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特种兵-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金部队扎营在明军城池五十里外,完全是一个围而不打的阵势。多尔衮这些日子过得还比较惬意。没事的时候,跟自己的几个幕僚喝喝茶,跟几个将军比比剑术。要说潇洒,估计谁也干不过这位十四爷了。
正在一点点靠近自己目标的猎狼小队没有想到,山海关城内的刘鸿没有想到,就连多尔衮自己也没有想到。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们对阵的双方都打乱了自己接下来的计划。
猎狼小队还在向着自己目标出发,他们已经换上了后金军的军装,凌云在走在最前面。后面的弟兄们成一字型紧跟其后。
此时,距离后金扎营地点,不足十五里。一路没有再遇到任何的危险。
还没来得及松一口气的时候,不远处忽然灯笼火把,亮如白昼。,一队人马四散排开。大约有二百来人。为首一人端坐马上,身着白盔白甲,手持亮银枪。
凌云笑了,这是唱的哪一出,要演赵子龙呢。可惜你长得还真差点行市。他的脑子急速的转动着。想着是不是要先发制人,或者如何应对对方的盘问。
马上那员将被凌云这一笑给弄懵了,“你你你,你笑什么!”。不张口还好点,原来是个结巴。
看对方这个样子,也不是什么机灵人,可惜了这身的行头啊。忽然,一个念头电光石火般在脑海中闪现。这不是后金的人马!
后金部队的铠甲,颜色鲜明,按正黄、镶黄、正蓝、镶蓝、正白、镶白、正红、镶红八旗来划分。何时出了这银盔银甲了,这明显是我大明朝的装束嘛!还是先弄明白为好,如果误伤自己人,或者被自己人误伤,都是很郁闷的事情。
“马上这位将军,你是哪一营的,为何围我?”。凌云试探性的问道。
“为何围你!你们八旗鞑虏侵我国土,略我子民,辱我姐妹。你家小将军在这等候三天了。本想有块肥肉吃,谁想只遇到你们这几个散兵游勇。不过也好,小将军我不挑食,麻雀再小也是块肉,杀掉一个就少一个!”。说罢,挥了挥手中的银枪,示意士兵冲杀。
在这一瞬间,凌云考虑了很多,这个人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山海关被围困多日,这员将和这二百兵忽然就从天而降,这是怎么说的。虽然他说的如此的慷慨激昂,明显却有些底气不足。
转瞬又一想,这个声音怎么如此的耳熟呢。虽然刻意变声,总觉得从哪听过这个声音,既然听到过,就应该认识,既然认识他,他肯定就知道我。知道我还要杀我?
为今之计,只有擒贼先擒王!凌云随意一抬手,摁下袖箭里的机关,一枝袖箭带着凌厉的风声飞出去,正中面颊,那个刚才还耀武扬威的小将,惨叫一声,跌倒马下。凌云身后几人随即上前把他控制住。
普及一下关于兵器的知识。在百度里,袖箭的定义是这样的:古代的一种兵器。箭装于筒中,内设弹簧,一按机括,箭即发出。筒长六寸,箭长四寸六分。用时藏于袖中,故名。
作者再补充一点,这个筒,一般固定在袖子上,属暗器一种,一般一个筒的容量应该是三到四支箭。
见主将被抓,后面的二百人顿时乱了阵脚不敢乱动,其实凌云也是留了情面,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没有使杀招,不然,这一箭就奔咽喉去了,还用得着射面颊。
凌云吩咐一声,“石头,除去他的甲胄!”,石头答应一声,三下五除二,别说甲胄,连内衣都给他脱了个利索。
接着火把的亮光,凌云和自己的兵都向这个人望去。一看之下,全部大吃一惊。
此人下体空空如也!竟是个太监!
猎狼小队除凌云外,其他五个人禁不住一阵哄堂大笑。那太监被人如此凌辱,也觉羞耻,掩面不语。
那二百人眼见此等阵势,不知该如何是好,纷纷后退。
凌云把胳膊又抬了起来,这次,对准了这位公公的咽喉。“我说,你也看得出来,我刚才是有心给你留条命。现在,告诉我我想知道的,你这条命还能保全,不然,我这第二支箭可射不偏!听说过后金的贝勒莽古尔泰吗,几十米的距离,我一箭让他丢了一支眼,现在我的手一动,就能让你丢一条命。在我面前还一口一个少将军自称,难道我们大明朝没有男人了,需要你们这些阉人为将!”。
我不得不公正的说一句,本书作者观点不代表凌云本人的观点,凌千户对阉人有一种没有来由的憎恨,或许是因为他的思维,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虽然他来到大明军营后,是以军功进阶,以后的从军生涯中,也是带着自己逐步挑选组建的特战队东讨西杀,但是他毕竟从小受的是正统思想的熏陶。放浪形骸的外表遮挡不住他内心本质。
然而从明宣宗朱瞻基以来,设置内书堂教太监读书,太监一天天登上政治舞台。直至掌握了这个朝廷最机要中枢的权力。文官集团被排挤到了政治舞台的边缘。
天启年间,终于到了边缘的文官集团进行了一次集中的反扑,这就是标榜自己“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东林党。这次反扑的结果是,已经到了边缘的文官们,被魏忠贤九千岁看着不顺眼,一脚给踹了下去。彻底崩盘。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凌云在见到来山海关监军的魏全孝那种种按捺不住的行为了。作者的意思是,凌千户有点偏激了,下西洋的郑和,造纸的蔡伦,不也都是英雄人物嘛。
审讯异乎寻常的顺利,这个装扮成明军将领的人,原来是魏全孝的贴身小太监,叫皮三。他领的这二百人也不是明军,都是纠结的地痞流氓,只是因为凌云冒犯了魏公公,才出来追杀的。谁想轻易就被捉住了,只求饶命。
凌云仔细看看这些拿着明军旗号的人,心理嘀咕,这些人是怎么拿到盔甲和旗号武器的,这是军需官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怪不得这些拿着武器的人面对着六个人竟会吓得发抖。也真是有意思了。
思虑再三,他还是决定放过这些人,不至于逼得狗急跳墙。
凌云抽出自己随身短剑,向着皮三走去,吓的皮三跪在地上,磕头像鸡捣米一般。
这一剑还是挥了下去,红光一闪。
只是斩断了他的胳膊。“知道回去怎么说吗?”。
“知道,知道,谢凌千户不杀之恩!”。皮三顾不上疼痛,一味只是磕头。
“滚!”。
听到这句话好像是得了圣旨一般,皮三带着自己的人。连滚带爬的去了。
此时,一匹战马飞奔进后金营区,马上的人几乎要脱了相了。眼看上气不接下气,直奔到多尔衮面前才翻身下马。不是下马,简直就是在马上轱辘下来的,浑身的汗渍血污。
这时军中司马走上前来,对着马上的人喊道,营前骑马是死罪!来呀,拉下去斩了。
多尔衮摆摆手,“且慢,我大金的将士岂有不懂规矩的,定是有万急之事才会如此。你且别急,容他慢慢说!”。
此人看来已经是长途跋涉之余了,说话上气不接下气,“十,十十四爷,大汗他。。”。才说到这里,眼睛一翻,昏了过去。
把个多尔衮急的没法,大汗,大汗怎么了!努尔哈赤有很多的儿子,唯独对多尔衮宠爱有加。因此多尔衮也对这个父汗有不同于其他兄弟的感情。
多尔衮情急之下也顾不得叫军医,上前摇晃,醒来!醒来!
奄奄一息的士兵终于睁开了眼,“十四爷,大汗驾崩了!”。这句话,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闭上了双眼,这次,是再也醒不过来了。这名忠诚的勇士去地下,追随自己的主人了。
同时倒在地上的,是十四贝勒多尔衮,这名连日来都生活在惬意中的后金主将,两白旗旗主,终于承受了他不能承受之痛,他都没顾得上哭出声音,就两眼一黑,昏死过去了。
几名亲兵都吓坏了,迅速冲过来,把十四爷抬进帐中休息,又把心腹爱将哈巴赤,还有多尔衮一贯倚重的谋士何洛会都叫来商议。
多尔衮终于醒了过来,看到几员将军和谋士都围拢床前,心中悲戚,却顾及自己的形象,不能在这些人面前掉泪。
“何洛会,你去晓谕各营,命令全军举哀,备置孝衣孝服。哈巴赤,你去安排,做撤军事宜,三个时辰后,拔营,回京奔丧!”。多尔衮强忍着巨大的悲痛,一件件嘱咐。
“十四爷,此时不应举丧!”。这句话,像是平地炸开了一个雷!所有人都楞在当场。齐齐向说话的人看去。
'
第二十七章 多尔衮的爹死了()
处在巨大惬意感中的多尔衮终于感受到了雷击般的打击。赫图阿拉的噩耗传来,爹死了。
本书从一开始,就没有介绍努尔哈赤先生,现在人既然没了,也有必要为他做一个比较公正的总结。
努尔哈赤,全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生于19年2月,崩于12年。二十五岁时,以祖传的十三副铠甲起兵,迅速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称天命大汗。萨尔浒之战后,迁都赫图阿拉,也就是现在的沈阳。此后一直发飙,攻取辽东七十余城,12年,兵败宁远,同年,身患毒疽,不久去世。葬于清福陵。、
差不多也就这些了,无论享年多久,无论干过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总结起来,也就是这么一段话。
对于这位努尔哈赤先生,有人夸,也有人骂,夸他的,说他的后金部队对明朝打击代表先进生产力,骂他的说他滥杀无辜,暴虐昏君。可是不管怎么样,也就到此为止了,老头彻底的笑了,含笑酒泉,甩手走人了。
他是走了,留下这一大摊子家业,总得有人继承。这不是多少年后的社会,有几个儿子平均分。在那个时代,在那帝王之家(此时还没有称帝)。不管儿子有多少,不管家业有多大,钥匙只有一把,也只有一个儿子能接过这把钥匙。
所以,即便是老头有十五个儿子,最后也只能有一个人,能继承他的大汗之位,问题出来了,这个位置该谁坐。
所有的贝勒旗主,哪个也不是吃干饭的。都有自己的部属,包衣。自己的实力。谁也不会服谁,都是两个肩膀扛个脑袋,你能当大汗,我不能当?你长的像天子,有龙凤之姿?少扯淡,小时候你撒尿和泥那尿就是我撒的,装什么装。
估计努尔哈赤这位天命大汗,在九泉之下要是能知道,自己的儿子们不会为自己的死悲痛,只顾着争抢自己屁股下面那把椅子的话,老头没准能气的活过来。
等这些儿子们折腾半天,斗的你死我活乱起八糟的时候,忽然都惊醒了。此刻不是他们折腾的时候,关键是要防住一个人:多尔衮!
这很正常,因为此刻的多尔衮,正在出兵放马,手里是三万多的精锐!如果他挥师回朝,来一出逼宫的话,事情就很危险了。没准这群正在争夺的人,就会被卷包烩。
这不仅仅是因为多尔衮是军事奇才,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手里的两白旗。而是由于大汗对他的宠爱,以及他的生母。
多尔衮的母亲,是天命汗努尔哈赤最后一个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这位英雄母亲十二岁就嫁给努尔哈赤,先后生下十二阿哥阿济格,十四阿哥多尔衮,十五阿哥多铎。此三人都是后金骁勇善战的猛将,尤其多尔衮,更是智勇足备。
无论是母凭子贵还是子凭母贵,乌拉那拉氏最终被封为大妃。在未正式称帝前,汗王的大妃,等同皇后。
这就很难办了,内有一个大妃母亲坐镇,外有多尔衮统帅三万精锐。这个棘手的问题就摆在其他的贝勒阿哥面前。一旦汗位被多尔衮继承,就会立刻巩固。此后,其他的阿哥都成了多尔衮案板上的肉了。
这个问题,被以一个很简单的方式解决了。四大贝勒商量后,决定暂不对多尔衮发出丧报。所谓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他们在找到共同的敌人后,迅速结成了一个看似坚固的攻守同盟。
第一,严密封锁消息,以防在京城布防完备之前,多尔衮回师。第二。即刻把京城驻防部队所有千总以上的两白旗军官全部撤换,换成两黄旗的军官,以掌握绝对的军事主动权。第三,一旦封锁消息不利,多尔衮还是回师了,以汗王遗诏的名义,裁减两白旗人马,并入两黄旗和两红旗,剥夺多尔衮的兵权,如果他不从命,新任汗王即行以叛逆的名义讨伐他。第四,也是最狠的,干掉阿巴亥,消除里应外合的隐患。
四大贝勒最终内定的大汗,是皇太极。按照排除法也应该是他了。大贝勒代善,一向不得老头的好,在朝臣中也没有什么威信,而且,生活作风也有问题。本来一个贝勒王子沾花惹草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偏偏他沾惹的花草据说是他爹的妃子。有了这个前科,汗位也不用多想了。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儿子还有这么多,自然轮不到侄子,也被排除了,三贝勒莽古尔泰,就是一粗人。除了打仗也不会别的。其他的小兄弟们,没有自己的实力可以抗衡,所以,皇太极当仁不让的做到了大汗的位置上。建号天聪。
皇太极获得了兄弟们的支持,当仁不让的坐到了这个大汗宝座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并非操办老头的后事,而是干掉乌拉那拉氏,阿巴亥大妃。除了是消除对自己的隐患外,更重要的是恨意,难以言传的恨意。
努尔哈赤的前大妃,孟古哲哲,是皇太极生母。而迎娶阿巴亥之后,他迅速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了这位比自己小三十七岁的娇娘身上,以致其他七位妃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皇太极心中,对阿巴亥有恨,也就顺理成章了。
正式接班第二天,皇太极召集所有成年的阿哥贝勒集会,宣布大汗宾天之前最后一道遗命,即是阿巴亥大妃,自愿殉葬。去地下陪伴大汗。
年轻的大妃自然不肯就死,垂死挣扎。这在如狼似虎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