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唐 >

第165部分

回唐-第165部分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在明知道李瑞改种棉花的事情却任由李瑞去做,这其中肯定有什么蹊跷。

    此前棉花的用途李林甫也让人打听过,听说是用作棉布的原料,然而从市面上得到的消息是棉布纺织不易,种植棉花多半得不偿失。

    李林甫却是知道李清做什么事情一般都是谋定而后动,这次说不定背后也有什么算计在里面,李林甫越想越觉得有这种可能,心中一怔,猛地睁开眼睛,拿起杨丘融的奏章又看了半天,也不说话,随即站起身来,把奏章揣进袖子中,背手出了中书省。

    李林甫来到甘露殿的时候,李隆基正在欣赏歌舞,杨贵妃陪在一旁。

    李隆基见李林甫进来,点头示意了一下,接着观看,李林甫只好在一旁静静等待。待一曲既罢,歌舞完毕,杨贵妃起身退下,李隆基才看向李林甫问道:

    “李相过来有何要事?”

    正常情况下,朝堂政务李林甫一手裁决,不是遇见特别大的事情,几乎已经不再对李隆基汇报,李隆基也不怎么关心这些事情,索性落的清闲。

    李林甫上前,从袖子中把杨丘融的奏章拿出来,双手奉上,说道:

    “微臣今日接到从洛阳递上来的奏折,因事关重大,特来禀明圣上。”

    高力士过来把奏章拿过去递给李隆基。李隆基打开奏章,看了下去,不仅眉头微蹙。

    李林甫站在那里,留意着李隆基的神情,见到李隆基皱起的眉头,心中不免暗喜。说实话,杨丘融奏章上面说到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事涉开国县候李清,如果说是大事也不为过。

    李隆基并没有仔细看杨丘融的奏章,不过略微翻了下,随后递给高力士,随后对李林甫说道:

    “这件事情,朕是知道的,李清之前已经把种植棉花的事情跟朕提过了。”

    李林甫心中一震,没有想到李清的确是此前就做了防范,而更令李林甫心惊的是,此事竟然被李隆基给包揽了过去。

    李林甫躬身说道:

    “圣上,农事乃关乎民生大业,李侯他……”

    李隆基抬手制止了李林甫的讲话,扭头对高力士说道:

    “把李清的折子拿给李相看。”

    高力士应了一声,从旁边的书架上面拿过一份奏折递给李林甫,笑着说道:

    “李相可以先看看李侯的这份折子。”

    李林甫迷惑地看了高力士一眼,心道,难道李清知道会有人就此事弹劾于他,而提前给李隆基上了什么奏章不成?

    按照正常的程序,所有官员的奏章都要经过中书省,然后才能递到圣上面前,然而,依然会有特例,显然李清就有把奏章直接送至李隆基面前的途径。

    李林甫狐疑地打开李清的奏折,发现竟然是李清自请辞去大理寺少卿一职的折子。李林甫抬头看向李隆基,嘴中说道:

    “圣上,这……”

    “朕已经准许李清辞去大理寺少卿一职,李相就代朕拟圣旨好了,至于大理寺少卿的空缺,李相安排就好,不用报于朕知。”

    李林甫忙答应了,又见李隆基兴致缺缺,没在说话,随后退出宫去。

    李林甫之所以没有再接着就李清之事跟李隆基争取,一来是洛阳的事情已经被李隆基包揽下来,既然事先李隆基知道,这种事情便失去了最好的攻击由头。而只拿李清荒废土地一事做文章,也不会再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最多李隆基迫于朝堂的压力下旨谴责一下李清罢了,这种不疼不痒的处罚不是李林甫想要的。

    而李隆基之所以把李清请辞的奏章拿给李林甫看,其中也暗含着另外一层意思。李清已经预料到会有人就此事做文章,既然圣上都已经作保,并且自己做出了让步,自动请辞大理寺少卿一职,如果再有人拿这事说事的话,那就真的是别有用心了。

    李隆基允许李清自请少卿的决定也是透露给李林甫一个信号,这事就此为止。

    李清辞去大理寺少卿一职,对李林甫来说是一个大的收获。即便是弹劾李清成功,最多也是被罢免掉这个职务,李清的侯爵不会有分毫削减的,毕竟李清身后还有长公主在,而食邑千户的圣旨才没有几天,李隆基也不会自己打自己耳光的。

    自从上次李隆基下旨罢了大理寺卿和大理寺少卿的职务之后,大理寺里面属于李林甫的势力已经基本上被太子李亨排挤一空。现在李隆基让李林甫自己安排大理寺少卿的人选,正好又能平衡双方的势力。

    这种道理李林甫自然明白,因此在甘露殿中也就闭口不提李清洛阳的事情。

    随后李林甫便让御史台撤去了对李清的弹劾,一场朝堂的攻讦瞬间而起,又转瞬而熄,而这一切,李清这个正在长安城南忙碌的人并没有太过关注。

第270章 于事外观争辩() 
四月的长安城,朝堂之上东宫太子和宰相李林甫之间的争斗风平浪静,三月中那种官场大变动的情形没有再出现,除了长公主义子、开国县侯李清辞去了大理寺少卿之位、李林甫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外,整个朝廷看上去和睦如春。

    在这样的季节中,李清每天带着昆仑施施然进出长安城,专注于书院的建设。

    “小郎君,这些天玄静大师正在曲江池那里讲道,你不过去看看?”

    “诸位宗师在,哪里需要我们。”

    “我听说佛门那里不空大师说法的时候,显出了异象,有百鸟会集、佛光万丈。”

    “是吗?这倒是可以去看看。”李清笑着说道。

    李清和昆仑所说的是最近长安城有关道、佛两门讲经说法的事情。

    相对于朝堂上面的平静如水,长安城中道、佛两门的争端却波涛汹涌。

    四月十五日,天竺僧不空和尚携弟子数十人回到长安,佛门诸派宗师齐聚大兴善寺共商佛门大计,随后传出来的消息是诸位佛门宗师会同门下弟子开始翻译不空带回来的千卷佛经,同时在大慈恩寺举办法会,讲经说法。

    与此同时,在曲江池畔,道门的道场已经开始。李含光并宗圣观、楼观道、天师道、灵宝派等诸位道门宗师在曲江池畔轮番登场,释法讲道,为万千教众解疑答惑。

    一时之间,曲江池这里比三月牡丹花节的时候还要热闹,真是众生云集,信奉道教的教徒天不亮就开始往曲江池赶,只希望届时能够离这些道门宗师近一些,瞻仰仙家真容。

    京兆府不得不派人过来维持治安。

    相对于曲江池这里的场景,大慈恩寺那里就稍微差了一些。

    单论讲经说法之人的地位,双方都是两门宗师级的人物,倒也相差仿佛,然而道门毕竟有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并且道经在长安城中近日流传极广,过来曲江池这里的信徒更多一些,甚至于里面还有不少是书生学子。

    对于长安城的百姓来说,道、佛两门在长安开坛说法,是为一大盛事,两门云集如此多的宗师级的人物实在是极为罕见。

    李隆基特意下旨恩准此事,然而从圣旨上面也看出李隆基开始更加倾向于道门。

    李隆基在召见李含光等道门宗师的时候,说:

    “朕自登大宝,向来以道德清静为教、以无为不言为教。无为则清静,故人自化,无为则不扰,故人自富。好静则得其性,故人自正,无欲则全和,故人自朴。此无事取天下矣。”

    又言:

    “同归清静,共守玄默。”

    其实这几年,李隆基深居后宫,少理朝政未免不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随着年纪越大越加迷恋长生。李隆基在召见道门宗师的时候说的话,其实也是有着上下合道,天下同心,社会昌盛的想法的。

    因此对这次道门的开坛讲道,李隆基另外又下了一道旨意,诏谕天下,尊奉《道德真经》,同时推行道门最新诠释的《道德真经广义注》一书,令士庶家藏一本,劝令习读,使知指要。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旨意即出,长安城勋贵、百官皆去往曲江池听道,长安城中道门风头一时无两,大慈恩寺那里的佛门法事愈发冷落了。

    除了正面的两个战场之外,道门、佛门之间的口水仗还打到了报纸上面。

    最初,无论是《明报》还是《长安时报》都只不过是报道了佛门、道门两教讲经的新闻,并没有刻意挑起两门之间的争辩。

    不过随后《西京评论》上面的一篇《论道佛两教之优劣》的文章在长安城刊出之后,道、佛两门之间的紧张形势变得愈发严峻起来。

    《西京评论》的销量很小,一开始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论,然而,毕竟是在这种敏感时期,总有人会关注到这些事情,当文章传到道、佛两门宗师那里的时候,事情的影响已经很大了。

    随后官报《明报》上面刊登了兴善寺主持的《论佛门的起源和传承》,矛头直指道家起源的混乱和传承中信仰的各自为政。

    紧接着宗圣观观主在《长安时报》上面就回应了《道门传承与宗派蛮夷之论》。除了详细解说道教的起源之外,还把双方争辩的方向再次拉向了历来道、佛之争的一个焦点蛮夷论上面来。

    围绕着《明报》和《长安时报》,佛、道两门宗师和信教之人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倒是让另外的教派和信仰儒家的人们袖手看起了热闹。

    自李隆基登基以来,崇尚道教,设老子在佛、儒之首,称为“万教之祖”,道门成了儒、释、道三教之首,然而,终究还是道教自身的问题,在传播上面跟佛教相差很远。若不是这次在李清的提议下,及时地修正了道门的教义和梳理了道教的起源传承,单就第一回合估计道门就要败下阵来。

    不过很快,作为官报的《明报》就不再就道、佛两门之间的争斗发声,佛门失去了广告天下的报纸通道,显得弱了很多。不过随后佛门还是找到了另外的阵地,那就是长安城另外一份销量同样不大的《京都时报》。

    《京都时报》仿例《长安时报》,然而步之后尘却并不能推陈出新,更何况一开始《长安时报》就形成了领袖群报的势头,所以《京都时报》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而借此道、佛两门争论之际,《京都时报》一改往日风格,成为了佛门发声的先锋,无论是佛门宗师、还是教中大德,凡是有关两派争论的文章和话题都被一一刊登在了《京都时报》上面。一时间《京都时报》销量大增。

    这段时间,长安城人们每天要做的就是买上两份报纸,看看报纸上面又有了什么新的关于道、佛两门辩论的进展,这也导致了京城之中信仰道教和信奉佛教的信徒出现了摩擦,有些地方还引起了争斗。

    不过从整体形势来看,佛门还是处于劣势,毕竟准备不足,另外就是《长安时报》依旧凭借自己本身的优势给了道门极大的支持,带来的影响不是《京都时报》能够比拟的。

    因此长安城中道门信徒更显得咄咄逼人一些。

    因为佛、道之争引起的这场混乱,使得京兆府和下属的万年、长安两县的官员头疼不已,最终还是上书到了李隆基那里,请圣上定夺。

    长安城的混乱局面不是李隆基想要看到的。其实这场混乱未必没有人在背后鼓风吹影。

    李隆基随后召不空入宫,紧接着下旨加号不空为智藏国师,令其奉旨在净影寺翻译密部佛经。

    随后道、佛两门的争辩才慢慢平和下来,信教的百姓也依旧前往曲江池和大慈恩寺听禅参道。

    说实话,在《长安时报》刊出宗圣观观主尹乐的那篇文章的时候,王和之等人也询问了李清的意见。对于这场争辩,李清是持支持态度的,当然事情发展中的混乱也不是李清想要看到的。因此李清对王和之等人说:

    “文章可以刊发,但是不能太过偏重于道门,如果佛门投寄过来的也要刊出,最好能够平衡道、佛两门之间的争论。”

    然而,《长安时报》一开始就被冠以了道门舆论阵地的名头,佛门中人竟然没有人想着通过《长安时报》发声,这倒是令李清有些哭笑不得了。

    从中也看出了道、佛两门之争的严重,完全有一种你死我活的架势,不然也不会没人想到过来《长安时报》这里为佛门辩声。

第271章 未卜先知() 
五月将半,位于城南的书院建设如火如荼。

    整个书院的布局围绕着那方数十亩大的湖泊,书院的主体建筑建在了湖水北岸,其余建筑零罗分布在周围,黄渠从旁绕行而过,黄渠岸树木青葱,芳草翠绿,百花齐放,已经能够看出书院的影子来。

    这时候的建筑需要考虑很多东西,是不是涉及到违制,是不是违背了风水等等,幸好有朝廷将作监负责外作的将作丞刘长青来监造,倒也不怕有什么不妥之处。

    刘长青四十许人,在将作监负责郊庙、城门、省、寺、台、监、十六卫、东宫、王府诸廨的土木之政,对书院的建设倒也轻车驾熟。

    这一日,李清出了长安城来到书院。书院的施工现场堆满了木材、泥沙、青砖等物,百十人正在忙碌,黄老道坐在被书院圈起来的小道观前面,看着不断起来的建筑,神情寥落,两个小道士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道观很小,里面种植着几株古松,从一处坍塌的墙壁处露出来,看上去倒也苍老。李清闲步过去,黄老道忙起身见礼,陪着李清走进道观之中。

    观中供奉有三清塑像,金身脱落,却是泥胎,旁边有百字碑碣,字迹已经模糊。除了这座殿房,便是一株翠柏下搭建的三间茅屋,两间住人,一间烧火。

    看到旁边的石碑,李清走近去看,上面的刻字模糊,依稀只能辨别出一半左右的字迹。李清扭头看向黄老道,微微笑道:

    “黄道长,这碑上所记何事?”

    黄老道上前一步,笑着说道:

    “好教李侯得知,这碑文记载的是百余年前淳风道长预测天狗食日的故事。”

    “嗯?”

    “老道也是听以前观中的师父说的。说当时李淳风道长精研历法,推算出某初一日将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