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三国-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场以官渡为中心的大战,就是个意外。
一夜之间,看那袁绍的神色,仿佛苍老了十年一般。他虚弱的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再也没有过去的自信和豪迈。
现在的袁绍,就是一个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
“你先带兵回青州整顿,未免那曹贼前来偷袭。”
“你,你赶快去幽州,好好的整饬军队,卷土重来,尚未可知。”
袁绍命令着两个儿子,这可是他为儿子们所安排的后路了。
看着小儿子,袁绍本来想要他跟着他的大哥的,那句话始终没有说出来,取而代之的,是袁绍在劳心劳神之后吐出的一大口鲜血。
心力交瘁,日夜奔波之下,出现这种意外,其实是很正常的。
“父亲——”
“将军——”
那些随侍在一边的人赶忙唤来了大夫,片刻后,袁绍悠悠转醒,“我力战十数载,竟想不到败于今朝!天要亡我,是天要亡我啊!”
袁绍连着叹了三口气,然后再次晕了过去。
这一怒急火攻心,袁绍卧病在床,而冀州的诸多适宜,暂时交付到了审配手上。
跟在自己身边的,还有那为了尽孝道的三儿子。到底是真是假,袁绍觉得都不重要了。既然儿子想留在他身边,那就这样吧!反正袁绍什么都不在乎了。
原来,不经意间,这场与曹孟德的斗争已经兜兜转转的持续了一年!
这是个什么概念?
曹孟德虽然步步紧逼,但是也没有逼到极致。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还知道咬人,更何况是人?更何况是像袁绍这样还有足够的战斗能力的将领?
依曹孟德看来,现在大势已经定了,差的,只是耐心。而对于曹孟德来说,最不缺的就是耐心这二字。
耐心啊!
这天,曹孟德刚刚从眼线那儿知道了袁绍的情况,觉得有几分可悲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一种感叹。把袁绍逼到这个地步的,不正是自己吗?而且,自己还是无法放过他,也不能放过他。
冀州,是完成北方统一的最重要的一步。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人为。
就在曹孟德收到了线子的关于冀州现状的密信之后,曹孟德收到了另一封,来自于许都的告急信。
刘备欺丞相大人不在许都坐镇,联合那刘辟,引得十万汝南军,向许都攻来。
字,荀彧。
曹孟德看着这封来自于许都的告急信,他眼睛中几乎为愤怒燃烧,刘备怎敢?刘备怎能?
怎么不敢?怎么不能?
或许是过多的战争让曹孟德有了膨胀心,或许是这次给他带来的自信太大,所以,曹孟德几乎忘了背后还有那些虎视眈眈的在等着他的诸侯们。而刘备,也正是期中的一个而已。
而刘备,也只是其中最有眼光,最会把握先机,也最大胆的一个而已。
这种事情,他曹孟德赢了是理所当然,若是输了,只怕这朝中情势,又要再动一动了。
“你想做渔翁吗?”曹孟德语气冰冷,喃喃自语,“我就看你有没有那个做渔翁的命。”
敢把他当成那弱小的哈喇,就让他看看,那个刘备又有几分能耐?
哼哼!
“我可不是个给别人作嫁衣裳的人。”曹孟德低声说道。
“孟德兄,可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奉孝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曹孟德身后。
只要有这人在身边,还能有个给曹孟德出谋划策的,这让曹孟德心中多多少少的安定了几分。
“你的病好些了吗?”曹孟德关心道。
奉孝脸色还有些苍白,不过已经比之前好多了,他点点头,然后自顾自的拿过了曹孟德手中那封由荀彧所写的信函。
一目十行的看完之后,奉孝脸色变了三变,然后问道,“对于这事,孟德兄有何看法?”
“许都是我领地之根本,绝对不能出现任何意外。而冀州……若是就这么放弃了,实在可惜的很。”曹孟德犹犹豫豫的说道。
在他说出这番话之后,奉孝就明白孟德兄大概因为什么而忧虑了。
“必须要回许都!”奉孝坚定的说道,他的语气中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
“丞相大人你也知道,许都是领地之根本,而冀州,不过是一块肥肉,我们怎能因小失大?再者,这肥肉现在就在丞相大人你手上,何时来取,还不是由丞相大人说了算吗?”奉孝语气一顿,他在说这番话时,连那所用的称谓都发生了变化。
“况且如今是开春,冀州适宜种粮,想要攻城并不能急于这一时半刻,我知道孟德兄你想着建功立业,但是,若是许都不保,何谈未来?”奉孝言辞诚恳,“没有许都,一切的计划都泡了汤。况且,皇城,也在许都!怎能将许都拱手于那刘备?”
“对,等秋收之时,我再出兵冀州!如今冀州民众疲敝,想必也翻不起什么大风大浪的,那就不如多让他们残喘片刻,反正,这笔账,一定会要回来的。”曹孟德下了某个决心。
其实他这话是有误的,他和冀州和袁绍之间有什么过节?要说过节,不过是曹孟德为了权势,和袁绍之间的一场斗争罢了。
于是,曹孟德一行人终于因为刘备这个意外的干扰因素而暂时退出了冀州,好歹也让袁绍松了一口气。
刘备大军行进的速度很快,这一行也是浩浩荡荡的,若是等曹孟德做出了决定,返回了许都前来救急,那刘备可就错失了大好良机了。
刘备心中想着,再次下令加快了速度。而荀彧在将信八百里加急交到了丞相处后,也是焦急的等着丞相回来。
即使丞相没有那意识,奉孝也是个聪明人的。
(本章完)
第180章 阵前对骂()
你的某个行动,于你而言或许是一大步,但是那却是历史中的一小步。你的人生于你自己是全部,于别人却不过是一个过客,无论生前如何伟大,再么着也只是陌生人罢了。
即使出现了重合处,那也是例外。不过,有例外总比没有要好的多。
当初袁绍亲自把那个姓刘的给赶了出去,但是他却想不到,这人还真是个打不死的小强,不过现在很幸运,这位小强先生又回来了,而且还给他带来了转机,让他在这次战争之中,出现了一番不同之景。
相比于袁绍的窃喜,那曹孟德简直就是无语了。这刘备是袁绍安排好的内线吗?他什么时候来不好,为什么偏偏要这个时候出现?这人也真是太闲了吧!
曹孟德想起过去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场景,不禁一番感叹。
煮酒很有雅致,英雄却是难得。曹孟德并没有想到什么把刘备逼得太过,只是一个宴会而已,要是弄出什么乱子,那就太不好了。
所以,曹孟德对刘备的那番做作还是有些觉得可笑的。
他不就是说了个“英雄王者”的辩论吗?那刘备用的着为了躲过他的怀疑,而装成那个怂样?
他曹孟德看人一向很准,所以,他并不会因为刘备那么几个动作而出现什么误会,对刘备的误会。
他说的“英雄”,是真的想和刘备这么说,是真的想在这儿赞叹一番,真不知道刘备在那儿装什么?坦诚相见又如何?所以,在那次青梅酒宴会之后,曹孟德对刘备的态度也没有那么热情了。
因为,他并不喜欢过于伪装自我的人。
后来,曹孟德得了关云长这个猛将,但是关云长说什么以后有了机会,还要去找大哥之类的话,更是让曹孟德心中愤然。
于是,他清楚的认识到了某个重要的问题,先来后到真的是太重要了。
若是他能够早刘备一步发现云长这么个人才,又何必如今去费尽心思的拉拢?
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
曹孟德考虑到自己与那个目前还是一穷二白正亡命天涯的刘备的处境相比,他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他手中有那么多大将谋士,如今却在这儿嫉妒一个只有云长的刘备,这算是什么道理?
一穷二白又亡命天涯这是曹孟德在一年前给刘备的评价,要不是突然间收到了荀彧的来信,说那个刘备要趁机攻取许都,曹孟德还是愣了片刻才回想起有关于那个刘皇叔的记忆。
真的没有想到,一年不见,那个人倒是长进了不少,似乎,胆子也大了不少。
便是想一鸣惊人,做出点成绩来,那也不用把主意打到他曹孟德头上吧!难道这个人考虑事情不过脑子吗?这两人之间的差距,到底是谁给了刘备这么大的自信,竟然让他有了这般勇气与行为?
还真是让曹孟德刮目相看啊!
不过,事情到了这儿,也该结束了。奉孝说的对,要取冀州,并不在这一时,便先让那冀州当一次惊弓之鸟,然后扑腾上个把月,待得时机成熟了,再动手也不迟。
只是……袁大头,其实,我也不想这样的,你不要怪我。
曹孟德心中念叨着。
大军的行程丝毫不慢,正朝着许都的位置而去。
刘备未到,曹孟德也不是个迂腐的人,现在大军正有着干劲儿,他索性直接改了位置,然后带大军直接去了汝南。
刘备手底下只有三个武将,而说什么十万兵众,也不过是在那儿框人的,为的还是虚张声势。即使这勉勉强强还算有些士气的兵士们,也不是他刘备的,虽然刘备和刘辟都姓刘,不过即使亲兄弟都要明算账呢,更何况这几乎就没有什么关系的两个人?
刘辟收留刘备,为的是名。刘辟同意刘备出兵征讨,为的是权。天下诸人,皆为利来,皆为利往,跳脱了利益的合作,那就要小心着点了。跳脱了权利的友情,那也是有着很低很低的概率的。
所以,在利益关系的捆绑下,刘辟暂且有很大概率的相信着刘备,至于那刘备是不是也相信着刘辟,或者说趁机有什么其他的企图,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刘备是否相信刘辟是个未知数,但是,那刘备有三个绝对相信的人。
还是要数他那桃园结义得来的三个便宜兄弟,以及那从死党处挖墙角挖来的赵云。
大军分为三路。一路交给关羽,一路交于张飞。另外一路,则是由他和赵云所带领着。
综其所述,刘备对赵云还是有些防范的。但是对他那两个便宜兄弟,确是打心底里了解他们。关张二人都是很重兄弟情义的,虽然刘备觉得在乱世生存,情义未必是什么好的品质,不过,也正是有了这么一层来自于道义的枷锁,刘备也才能放心这二人,不是吗?
终于,曹孟德与刘备狭路相逢。
这是一场来自于老牌王者与未来的后起之秀之间的对决。
狭路相逢之后,曹孟德与刘备之间的相处方式同过去那些人都有些不同。
要是在过去,那双方必然先换上两个上阵单挑的,也算是摸摸双方之间的底气。这一次,曹孟德撸起了袖子亲自上场,那刘备也丝毫不弱,同样豪气四方的出场。
没有什么恭恭敬敬的拱手的礼节,那些虚礼都让两人抛到了脑后,谁还管这些有的没的?
于是,这么一场罕见的对骂开始了,也算是给将来那复姓的两位谋士来了个启迪。在那个兵荒马乱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时代,那姓诸葛的和姓司马的两人每次在动手之前也要先互骂一番来解解气,这还是借鉴了曹刘两人的战争经验。
曹军擂鼓,刘军也丝毫不甘弱于人下。
刘备昂首挺胸而出,曹孟德也威风神气的出场。
两队大军,摆出了阵势。
“我精心举荐于你,待你为上宾,谁知道你竟然做此番行动,丝毫不把我放在眼里,不能知恩图报!”曹孟德骂道。
先不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至少,他表面确是这么做的,曹孟德对刘备的精心,这在整个京城,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如果今天这个事传了出来,那最后失去颜面的,还是刘备。
人家一个老人尚且都知道结草衔环,更何况这么一个饱读诗书的皇亲国戚呢?
所以,若是这事传了出来,那么对刘备的名声可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的。
不过,他曹相大人能言善辩,会骂人,难道他刘备就不会骂吗?那也太瞧不起人了吧!
刘备冷哼两声,“我卧薪尝胆,苟且于你曹贼身边,就是为了搜集你曹贼犯上作乱的证据。你窃取大汉,还那般威风,简直恬不知耻。”
这么一句话,就将曹孟德的话给反了过来。
于是,没皮没脸的赖在人家那里,变成了刘备卧薪尝胆,这等作为,不得不令人感动!
感动只是假的,是做给别人看的,你要是不感动感动,怎么能显示出你对大汉一片热忱?
“本相忠心为汉,你竟然在这儿搬弄是非,你到底是何居心?若没有本相奔波辛劳,哪有现今的大汉?”
现今的大汉?
若是被别人听见了这话,非要笑的肚子疼。现在的大汉很繁华吗?并没有!
或许,若没有曹孟德,大汉或许会更糟,但是曹相大人的出现并不能使大汉状况好转,于是,这个罪名就落在了那窃国的曹相头上。
总要有一个人出来背锅的,既然曹相你那么大义无私,那你不如就出来背了这个黑锅吧!
“呵,这话你居然还能说的出口?”刘备冷笑一声,“你居然还有脸出的出口?”
“你不是要证据吗?”刘备小心翼翼而又豪迈大气的从怀中掏出一屋物,很轻巧,但是在场的人见了,突然间都沉默了下来,没有人敢窃窃私语,更没有人敢大喘粗气。
“衣带诏在此,曹贼,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面对这种情况,还能说些什么呢?
当然袁绍只是以衣带诏为引子,就戳中了曹孟德心中的痛处,而那个时候,虽然真的有衣带诏,但是没有人能真正的拿出证据。而现在,却是证据确凿!
那轻飘飘的一条衣带,却似乎有千斤重,似乎是系拖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命运与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