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开元风流 >

第39部分

开元风流-第39部分

小说: 开元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收藏票票~~~~~~~~

第115章 掌握主动权() 
依旧是省试放榜ri,岐王府。

    一贯气度雍容的李范,在知道王维得了省试第一之后,这时脸上也失去了上位者惯有的淡定从容,内心的惊讶完完全全挂在了脸上。

    如果说玉真公主李持盈对待王维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欣赏想要征服却又痛恨不爽的话,那在李范眼中,王维明明就是彻头彻尾的玩物、工具,哪怕他在表面上对待王维真的非常和蔼,可谓“亦师亦友”。

    只可惜这个他眼中的玩物却完全打乱了他的部署,使得他的后续手段一个也用不出来。

    岐王李范明明就得到了其中某些阅卷官员的保证——王维绝不会通过省试,却没想到这样的保证居然如此苍白无力,最终王维居然还获得了省试第一,这简直就是**裸的打脸!

    岐王李范本来算计得挺好,这次通过潜规则让王维落榜后,自己再扮作王维亲近的人,给他指明一条康庄大道,即在于要走九公主玉真公主李持盈的门路,再凭借你的才华,绝对能够一举登第。

    这样既能让他欺骗王维的感情,使得王维对他感恩戴德,还能讨好那位尊贵的公主殿下,进而让皇帝陛下知道他这个王爷的诚意。

    可现在,一切都被打乱了。

    王维已经以一种极高的姿态一飞冲天,省试可以动手脚,殿试可不行,因为审阅殿试试卷的,包括皇帝陛下在内,个个都是朝廷大佬,岐王李范当然不可能为了王维,去和那些真正的大人物打招呼,如果这样做,那为了黜落王维,这代价未免太大,他承受不起。

    况且古往今来,就从来没有听说过省试第一的贡士,会在殿试上掉链子的,也许王维最终无法再次获得第一,甚至一榜前三,但最起码一个二榜进士是跑不了的。

    唐朝的进士或许不如后世的清贵,但已经算是获得了官身,只要通过铨选,就能授予职事官,这又是一个可以cao作的环节,但却已经改不了大势,即便能够一时阻止王维做官,但总有一天他养足声望之后,便能一飞冲天。

    像那位同样是太原王氏嫡系的王翰,便是中了进士之后,暂时休养在家中,等到那位与之交好的张嘉贞入朝,便是他大有作为的时候。

    岐王李范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相反他还是有些小聪明的,为人也挺yin险,演技极为出se,否则以前的“王维”也不会与岐王的关系那么好。

    从王维毫无争议的获得省试第一这件事背后,李范很快就嗅出了一些不同寻常东西,王维的背后绝对站着一个大人物,至少比他与李持盈的能量还要大。

    这让李范的感觉很不好,任谁发现本来仅仅是个小人物或者说是玩物的家伙,居然有那么大的后台,那种脱离掌控脱离计划的感觉真的让人很不爽。

    岐王李范也开始下意识推测王维的背后是谁,但他确定的方向,却比玉真公主李持盈差得还有些远,他觉得王维是通过贺知章认识了某些大人物,比如那位曾为中书舍人、掌知制诰的苏晋,或者再大胆一点,攀上了副相苏颋的关系。

    李范怎么也想不到王维竟敢走宋璟的门路,甚至还献上了一首自荐诗《献广平公》,要知道经过这段时间宋璟顶着巨大的压力改革,毫不留情的对某些既得利益者动刀子之后,就已经坐实了“铁相”之名。

    不过却不得不承认,宋璟的改革为ri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隆基也正是看到了改革对国家的好处,才一直支持宋璟的。

    谁会想到王维居然能攀上宋璟的关系?那位主儿可是在自己的亲戚铨选时,都不肯通融的。

    李范觉得很无奈,无论王维的后台是谁,他都没有办法,虽然他身上也有官身,不过这官却是虚的,实际上他与那些真正的朝廷大臣是属于两个体系的,前者勉强能算文官体系,而他却必须归类到宗室勋贵。

    在王维没法进入官场时,他能够用自己的影响力对王维动小动作,但王维一旦真正有了官身,肯定更加向文官体系靠拢,以王维的才华与名声,绝对是清流中的清流,升起官来不要太快。

    李范现在已经在考虑怎么向玉真公主交代了,虽然当ri他没有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让王维落榜,但他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就已经算是隐晦的保证了。

    最关键的是,当时玉真公主李持盈显然对他的计划十分认同,她也觉得将王维玩弄于鼓掌之中简直就是手到擒来,但最终的结果却让两位皇室子弟很没面子。

    李范作为一个男人虽然为人yin险了一些,但还算豁达,反正他从来没有在王维面前暴露过自己对他的蔑视,表现出来的反而是那种“爱儒士”的态度,既然没能阻止王维一飞冲天,那就继续与他结交就行了,不得不承认,此时王维在他心中,已经不是池中之物。

    只是他担心玉真公主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还不知道玉真公主与王维打了赌,如果知道了,他就更担心玉真公主会不会大闹一场了。

    女人无理取闹起来,总是让人头疼的,若玉真公主能够继续碾压王维的话,他一点都不介意玉真公主如何对待王维,但现在王维摆明了有后台,他倒是害怕李持盈冲动之下得罪那位大人物。

    最终岐王李范还是决定暗中去玉真公主那儿道个歉,并委婉劝诫玉真公主不要再打王维的心思了。

    王维的身份,再也不是那个只有虚名护身的太学生了。

    省试虽然对士子来说更加重要,但殿试却更加吸引百姓的关注,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状元”,也只会从殿试中产生。

    殿试怎么说也算是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科举考试始于隋朝,成形于唐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朝后,进一步打击和削弱江南士族,彻底废除九品官人法和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科和清平干济科,以文章选取官吏。

    至隋炀帝大业三年,又开进士科,创科举考试的先例。到了唐朝,由于李氏出身不高,加上其它种种原因,打破士族独霸官场的局面便成为历史必然。唐高祖武德五年,中国举行了真正历史意义上的第一场科举考试,取进士四人,开学子仕进之途。

    到唐太宗时,科举作为一种取士的制度固定下来,从此成为定制。到了武氏周朝,由于武则天ri夜不忘陇西贵族反对立她为后的旧恨,为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而放手招官,并亲自殿试贡士,又使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和巩固。

    状元的至尊地位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取得第一名的孙伏加不叫状元,只称进士第一。状元一词,始于武则天天授元年。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女xing废唐而立大周之后,首科取士十六人,并亲自在洛成殿策试。

    在此之前,科考实行糊名制,贡士考卷都糊名,以防考官作弊。武则天说应该信任考官,废糊名制,实际上是要从宽取士。当时,主考官用奏状向武则天报其等第名次,位于奏状第一位的,始称状元。

    但唐代制科百余种,各科都举行殿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进士科状元还没有取得独尊地位。

    不过在本朝,进士科的地位已经大为提高,升起官来最不容易碰到所谓的“透明天花板”。

    王维在知道自己获得省试第一的时候,饶是心中非常自信能够通过省试,但结果出来的那一刹那,他依旧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从丧父之后,他一直处于压抑之中,在这偌大的长安城奋斗,算计来算计去,就只是为了这一刻。

    通过省试,意味着ri后是一条康庄大道,而落榜,则意味着已经刷出极大名声的他,将遭到最大的反噬,他只能像狗一样到处去权贵那儿摇尾乞怜。

    噩梦将会真的在他现实中上演,他可忘不了原来那个“王维”的遭遇,同样年少名高,同样才华横溢,同样自信非凡,可却出人意料的在第一次省试中落榜,最终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通过岐王的关系,走玉真公主的门路……哪怕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两三年后。

    这种丧失主动权的事情,如今的王维绝不会再让它发生了,他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可不是嘴上说说的。

    在得知自己通过省试之后,他倒没有第一时间想起与那位让他比较头疼的公主殿下的赌约问题,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殿试的准备之中。

    在他看来,那位玉真公主确实美丽诱人,却也不能阻挡他那颗追求权势的心,唯有拥有权势,其余的附属品就会随之而来。

    没有权势,他在某些人面前永远也抬不起头,无法掌握主动权,反之,拥有权势的他,却能让那些人低头。

    十ri后,殿试终于来临。

    =============

    求收藏票票~~~~~~~

第116章 略有紧张() 
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个流程,特别令士林瞩目,其重视程度远超后世的高考,不过能够参加殿试的人却也只有二三十人。

    白居易曾有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看出当时中进士的也就十七人而已,虽说到后来,理论上殿试是不会淘汰人的,但现在却还没有形成这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此时在场的这些人能够从整个大唐那么多士子中杀出来,足见他们的能耐。

    不要以为能够走权贵的门路不是一种能耐,若自身的实力达不到标准,即便有门路也会被黜落,像那位崔临之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

    用比较坦白的话来说,能中进士的大都是有才华的权贵子弟,或者是真正善于炒作自己的名人,大唐的科举不完备的地方就在这里,考场外要下的功夫要比考场内多得多。

    不过进士科越来越清贵那是毫无疑问的,而仅次于进士科的算是明经科。

    进士考诗赋,读死书的人必定作不好诗。但像明经科试则非读死书不可。唐代明经科考的帖经可比进士科要范围广得多。

第118章 惊喜() 
副相苏颋最近比较烦恼。

    还是为了刚刚出炉的有关货币的政策,这个政策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它对国家的好处,但却确实引起了长安的人心浮动,交易几乎都停止下来。

    显然人们还在看风向,到底哪种钱更具有价值,都说是新铸的官币,可现在官币却见不到影子,如果收那些私币,却又害怕随着政策的推行而失去购买力。

    苏颋这个宰相当得比较苦逼,虽然他与宋璟合作得确实挺好,但大都都是替宋璟查漏补缺,大方向总是宋璟这个首相所主导的。

    而在一些政策的执行上,若不是他殚jing竭虑,还真的很难让这政策完美的执行下去。

    不过苏颋的xing格一向宽厚,并没有顶替宋璟成为首相的想法,每次一想到宋璟刚刚成为首相那段时间,各种弹劾飞奔到宋璟的身上的场景时,苏颋就觉得有些不寒而栗,他可没有宋璟那种一往无前的魄力与韧xing。

    而苏颋对自己的认知也比较清晰,他最适合的,怕就是当宋璟的副手了,在处理细节琐碎之事上挺在行,但让他真正去像宋璟那样高屋建瓴的主导大方向,还真的有些强人所难。

    也许自己在这副相的位置上也当不了几年了……苏颋有些叹息。

    宋璟的政策好虽好,但太过激进、刚烈,得罪了不少人,这次的这个政策,那些反对宋璟的人,都等着在看笑话呢,长安如此繁华的贸易因为这个政策而停止下来,该触及到多少人的利益,又让多少人恨得咬牙切齿?

    某些货物如蔬菜水果等,可都有特定的时限的,如果卖不出去的话,那些商家就要亏大了……

    苏颋暂时没想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他想不到,而是严重的事态使得他心里很乱,静不下心来,便很难想到什么好办法。

    苏颋又叹了口气,今年他才不过四十八岁而已,却已经满头白发,jing力不济了,可见这当一国之宰相是多么不容易了。

    而且苏颋虽然出身官宦家庭,却是庶子,从小生活过得十分疾苦,但却依旧勤奋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yu读书,患无灯烛,尝于马厩灶中,吹火照书诵焉,其苦学如此。”

    随意喝了一口茶,苏颋将目光投向案台上的十多张试卷,这是今年贡士们的殿试之作,交给他与宋璟等大佬们审阅,挑选出其中最优秀的,上交给皇帝陛下审阅,最终再定下殿试的名次。

    苏颋决定审阅一下这些试卷,放松一下紧绷的心情,虽然这些贡士们的文章大都如同空中楼阁,很不接地气,但文学xing确实不错,他可不奢望这些贡士们的答案,真的可以解决他的烦恼。

    拿起一张,随意一看,苏颋便皱起了眉,明明题目是说这个政策的意义,这考生却左顾言它,堆砌辞藻,倒确实把骈文这个体裁发挥得极好,只是写到最后也没说出这政策有什么意义,反而策问里还夹杂了一堆私货,暗讽国事。

    苏颋轻哼一声,拿起笔很不客气的写下一些不好的评语,他作为宰相已经为整个国家殚jing竭虑了,他自问在这位置上没有做什么以权谋私的事情,居然还要被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贡士嘲讽,真是郁闷。

    至于后面的应制诗,苏颋倒不会太关注,毕竟此时的殿试还是以策问为主,应制诗都是有模板的,没什么可看的,即使这些贡士再想针砭时弊,也不会写在应制诗里。

    又拿起一份试卷,苏颋看了看,倒也没皱眉,只是眼中依旧显出了失望的神se,这张试卷基本上可以代表贡士们的平均水平了。

    在回答政策有什么意义时,倒是写了一大堆赞扬的话,只是这些话都非常笼统,大而化之,一个劲的说好,却说不出为什么好,后面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是贫乏,说是以强力的行政手段将长安的人心安抚下来……

    卧槽,说得容易,你倒是来给我示范一下什么叫做强力的行政手段啊……苏颋在心中吐槽。

    洋洋洒洒写了一堆,没一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