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西游的兄弟-第7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每一个在他店里签合同办分期的,全都是自愿的。而且每一次有人要办理分期的时候,他都会一再跟对方强调,利息和如期还款等注意事项。
只是他没有想到,今天竟然会遇到一个说他不讲理的人。用了手机回头又说他不好,还嚷嚷着要告他去。
要告他的人可不是王冬冬一个,他在曹州叱咤风云这么些年,连那些人贩子都说要告他去。他当然不怕,要告就去告呗,反正他又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
再者说,这分期的利息又不是给他,是在他那儿办理的分期没错,但这分期的利息他一分钱也落不着。
知道现在王冬冬也没搞清楚分期付款的真正含义,好在张虎这个人比较有耐心,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给王冬冬普及分期付款的知识。
市面上最常见的分期付款,是在买房子的时候办理的。
个体自然人需要买房,但又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全款买房,或者说是不愿意全款买房。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新兴购买形式,叫分期付款。
个体自然人需要买房,房产开放商需要卖房。这中间就缺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钱。
有一个地方是专门负责存钱和取钱的,叫银行。
个体自然人去银行办理分期贷款,也就是用房子作为抵押品,向银行申请贷款。用申请来的贷款去支付房产开发商的购房款。
事实上,购房人仍然是一次性支付了购房全款。只不过他用的不是自己的钱,而是银行的钱。房产开放商收到了房子的全款,然后便把房子给了购房人。
房屋买卖就此达成,剩下的就是购房人跟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了。房子是抵押品,购房人需要按照约定偿还贷款。
一套全款价格在三十六万的房子,签订二十年分期付款协议之后,这二十年总计要偿还五十万的欠款。也就是说,多出来的十四万就是利息和各种手续费。
手机分期也是如此,只不过手机不会成为抵押品,因为手机分期数额不大。最多也就一万多块钱,如果分期付款逾期不还款的话,最终是会被列入失信名单的。
张虎说,自己这么做也是为了王冬冬好。如果不能按期还款的话,她很有可能就会被列入失信名单。这对她以后可没有好处,毕竟失信名单现在已经是全国联网了。
至于利息太高的问题,张虎建议王冬冬去找她办理分期的那家公司。他跟他们也不过是合作关系,具体的情况他也不太清楚,还需要王冬冬自己去核实。
王冬冬还想跟张虎理论,却被一旁的李修缘给拦住了。他笑着冲王冬冬摆了摆手,示意她不要说话。
李修缘面带微笑的看着张虎,就像是已经看穿了张虎的心思一样。
李修缘并未打算主动开口,而是一直面带微笑盯着张虎。俩人僵持了好几分钟,最后还是率先开口了。
张虎之所以要对王冬冬这样,不过是因为他怕有了这个先例,会坏了他的规矩。如果有人也跟着效仿的话,那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李修缘帮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而这个办法最大的好处,就是既可以让张虎保住面子,也可以帮王冬冬解决欠款的问题。
张虎很想听听李修缘的高见,于是他便把在办公室的其他人都赶了出去。王冬冬也被李修缘赶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张虎跟李修缘两个人。
屋外的人不知道里面什么情况,最着急的莫过于王冬冬了。本来她跟李修缘就素未相识,现在却让他搀和到了这件事里。王冬冬是越想越觉得愧疚,如果李修缘真出什么事儿的话,她都没办法原谅自己。
十分钟后,办公室的门被打开了。
李修缘冲张虎摆了摆手,大步走出了办公室,冲王冬冬招了招手,示意她可以走了。
至于办公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管王冬冬怎么追问,李修缘就是不肯说。在李修缘看来,人生就像是一盘棋,每一次挫折就像是一场战斗。
曹州那可是孙膑的故乡,鬼谷子纵横术的四位高徒之一的孙膑,他的家乡又岂会没有后起之秀。
事实上,李修缘只跟张虎说了三句话,张虎考虑了五分钟,然后两人便达成了协议。李修缘把那三句话烂到肚子里,张虎则出面摆平王冬冬的那份分期付款合同。
对张虎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划算到家的买卖。对李修缘而言,他也是在把大和尚交给他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上。
在曹州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位了不起的人物。战国时期的孙膑,盛唐时期的单雄信,宋朝时期的宋江。
第1417章 0122,孔孟之乡(上)()
如果说单轮历史上谁是第一猛将,一百个人或许有一百个答案。但若论历史上那个人最让人讨厌,一百个人或许只有几个答案。
在李修缘刚刚熟读诸多文学典籍的时候,他就对宋江这个人很是不屑。按理说,他的确比晁盖更适合当梁山的寨主。但前提是他是一心为了梁山的兄弟们,而不是在为自己重新为朝廷效力增加筹码。
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中,宋江是唯一一个一心要报效朝廷的人。虽然他背上的人命官司,还差一点儿被朝廷宰了。
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可是朝廷的人,对他而言升官发财比什么都重要。为此他不惜率领整个梁山接受招安,然后再被朝廷安排当枪使。
在他做着升官发财的春秋大梦的时候,却收到了朝廷送来的毒酒。一个把梁山从辉煌带向灭亡的家伙,着实让后人为其感到不耻。
而出生于隋唐时期的单雄信,则可是被称得上是那个时期的关云长。义薄云天侠肝义胆,只可惜最后选错了人。
今人的社会现象,很多人都记得要做好三防。不是防火防盗防小偷,而是防兄弟防闺蜜防同学。
孙膑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因为他没有防着自己的同学,所以才会被知根知底的庞涓敲碎了膝盖骨。虽然后来他杀了庞涓,但他一辈子也甭想再站起来了。
王冬冬的事儿解决了,李修缘也该离开曹州市了。他怕王冬冬会说报恩什么的,于是就趁着夜色悄悄去了火车站。
他当然不了解王冬冬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他跟王冬冬不过是萍水相逢而已。王冬冬的遭遇的确让人同情,但同情归同情。对于一个不能吃一堑长一智的人而言,再多的忠告也是白搭。
离开曹州市,李修缘来到了孔孟之乡的宁济市。
这里不仅有孔府孔庙和孔林,而且还有孟府和孟庙。此地之所以被成为孔孟之乡,便是因为这里出了两位儒家圣人,孔子和孟子。
孔子有七十二贤,弟子三千遍布全国。周游列国只是孔子一直在宣扬儒家思想,而他也因此被尊为儒家圣人。
孟子跟孔子不同,孔子的成就多半来自于他的阅历和学识。而孟子的成就,有一部分来源于他的母亲。
如果要评选史上最伟大的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要评选史上最伟大的母亲,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一个人,孟母。
孟母的真实姓名早已无从考证,甚至连生卒时间都无从查起。她之所以被称之为孟母,便是因为她是儒家圣人孟子的母亲。
很多人从小就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实对于这个经典故事,一直都流传着不同的版本。
孟子的父亲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才子,外出周游列国寻找一展抱负的机会,不料却在外出的第四年客死他乡。
孟子的父亲死的时候,孟子才三岁而已。
孟子母子一直都住在孟家庄,而孟家庄附近有一处墓地。孟子家就挨着那片墓地,墓地经常会出现出殡的队伍,吹吹打打很是热闹。
那会儿孟子还小,一看到这么热闹就要出门,每次都会被孟母关在家里。时间久了孟母有些担心,如果孟子整天跟那些人打交道,以后是不会有出息的。
于是,孟母开始的第一次搬家。
从紧挨着坟场的地方,搬到了闹市区。
跟之前的环境相比,当下的住宿环境就太热闹了。每天天还不亮,闹市上就开始有人出摊了。孟子出去玩儿的时候,总喜欢在闹市上跟那些商贩聊天。
一来二去时间长了,孟子就学会了那些商贩的说法方式,孟母发现了孟子的变化,心中有开始担心起来。
挨着坟地是怕他跟那些出殡的人学,现如今搬到了额闹市区,又怕他跟那些商贩们学。如果他照此发展下去的话,以后顶多也就是那些商贩中的一员,根本不可能有大作为。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孟母做出了第三次搬家的选择。这一次,她选了一处靠近学宫的宅子,那时的学校就叫学宫。
隔壁学宫每天都会按时响起读书声,而每天进出学宫的也都是读书人。孟子很快就受了影响,开始跟学宫里的先生学习。
除了给孟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孟母还几十年如一日的以身作则。但凡是发现孟子有问题了,她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孟子。
比如说,在孟子刚去学宫不久就开始逃课的这件事。
在得知孟子逃课以后,孟母心里特别难受。但是她即便是心里再难受,也不会对孟子动手的。
孟子一蹦一跳的从外面回家,刚进家门就看到了在织布的母亲。还没等孟子上前打招呼,就看到母亲拿出剪刀,把刚织好的布给剪成了两半。
孟子虽小,却也知道织布是他们的生活来源,于是他问母亲,究竟是淫为什么要把好好的布给剪掉。
孟母便趁机教育孟子,说他逃课不去上学就是半途而废,跟她把织好的布给剪掉的道理是一样的。
剪掉了织好的布,他们就换不来钱,没有钱他们只能饿肚子。
逃课不去上学,就是在自毁前程,没有学识将来是不会有大出息的,一辈子只能做个籍籍无名之辈。
孟子虽小却听懂了母亲的话,于是他从那天开始,再也没有逃过课。一心跟着学宫里的先生学习,这才使得他后来成为了儒家圣人之一。
而在游览三孔之地的时候,李修缘见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衣着破烂满身污垢,看上去好像是饿了。
就在孔府门前,那么多来往之人却没有一个伸出援手,或者是去询问老人一句需不需要帮忙。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以前大和尚经常跟李修缘说着八个字。今天他才算明白,大和尚为什么会经常说那八个字了。
李修缘买了一些包子和矿泉水,扶起了半躺在地上的白发老人。用新买的手绢用水弄湿,然后帮老人擦了擦手和脸。
第1418章 0123,孔孟之乡(中)()
再帮老人喝上几口水,然后喂老人吃了两个包子。从头到尾李修缘没有问老人一个问题,这么显而易见的事儿还需要问么。
老人看上去有七八十岁了,到了这个年纪沦落至此,恐怕无外乎三种原因。第一是无儿无女,第二是儿女不孝,第三是走丢了。
即便不是第一种情况,李修缘也希望是第三种情况。于是在老人气色恢复稍许以后,他向老人询问他来自哪里。
老人大口喘着粗气,从怀里掏出一个牌子。牌子上有一串数字,貌似是老人家人的电话号码。
李修缘掏出手机,却被老人给拦住了。在连续做了几个深呼吸以后,老人跟李修缘解释了一下不让他打电话的原因。
老人八十多岁了,甭说儿孙满堂,连重孙都有了。年轻时没少遭罪,现在儿孙们都有出息了,他也是时候享享福了。
但是他没有想到,身体倍棒的自己老了老了竟然得病了。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反正就是一阵好一阵怀的。
好的时候跟正常人一样,坏的时候生活都不能自理。
此前儿女们都对他挺好,现如今自己生病了,他们就不太愿意伺候他了。今儿个这个有事儿,明儿个那个有事儿,反正就是不愿意伺候他了。
他知道这事儿以后很是生气,然后就自己跑出来了。刚跑到这儿就犯病了,后来的事情李修缘都看到了。
遇不到就不说了,既然让李修缘给遇到了,这事儿他说什么都要管管。在怎么说这里也是孔孟之乡,竟然会出现这种不愿意伺候老人的现象,难道他们就不会觉得给孔孟之乡这四个字丢脸么。
再者说,人总有老的一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难道他们都不懂么。今天他们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就不怕以后他们的孩子也这样对他们么。
反正李修缘很是气不过,扶起老人就要去找他的家人。老人似乎并不愿意这么做,于是李修缘就拨打了老人脖子上的那个电话号码,催催对方赶紧来孔府门口。
古人有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华夏文明五千年,历朝历代英雄人才辈出,但凡可以被称得上英雄的人,一定是对父母孝顺有加。
在跟老人的交谈中,李修缘得知老人叫孔凡,如果真论起来的话,他们孔家也算是孔子的正宗后人呢。
如果不是看到孔凡脸上露出的笑脸,李修缘还真没想过另一种可能。直到孔凡的家人赶来,李修缘这才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果然跟他推测的一样,孔凡跟他说的话是半真半假。而他之所以会那样说,就是为了要看一看李修缘的反应。
孔凡有病在身是真,但他说儿女们不愿照顾他便是假。在此发病是真,没人帮助他也是真的。反正之前他说的那些话,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假话。
孔凡很高兴能够遇到李修缘,但李修缘可没有他那么好的雅兴。或许有的人并不在乎这些,只要对方没事就行。
有些事儿可以经得起考验,但有些事是不能拿来考验的。这话不是李修缘说的,而是大和尚曾经对他说的。
大和尚还说过,最不能考验的就是爱情。如果一个人要考验另一个人是否真心,不管结果如何,他们俩都没有在一起的可能了。
李修缘只在电视上看人谈过恋爱,所以他并不明白大和尚说这句话的含义。后来再看电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