚大啊。”

    唐朝的科举现在变得已经普遍,天下的读书人几乎都会想着去参加科举考个进士,这些年朝廷的官员之中进士出身的人也越来越多。科举考试除了看重才华之外,一个人的名气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所以这时候的读书人都想着扬名立万,使自己的才华名扬于天下。

    这时候诗会、诗社的兴盛,行卷风气都是科举带来的一种结果。读书人争相去参加不同的诗会、诗社,给达官贵人行卷,所求不过是出名而已,这时候如果《长安时报》能够给这些人带来名声,书生们当然会趋之若鹜。

    《长安时报》这一举措倒是会起到争夺士子之心的作用,大唐士林自然对《长安时报》的这种做法大加认可和支持。

    朝廷以后的官员很多都会从科举之中产生,若是凭借《长安时报》扬名而考中进士,这些人自然会对《长安时报》的创办人李清有一种感恩之情,这无异于是师生之情。如果以后这些人在朝廷之中做了官、任了职,无形之中就会是李清的一大助力。长久下去,李清凭借这些“师生之情”将无往而不利。

    李林甫想了一会儿,突然说道:

    “看来要尽快把官报给办出来。这刊登诗词的版面也要有。”

    “是。”陈希烈答应道,

    “不过这官报毕竟是朝廷主办的报纸,不能像《长安时报》那样可以刊登风月场上的八卦新闻,具体该刊登些什么还要李相定夺。”

    “可有预案?”

    “有。”

    陈希烈说着从袖子里面拿出一份奏折出来,双手递给李林甫。

    李林甫打开奏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的诸多事项,都是拟定的官报要刊登的内容。

    李林甫一一看下去,不时点头。

    奏折上面有朝廷的法令以及解说,官府衙门的介绍,也有市井之间关于民生方面的东西,以及长安和大唐各地的一些新闻,甚至于还有大唐各处官府所取得的成就。

    除此之外,还有专门刊登才子的诗词歌赋的版面,另外比《长安时报》多的一个版面是介绍经义、书学、算学等科举考试项目的内容。这这些方面,朝廷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李林甫看到这个内容,赞道:

    “陈少监果然是奇才,这两个版面一出,那些读书人还不争相购买官报。”

    “李相谬赞了。”

    陈希烈笑道,

    “若是内容没有什么违禁之处,下官就让人开始筹印报纸了。不过这官报还没有正式的名称,要李相多多费劳。”

    官报的名称自然不是陈希烈所能随便起的,这种事情自然想着拍李林甫的马匹。

    李林甫想了一下,说道:

    “圣上对此很是关心,待明日进宫,本相请圣上定夺。”

    陈希烈说道:

    “是。不过官办报纸,开销甚巨,这花费的钱两……?”

    “既然是官办,自然是朝廷出钱,你去户部让他们专门批一部分钱出来,有为难之处去找王鉷。”

    “是。这次的官报是集贤院、国子监、翰林院等一同筹办,那以后主办应该是谁怕会有争执。”

    陈希烈有些担心道。

    李林甫笑着摆手道:

    “都不用争执,主办就放在中书省下。”

    李林甫这时候是中书令,这是要自己亲自抓官报一事了。

    陈希烈看了看李林甫,没有再说什么。

    这里李林甫和陈希烈在商谈官报的时候,位于长安东市的文渊斋后堂,李清直起腰来,拍了拍手,笑着说道:

    “成了,这些天总算没有白忙。”

第214章 推动历史向前的一步() 
“先拿去试印一下,看成不成。”

    已近旁晚,外面的光亮暗下来,文渊斋后堂灯火摆动,李清将手中最后一块活字放进字盘中。

    贞焕手中拿着几页纸,是下期《长安时报》的手写样稿,他有些激动地看着直起身来的李清,嘴中喃喃没有发出声音。李清拍拍手,指着眼前的字盘说道:

    “活字还是太少了,勉强只能排出这么一版。这个暂时还是用不上,不过可以试着印几份出来,跟雕版的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妥之处,再慢慢改进。”

    贞焕这时候反应过来,摇晃了一下脑袋,迟疑了一下,有些难以置信地说道:

    “小郎君,这就成了?”

    李清看了一眼贞焕,笑着说道:

    “哪有这么容易,现在只是试验一下,问题应该会有很多,暂时还是指望不上这个活字印刷。至于以后能不能用上这种印刷方法,还要看贞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