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唐 >

第151部分

回唐-第151部分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场合之下,周围也有不少人,不想引起太多的注意,刘晏顿了顿,微躬了一下身子,诚恳地说道:

    “李郎君可有什么吩咐?”

    李清过来这里确实是想着给刘晏和王和之打气。之前两人一直忙于《长安时报》的事情,对春闱准备不足,虽然两人对自己的才华多有自信,但是仅凭这些自信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刘晏和王和之两人性子中都带有一丝无所谓的念头,李清也怕两人因此在考试中多有懈慢,从而影响真正的发挥。

    不过有些话并不可说的太过圆满。李清一一看向刘晏、王和之、李少阳和裴元俊,笑着说道:

    “哪里有什么吩咐,只希望诸位仁兄能够摒除杂念,好好应试。”

    李清想着自己的语气,暗中笑笑,还真有以前自己做老师的时候告诫学生的样子。

    众人本来还以为李清能够说些“放心考试,一切有我”诸如此类的暗示之语,谁想到竟然是淡淡的一句劝诫,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考前打气的话我就不多说了,诸位比我年长,自然明白的事理比我要多。”

    李清看着几人有些紧张的神情,微微顿了下,接着说道:

    “我只想说,《长安时报》那里缺人,诸位春闱过后不要嫌弃庙小而不来帮我。”

    这之前就一直在《长安时报》报馆帮忙,自然不存在什么嫌弃之意,以前都不嫌弃,春闱之后如何会嫌弃呢,除非……,刘晏、王和之心中想到这里,心中骤然变的激动了很多,就连李少阳脸上也浮现一丝激动的神情。

    春闱过后,除非几人能够高中进士,身份的变化使得几人不再方便去报馆做编辑,不然哪里来的什么嫌弃之意?

    刘晏、王和之连同李少阳三人袖中的手不仅有些颤抖,自己这么多年寒窗苦读所谓何来,还不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中了进士,加官进爵?李清什么身份几人自然知道,如果想要提点什么人自然不存在什么困难。李清这样的暗示,再加上自己的才华,这进士看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李清笑了下,接着说道:

    “能否高中自然还要看诸位仁兄的才学了。”

    虽然李清这样说,但在刘晏等人心中是知道自己这次的科举怕是十拿九稳的,自此以后,几人跟李清这位年轻的侯爷是真正的站在了一起,仕途前程都与眼前的这个少年密不可分了。

    刘晏几人躬身行礼,嘴上没说,心中却是感激不已,就连站在一旁的裴元俊也心生快慰。

    考试的时间就快要到了,刘晏、王和之与李少阳三人不能在这里多待,拱手辞别李清,快步往礼部南院院门那里走去,从后面看,几人连步伐都变得有些比之前轻松很多。

    看着几人的背影,裴元俊笑着说道:

    “京城盛传李郎君也会参加春闱,难道侯爷不想状元及第、跨马游街?”

    李清笑着说道:

    “杨家子,何必屑之。”

    随后低头拂了一下长袖,回身上了马车。在裴元俊眼中李清像是连状元这种无数人热衷的、前赴后继的名利都不看在眼里。

    裴元俊想着拱手告辞。李清在马车上问道:

    “听南大哥说裴兄的武艺不错?”

    “惭愧,不如南兄远矣。”

    裴元俊忙道,没有想到李清突然会问出这样一句话。随后想想也难怪,这位侯爷也是学武之人,裴元俊心中还想着什么时候能跟李清交交手呢。

    “有时间我跟裴兄切磋一下?”

    “啊?!”

    裴元俊还没有反应过来,马车已经沿着长街远去了。

第245章 去与不去,这是个问题() 
礼部南院贡院的考场很大,每个考生都有一案一榻,并且享有独立的隔间,以方便考生安心考试。

    参加此次省试的考生有两千余人,除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的生徒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大唐各道推荐上来的乡贡。这两千多人被安排在一起参加考试,场面之大可以想象。

    这时候参加科考的人中进士科和明经科的人数最多,占据了总人数的九成以上,不出意外,状元人选肯定出自这两科。

    每年参加科考的考生中,不少人是长安城勋贵之家的子弟,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出自国子学和太学,相对于刘晏、王和之等人,这些勋贵子弟心态都比较轻松。在考试之前各个家族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于有些是已经被内定了的,前来参加科考不过是走个过场。就算最终没能中进士,凭借家中的势力在官场上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刘晏、王和之、李少阳三人是从地方推荐上来的,也算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踏进了春闱的大门。对于这些贫寒子弟来说,考科举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想要加官进爵、为朝廷效劳一展胸中才学,考进士是他们必须要过的一个门槛。不然这一辈子怕是在寂寂无为中度过。即便是能够被某位达官贵人看中,这一生能够在官场上面有所作为的还是极少数。

    “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出将入相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更何况,近些年几乎所有能够登上丞相之位的人选都是进士出身,这更加激发了书生参加科考的热情。有些人到老都没能跨过这道门槛,也死不悔改的。

    礼部南院考场对刘晏和王和之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两人都来过这里,甚至于刘晏已经来过这里数次,但都铩羽而归。当进入到考场之中,看着这些有些熟悉的陌生场景,两人心中不免感叹,感叹之余也多了一份心悸,而不像李少阳那样对这里面的一切带有一种新鲜感和踌躇满志。

    因为之前跟李清的见面,几人心中本来的紧张之意已经消散,仿佛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落了地,浑身轻松无比。

    刘晏、王和之和李少阳三人参加的是进士科的考试,也是唐朝科举中最难的一科,所谓“五十少进士”也正是此理。

    今年的省试也就是礼部试共分四场,第一场考的就是诗和赋。唐诗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诗词文化高峰至今没有被超越,与科举把诗赋放在首位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场的诗赋对刘晏等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几人诗词的才学很好,王和之还是长安城出了名的才子,这一场的考试都是顺利通过的。

    第二场是论议,此次论议的题目却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就是对长安城新出现的报纸一物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刘晏和王和之在这一场中算是多有惊喜,两人一直负责《长安时报》的编辑,单就对报纸的认知程度,整个考场两千多考生里面没有比两人更加了解的了。李少阳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暗恨自己为什么不常去《长安时报》报社帮忙。

    第三场考对策。对策分五道,题目设计到最近跟吐蕃的战事以及朝廷财政等方面的内容。整场春闱,真正能够评出优劣的除了诗赋便是第三场的对策了。从这一场也能够看出来一个人的能力来,同时对策一项也是进士分等级的重要凭证。

    第四场经义,说白了就是默写儒家经典文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对于参加科考的学子来说,这一场是最为保险的,十年寒窗练就出了死记硬背的本事,正好是用在这里的。

    连考四场,这段时间吃喝都要在贡院之中,也实在是委屈了这些读书人。不过从四场的题目来看,难不住刘晏、王和之几人,几场考试下来,诗词歌赋、文章对策做的是花团锦簇,刘晏、王和之两人心中甚至隐隐有更高的期望。

    待一切完毕,出了考场,几人才长叹一口气,连忙找寻对方,从各自的脸上也看出喜色来,显然是考的不错。

    出了礼部南院,院门口更是人山人海,有过来接考生的马夫、仆人,也有很多看热闹的人群,纷纷议论着。从考生的脸上就能看出考试的好坏,几场文章做得好,自然喜笑颜开,不好的难免愁眉苦脸。

    刘晏、王和之、李少阳三人跟过来的裴元俊会了面,说笑着边走边聊。

    三人的心情不错,裴元俊也看的出来,笑着问道:

    “三位仁兄,这次春闱的题目是什么?”

    王和之口快,把四场考试的题目跟裴元俊大致说了下,裴元俊听到,拍了下掌,大笑着说道:

    “这岂不正中三位下怀,没想到去李郎君那里帮忙竟然还有这种意想不到的好处。”

    刘晏和王和之笑了笑,没有说话,这的确给两人对报纸的认知提供了不少的便利。一旁的李少阳听到裴元俊的话,心中有些酸溜溜的,说实话,对于第二场的论议,李少阳也只是根据平日里的见闻做的,因为没有去《长安时报》,对他的帮助并不大。

    李少阳也知道刘晏和王和之两人的论议做的肯定要比自己好,这时候见裴元俊在恭维,刘晏和王和之只是谦虚的笑,有些酸涩的冷笑道:

    “何来什么好处?有什么好处也是刘、王两位仁兄的。”

    本来几人正兴高采烈地在说笑,李少阳冷不丁的一句话,其他三人僵在了那里,刘晏微微皱了下眉头,看了李少阳一眼,没有说话。

    也幸亏几人是好友,不然刘晏和王和之可能拂袖而去。

    王和之望着李少阳,轻声埋怨道:

    “李兄何必说这种话。我等这么长时间的好友,还不清楚彼此,何来刚才的话。再说,这千余考生里面那篇论议比李兄好的怕也不多。”

    李少阳见三人盯着自己,也知道自己刚才的话说的不合适,拱拱手,算是道歉。

    裴元俊见此,“吭”了一声,岔开话题道:

    “考试已毕,这么多天的辛苦也可以放下了。正是春风好季节,改天我们约个时间一起出去踏踏青,散散心去。”

    刘晏、王和之点头答应了,李少阳也笑了笑:

    “但凭裴兄安排好了。”

    几人中除了裴元俊都算不得富裕,出了南院,不像其他考生那般早有马车过来接走。几人边走边离开了礼部南院。

    省试过后,的确是放松一下的好日子,踏青的日子被安排在了后面,放榜的日子还要过几天,但是刘晏等人还有报馆的事情要做。

    四人从贡院回到客舍,几人却为去不去李清侯府商议不决。

    “侯府我们肯定是要去的,但是现在没有放榜,这段时间最好还是避嫌。”

    李少阳说道。

    李少阳的话也有道理,从考试完到放榜的这段时间,是这些学子最为活跃的日子,除了出去游玩庆祝之外,更多的还是拜访此前提携过自己的勋贵,顺便加把火,希望对方能够在最终的进士人选决定中替自己说上几句话。

    科考之中存在着徇私舞弊的现象,大家都了解也多少有些习以为,这时候的等级观念严重,很少有人认为一个平民子弟能够跟勋贵家的子孙平等的,但是骨子里对科场的弊案还是深恶痛绝的。如果哪位学子真要被人揭发了,提携这人的贵人难免受到牵连。所以这段时间京城之中很多达官贵人都尽量避免跟这些参加春闱的学子接触。

    “哼,有什么好避嫌的。报馆那里总是要去的,难不成因为要避嫌就扔了报馆的事情?再说了,因为《长安时报》的原因,长安城中知道我们跟李侯关系的大有人在,又能避嫌到哪里去?你我才学如何,大家都清楚,如果能够高中,也不算辱没了‘进士’这个头衔,又何必去避嫌?”

    刘晏说道。

    不管怎么说,李清都算得上是刘晏几人的贵人。这次春闱的名单虽然还没有出来,刘晏等人也知道李清在其中做了不小的努力,中进士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之前跟侯府经常来往,考试过后因为避嫌就断了跟侯府的往来,如此行径确实令人有些瞧不起。

    “权宜之计罢了,想必李侯那里也不希望我们上门的。待春闱名单出来之后,我们再去拜谢不迟。”

    李少阳见刘晏有些愤慨之意,解释道。

    王和之、裴元俊两人哑然无语,李少阳说的有道理,但是刘晏的话也是实情,至于去还是不去的确是个问题。

    王和之怔了片刻,看着场中三人,刘晏和李少阳坐在那里沉默不语,裴元俊双眼不停地看向刘晏和李少阳两人,也不说话。

    四人之中,裴元俊不用面临这种选择,自然心情最为轻松,王和之叹了口气,问裴元俊道:

    “裴兄认为应该怎么做?”

    裴元俊没有想到王和之会问自己,愣了一下,随后淡淡说道:

    “这有何难选,去就是了,如果是我定会去的。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读书习武是干什么的,无非就是入朝为官,进而报答朝廷。朝堂之高、之远三位仁兄也有体会,好不容易得李侯提携,有可能登临天子朝堂,忠君爱国。怎么,今天这第一步还没有迈出去,就想着跟李侯撇清关系了?

    “去不去在我们,至于李侯若是避嫌,不见我等那是李侯考虑的。我们有什么嫌可以避的?”

    裴元俊习武之人,说话难免直率。一席话让刘晏、王和之以及李少阳脸上现出羞愧的神色。

    刘晏用手捶了一下旁边的案几,沉声说道:

    “那就去。”

第246章 且行且珍惜() 
“没想到你们今天会过来,坐吧,不用拘束,府上没有这么多规矩,你们又不是不知道。”

    李清从后堂出来,看到刘晏等人有些拘谨地站在那里,笑着说道。

    之前刘晏、王和之四人也来过侯府,当时初临侯府多少有些紧张,但是再后来跟李清是见惯了的,紧张和拘束变得少了很多,更多的是礼节上的规矩。谁知道这次科考之后,四人再次登门,看上去竟然比第一次还要拘谨。

    刘晏、王和之等人知道,此次春闱过后,若是榜上有名,李清这位门师几人算是拜定了,以后仕途、前程皆与李清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这算是第一次依此身份拜访门师的府邸,身份、境况不同,心境自然不同,行事也就变得谨慎有礼了许多。

    看着比自己还要年长几岁的四人,李清心中难免有些怪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