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起北方 >

第59部分

风起北方-第59部分

小说: 风起北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蔡锷的话,袁世凯就开口说到:“此事需从长议计,日本人应该不会这样,我们还是不要想太多”。听了袁世凯的话,赵天一就有些着几,旁边的蔡锷也着急了,开口到:“总统,我们现在既然已经预见到欧洲会爆发战争,我看还是做一些准备,总比事情发生时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要好得多。我建议让山东都督靳云鹏在青岛做一些布置,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第一卷 第九十四章 说服莫理循() 
第一卷第九十四章说服莫理循

    老成的袁世凯并没有对赵天一和蔡锷两人的要求作出正面的回答,而是避重就轻的将话题引导了另外一个方面:准备任命赵天一为陆军总部的参谋次长。袁世凯在解散国会以后,将总统府下的军事科扩大为军事处,陆军、海军以及参谋三大总长全部在其中,归总统一人统辖。陆军总长为段祺瑞担任,海军总长由第三期海军留英学生福建人刘冠雄担任,参谋总长一职却换来换取,没有一个定人,甚至袁世凯本人还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参谋总长。所以参谋次长这个位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和职务,有时候是行使参谋总长的权利;今日袁世凯把这个位置拿出了给一个北洋系统之外的人来担任,可见他对赵天一的看重。

    袁世凯没有当面回答赵天一和蔡锷的建议,并非他不重视两人的看法,而是想听听“自己人”、也就是北洋系统的那些人的看法和意见,然后再做决定。但是他没有忘记将赵天一留在北京。二月二十六日上午,袁世凯就下令任命赵天一为陆军参谋次长,又任命自己在山西的老朋友,原晋南镇守使董崇仁为山西都督。做完这件事以后,袁世凯才到自己的书房,把几个心腹赵找来,把昨天赵天一的分析讲给众人听,然后想看看这些人是怎么想的。

    和历史上一样,宋教仁事件发生后,为了避嫌,原国务总理赵赵秉钧已经辞职走人了,袁世凯身边文官系统里面也就剩下那么几个人了。新任外交总长孙宝琦、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内务部秘书长洪述祖洪述祖、顾问顾鳌、心腹幕僚张一麐、总统政治顾问澳大利亚人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等。在听完袁世凯一番话以后,内务部秘书长洪述祖洪述祖就先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总统,赵天一此言过于危言耸听,先不说他年纪轻轻没有多少社会经验,这西方各国的事情也是他能随便评论的,还在今年就要爆发战争,这不是故意误导总统的判断吗?总统任命其为参谋次长,我觉得有些太高看此人,只不过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已”。一边的心腹幕僚张一麐则慢慢开口到:“外国人的事情,我们离的太远,不好怎么做评论,想来赵都督年轻气盛说几句过分的话也无可厚非,年轻人嘛,该有的气势还是要有,我们不必责怪太多。既然他说了要在今年爆发战争,那我们拭目以待就好了”。

    新任外交总长孙宝琪还没有完全成为袁世凯圈子里面的人,所以只听不讲,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对内还可以,一说到外国人的事情上就不敢讲的太多,因为他也不知道欧洲那边现在是怎么一回事。

    听了洪述祖等人的话,袁世凯在心底里暗暗叹息,自己的这几位参谋也真够可以,说了一堆等于没说,就把眼光看向自己唯一的洋人参谋莫理循,看他能否说一些有用的。莫理循在一九一二年之前是英国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在中国过了十七年的记者生涯,写下过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这本游记,可以是对中国相当熟悉。在中国期间,和朱尔典一样,他与袁世凯私交甚厚,这也是袁世凯请他做这个政府也就是他自己顾问的另一个原因。任泰晤士报记者时极力向西方世界吹捧袁世凯,他认为工于心计的袁世凯是当时处于动荡的中国唯一可以胜任的领袖,是“中国的未来”。

    听了袁世凯的一番话,莫理循心里面也是大吃一惊,竟然有中国人这么清楚的看透了欧洲的形势?在欧洲,英国人虽然觉得和德国等的军事对立存在着,但没有人会这么肯定的认为战争会爆发,而且会在今年就爆发。此刻的莫理循,内心里面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作为英帝国主义殖民者,他本能地会站在帝国主义的立场上思考和行动;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政府雇员,他努力想帮助中国政府摆脱政治和经济危机。做记者时,他利用泰晤士报向西方世界客观公正地报道了北京的“义和团事件”,认为一些西方传教士不尊重中国人感情是整个事件的重要起因,驱散了妖魔化中国的舆论迷雾。一九〇五年,他利用泰晤士报的版面,发动了一场遏制俄国影响的运动,促成了“日俄战争”,以至于当时的国际舆论界把“日俄战争”称之为“莫理循的战争”。这些都是他想努力帮助中国,让中国在减少列强干扰和影响下早日健康发展;所以,但现在看到袁世凯希冀的眼光向自己看来时,他只能开口说到:

    “总统阁下,欧洲的形势确实很紧张,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垒也是越来越严重,上各月我还听英国的朋友讲,德国人已经在靠近法国的边境地区又增加部队。但是要讲到战争何时爆发,这一点上谁都说不准。我不清楚赵将军是从何处得到的情报,这件事对英国关系很重要,我希望能够和他面对面的交流一下,仔细了解一下这些消息的来源”。

    听了莫理循的话,袁世凯这才稍稍的放了些心,他开口到:“很好,谢谢你莫理循先生,赵将军现在是我们陆军总部的参谋次长,就住在北京,我会让人找到他,希望你能够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二十六日下午,莫理循见到了赵天一,在见到赵天一的时候,也是被赵天一年轻的像貌吓了一跳,这个新任的参谋次长也太年轻了。开门见山的提出自己的来意之后,莫理循就很客气的问到:“赵将军,对你的判断我们都比较吃惊,你是依据什么来断定欧洲的战争一定会在今年就会爆发呢”?赵天一一面在责怪袁世凯多事,一面在想这个莫理循的正真身份和问话的含义。

    “哦!先生,我想你可能误会了我的意思,或者听错了我的话。欧洲目前的的敌对情况是存在的,这一点上我想先生不会有什么异议。法德和他们的军事同盟的对立从普法战争结束后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在最近几年随着双方矛盾的加剧对立更明显而已。半个世纪过去了,战争的阴云一直没有散去,到了现在已经是非打不可了;其实战争双方都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只不过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或者借口而已。这个借口可能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也可能是一次意外的士兵走失,更有可能是某一个国家国民的挑衅;总之,这个借口非常的好找,也容易找。先生,你还会认为我的猜想和分析是一厢情愿吗”?

    “哦!太可怕了,这种情况真的是太糟糕了”!莫理循站了起来,走动了几步,又无可奈何的坐了下来。但赵天一明显没有放过他的机会,了解了莫理循是中国顾问的身份之后,他就开始设法利用这个洋人顾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莫理循先生,你的问题我回答完了,但是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希望能够得到先生的帮助”,赵天一对坐在桌子旁显得有些心事重重的莫理循说到。

    “你说吧,只要我能做的到”。“先生一定能够做的到,先生是总统聘请的专业顾问,我知道你们西方人的做事风格,那就是非常的敬业,对自己负责的工作或者服务的对象都是这样。先生既然先生是中国政府的顾问,那一切事情都要站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立场去考虑;如果万一欧洲战争爆发,先生以为在亚洲在中国会发生什么事,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这个问题今天早上袁世凯也提出过,只不过他的提问方式不对,只是以欧洲会不会发生战争这样的形式入手的,自然也会被众人忽略。现在赵天一对莫理循直接的询问出来,思考的路子就很简单也很直接;莫理循略一思索就回答到:“德国人,青岛的德国人”!“没有错,先生回答的很正确,如果战争一爆发,以袁总统的想法,一定会加入英法的协约国阵营,自然和德国形成敌对国。在亚洲,和英国关系最好的日本,自然也会加入这一阵营。如果日本政府以消灭德国在亚洲的势力为名,向我国的青岛发起进攻的话,先生说我们应该怎么做?置之不理、还是阻挡日本人进攻?当然都不可以。我希望先生能够说服总统,让我们自己的军队先动手,抢在日本人前面拿下青岛,这样就让日本人失去了借口。至于日本人会不会这么做,凭借先生在中国这么多年,对日本政府的了解,自然清楚对我中国早有野心的日本肯定会这么做”。

    看了一眼低头沉思的莫理循,赵天一继续说到:“我知道先生是一位公正,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而且这件事如果有中国军队首先动手的话,不但可以向英国表露出自己站在那一边,这是先生在帮助自己的一边;又可以为中国争取到有利地位,这是先生在为自己的雇主负责。两边都可以做到帮助和贡献,对先生而言没有任何损失;至于日本人,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有没有中国军队攻占青岛,他们都会做出无耻的事情来。所以,这件事对中英两国来说都有好处,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赵次长,不得不说,你成功的说服了我,我愿意去尽力争取这件事;但我对贵国的军队是否能够先日本军队拿下青岛持怀疑态度,到时候不要出现比这更糟糕的事情”。“这一点也需要先生在总统面前帮忙,只要先生说服总统同意出兵,并且由山西军队来完成,事后如果失败了,所有责任都可以完全推到地方军队上去,跟政府无关,我想总统还是会考虑的”。

    “好,既然赵次长这么有信心,我就去找总统一下,尽一个顾问该做的职责。希望你能够成功,年轻的次长先生;对你们中国人,我自认我已经很了解了,但现在看来,还差得远”。

第一卷 第九十五章 山东都督() 
第一卷第九十五章山东都督

    袁世凯在接到莫理循的情况说明以后,心下里也十分矛盾,最近为了扩军,他可是没有少和日本人接触;日本人对自己国家的野心从前清他在朝鲜任朝鲜总督时就了解的一清二楚,也深知日本经明治维新后国力的强大。如今他自己刚刚担任民国总统,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国家的各种建设,强军备武,不能主动去和列强、特别是日本滋事,让他们找到侵略中国的借口。但同样的,作为新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他领导的政府,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不同于腐朽没落清王朝的感觉,特别是在外交上面。这也是为什么西藏和蒙古宣布独立之后,俄国人和英国人百般阻挠中国政府仍然宣称绝不会承认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全国人民对他领导的民国政府还是认可的,这一点从孙文他们发动的什么二次革命运动中就可以看出来,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只有不到十个参与了叛乱,而且很快被自己的军队扑灭。

    人民认可了自己的政府,那就是对自己统治最大的助力;在对待日本人这件事上,自己如果稍有不慎,可能会招来骂名,给孙文等人可乘之机。但自己如果像莫理循和赵天一、蔡锷他们说的那样先日本人拿下青岛,会不会又让日本人不高兴?狗急跳墙的日本人会不会做出出格的反应?自己的军队可没有准备好同国外列强打一仗。

    看到总统有些犹豫不决,边上的莫理循决定再加一把火,他上前对袁世凯说到:“总统阁下,如果战争一开始,中国政府可以马上宣布同英国法国站在一起。我刚才说过了,日本这个时候对英国的依赖性很大,肯定也会加入这一方,我们之间就是盟友关系,如果日本人对贵国军队进攻的话势必引起英法国家的不满,他们定会干预。再说了,这件事交给地方军队去做,是地方行为,不是政府行为,日本人就算有什么不满,我们的政府也可以将责任完全推出去。参谋次长年轻人,正验了中国人‘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句话,就让他指挥他的军队去好了,我想他肯定很乐意此事。退一万步讲,这件事成功与否,对总统本人在中国的声誉将是一个极大的提高;想想看,全中国人民知道自己的军队收回了德国在自己国家上的殖民地,他们首先感谢的是中国政府,也就是总统您,其次才是下面的军队。这件事对总统又百利而无一害,关键是如果日本军队真的借机想要进攻中国的话就是一个问题,不过我不认为日本人会这样做,因为毫无道理和根据而言”。

    袁世凯在权衡很久之后,在五天以后,也就是三月三日将赵天一和蔡锷找到了他的办公室,基本同意了赵天一最初提到的计划。之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是袁世凯最后还发电报问了两个人,经过他们的同意之后袁世凯心下里才有了一些底子。袁世凯问的这两个人都很特别,一个是他小站练兵时期就开始跟随他,号称北洋三杰之首的王士珍;另一个,则是有中国军界第一人之称的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

    袁世凯复出,第一个奏请就是让王士珍襄办湖北军务,袁世凯当上总理后,王士珍就成为陆军大臣。他反对段祺瑞的共和宣言,宣统四年(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溥仪退位。王士珍为清室优待条件竭力争取,最后为表示忠于清廷,不愿副署退位诏书,辞官退居家乡正定城内,袁世凯做总统后,北洋三杰中的段祺瑞、冯国璋的势力逐渐坐大,跟袁世凯离心离德,而段、冯二人也明争暗斗,袁世凯为此昼寝难安,鉴于王士珍不争权夺利,不值私党,便想借助王士珍这位“龙”头大哥压制二人,几次派人去请王士珍担任要职,但都被拒绝。但对于袁世凯发电询问的一些问题,王士珍都会逐一回电说明。比如这一次,王士珍在回电中就清楚的写着:“现今之中国,乃一主权国家,既可派兵剿灭沙俄扶持之乌泰叛乱,又何不可收回列强侵占之青岛,惟机会耳”。

    另一位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