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唐 >

第30部分

回唐-第30部分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得李隆基这么说,李清更加明白李隆基的所作所为。

    “哈哈。”李隆基哈哈大笑,李清的话也算的上是吹捧了,边上的人都附和着恭维。

    随后的时间中大约算的上是一个比较随意的聚会了。其实也不是特意专门请李清与大家相见的,司马承祯这时候不过是想着让李清认识一下这些人,算的上是正式的一次见面,告知大家自己有收了一名弟子。

    李清心里大约有些明白,历史上的司马承祯算起来大约没有多长的时间了,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上关门弟子了。如果算是司马承祯最后的关门弟子的话,那么司马承祯大约会尽一切自己的努力为弟子争取一份在这大唐上流的社会中生存的资本了。

    道教虽盛,但是皇权依旧强大,在唐朝更是这样,道教的兴盛可以说是李氏皇族的一手扶持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庙堂之外,道门之中,需要与道门的诸宗交好,同时得到诸位前贤的提点;在庙堂之上少不得与张九龄等大臣交往博取资本,更何况今日李隆基微服而至,更是巧缘了。唐朝也是有很多道、释两家的人出入朝堂,为官为相的。

    闲聊期间,众人说些市井故事,古今往事,李清在边上应对得体,众人心中颇以为奇的。其实作为后世的人,更何况是研究唐史的历史学教授,李清在见识或者说是思想上面都要比现在的这些人占的更高、看的更远些,缺乏的只是对这个社会具体细节的了解了。因此对于席间所说的很多事情童谣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想法或者观点,偶尔说上几句,倒也让其他人深思一番,颇以为然。

    司马承祯在边上看着,心中更是惊喜。

    从上清宫回来的时候,家里人都在,大约是知道李清就要离开家前去王屋了,气氛有些微的忧伤,但控制的很好。老太太也是笑着嘱咐几句,花解语在边上伤心不已。

    但总之,一个新的开始即将来临,李清是颇为期待的。

第46章 王屋山上() 
其实,在唐朝,道士的地位是很高的,想入道门的话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连李隆基也是司马承祯亲授法篆才成为道士皇帝的。

    李清对于这时候道教的影响并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认识,大约在老太太的意识中,入了道门,却是要比一个商贾的身份高的多,所以才没有反对。更何况,司马承祯应该算得上是这时候最为最贵显赫的道家领袖,能拜其门下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了。

    这一日李清出了洛阳城,老太太、李仁济、李瑞以及花解语等李家众人送至城外,颇多不舍之心,期间有人也悲伤滴泪一番,被老太太喝止了:

    “哭什么,清儿又不是去遭罪,能入道隐大师门下是二郎的福气,该高兴才是。”

    于是忙收了眼泪,众人上前与李清说些送别的话。李清心中确实也有不舍,从穿越过来到现在已经在李家待了近半年的时间,期间,老太太、李仁济、李瑞对李清是颇为照顾的,在老太太那里能称得上是溺爱了。人总归有感情,更何况李清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身边一切人的帮助都会是自己融入这个时代的助力。就连服侍自己的花解语以及其他丫鬟、仆人在李清眼里都是应该感激的对象,但是不舍涌在心头,并没有表现在脸上,李清微笑了与众人道别。

    走到老太太身边时说道:

    “奶奶放心,孙儿此去定会在师父门下好好学艺。我会常回来看看。”

    “嗯,好好跟着道隐大师学,家中不用挂念,有我在哪里用你这孩子操心,更何况还有你父亲和你大兄呢。只管在山上好好学艺。”老太太安慰说。

    李仁济上前说道:

    “有时间就下山看看奶奶。”

    “是。”

    “不方便的话就让昆仑来回送信。”

    “是。”

    登车回望,洛阳城离自己渐行渐远,送别的众人已经变成了小小的模糊的身影。远望去,老太太还在众人的陪同下站在那里。

    李清挥挥手,挥别眼前的洛阳城,挥别这些日子里关心自己的人。

    马车辘辘,出洛阳城,穿过黄河,再回首,王屋山已经在自己眼前了。

    作为道教的第一圣地,十大洞天中的第一洞天,王屋山在道教中的地位无与伦比。王屋山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中国九大名山之一。相传轩辕黄帝在此祈天,主峰之上有天坛,即为轩辕祭天之所。干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神话中的“愚公移山”就起源于这里。

    王屋山在历朝历代都是著名的圣地,起于神话,成于道门,在道门的眼中,王屋山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十大洞天之首,王屋山又被道门称为小有清虚之天,为天下第一神山。无数的历代先贤在此修道,这时候的王屋山上除了司马承祯所在的上方院,还有奉仙观、清虚观、罗仙人观、阳台观、山神庙、太山庙等等道观。在王屋山修道的人逾千人有余,成了道家第一香火之地。

    王屋山因“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主峰天坛山高逾数千尺、群峰环绕,周围山峰层峦叠翠、气势雄伟、山间宫观林立、人文荟萃,山中飞瀑百丈落、清泉石上流,珍禽异兽不时出没其间。

    这时候的王屋山正是山花烂漫时,山间百花绽放、五颜六色,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风景秀丽,确为人间第一仙境。在李清的印象中,后世的王屋山应该已经没有了这时候的风景,大约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使得这一仙境圣地变得平庸异常了。

    到了山脚下,李清下了马车,跺了跺脚下的土地,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满腔期待化作此时的平静。

    山脚下已经有很多人在了,看来是迎接司马承祯的人群。

    从洛阳出发,一行人并没有多少,仅三辆马车,七八人而已,李清只有昆仑跟着,乘坐了一辆马车,司马承祯与一随身道童一辆,李含光并两个道童一辆。但是王屋山脚下迎接的人群要多出很多。

    司马承祯下了车,早有人上前把马车牵了去,这时候有个三十岁上下的道人上前,施礼说道:

    “恭迎师父回山。”后边众多弟子都一起行礼,恭敬而自然。但是李清发现最后边倒是有两个人施礼时颇为勉强。

    “免了。为师不是说了,以后不用这些虚礼。为师也不是第一次下山了,为何如此兴师动众的前来迎接?”司马承祯问道。

    那人上前一步,小声说道:

    “师父,道坚师叔来了。这时候正在别院暂居。”

    “他怎么来了?”司马承祯皱皱眉头说道。

    “弟子不知。道坚师叔见师父不在,已经在山上待了两日。弟子前去闻讯也没有结果。”那人说道。

    正说话间,站在迎接的队伍最后面的两人上前给司马承祯施礼道:

    “弟子玄明、玄英见过师伯。”

    “免了。请你师父到上方院吧,我在那里等他。”司马承祯看了看近前见礼的两个人,随口说道。

    又扭头对李含光说道:

    “安排你师弟去紫霄峰暂住。”

    随后在众人恭迎之下去了上方院。

    李含光走过来,对着李清笑道:

    “师弟,师父今日有事情要处理,正式拜师仪式怕是要延后了。你且去紫霄峰暂居几日。那里一应俱全,师父当年就是住在那里的。”

    接着命一人带了李清和昆仑前去紫霄峰,李含光随后疾步去了天坛山上方院。

    看来这两日王屋山上也不安宁了,李清心里道,正要打量一下这风景秀丽、静幽怡人的风光,一个二十许上下的道士走过来说道:

    “弟子贞元,师叔请随我来。”

    “啊?”

    李清愣了一下,被人叫师叔还真不习惯。其实李清这几个月来已经算是适应了作为一个小孩子的身份,此时抬头看着一个二十来岁的成年人恭敬的叫自己师叔,心中是有些不太适应的。

    来王屋之前李清对自己在山上的生活有着很多的遐想,不知道以后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颇多猜测。现在看着眼前毕恭毕敬的贞元,心中笑着想,看来以后的生活应该会不错。

    李清重新上了马车,随着贞元前去紫霄峰,一路上贞元颇为热情的与李清介绍着王屋山的情况,这座道观叫什么,那座道观有谁居住,谁在修行。

    阳春四月,一路芬芳。偶尔见瀑布闪现山间,路边泉水叮咚,一路上有数座道观隐现山峰之间,数位道士迈步其中,甚至于偶见黄冠。

    李清颇为好奇,问贞元道:

    “山上还有女道士在修行么?”

    “是,山上有两座道观有女弟子在修行,前面清虚观是玄真师叔在修行。”

    玄真?没有印象,好像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的记载。李清心里想了想,随后也不以为意,倒是颇感兴趣的欣赏起着山间美色来。

    此后在紫霄峰待了大约三天,期间贞元每日过来伺候。李清问时,只说师祖在处理门中事物,暂时没有时间。师父吩咐过了要好生侍奉师叔。

    大约是来的那天出现的几人的缘故,不知道所谓的道坚大师是谁?又是什么来头?李清心中暗想。

    待到第四日,贞元一早过来,对李清说道:

    “师叔请移步天坛,师祖在上方院召见师叔。”

    天坛山是王屋山主峰,峰顶宫殿建筑密布,是为上方院,这是司马承祯平日修行居住之地。

    最前面为三清大殿,同样供奉有道家三清真人。

    司马承祯在后面的居所接见了李清,穿的是平日的起居常服。李清进去时,司马承祯正与弟子们在房间中闲聊,见李清过来,笑着说道:

    “来,过来见见你几位师兄。”

    随后李含光与李清介绍了在座的几位师兄弟。那日在山下迎接的人是玄远、俗家姓王,名叫王知远,随司马承祯修道后更名玄远。其余在座的也都是玄字辈的弟子了。

    李清上前一一见过,口称师兄。其实这时候李清还没有正式的拜师,算不得真正的司马承祯的徒弟。但在座的众位依旧能看出司马承祯对这位小师弟的关爱,大约也都知道李清算是司马承祯的关门弟子了。

    具体的清规戒律大约会在正式的拜师仪式以后再与李清提起,此时的谈话显得有些随意和随和。

    “坛蘸、布道、符箓、禁咒、占卜、祈雨、圆梦、躯疫、祀神,你想学哪样?”司马承祯笑着问道。

    “啊?”不是说教授武艺的吗?李清心中惊讶道。

第47章 师徒() 
周围的人都笑着看李清,看到底他会怎么选择。

    “师父认为我该学什么?”李清说道,其实在李清的眼中这些都可以不学的,很多在李清看来,骗人的成分比较多。虽说有些算是医学上的原理,也可以用来救人,但是一直以来很多时候还是被当做捉鬼驱魔等故弄玄虚的行径了。

    “小师弟倒是会推脱问题。”玄远在边上笑着说道。在众人的眼里六岁的孩子没有什么判断力也属正常。谁又能想到是李清根本就不愿意学这些东西呢。

    “道门中门派众多,有很多门派平日精于坛蘸、布道、禁咒、占卜等法门,但在我上清茅山一派并不提倡这些。师父他老人家平日里就教导我们要勤修自身、坐忘收心,方能得道。”李含光说道,

    “至于那些占卜、祈雨等在我们看来都是邪门歪道,道门之中有很多道友都沉迷其中,执迷不悟。师弟以后且不可以执迷其中。”

    “是。”李清答道。李清回答的语气坚决,以后看来是不用学这些东西了。

    旁边众人看李清神色清静,对刚才司马承祯说道那些不感兴趣,心中颇为赞赏,小小年纪不执迷与外道算是难得。实际上在现实中是有很多人冲着坛蘸、布道的法门去的。

    “坛蘸、布道一概不教,禁咒、占卜一概不会。如有此念头趁早打消了,为师门下是容不得这些外道的。”司马承祯说道。

    “是。谨遵师父教诲。”李清说道。

    “我上清一派强调人体自身精、气、神的修炼,重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不重炼外丹。修道要挖掘自我,不假借于外物。勤修自身,借‘存思’身内诸神、身外诸物来集中意念,达到精神内守,神不外驰,方能得道,以达‘上清’。”司马承祯说道。

    “是。”李清答道。

    虽说后世研究唐朝历史的时候专门对这时候的道教做了详细的研究,但相对于司马承祯这样的道教理论大家来说,李清的认识还是比较浅的。更何况,这时候的道教应该与李清认知中的有不小的差别,至少在武学上面后世的道家著作里面是没有记载或者说模糊不清的。

    前世李清也只是在研究时偏重于道家著作的史学价值,并没有深层次的研究。对于这时候的道家论著以及唐朝以后的道家思想,李清多有涉猎,但是如果要理论起来还是与在座的各位师兄们有着不小的差距。

    司马承祯看着李清一知半解的样子,随后说道:

    “你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不清楚也是应该。为师每三日会在后堂讲解,届时你过来听听。平时多跟众位师兄们交流交流。”

    “谢过师父,弟子定尽心修道。”

    “自明日起,玄静会代替为师教你导引之术,这些是我门下修道基础,能强身健体,记住要勤学苦练,不可荒废。”

    “是。”导引术士就是所谓的内功心法吗?李清暗道。按照之前南霁云提到的情况来看,司马承祯作为道门宗师精通武艺,应该有专门的内功心法的。不过应该所传弟子不多。但看样子李含光应该得其真传,这算是代师授徒了。

    其实也是,司马承祯应该不会在这些基础的东西上亲自教授李清,门下弟子这方面应该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此后便是说些山上的事物,基本上是玄远在跟司马承祯汇报,司马承祯偶尔会问几句,多数时候会让玄远自己拿主意。

    看来玄远应该算是“管家”的角色了。王屋山作为道门第一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