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起北方 >

第74部分

风起北方-第74部分

小说: 风起北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皇帝和国王,奥匈帝国军队还有总参谋长、战争部部长、兵种总监和战地救护部队总指挥、帝国军官团团长等。而整个奥匈帝国军队的作战和指挥,因为语言不同而分为奥地利(德意志)步兵团和匈牙利步兵团两种;按照当时的军队情况,奥匈的帝国国防军总共拥有六十二个奥地利步兵团、四十个匈牙利步兵团、四个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步兵团、四个蒂罗尔猎兵团、二十八个战地猎兵营、一个波黑战地猎兵营,一个团的兵力除去团部约有两千五百人。

    炮兵方面,拥有四十二个野战加农炮团、十四个野战*炮营、十一个乘骑炮兵营、十四个重*炮营、十一个山地炮兵团、六个要塞炮兵团、十个独立要塞守备炮兵营。另外奥匈帝国国防军还拥有十六个骠骑兵团,十五个龙骑兵团。

    王储被刺杀的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军方就发出了“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的战争叫嚣;而奥匈帝国国内的报纸也大肆宣扬有关战争的论调,许多报纸指出:“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匈帝国”。而在七月三日,也就是袁世凯紧急召见赵天一商讨对策的时候,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也都对外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

    但这个时候,年纪已经有些老迈的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有些担心自己的军队如果动起手来俄国军队干涉怎么办,于是就派人与德皇威廉二世和德国军方进行联系,试图在自己国家行动以后得到德国的帮助。因为就在六月二十八日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星期日下午,在基尔海面游艇上获悉这件事的威廉二世立即停止浏览活动;他活像一个押下了赌注的赌徒一样,不停地狂叫道:“一九一四年是千载一时的机会”!

    七月五日,奥匈驻德大使卓基夷奉命把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亲笔信呈交威廉二世。信上说:奥皇储遇刺,“是俄国和塞尔维亚大斯拉夫主义者直接鼓动的结果;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国同盟,分裂我的帝国。如果我们容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意味着我的朝廷和我的领土将长期遭受危险。最近在波斯尼亚的可怕的事件发生以后,你一定也认为奥塞之间的敌对想求得友好的解决已是不可能的了;只要贝尔格莱德这种罪恶的煽动根源不受到惩罚,则所有欧洲君主国家的和平政策将受到威胁。”信中所谓惩罚塞尔维亚,就是发动侵略战争。弗兰茨约瑟夫恳求威廉二世表态支持他的战争行动。

    德皇收下奥匈大使的信件,并当场表示,奥匈帝国“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为它的后盾”。“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并且认为,“如果我们放过这次如此有利的机会,将是可惜的”。

    看完奥匈大使送来的信件,七月五日和六日,威廉二世接连召集高级将领和政府大臣,在波茨坦宫举行会议。他把可能发生战争的信息告诉自己的宠臣。将军们回答皇帝说,一切战争准备已经就绪。总参谋部的军需部长报告皇帝说:“在这次觐见后,我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动员计划已在三月三十一日就已完成。军队和往常一样,都已做好准备”。于是德国作出了发动战争的决策。

    一九一四年有两件事促使德国力求速战。一是六月间德国完成了基尔运河的加宽工程,使新造的“无畏舰”能从北海通过运河直接驶入波罗的海,加速军队调动的灵活性;二是四月份英国开始同俄国进行海军谈判,小毛奇获知此事后,大为不安。六月一日,小毛奇对曾出使英国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说:“我们已准备就绪,在我们是愈快愈好”。德国深知,如果战争拖到一九一七年发生,那时俄法两国已经完成新的扩军计划,实力对比会起变化,对德国会更加不利,还不如早一点发动战争。

    另外一边,英国希望战争马上爆发,因为这样对英国的利益最大,但是他们的盟国俄国却什么也没有准备好,它希望再过几年,俄国就有战斗力了。到那时,俄国用自己士兵的数量就能压倒德国;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和战略铁路都将建成,在军事部署和调动是也具有优势。英国政府和俄国的想法恰恰相反,因为已经做好战争准备,军方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一九一四年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但英国开始并没有对外、也就是对法俄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同时,英国议会和内阁中存在着一个亲德派,英国内阁中,十二名阁员不赞成参战。整个工人阶级和大部分自由党人反对参战,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说,“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

    七月八日,奥总参谋长谒见奥皇,转达了德国的答复。这位八十二岁的老皇帝喃喃地说:“一九一四年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奥匈随即立即着手在国内调动军队准备挑动战争。眼看战争有可能爆发,法国人也不敢怠慢,七月二十日,法国总统彭加勒和总理维维安尼访问俄国。两国相互保证说,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俄国过去在一九〇九、一九一二和一九一三年的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一九一四年它决定这次绝不让步和退缩了。俄法在两国会谈公报中以及在公开的外交场合,都一再强调两国“珍贵的友谊”,大肆渲染“亲如兄弟的海陆军力量”,并互相表示要“忠诚不懈地与它的盟邦合作”。两国首脑会谈期间,俄国在彼得堡冬宫举行了招待宴会;席间,彭加勒特地同奥匈大使交谈,要大使转告奥匈政府“应当特别慎重”处理对塞尔维亚的关系。他强调说:“塞尔维亚在俄国人民中间是很亲密的朋友,而俄国又有盟邦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纠纷”。意思是希望奥匈政府不要对塞尔维亚发动进攻,但此时奥匈帝国已经在自己边境一侧集结好了大军,就等皇帝陛下的一声令下了。

第二卷 一战风波第一一七章 战争爆发(3)()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一一七章战争爆发(3)

    七月二十九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接见德国大使,明确表态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将被迫作出紧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就不能长期作壁上观了”。当德皇威廉二世最终获知英国参战的真正意图之后,曾打算悬崖勒马,劝告奥匈接受英国的调停。可是,奥匈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了,军队已经开进塞尔维亚境内;事情到了这一步,不可能再挽回。

    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已经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七月三十一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后,德国于七月三十一日向俄国宣战,八月三日又对法国宣战。在法俄两国的再三要求下,英国与八月四日对德国宣战,战争程度进一步升级。

    回头看看亚洲的情况。七月二十八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以后,英国政府已经知道自己和德国的战争不可避免,于是偷偷和日本政府勾结,希望日本海军能够在这次战争中牵制德国在亚洲为数不多的海军部队,并配合英国在亚洲地区的军队(海军和陆军),占领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岛屿。如果能够牵制德国在远东的力量,使德国陷于两线作战是最好不过。英国人不是没有想到过中国政府,但是自清王朝以来中国政府和军队的一直软弱和无能,让英国人对袁世凯政府没有多少信心;就算北洋1政府已经在用尽全力发展经济整军备武,其军队战斗力和日本军队相比,也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用,还是日本人的实力比较可靠些。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和日本政府都犯了一个错误,特别是日本政府,可以说是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还在以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时期中国社会的眼光看待现在的中国一切,都以肯定性的眼光和想法看待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从清帝退位到现在也不过两年时间,中国发展变化再大,也不能影响到什么;所以对中国内地的特务侦察活动几乎就没有进行“落后的中国,已经没有必要日本政府再花费更多的人员和金钱去这么做了”;这是青岛战役失败以后,日本国内在做检讨时军部一位官员所说的话。他们根本不会想到有赵天一这么一个逆天的东西存在,从一九〇五起就在悄悄的布置和运作一切。

    现在的中国,已经在某些地方和日本不相上下,甚至走在世界前列。战术训练方面三年多巨大投入的山西陆军十万精锐,绝对可以和日本陆军一较高下;而装备方面,有了大量轻机枪和火炮的山西军队则早已经超过了日本陆军,更不要说还有飞机和装甲战车的出现。日俄战争期间,以旅顺战役为例,六万日军拥有的所有火炮也不过400门,机枪只有可怜的72挺,平均八百三十人才拥有一挺机枪。即使经过差不多十年时间的发展,资源贫乏的日本也不可能为陆军部队装备更多的火炮和机枪。

    中国北京,八月五日,急匆匆赶到总统府的赵天一心里面很是恼火,时间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自己在山东军队的细致部署还在进行,与青岛德国人的联系也在进行。但袁世凯却要他立刻赶到北京开会,就因为这几天自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以后一连串的国家之间相互宣战,历史车轮在赵天一这个先知先觉的指点之下轰隆隆的前进着,袁世凯越是知晓事情的进展就越是对赵天一的依靠越大,甚至不知不觉中有一种依赖的思想了。所以,当法国俄国对奥匈帝国宣战,德国对法俄宣战,法俄立即也对德国宣战,英国向德国宣战,德国又随即向英国宣战以后。袁世凯是实实在在的坐不住了,连发了四份电报要赵天一赶到北京,就连一向老成稳重以智谋自重的王士珍也在着急的等赵天一。

    这么多重大事件都完全分析正确无误,那接下来是不是就是赵天一说的日本政府会向山东伸手?如果这样到时候北京政府做何种打算?尽管袁世凯已经同意了赵天一和莫理循的意见,把山东交给赵天一去处理,但他心里面还是怕怕的。这几天政府里面已经有不少人在议论应该趁机对德宣战,收回青岛;国内舆论也强烈要求政府对德宣战,彰显民族气节从德国手中收回青岛。袁世凯是又急又喜、又怕又惊,整个心态也是忐忑不安,即有想收回青岛,为自己政府获得全国民众的心和支持,又害怕因此而与强大的日本政府撕破脸面,到时候打起来事情不好收场时自己的政府可能都要倒台。不要忘记,南方的孙文七月八日才正式在日本东京成立了那个独裁的“中华革命党”;这个党的第一遵旨就是“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不小心应对不行啊,他们可是和日本政府高层关系密切。

    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时,北京政府就曾经想日本政府提出抗议,对日本国内允许存在反袁组织和势力表示不满,希望日本政府能够驱逐和管制这些反对中国政府的组织和团体。但日本政府以民众结社自由为幌子,拒绝这一要求,让袁世凯大为不满和生气;所以这一次在肯定了日本政府会趁着欧洲战争爆发抢占我青岛,他的心里面多多少少希望能够打上那么一仗,出一出心中那口恶气。人就是这样,明知道对方实力很强,但是被经常欺负之后,只有有那么一个小小的机会能够报复对方,也会去尽力试一下,现在袁世凯就是这么一个心态,不过还没有那么十分肯定,下最后决心而已。

    就在赵天一到达北京的时候,袁世凯接到了陕西将军赵四明、山西将军董崇仁、甘肃将军陈子华(原甘肃将军赵惟熙以身体原因在六月中旬退位,向政府举荐了陈子华;袁世凯原想派自己的心腹、安徽合肥人张广建前去接任的,但张本人却在这个时候身患重病,连床都下不了。正在袁世凯犹豫时,甘肃各地官员发来了一份三百余人的署名电报,请求政府同意前甘肃将军赵惟熙的要求。这个时候正好到了六月底,欧洲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心烦意乱的袁世凯也就没有在多考虑,同意了任命陈子华为甘肃将军的事情,于是甘肃省的大权握在了陈子华、也就是赵天一手中)、新疆将军杨新增都发来了电报,要求政府对日选战,收回青岛。

    历史上一战的时候虽然中国国内有和德国宣战的呼声,但大多都是民间的呼声,政府官员、特别是各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却没有一个人出来表态;袁世凯政府最后宣布中立,和各省各地军队实权派人物的不支持还是有很大关系。现在却不一样,全国一下子有四个身份的最高长官要求政府宣战,无疑就像是在平静的水面扔下一颗石子,顿时让水面不再平静,波浪翻涌。一时间全国各省的将军们就也开始了支持或反对的电报大战。

    民国初期时候有一种怪现象,就是各方对事情看法不合时不会进行坐下了的磋商,而是经常利用电报进行口水大战;这也是是因为电话还没有通到各地,飞机还没有(大量)出现,双方的距离太过遥远,若是想见面再发表自己的主张的话那已经过去十天半月了。所以,很多观点和意见都是在电报上发表的;又因为大家来往的都是明码电报,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