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唐-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理和张琇正要往新中桥跑去,一辆亮灯的马车从承福坊和玉鸡坊中间的大街上拐了出来,奔新中桥而去。
马车上的人好像听到了动静,赶车的人问了句:
“谁,谁在那里?”
张理连忙拉住了张琇,果断说道:
“往洛河上游走,新中桥不能过了。”随后两人快步隐入了黑暗中。
这时候听到喊声的金吾卫从承福坊跑了出来,看到马车说道:
“站住。”
一面举着火把走上前去。马车掀开来,从里面出来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第34章 惊变(三)()
高举火把的士兵快步跑了过来,拦住了马车,有的腰刀已经持在手中,厉声喝道:
“车上的人出来,金吾卫检查。”
马车停了下来,李清掀开车帘从车中走出,看着前面的金吾卫说道:
“不知道诸位何事?”
四周的士兵看着一个孩子从车厢中走出来,又看到坐在车上的昆仑,两个孩子,一个十二三岁的样子。周围气氛突然变得有些紧张,有人逼了上来,这时候有当头的校尉问道:
“这时候正是宵禁时刻,你们为什么还在街上行走,竟敢触犯律法。来人,先把这几人拿下。”
“慢着、慢着,军爷,我家小郎君这么晚出来是有原因的。”赶马车的仆人连忙想上前阻止。
“站住,擅动者格杀勿论。”
那仆人吓了忙站住了,看样子弄不好真的小命不保。
“某是李清,家住修文坊。因去赴张九龄张丞相家宴,回来的晚了些,还望诸位通融。”李清说道。眼前的形势看起来好像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虽说唐朝实行宵禁,但是所谓的宵禁却是相对于平民百姓而言的,真正的有权有势的人照样晚间出来活动,一般巡逻的武侯或者士兵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人会上前检查一下,然后放行。至于小老百姓如果违反宵禁,那被抓去一顿板子是少不了的。
想来张九龄的名头应该还是管用,李清心里暗道。
其实晚上确实是去了张九龄府上,宵禁前李清提出辞行的时候被张九龄挽留了,到很晚才告辞离开。张九龄派人拿着自己的名帖送李清,被李清拒绝了。来的时候有几位仆人跟着,想来安全是没有什么问题,这时候的洛阳治安还是不错的。
最后张九龄给了李清自己的名帖,嘱咐说如有拦查的人就把自己的名帖给对方看。
“哼,倒是会搬出大靠山来。”
那带头的校尉说道,一面暗示众位士兵动手抓捕。
其实在刚拦住李清的时候,那校尉已经暗中仔细留意了马车,马车并不华丽,也没有什么标示,想来并不是某位官员的马车,所以才语气强硬。更何况,今晚出了如此大的事情,就算是得罪的哪位高官,事后也算有个缘由,追查起来也会理直气壮些。
正待动手时,从附近的新中桥上面快速的过来一队士兵,也是金吾卫打扮。看到这面的情况,跑了过来。
李清抬头看时,却是南霁云带着十个金吾卫的手下过来了。
南霁云跑过来,看到被围的马车上的李清,吃了一惊,连忙问道:
“清儿小郎君怎么在这里?”
一面急忙对周围的金吾卫说道:
“刘校尉,误会误会,这人是我认识的。”
正要上前抓人的刘校尉回头看时南霁云,说道:
“原来是南八兄,你不是在南市附近巡逻吗,怎么过来了?”
“传令说承福坊出了些事情,被临时调过来帮忙。刘兄,这是怎么了?”南霁云指了指李清说道。
“这些人违反宵禁,某正要把他们带走。”
“哦,刘兄请等一下,我问下情况。”南霁云回头问李清:
“二郎今晚不是去张相家赴宴吗,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被张相留的晚了些,错过了时辰。”李清边说边从身上到处张九龄的名帖递了过去,
“这是张相的名帖。”
刘校尉接过来仔细的检查了一遍,不错,正是张九龄的名帖。看来事情有些麻烦,即便理由在正当,如果得罪了张相,怕是也是吃罪不起,那刘姓校尉心中思忖。
南霁云看到正踌躇的刘校尉,上前小声的说道:
“刘兄,车上的是我家邻居,叫做李清的,之前兄弟还跟你提起过。”
“嗯?什么时候?”
“刘兄难道忘了,当日我们在北门的时候刘兄还帮忙救过他呢?”
刘校尉低头想了想,恍然大悟:
“哦,就是去年快过年的时候。那这位小郎君不就是这些天名动洛阳的神童了。”
“正是。想来二郎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看在兄弟的面子上就让他们过去吧。这些天张相对二郎是颇为看重的,让他知道了你我得罪不起。”南霁云小声说道。
“哈哈,那看来是误会了,幸亏南兄来的及时。”刘校尉笑着说道,随后让人让开了路。
李清拱手谢过那刘校尉,然后对南霁云说道:
“谢过八兄了。”
“赶紧回去吧,今晚城中出了点事情,我让人护送你回去吧。”南霁云道。正要吩咐人护送,最后想了想又说:
“还是我跟你一起回吧。”
随后命手下的人跟着那刘校尉去往承福坊增援。
“八兄怎么知道我去了张丞相府?”李清在路上问道。
“呵呵,今天下午在家门口碰到花解语,问起来时才知道你去了张丞相家赴宴。”南霁云说道。
“今晚上这是怎么了,好像比平时的巡逻严很多。”李清好奇道。
“承福坊出了一起刺杀案,两个凶手逃脱了,正在追捕。”南霁云低声说道,“事情还没有下落,二郎不要外传。”
“谁被刺杀了?”
“还不清楚,金吾卫很多人已经过去增援搜索,河南府的人正在赶去。”
难道是杨汪,李清心道。在他的印象中开元二十三年是有一起刺杀案的,但时间好像不对。如果真是杨汪的话,那凶手就是张理、张琇两兄弟了。难道刚才昆仑发现的是这兄弟两人?
李清在心中想着,并没有跟南霁云说,其实从情理上讲李清还是比较同情张氏两兄弟的,可惜后来结果很惨,被杖杀于洛阳市头。
一路平安无险,南霁云把李清护送到家,随后又去了承福坊。
第二天起来的时候,李清特意留意了一下是否有人议论昨晚的事情,但是至少家中的仆人、丫鬟还跟往常一样。看来还是没有传出来。
去到老太太那里请安吃饭。吃饭中间李仁济从外面急匆匆走来,向老太太低声说道:
“昨天晚上承福坊出了一场凶杀案,听说被杀的是一个御史。从今天早晨开始城中的巡逻多了起来,城门的检查也比往常严了很多。”
“知道凶手是谁吗?”老太太倒是挺镇定的。
“听说是两个孩子。昨天晚上承福坊戒严,留在坊中的人今天早晨才出来。”李仁济说道。
“嗯。”老太太点头说道,“凶手现在还藏在洛阳城中,确实是个隐患,让家中的仆人、丫鬟多注意一下安全,看见可疑的人马上报官。”
“是。已经吩咐下去了,凶手是两个孩子,城中已经张贴了画像,应该是比较好认的。”
在旁边的李清静静听着。
看来就是杨汪了,张理和张琇两兄弟这时候如果还在洛阳城中的话应该是躲在某个角落,准备想办法出城,然后前去江外寻找另外的仇家了。
“从昨天的情况来看,应该是仇家复仇,那凶手也不算滥杀无辜。只是把那御史杀了,跟着的仆人倒是没有性命之忧。”李仁济道。
“那也不行,谁知道这两人逼急了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还是让仆人多加注意。”老太太说道。
李仁济答应了,然后出老太太房间去安排事情去了。
老太太看到席案上正在聆听的李清,突然想起什么来,对什么的花解语说道:
“这两天不要让清儿去学堂了,等到那凶手抓到以后再说。多安排几个人跟着清儿身边。”六岁的李清成了重点保护的对象。
看来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遇见的应该就是张理、张琇两兄弟。那时候可能是刚从承福坊逃出来,恰好遇见李清的马车,所以被暴露了,不知道两兄弟是否知道马车上的人是他。李清心里暗自揣测。
昨夜的事情是不敢对老太太说的,怕老太太担心。昨天晚上李清就吩咐了昆仑和赶车的仆人,同时也拜托了南霁云,想来老太太是不知道的了。
“清儿,清儿。”李清听到老太太的声音,
“这两天就待在家里吧,不要去学堂了。学堂那里我会让瑞儿去请假的。”
李清答应了。
这时候的洛阳城变的跟往常有些不一样了。虽说正常的生活还在继续,但是空气中隐隐有些压抑的气氛,大街上明显增多的武侯和士兵,每个坊中坊正以及坊丁挨家挨户的通知注意安全等事项。
而这时候的朝堂之上,圣人正在发雷霆之怒。
第35章 惊变(四)()
“我大唐东都城内,闹市街头,竟然出现如此恶劣的凶杀案,你这河南府尹是怎么当的。朕如何放心把这全城的安危放于你手。”
严安之跪在朝堂之上,叩首不已。周围诸位大臣沉默不语,正在承受着李隆基的愤怒。
在早朝一开始,严安之就第一个出列,呈上自己的奏折和昨晚上张理、张琇两兄弟留下的状纸,把昨晚杨汪被刺的事情禀告了李隆基,李隆基果然雷霆大怒,气的把严安之的奏折摔在了严安之面前。
其实杨汪的御史职位并不重要,但是这次凶杀案的性质却是十分严重的,以一己私愤而当街杀人,并且是当朝的御史官员。这如何让大唐百姓觉得自己的身家是安全的,毕竟连朝中御史都能被人杀掉。
“还有金吾卫,你们不是负责洛阳巡逻吗?巡逻的结果呢。两名凶手昨晚跑出承福坊都没人发觉。大街之上,宵禁期间,又有谁发现了那两名凶手的踪迹。简直是一群饭桶。”
金吾将军吓了出列跪在地上:
“臣罪该万死。”
“罪该万死。哼,你倒是会推脱。朕限你三日之内把那凶手捉拿归案,否则朕扒了你这身皮。”李隆基怒道,在朝堂上背着双手,来回走动着。
这时候高力士上前一步说道:
“大家暂请息怒,身子要紧。”随后端上一杯茶放在李隆基前面的龙案上,小声劝道。
李隆基坐下,略微缓了口气,说道:
“张爱卿,你对这事怎么看。”
张九龄出列。其实在早朝开始之前,严安之已经跟站在朝堂外等上朝的张九龄、裴耀卿和李林甫说了这件事情,三人也认为事情很严重,又都问了些事后的处理措施,随后李林甫说道:
“待早朝时看圣上是怎么说吧。”
看着前面跪着的严安之,张九龄朗声说道:
“从严府丞刚才的凑对中可以看出,那凶手应是之前准备了很长时间,冲着杨御史而去的。河南府和金吾卫治安措施再充分,难免还是会有纰漏,那凶手这次不行还会有下次,还好凶手并没有滥杀无辜,已经是万幸了。
“当务之急是加紧巡查,及早捉拿凶手归案。从状纸上看两凶手是为父报仇,臣特请三司尽快查明原因,以便掌握线索追捕凶手。”
“那凶手什么来历,查明没有?”李隆基问道。
“凶手是开元十九年谋反的嶲州都督张审素之子张理和张琇。当年的案件是杨御史审查的。张理、张琇兄弟二人潜入洛阳应该就是为了刺杀杨御史。”
“当年的案件难道有什么疑问不成?”
“开元十九年十月,有人告发张审素赃污,此任监察御史的杨汪前去调查。后嶲州总管董元礼率七百兵丁围住杨汪,扬言要杀杨御史,后董元礼被镇压,杨御史上奏张审素参与谋反,随按唐律坐斩了张审素,张的两个儿子被流放岭南。”严安之说道。
“当时张审素谋反一案可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张审素参与谋反?”
“这……没有,因为董元礼起兵杀害了告发张审素的人,并且威胁杨御史要求善奏张审素。所以张审素被定为幕后指使,参与谋反。”
“那张审素和董元礼之间可有什么过节之类的?”李隆基问道。
“臣不知。”
“哼。不管是因为什么,都要先把凶手抓到,以安民心。河南府和金吾卫加强搜查,千牛卫协助,务必不能让凶手出了洛阳城。”
严安之和金乌将军以及千牛将军答了。随后出朝堂部署去了。
“众位爱卿,对本案怎么看?”
朝堂之上众位大臣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无人应答。
李隆基看着下面垂直站立,一语不发的大臣们,心中微怒,说道:
“难道就没人对这次案件有什么看法?张爱卿,你说。”
张九龄出列,拱手道:
“圣上,案件看起来事出有因,臣以为应该从四年前的张审素谋反一案查起。先把事情原委查清楚,才能进一步彻查此案。”
“当务之急还是先把凶手抓住,到时候一审自然知道缘由。”裴耀卿出列道。
“缉拿凶手自然重要。但是那张氏两兄弟从岭南千里迢迢偷回洛阳,怕是就是为了刺杀杨汪。事情源头还是要查清楚,看当年张审素一案是否有所冤屈。”张九龄道。
“不管是什么原因,张氏两兄弟当街杀害朝廷御史,依律是要处以极刑。”李林甫上前一步说道。
“若是那张审素真是冤枉,杨汪当年确实枉法,张理、张琇两兄弟为父报仇,也是情有可原的。”
“张相不是一直主张法要从严,倒是对昨晚刺杀案的凶手颇为偏袒。难道杨御史就能被枉杀不成。”李林甫在旁冷冷说道。
“张某何曾对那张氏兄弟偏袒,抛开此案,两子孝友刚烈,能为父报仇,算得上孝道罢了。况且两子年幼,朝堂外的百姓对此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