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起北方 >

第134部分

风起北方-第134部分

小说: 风起北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世凯走的太近,已经失去了革命者的本色,死是应该的。但大明湖畔那位年轻将军几个问题,却让蒋志清陷入了间歇性的迷茫想,就会让他心灵上不舒服,不想,则没有事情。这种情绪在海城和旅顺日军遭遇轰炸的消息传来之后更加的明显,蒋志清心里面不愿意承认他受到了赵天一的蛊惑,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他想北上,和那个年轻人在见一面,解去他心头的负担,好安安稳稳第继续追随先生革命;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蒋志清上路了。随行的还有另外两位革命者同志,分别是龙进初、龙树初两兄弟,他们是湖南桃源县太平铺乡湖塘村人,都是孙大炮坚定的追随者。

    这些事情赵天一自然不知道。十一月十一日,在接到手下报告又南方来的客人要见自己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革命党人”,不是他能掐会算,而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于是让门卫告诉来人,晚上七点再到这里来,他会单独接见。不过到了晚上七点时分,就在他要叫人将这位南方客人请进来和自己见面时,他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总统有要事要他立刻到后书房,而且电话那头人讲话的语气很急。接到这种电话赵天一当然不敢怠慢,连忙叫人将那位南方客人请进偏房说明清楚,自己则赶紧坐上小汽车往紫禁城赶去。

    赵天一赶到袁世凯的后书房,也就是他睡觉的地方居仁堂侧房的时候,正好看到和他一样急匆匆赶到的王士珍。看他的样子,赵天一估计也是接到袁世凯电话后赶来的;什么事情能让总统在晚上找他们进紫禁城后宫,这白天不是因为得到各地各省的电报说所有民众都支持总统称帝,则总统不是还很高兴吗?会有什么事这么个时间找他们?进到书房门,就看见袁世凯阴沉着脸做在上首,杨度则一脸惶恐的站在那里,而袁克定则是低头跪在袁世凯面前。而在袁世凯椅子后面,袁世凯的三女儿袁叔祯(袁静雪)则低头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听到脚步声,袁世凯没有动,杨度看到来人是王士珍和赵天一以后,脸色更加的惶恐和不安,偷偷抬起头的袁克定则用眼睛和嘴角使劲地向袁世凯瞄一眼努一嘴,好像在告诉赵天一自己面临的处境,要赵天一替他在父亲面前说好话。看到这么奇怪的一幕,王士珍咳嗽了一声,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引起总统的注意。果然,王士珍的声音起了作用,袁世凯在咳嗽声响起的时候脑袋先动了。转头看到自己的重臣和最有能耐的女婿到了,他突然大声朝外喊到:“来人,将这个逆子给我关到房间派人看守,没有我的话决不允许他出一步房间。还有,皙子先生(杨度)身体也不是很好,需要静养一段时间,送他回府修养去吧”!

    在袁世凯开始说话的时候,跪在地上的袁克定就开始呼喊:“父亲,儿子这么做完全都是为了您、为了我们袁家的未来呀!儿子已经知错了,什么事情现在妹夫他们也到了,我们一家人慢慢商量,父亲您不能将我关起来呀父亲”!而杨度此时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跪在袁世凯面前磕了三个头,然后站起来沉稳地朝门外走去。袁克定也在侍卫们的押解(搀扶)之下被架出了书房。在杨度出门的刹那,赵天一分明看到在他四十岁脸色挂着一行泪珠;而出门以后的脚步也不再那么沉稳,变得有些踉跄。赵天一知道,这个时候,原本存活在杨度心里面那最后一点政治理想,即君主立宪制的希望破灭了。尽管在今天究竟在袁世凯和杨度、袁克定几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他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绝对和称帝有关。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今天下午说起。今天下午,袁世凯接到了杨度、孙毓筠等人的报告,说是全国各省民意代表对总统称帝这件事的投票结果已经出来,各省国民代表共一千九百九十三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一千九百九十三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杨度还兴奋的说到:“总统,这是万民所向呀!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这样的话。总统称帝这是民心所向呀”!袁世凯让人将这份报告接了过来亲自查看,果然如杨度所言,都是真的。这让他心情更加高兴。好心情从怀仁堂带到了他后面居住的居仁堂,到了后院脸上还带着喜悦的笑容。

    正好袁世凯的三女儿袁叔祯到父亲这里来玩耍,看到父亲如此高兴,就开玩笑跟袁世凯说到:“女儿出七妹出嫁那天就看到父亲一脸喜悦,这都过了好几天了,父亲还这么高兴”?“儿女,为父当然高兴,这全国的民意都向着我。你七妹已经嫁了,你这个做姐姐的还留在屋里,当心到时候嫁不出去,不过没有关系,等父亲做皇帝,来上门求亲的人多的是”!袁叔祯脸一红,“我可找不到像七妹夫一样又年轻又有本事的人,还不是父亲你偏心,把好男儿都给了别的妹妹”。一番话惹的袁世凯更是哈哈大笑,开心不已。

    袁叔祯嘴里在说这些,但心里面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是不是趁着父亲高兴把它说出来。原来有一天,袁叔祯的一个丫头要回家探望她的父亲,当时她最爱吃黑皮的五香酥蚕豆的,于是让丫头顺便买一些带回来吃。第二天,这个丫头买来一大包,是用整张的顺天时报包着带回来的。袁叔祯在吃蚕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张前几天的报纸,竟然和她们平时所看到的顺天时报的论调不同,就赶忙寻着同一天的报纸来查对,结果发现日期相同,而内容很多都不一样,显然有人在造假,拿假报纸假民意来骗父亲。袁叔祯当时觉得非常奇怪,便去找二哥袁克文问是怎么回事。二哥说,他在外边早已看见和府里不同的顺天时报了,这些报纸都是大哥用来骗父亲的而已。

    她们平日在居仁堂后院看的报纸,上面写的内容全部是支持袁世凯称帝,夸赞和歌颂的。但这份顺天时报却恰恰相反,上面的文章只要提到称帝,通篇没有一个好字,全部在骂袁世凯如何如何,这让年轻的袁叔祯非常惊讶奇怪和气愤,原来大哥一直在欺骗家人和父亲。这后来的日子,她就找各种借口和理由到紫禁城外面去转,果然发现了外面的报纸有很多是在反对父亲的称帝。她也曾试探过七妹未婚夫赵天一的口气,好像这位实权将军对此反应很是冷淡或者说漠不关心,而人们对什么“筹安六君子”也是口伐多过夸赞。

    起初袁叔祯并不知道什么是“筹安六君子”,最后才打听到是以杨度、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等帮助父亲称帝准备的六个人。而这其中以学副大臣杨度最为热心,外界传言杨度坚信自己将是“中华帝国”的首任宰相,且杨度曾派人到法国巴黎订制了一套华贵的宰相礼服,作为皇帝登基时自己的服装。

    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和这么多她认为很重要的信息,袁叔祯就觉得应该告诉疼爱自己的父亲才对。在几个姐妹兄弟之间,三女儿袁叔祯很受袁世凯喜爱,几次不满意的婚姻都是自己找父亲拒绝的,袁世凯曾夸她“有个性,理智高,斗志强,要是个男孩子就好了”。所以袁叔祯觉得应该让父亲知道真相,但必须在父亲高兴的时候,否则他会气怀身子。七妹嫁人时父亲就很高兴,但袁叔祯忍住没有说,今天看到父亲又因为一些假消息而高兴,再想想国人的唾骂,她终于忍不住就将假报纸假民意的事情说了出来,连杨度在巴黎*华贵宰相礼服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袁叔祯的一番话无疑于晴天霹雳,当时把老袁给震的头昏脑涨两眼昏花,差一点没有栽倒在地。当三女儿将两份日期和时间一模一样,但内容却大相径庭的顺天时报放在他的面前时,袁世凯知道自己被儿子骗了,彻底的骗了!盛怒之下的他马上叫人将杨度找来,并将大儿子也找了过来,让儿子给自己一个说法。看到报纸的袁大公子开始时并没有觉得这个有什么,告诉父亲他这么做是为了加强和提升父亲称帝的决心和意志,免得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当杨度到来,在袁世凯的逼问之下老实回答全国的民调也是假的、袁世凯脸如死灰的慢慢走出去的时候,袁克定才感觉事情不妙。

    果然,不久王士珍和赵天一赶到,袁世凯就让人将袁克定和杨度带了下去,回头又让几乎吓傻了的三女儿也回屋休息。直到书房里面只有他们三个人时袁世凯才开口发问到:“聘卿、健行,是不是你们早就知道云台(袁克定)的做法,也清楚杨皙子等人的手段,只是不肯告诉我,或者说不让我明白”?

    “总统,朝中其实赞成总统称帝的人也不少。聘卿原本就闲赋在家,是总统特意将聘卿请来,为此还让朝中一些人不满。聘卿如果出面赞同总统称帝,很容易让他人误认为总统是早有预谋,对总统的声誉造成坏影响,是而聘卿不愿发表看法”。王士珍不假思索的说到,他对此好像早有预料,回答的很得体。

第二卷 一战风波第二〇三章 历史的拐点()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二〇三章历史的拐点

    其实从心底里讲,袁世凯并不想做皇帝,真正想做皇帝的人是袁克定。作为推翻满清皇帝的人,袁世凯怎么会不知道现在的革命浪潮是如何凶猛;尽管有袁克定的假报纸、杨度等人的假民意,袁世凯到底假不知还是真不知,也没有人清楚。但他还是让众人去筹办皇帝登基的一些事情和准备工作,也多少反应出一点他好像赞成和同意自己被人推上皇帝宝座的意思。但今天真相大白以后,说是让他的梦破灭了也好,或者是让他看清了真正民意也罢,都对他继续称帝登基造成了很大打击。那么在袁世凯心里,对自己在这个时期登基做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真正态度呢?

    首先,是心理上面有阴影。从祖辈开始袁家都有一个“活不过六十岁”的怪事。袁世凯祖上官至一品,更有“父子进士”、“兄弟举人”的美谈。然而袁氏一族虽然官运亨通,但大多短命而亡。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不足四十岁便去世,叔祖袁甲三五十七岁时死亡,生父袁保中活不过五十一岁,嗣父袁保庆四十九岁时散手人间,堂叔袁保恒仅活到五十二岁。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袁世凯对自己马上到来的六十岁充满了恐惧,已经五十五岁的他还真担心自己活不了多久。于是在听了大儿子的话,当上皇帝就可以冲破这个魔咒,让自己包括后世的袁家人活过六十岁。

    其次,就是中国在帝制覆灭以后,国情转换的不适应。在当时人们的习惯中,皇帝就是中央政府,皇帝没了,就等于说是国家没了,中央政府也就没了灵魂。历史上就算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不是还有那些刚刚剪了辫子、留着齐肩长发的老顽固出现吗?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传统封建农耕国家,皇帝出现在老百姓心中有几千年的历史;共和才几年,所以国人(普通老百姓)对新出现的共和并不熟悉,或者说从心里面有些抵触。他们都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东西,为何换了江山,不称皇帝叫总统!可以说民国从诞生那日起,中央政府就缺乏足够的权威;袁世凯做总统主要是靠他的军事力量和手腕在撑着,缺乏来自传统的支撑。所以整个民国北京政府的政令,从来都不是完全被执行的;这就让袁世凯想起帝制时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好处。

    第三,就是袁世凯所领导的政府解决不了面临的实际问题。任何国家的中央政府,都是靠地方养活的,地方不往上解款,中央政府的日子就没法过;从一九一四年开始,袁世凯政府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时,梁士诒做总统府的秘书长,大事小事,都得他来操办。对于各地向中央解款不积极这事,他也很是着急。一日,他找来财政部的人,问为何各地总是拖着不解款?财政部的人回答说,你看,浙江国税厅的厅长对于解款的事儿积极了一点,就被浙江都督朱瑞找了个茬儿,上报中央解除了职务,现在这个厅长还在财政部被投闲置散,无事可做。前车可鉴,谁还敢热心解款呢?梁士诒听了,大有感触,但也无可如何。

    二次革命以后,随着袁世凯命令自己的部队进入一些省份,接掌各省大权,各地实际上都是军人政府。拿枪的军人,一旦有了地方行政权和财权,如虎添翼,中央政府也就不好管了,赵天一本人也就是很好的例子。二次革命虽然撤换了一些都督,但也为带兵的北洋军将领所取代,结构上换汤不换药。带兵的师长们一旦带着兵变成了地方都督,所带的中央军队,转身就变成了地方军队,跟袁世凯就隔了一层。即使袁世凯实行改革,把都督变成将军,另设省长主民政,依旧改不掉军人专权的局面,将军并不只管军事,依仗手里有枪,什么都要管,大多数省长变成了这些将军的小跟班,什么都要听他的。

    当然,各别省的一些情况例外,比如山西民政长阎锡山就对袁世凯派去的山西将军陆建章不假辞色,不但不配合,反而对他处处设防;奉天民政长杨永泰,干脆就架空了新去的奉天将军段芝贵,段芝贵在回到北京参加赵天一婚礼之后就借故留在北京赖着不回奉天了。他这只是在奉天生活了几天而已!

    这样一个事实上军人专权的地方态势,加上没有皇帝的中央政府,各地的分权趋势,只能越来越明显。别的不讲,单解款一项,就会越来不积极,甚至于拖欠不缴。到了这一步,袁世凯则连一个有地方实权的军人都不敢动,别说问罪,连免职调职都不敢,无论他们怎么骄横。这些军人里面以赵天一为最典型的代表,而面对赵天一,袁世凯也只能采取拉拢和亲的手段。他主政的几年,只发狠杀了一个没有兵权的京兆尹王治馨;不过杀了这只鸡,众多猴子并不害怕!

    从以上几个原因这就可以理解,为何袁世凯会有心思做皇帝了。这不仅是由于大儿子一旁的蛊惑、杨度的巧舌如簧,还因为前朝帝制成功的例子在哪儿摆。有皇帝在,就有权威在、就有权威摆在国人面前。他就可以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