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江山美色 >

第80部分

三国之江山美色-第80部分

小说: 三国之江山美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版阅读!

第132章 大结局() 
袁熙一时拿不定主意,不过高谨将甑氏送回来,足见高谨的诚意,他沉吟许久,委实难决。

    不管是勾结辽东、匈奴、乌丸,其实对他都没有好处,可是投靠高谨,又让他下不定决心,毕竟他明白,高谨是敌人,至少是袁氏的敌人,若是自己投靠,是否会对不起列祖列宗和那两个红了眼的兄弟。

    简雍微微捋须,含笑道:“二公子还需犹豫吗?东武侯若占了河北,则大局已定,二公子亦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袁氏四世三公,何不如五世四公呢?”

    这已经有了利诱的意味了,反正河北早晚不再属于袁氏,何必还要逞强,引狼入室可以,可是他们能给你多少东西?不管是鲜卑五万还是匈奴人,一旦入主河北,你就是千古罪人,异族就是异族,莫非还会信任你一个汉人,到时做了马前卒,最后说不定两手空空,至于辽东公孙家倒是可以考虑,只不过公孙康亦不是什么雄姿之主,拿下了河北,亦只能算是一强,能给你什么?可是高谨拿下了河北就完全不一样,天下两分而占其一,占住了天下河北、徐州、青州之后,立鼎天下也是迟早的事,到时候加官进爵,给你一个三公的职位,这袁氏岂不是又起来了?

    事实上,高谨为了将袁熙拉过来也是下足了本钱,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曹军已作出了渡河的准备,异族亦蠢蠢欲动,辽东的公孙康想必也急于分一杯羹,谁能拉住袁熙则胜算就增加了三成以上,一旦如此,并州的二袁恐怕也只有投降的份,再不可能抗衡。

    拿出一个彩头出来,对于高谨来说并不算什么,到了这个份上,已经是激流勇进,不进则退了。

    袁熙抿了抿嘴,苦笑一声:“五世四公我是不敢指望,只望东武侯莫要加罪才好。”未来的事很难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拿下了河北的高谨将会更加强大,一跃成为天下第一诸侯,投靠高谨,也是袁熙最明智的选择,只不过感情上他很难接受而已。

    简雍正色道:“东武侯乃是信义之人,岂能失信。更何况袁氏乃是四世三公,天下门生故吏甚多,东武侯岂会不知?”

    袁熙叹了口气:“若降,只愿东武侯能免死!”他闭上眼睛,终于还是想通了,他和袁尚、袁谭不同,至少他还懂得大局,懂得方寸,到了现在这个地步,除了愿赌服输,又能如何?

    简雍大喜:“二公子明断,如此,河北再不用动刀兵了。”

    袁熙亦是谨慎之人,生怕高谨并不会原谅自己,亲自与简雍前去邺城负荆请罪,高谨连忙将他迎入,仍令其为幽州刺史,还镇幽州,又率军做好西征准备,令袁尚、袁谭投降。

    袁尚、袁谭得知袁熙向高谨投降,顿时大怒,两家罢兵,在晋阳城相聚,意图联军驱逐高谨,他们争了个你死我活,不成想竟便宜了高谨,此时这一对活宝兄弟也明白再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处,一致对外,反倒还有活路。

    二人商议已定,袁谭提议请曹军北上,引为外援,以击翼州,于是二人分兵抗拒高谨军,恰在这时,张燕骤然起事,攻破袁尚,斩袁尚人头,献于高谨,袁谭顿时大惊,心知大势已去,正要退军龟缩晋阳自守,张燕、高谨二路大军同时杀到,鏖战了整整一日,袁谭军败,袁谭收拢残兵,欲去河内,以投曹操,冷不防被部下杀死,前去高谨军中报功去了。

    至此之后,河北完全进入高谨掌握,除高谨大军十五万,更有河北降卒二十余万,高谨自接纳了袁熙,袁绍宿将纷纷投降,前来投效,高谨只命他们各归原职,并不惊扰。

    曹操此时已回了许都,闻知河北军情,顿时大恐,向众将苦笑道:“得天下者,必是高谨也。”话虽如此,曹操更是打起了精神,亲自率军驻扎官渡,以防高谨。

    而此时,匈奴、乌丸尽皆来犯,合兵一处,竟有三万余人,高谨命幽州刺史袁熙迎敌,又令张颌、高览二人率军相援,陈琳私下进言道:“袁熙乃是袁氏公子,坐拥幽州,人心浮望,且高览、张颌二人俱都是袁绍旧将,若聚在幽州,恐实属不智,主公不可不防。”

    高谨一笑而过,并不多言,其实派高览、张颌救援幽州,本就是他仔细斟酌之后的结果,虽然河北初定,为了维系河北统治,高谨也尽量笼络袁氏旧将,可是毕竟大家心里还有一层疙瘩,趁着这个机会,高谨令张颌、高览两个旧将带兵去幽州,便是向大家表明他对这些旧将完全信任,并没有厚此薄彼,令他们安心。

    更何况袁熙在幽州,虽然兵多,但是粮草却是不继,张颌、高览二人又是聪明人,心知袁氏已经覆亡,就算再抬出一个袁熙,也是垂死挣扎,哪里还会愿意与袁熙一起作乱,有了这两个因素,高谨并没有任何顾忌。

    几个月之后,捷报传来,乌丸军攻代郡,张颌在城外设伏,袭击乌丸军侧翼,城中军马趁势而出,杀败乌丸军,斩首四千级,随后,高览与张颌合兵一处,在袁熙的配合之下,又在上谷击败入关的乌丸一部,乌丸军见势不妙,遁逃而出,而匈奴军此时亦勒马不前,再不敢深入,正犹豫不决,又被袁熙率军围住,整整十万军马,在渔阳、右北平一带布下了口袋,死死的困住匈奴军,匈奴单于呼厨泉率军突围,大败,斩首六千级,不得已之下,只好称臣愿降。

    高谨接到战报,立即下令奖掖三军,又率人前去辽东,令公孙康投降,公孙康断然拒绝,斩了高谨使者,高谨大怒,亲率两万骑军出征辽东,辽东乃是苦寒之地,更何况从右北平到辽西郡一路上荒无人烟,连绵数百里的无人地带,一番跋涉之后,军队已是人困马乏,这时公孙康率军来攻,高谨率人迎敌,关羽请战道:“主公少待,某去斩公孙康人头。”遂带一队军马,冲杀至公孙康阵中,宛如无人之境,高谨军士气大盛,人人争先,竟反败为胜,一举击垮公孙康。

    公孙康无奈之下,只好投降。

    此时高谨平荡北方各大诸侯,在河北总算立足了脚跟,一年之后,孙策病逝,曹操抓住这个机会,南伐孙策,妄图与高谨鼎足而立,高谨趁机攻袁术,袁术顿时土崩瓦解,曹操攻南郡、江夏,孙权率军在江夏郡抵抗,又联络刘璋,刘璋虽与孙家联盟,却没有胆量出兵,只令人把守各处关隘,隔岸观火。

    此时高谨亦南下进击,趁着孙策、周瑜在江夏抵御曹操的功夫,南下江东,一举夺下江东老巢,继而攻许昌,令曹操不得不回师面对高谨。

    整个天下,高谨已占了五分之三,带甲百万,高谨令人劝降曹操,曹操游移不定,对郭嘉、荀彧道:“我们能打败高谨吗?”

    众人默然,二人虽然胸有百万兵,可是亦明白,曹操错过了最佳的时机,凭借无险可守的关东、关中以及荆州一部,哪里还能与高谨争雄,纵然能够保住一时,但是绝对的实力面前,恐怕亦无可奈何。

    更何况,高谨不是袁绍,若是袁绍,倒是有一决雌雄的希望,郭嘉和荀彧实在太明白袁绍的为人,知道他的弱点,可是面对高谨,却完全不一样,此人过于神秘,既没有世家的傲慢亦没有小富即安的气息,令人难以猜测。

    曹操苦笑:“吾欲与高谨一战。”他打定了主意,随即调兵遣将,试图与高谨一战,曹操也是没有办法,以他的性格是不可能拱手称降的,与其如此,倒不如倾力一战,若是战败,再考虑其他。

    在兖州平原上,二十万曹军与四十万高谨军摆开了阵势,一个个营盘将整个州境填满,官道上,到处都是行进的曹军或是高谨军,大战一触即发,随即在山阳展开大战,一支支军马被投入战场,无数人哀鸣咆哮。

    曹操心神不宁的坐在帐中,心里忐忑不安,大多数时候,他的表现都是镇定自若,可是今日,他却发现自己的情绪很难控制,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事实上,从开战之初,高谨就没有给他任何的空子,这已经令曹操感到绝望了,而现在双方触发大战,敌众我寡,胜算渺茫。

    郭嘉、荀彧二人坐在两侧,心神不属,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若是高谨赢了,那么接下来该如何,他们所为之奋斗,为之努力的目标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谁能接受?

    一直到了傍晚,夏侯敦带伤回到大营,悲愤的向曹操道:“主公,我军右翼为宪兵营所破,全线溃败!”

    “哦。”这个时候,曹操倒是表现出了出奇的镇定,仿佛完全在预料之中一般,他木然的点点头,重重的叹了口气:“早知如此,悔不当初。”曹操口中的悔不当初,自然是当年应当极力消灭高谨,只不过现在再说这个已经没有了意义。

    曹操随即大笑道:“徐子将曾言:君清平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此看来,清平之世即将来了,不知吾尚可做能臣吗?”

    这时,有人来报,说是高谨特使到,来人乃是简雍,简雍滑稽的向曹操行了个礼,道:“曹公还不降吗?翁婿之争,既已有了分晓,何必要鱼死网破。”

    曹操大笑,简雍一句话,已令曹操的心放了下来,既然提到了翁婿,那么就意味着高谨仍念这最后一丝利益婚姻的纽带,曹操起身道:“下令撤军吧,迎东武侯入许昌。”

    许昌城内,高谨与曹操相对而坐,远远的,还有曹节抱着襁褓中的幼子投来微微笑意,曹操道:“大丞相打算何时镇平孙权残部以及刘璋?”

    高谨微微一笑:“孙权已是丧家之犬不足为虑,至于刘璋,我已派人去了汉中,命张鲁投降,只要张鲁愿降,刘璋亦早晚臣服。”

    曹操颌首点头,不再言语,不管如何,这个结局比他想象中要好的多,高谨有两个夫人,吕夫人只生了一女,而曹夫人却有两个儿子,曹操不能做大丞相,却可以做个国舅,此时高谨已是大丞相,禅位之事已摆上了日程,只是

    曹操眼眸中散发出一丝狡猾的笑意,拱手道:“大丞相,吾年事已高,恐不堪公务,愿辞官退隐,望大丞相应允。”

    曹操无疑是聪明的,他有两个儿子,都是曹节所生,将来的曹操早晚是个外戚,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若是曹家权势太大,高谨早晚要对曹家动手,而现在曹操能够主动站出,亦表示了他的头脑十分清明,他微微一笑:“如此也好。”

    当曹操离开时,高谨亦是发出一丝微笑,随即对曹节道:“若我当了皇帝,你的父亲可以做郡王。”

    宫廷政变的那一天,天空下着瓢泼大雨,宪兵营穿着明亮的盔甲出现在宫门,宫门的守卫立即退散,高谨骑着高头大马,在无数人的佣簇下进入宫墙,这座宫殿见证了太多阴谋狡诈和闹剧,而此时,高谨亦撕下了本来的面目。

    姓刘的凭什么称帝?正如他们先祖刘邦、刘秀一样,现在的高谨只是追寻着高祖皇帝的步伐迈进而已,他湿漉漉的抵达了献帝的寝宫,献帝早已知道了消息,瑟瑟作抖的出现在雨中,二人四目相对,献帝脸色青白的木讷站着,不知该如何是好。

    高谨走近他,脸上仍然带着熙和的笑容,他已经不再需要用厉色去维护自己的威严了,而现在,他的表情更多的是在笑,每一个笑容都有无数个隐喻,让手底下的臣子们去猜测,去揣摩他的意图,而此时,他的笑容却没有一点别的意味,只是善意的笑。

    “皇上,这宫殿你还住得惯吗?”高谨淡然的问。

    献帝此时亦明白了高谨的意图,微微摇头:“住不惯。”

    “这就好!”高谨的笑容中竟充满了同情:“每个人都该选择自己的住所,如果选错,对陛下,对我都有损害,我已经在颍川准备了一个住所,请陛下前去,可以吗?”

    他的语气恬然,温和的望着汉献帝,在他看来,献帝确实是个可怜人,既然如此,何必要去吓唬他呢,倒不如尽快将他打发走,痛痛快快的完成这一道程序,大家彼此再无交集,高谨取而代之,而献帝去做他的安乐公。

    至于献帝,高谨是不打算杀的,虽然田丰等人曾暗地里劝谏过,高谨也明白献帝仍有一些影响,可是他明白,这大汉王朝再也不会回来了,前朝的遗老遗少们除了伤感之外,并不会为了这个王朝去做什么。

    献帝望着高谨,仿佛是在寻找高谨的真实意图,他到底想怎么样?为什么如此和颜悦色?他会不会杀自己?他只是想要朕的江山吗?想到这里,献帝露出一丝苦涩,他如果只是要江山,那么就拿去好了,这江山本就不是我的,从我登基的那一天起,这江山其实已经换了很多个主人,而他除了是一个傀儡,更像是一个为这些奸雄们看守宫城的家奴,现在,他早就不愿意再做这个家奴了,他曾经也是野心勃勃,也想光复基业,可是现在,这颗心早已冷了,大势已去,还是放手吧。

    献帝点点头,既带着苦涩,又仿佛卸下了浑身的重担。

    禅让礼举行的那天,高谨宣布国号为‘齐’,大赦天下,分封百官,而献帝则被任命为颍川公,他带着一百多名家仆,和他的妻儿们登上了马车,在一队军士的扈从下徐徐而去,再也不会回来。

    随后,张鲁上来降表,之后是刘璋,最后则是孙权,高谨坐在宫殿的銮椅上,抚摸着金雕玉彻的一切,这些东西,自在寿春的时候他就垂涎已久,梦寐已求,可是现在,当这一切变成真实的时候,他却突然感觉到难言的空虚,为什么?高谨不知道,明明他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很久,更为之奋斗了很久很久,可是到了现在,再也找不到那种朝思暮想的感觉了。

    自己将来追求的是什么呢?高谨生出一丝孤独感,他高高在上,俯瞰着阶下的田丰、陈群,看着荀彧、简雍等人,这种孤独感更加强烈,这些人中,有的人与他很亲近,经常与他促膝长谈,有的生性谐趣,不修边幅,可是在现在,每个人都成了木偶,一脸庄肃,在自己的面前,作出畏惧之色。

    这就是自己想要的?高谨扪心自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