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日之大上海皇帝 >

第615部分

抗日之大上海皇帝-第615部分

小说: 抗日之大上海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无涯笑着补充道:“是的,我觉得我们还以支持这些国家的某个政党,以保护我国在这些国家的商业利益,而且经过这次大战。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大国也是完全乱了套,他们国内政局极其复杂,为了以后能在欧洲地区传达我们的声音,我觉得还可以在这两个国家培养扶持我们的代言人!”

    战后,法国和意大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政治都非常复杂,可以说是波云诡谲也不为过,经常闹大罢工、大游行、各方政治势力在执政台上粉末登场,又匆匆下台。

    鉴于在二战中一败涂地,连国家政权都不能保证,二战结束后,法国政治体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各派政治力量围绕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展开了长期的角逐。争论的中心问题是维护传统的议会制度;还是建立一种能保证“国家的持续性;政权机关的稳定性;政府行动的有效性的”新体制,自由法国的领导人戴高乐在这场政治角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战后法国应建立什么样的共和国问题,各派政治力量意见分歧:以法国g党为代表的左翼要求制订一院制的民主宪法;戴高乐派要求削弱议会,加强总统权力;以人民共和党为代表的第三势力坚持恢复第三共和国时期的议会制度。迫于形势,1946年1月戴高乐不得不辞职下野。1946年10月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宣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基本上保留第三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通过几个复兴计划完成了设备更新。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在对外关系上,法国接受马歇尔计划,1949年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1957年根据《罗马条约》法国与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建立了西欧六国共同市场。1959年1月戴高乐总统就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开始。

    1958~1969年戴高乐执政期间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959年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收回对法国舰队的指挥权,禁止美国使用法国基地,1960年法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3年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禁止核扩散条约,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

    1966年法**队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迫使该组织总部撤离法国迁往布鲁塞尔。1981年5月。社会党人。密特朗当选总统。6月举行国民议会大选,社会党赢得55%的议席,从而成为法国第一大党。1986年,3月国民议会选举,社会党受挫,出现了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左翼总统与右翼总理共处的局面。1992年,于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直至二十世纪末期,法国的政治局面才趋于稳定。但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虽然法国的政治局面一直动荡不安,但是民间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干扰。

    意大利在战后的前15年之间因为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有美国人帮村着,政治上还算比较稳定,经济恢复的速度也很好,不过进入六十年代之后。意大利就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及社会动荡,恐怖活动也时有所闻。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的领袖意大利总理阿尔多?莫罗在1978年被左翼恐怖组织所杀害,并导致基督教民主党和意大利g党之间的历史性和解随之结束。在1980年代,意大利出现两位非天主教民主党的总理,分别是共和党的乔瓦尼?斯帕多利尼与意大利社会党的贝蒂诺?克拉克西来担任。

    二战结束后几年内,美国利用这一时期在欧洲很多国家驻扎了军队,并拥有大量的军事基地。这一切都得益于“马歇尔计划”。

    欧洲各国想在战后得到援助迅速恢复经济,就必须接受“马歇尔计划”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其中法国、意大利就是其中的成员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欧洲国家,就连地跨亚欧两个大陆的土耳其都加入其中,成为遏制苏联黑海舰队的主力。

    “马歇尔计划”的官方的称呼是“欧洲复兴计划”,战后欧洲各国都是满目疮痍,急需外部资金注入增加经济活力,当美国人提出“马歇尔计划”的时候,并在一系列运作下。很多国家都相继同意了,没办法不同意,因为各国政府都没钱,甚至有些国家连政府公务员的薪水都发不下去。

    想到得到援助,肯定要失去一些经济主权,甚至是政治上的利益,这都是无法避免的,当时苏联也受到了邀请。但是美国人提出的条件令苏联无法接受,因此苏联代表莫洛托夫拒绝了援助计划,离开了巴黎。

    “马歇尔计划”的可怕之处就是明知道它是一个坑,欧洲各国也不得不往里面跳。战争结束后,大半个欧洲依然难以从数百万人的死伤中平复。

    战火遍及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所涉及的地域面积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的轰炸使绝大多数大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它们的工业生产。欧洲大陆上的许多著名城市,例如华沙和柏林,已成为一片废墟。而其它城市,如伦敦与鹿特丹,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这些地区与经济生产相关的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虽然外援使1944年的荷兰饥荒有所缓解,但战争对农业的破坏还是导致了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饥饿,而1946…1947年欧洲西北部罕见的寒冬又使这一情况进一步恶化。所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交通运输设施,战争中铁路、桥梁以及道路都成为了对方空袭的目标,而进行运输的商船也常常被击沉。西欧的中小城镇和村庄所受的毁坏程度基本上较轻,但交通运输的破坏还是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与外界的联系几近断绝。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而此时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已被消耗殆尽了,为了尽快扭转局势,以免因为大饥荒引发暴乱、甚至是政权动荡,欧洲各国不得不忍痛接受了美国人的“马歇尔计划”。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第九七零章 美元霸权 怀特计划() 


第九七一章 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的争锋() 
在历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中,全世界44个国家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双挂钩)以及可调整的固定国际货币汇率制度;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国际货币事务进行磋商,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融资支持;由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简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世界银行则提供长期信贷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这两大机构运转至今。

    这个体系通过实行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以及固定汇率制度,促进了国际金融的稳定发展,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有其内在缺陷,主要表现为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和国际清偿力的矛盾、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之间政策协调的不对称性以及固定汇率制下内外部目标之间的两难选择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些固有的缺陷逐步暴露。

    这个体系在经历了多次美元危机后彻底崩溃,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个两个重要的机构得以保留下来,即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了,但它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美元取代黄金作为国际基础货币地位。

    布雷顿体系为战后世界贸易体系确立了三原则:(1)不歧视、多边主义和对所有签署国实行最惠国待遇。这个很好理解,即在贸易往来上不搞歧视,实行多方合作,对于所有签署协议的国家实行最惠国待遇;(2)通过减少贸易壁垒来扩大贸易;所谓贸易壁垒就是人为制定的限制;(3)所有签署国之间实行无条件互惠。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世界贸易制度或执行贸易政策的普遍准则。

    布雷顿森林体系造就了美元特殊的货币地位,即“美元特权”,什么是美元特权呢?是指:其他国家当国际收支经常帐户不平衡时,都不得不进行一番痛苦的国内政策调整,如削减公共支出和降低进口等;美国则不然。它长期处于国际收支经常帐户逆差的状况,却可以通过印刷美元,弥补逆差。这是因为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贸易结算手段,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接受美元为本国的外汇储备。简单地说就是其他国家都必须“挣美元”作为外汇储备,否则不能进行国际交易,因为美元是国际支付货币,而美国则可以自己“印刷”美元这种国际支付手段。想想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美国人想什么时候印刷钞票就什么时候印刷钞票,而其他国家则要拼死拼活地赚美元。

    法国总统戴高乐生前反复强调‘美元特权‘,曾经想通过恢复金本位制来挑战美元特权,这一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想遭到非议,原因之一是金的生产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且又给产金大国前苏联和南非新的特权,因此不了了之。

    除了戴高乐之外,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比利时人特里芬敏锐指出了美元特权的不合理性,在美元黄金固定汇率制下,美国政府保证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黄金;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法国就是这么做的),而美国的黄金储备无法应付所有债权人的兑换,美元按固定汇率的可兑换性必然受到人们的怀疑,从而产生对美元的信心危机,这证明清偿能力的创造机制与国际对该制度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说明‘美元特权‘对美国也是有成本的。

    美国不计代价地追求世界政治军事霸权。必然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美国则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给予的金融特权,通过印刷纸币来支付这些高昂的成本。

    越战期间,美国将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用滥用到极点,当时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剧增,但约翰逊总统既不降低进口,也不增税。也不削减公共支出,反而还发起了扩大社会福利的‘大社会‘计划。换了其他国家,如果在政治外交上支付如此巨额的成本,仅仅依靠本国自身的经济实力恐怕造就破产了。或者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社会动荡不安。

    但美国不必担心,它利用国际金融体系培植的美元信誉,巧妙地将成本分摊给它的主要盟国,尤其是西德、日本。面对苏联的威胁,出于政治和战略的需要,西德和日本同意为美国因在海外采取独霸行动而导致的国际收支赤字融通资金。作为交换,美国也必须宽容盟国利用霸权制度来促进他们的经济繁荣,这意味着美国必须忍受同盟国的贸易逆差,只要盟国不要将盈余的大量美元立即向美国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可以继续存在下去。

    如果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就必须为今后几十年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毫无限制的挥霍买单,这不是摆明了要当冤大头吗?东方霸可没这么傻,美国现在虽然猖狂,但华泰国并不怕它,美国想强迫华泰国签署这份布雷顿森林协议,做梦!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在这片广袤的国家森林中,坐落着著名的蒙特?华盛顿饭店,这座建于1902年的饭店因为举办布雷顿森林会议而闻名天下。当年选择这里开会的原因之一,是这里被大片森林环绕,没有什么娱乐或其他分散注意力的事情,

    原本布雷顿会议是在7月1日召开,为期20天的时间,但在这个世界整整推迟了两个月。

    第一天的会议并没有值得说道的,作为经济学家的各国政府代表们只是各自发表了自己对当前国际金融环境的看法,以及期待建立一个怎么样的国际金融秩序等等。

    时隔一天,会议正式进入了状态,各国政府代表分别发表了意见,其中以英国政府代表的意见最为特别,同时也最受到与会代表的赞同,英国人知道战后他们的国际地位必然会大幅度下降,经济形势也非常不乐观,英镑称霸全球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因此,英国人提议成立一个不受任何力量左右的国际金融平台来完成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

    很显然,英国人的提议虽然赢得了很多国家的赞同,但是却遭到了美国人的强烈反对,美国人当然不甘心,他们出了这么大的力气,又拿出那么多钱财和物资支援各国打战,眼看着马上就可以让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支付手段,英国人竟然使出这么一招,美国立马表示反对。

    而华泰国政府代表经济学家凯恩斯则设想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国际货币联盟,由它取代各国中央银行的作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收取利息,发行国际通用货币。这个计划与英国人提出的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美国政论家约翰?内伦尖锐指出:凯恩斯是一个极力鼓吹以经济帝国主义取代政治帝国主义,以金融资本垒筑帝王宝座的投机者。

    美国人作为东道主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其他各国代表们也不得不给面子,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助理怀特伺机提出了他的计划,英国和华泰国当然不同意,这三方说话是最有话语权的,会议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在二战爆发以前,英国的英镑虽然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信誉度,但英镑也不是国际结算货币,战争开始之前没有哪一种货币是国际结算货币,国际金融秩序非常混乱,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买东西都必须支付对方的货币,各国都必须储备很多国家的货币,这对国际贸易非常不方便。

    现在战争结束了,各国都意识到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国际贸易交流,这样可以迅速恢复经济,但是这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该如何建立呢?现在华英美三国都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