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隋风飞扬 >

第80部分

隋风飞扬-第80部分

小说: 隋风飞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麻叔谋还气哼哼地对张衡说道:“长史,末将早就提醒过您了,对夏侯福这种人,千万不可心慈手软,如果这小子胆敢违命不从,末将愿领一支人马过江到建康捉他来见!”

    张衡皱着眉头冲麻叔谋摆了摆手,说道:“事情不会如你说的这般简单,夏侯福若未经人指使、允准,决不敢拿鹰窠开刀试法的,况且唐介休突然从广陵张家掠取三百万贯巨资,抽身撤资几乎是与夏侯福派人摧毁江宁县牢接踵而至,前后相差不过几天发生的事,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对方接连异动背后怀有的真实目的了。”

    “这还用想嘛,一定是东宫那边见晋王率军大破突厥,唯恐储君之位不保,有意在晋王主政的江南惹事造乱,掠取大笔现钱用以邀买朝臣之心,保住东宫储君之位嘛。”麻叔谋对张衡的举棋不定颇为不满,抬高了调门叫道。

    “麻参军的意思是说,当今圣上又动了立储废储的心思,东宫发觉势头不妙,才铤而走险,指使夏侯福、唐介休在江南惹事生非的?”张衡不愠不怒,两眼紧盯着麻叔谋问道。

    “我,我可没有揣摩圣意的意思。”麻叔谋头脑也不笨,当即摇头否认道,“方才只是就事论事而已。依朝廷令式,广陵总管府既由晋王担任总管,那么包括建康总管府在内,都应当受广陵总管府节制的,以长史的名义传唤一个小小的建康总管府司马过江来问话,也是长史份内该管的事嘛,怎么又和立储废储掺合到了一起?”

    “所以呀,连麻参军都认为夏侯福、唐介休等人近来在建康的种种举动难以和长安的朝局直接牵扯上关系,更遑论朝中群臣了。”张衡拍手说道,“依我之见,不如就让夏侯福、唐介休这么闹腾着,咱们只专心做好殿下交给咱们的事,待今夏江南大稔,筹备好晋王统军征讨辽东所需的粮秣,及时运往幽并,待晋王从辽东之际,任凭夏侯福、唐介休之流如何闹腾,料想也改变不了朝中大局了吧。”

    阴行功却不无担心地提醒张衡道:“唐介休既已从张家退伙,那长史先前吩咐阴某之事,是否还需继续下去呢?”

    “当然。”张衡闪了麻叔谋一眼,不假思索地答道,“东宫未出一文就从张伯和手里掠取了多达三百万贯,眼下正是咱们入伙张家的绝好时机,不须迟疑,尽管放手去办吧。”

    他想了想,又补充交待阴行功道:“切记,只可用经商的手段入伙张家,决不得动用官府的力理介入其中,更不能打着晋王府的名号入伙张家。”

第178章 张衡遭到了弹劾() 
张衡关于专心办好自己的差使,对建康那边的种种异动暂不采取应对措施,静观其变的想法客观来说,并不算错,反倒是身为晋王杨广身边的头号谋士,张衡在对朝局走向一目了然的情况下做出的明智选择。

    可是,他却意想不到的是,对方此次采取了迂回的战术,并没有直接攻击晋王杨广,而是把矛头先指向了他本人。

    大约在唐介休从张伯和手里掠取三百万贯现钱之后的十天之后,受太子杨勇指使,吏部侍郎萧子宝给隋高祖杨坚上了一道奏章,弹劾淮南道行台右仆射,广陵总管府长史张衡在受托暂掌江南政务期间,犯过三项重大错失,请求朝廷立即将张衡锁拿回京,交有司勘讯治罪。

    萧子宝在这道弹劾奏章中给张衡罗列出的三项罪名分别是:

    第一条罪名,平叛不力。萧子宝以建康总管府司马夏侯福近日派人摧毁了雁巢设在建康的秘密窝点江宁县牢为例,弹劾暂代杨广主政江南的张衡对雁巢残部采取了姑息纵容的态度,以至于雁巢能在南陈帝都建康长期设有秘密窝点,网罗党羽,随时准备复辟南陈统治;

    第二条罪名,意图吞并张氏家产,占为已有。萧子宝举出了发生于平陵的白草山之争一案,向杨坚进言道,据查,张衡唆使已罢职之前飞狐驿长阴某人前往平陵,在明知张伯和早在十年前已从平陵顾氏手中购得白草山的情况下仍与顾氏后人签订了独家买断白草山上所产白草的书契,意图借此吞并张氏家产,据为已有,张衡此举犯了贪墨之罪,理应重处。

    第三条罪名,抚绥江南不力,致使岭南叛乱迭起。关于这一条罪名,萧子宝举了刚刚发生的交州俚帅李佛子率军叛乱的事例,指控张衡没有很好地执行朝廷抚绥江南,尤其是安抚岭南诸俚的大政方针,以至于激起了民变,罪不可赦。

    对萧子宝其人,尽管举朝皆知他是太子杨勇的亲信,但因此人与同为杨勇亲信的唐令则又有不同,并没有担任东宫的任何职务,也就是说,他是朝臣,而非东宫的宫僚,并且,吏部职掌纠核天下百官,萧子宝上章弹劾身为地方大员的张衡也属于他职份内的差使,在不了解其中隐情的外人眼中,本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绝不会把这道奏章同太子与晋王之争联系到一处的。

    先由夏侯福在杨广主政的江南搞出事端,再由萧子宝上章弹劾杨广身边的头号僚属张衡,这就是唐令则给太子杨勇献上的一条计策,其目的无非是要借打击晋王杨广达到保全东宫储位的目的。

    说起唐令则为何要向杨勇献计打击晋王杨广,就不能不啰嗦两句,顺便提一下这场夺宗之争的起因由来了。

    早在五年前,也就是开皇十三年那年,由皇后独孤伽罗亲自选定的太子妃元氏(北魏皇室之女)突然暴亡,因独孤后向知长子杨勇偏宠爱妾云氏,元氏长期受到杨勇冷落,便疑心是云氏窜掇杨勇使毒毒死了元氏,一怒之下向隋高祖杨坚进言,要废除长子杨勇,改立二皇子晋王杨广为东宫太子,并颁下诏书急召杨广回京接受册封。

    后因对杨勇毒杀太子妃元氏查无实据,且以尚书左仆射高颖为首的一干朝中重臣极力反对,杨坚和独孤伽罗只得暂时打消了另立新储的念头,但也因此使得太子杨勇对二弟杨广产生了极强的戒心。

    后来,杨勇借助猫鬼一案逼走了杨广在朝中的内援尚书右仆射杨素,并且一反以往温和、无为的做派,力主征讨辽东,降服桀骜不逊的高句丽,却没想到由他举荐担任东征主帅的汉王杨谅却兵败辽东,到头来还是晋王杨广临危受命,率军北伐,大破突厥,稳定了北境局势。

    这样一来,加之朝中宇文述、裴蕴等人的暗中活动,关于皇帝将另立新储的传言又开始流传起来了。

    杨勇自认文治武功远逊于二弟杨广,且因元妃暴亡一事又曾见疑于母后,所以为了避免开皇十三年的事情再次发生,急忙找来唐令则询问保全之策。

    唐令则经过审时度势,认为如直接弹劾晋王杨广极易招致皇帝皇后对杨勇的猜疑,倒不如采取迂回战术,在杨广长期主政的江南做做文章,便有了之后发生的种种事情。

    隋高祖杨坚在大兴宫麟德殿内披阅到萧子宝弹劾张衡的这道奏章时,恰赶上他的小儿子,汉王杨谅从并州用六百里加急呈送回的一道奏章也到了。

    杨坚紧锁双眉,放下萧子宝的奏章,命随侍在旁的内史舍人虞世基口诵杨谅发来的这道奏章。

    虞世基原是南陈的旧臣,因其才华出众,且颇具孝行,受到隋高祖杨坚的青睐和喜爱,以一介布衣擢拔充任了内史合人一职,品秩虽不高,却因常伴皇帝左右,被朝中群臣视为后起之秀,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侍臣。

    虞世基展开奏章,操着一口新近学到的,尚不甚流利的关中口音向皇帝朗读起了汉王的这道奏章。

    巧的是,汉王杨谅在奏章中弹劾的竟是他的二哥,晋王杨广本人。

    杨谅指告杨广身为太尉,却不遵军中规矩,在受命率军大破突厥后,迟迟不交还所率领的河北兵马,仍无故滞留关外,建议杨坚下诏,责令其立即归还所率兵马,解甲还朝。

    微闭双目,听虞世基郎读罢小儿子写来的这道奏章,杨坚仍没有睁开双眼,伸手拎起几案上放着的萧子宝那道弹劾张衡的奏章,淡淡地向虞世基问道:“茂世,对这两道奏章,你怎么看?”

    虞世基虽然入朝任官时间不长,却也对太子与晋王不和一事颇知些端的,他知道杨坚不喜近臣含糊敷衍自己,略一思忖,便拱手答道:“陛下,微臣还记得,晋王在大破突厥后上呈给陛下的报捷奏章中曾建言,要趁大胜突厥之余威,一鼓作气,拿下辽东,彻底恢复汉时疆域,他未向汉王交还所率兵马,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第179章 两种理念之争() 
杨坚撩起眼皮,瞟了虞世基一眼,问道:“那么,晋王所请之事,你以为可行否?”

    “请陛下见谅,微臣不敢妄议国是。”虞世基躬身答道。

    “好吧,代朕传太子和独孤公入宫来吧。”杨坚倒也没有勉强虞世基,闭上眼吩咐道。

    独孤公即是朝中首相,时任尚书左仆射,爵封齐国公的高颖,因高颖自父辈起就追随皇后独孤伽罗的父亲独孤信,所以被杨坚亲切地称呼为独孤。

    虞世基遵命出殿传唤太子杨勇和首相高颖入宫晋见去了,杨坚伸手拿起小儿子呈送来的奏章,把它和萧子宝弹劾张衡的奏章并列放在一起,看着看着,嘴角竟挂上了一丝笑容。

    稍顷,杨勇、高颖两人奉诏来到了麟德殿,杨坚命二人看罢两道奏章,先问太子杨勇道:“见地伐,说说你对阿纵不归还兵马,意欲统军再伐辽东的看法吧。”

    杨勇此时年届不惑,因保养得好,看上去只有三十出头的样子,拱手答道:“父皇明鉴,虽说如今国力昌盛,朝野皆称为开皇盛世,但去岁东征不力,徒耗了大量财力兵力,今年尽管阿纵率军大破突厥,稳定了北境局势,可据儿臣所知,关东、中原一带今春少雨干旱,夏秋歉收恐已成定局。如此年景,似不宜再大动干戈,远往辽东。况且,承父皇方才垂问,萧子宝弹劾广陵总管府长史张衡的这道奏章虽然尚待查核印证,但据此奏章可推知,江南局势目下也不甚安稳,儿臣的意见是应下旨催促阿纵尽快交还兵马,南下稳定江南局势,方为上策。”

    “独孤,朕记得江南自开皇十四年起,就鲜有大的叛乱了吧。”杨坚微微点了点头,对杨勇的建言未置可否,转向首相高颖问道。

    “陛下圣明,自开皇十年晋王奉旨抚绥江南以来,相继在江南兴佛教、重衣冠,推行均田制,江南民心日渐归化我大隋,如今江南已有富甲天下之称,的确如陛下所说,近几年江南,包括岭南在内,已很少发生大的叛乱了。”高颖大约五十多岁的年纪,身形短小,面容清癯,说话的声音却十分洪亮,拱手答道。

    “太子的话你也听到了。不知独孤对晋王上章请求再征辽东一事持何见解呀?”杨坚似乎对高颖称赞晋王杨广的话不甚介意,径直征询他的意见道。

    “江南虽然近年来局势基本稳定,可陛下莫忘了,北境的突厥,西疆的吐谷浑仍时常侵扰我边境,西北战事从不曾真正平息过。”高颖话锋一转,说道,“臣辅佐陛下多年,深知陛下素有以秦皇汉武为楷模,一统天下、拓展华夏疆域之宏图大志,但提请陛下留意,秦二代而亡,汉武帝为征讨匈奴,几乎耗尽了其祖父几辈积攒下的国力,以致于险些导致刘氏江山落入旁人之手,这些前世的教训都表明,过份虚费国力,穷兵黩武是行不通的。尔今虽有开皇盛世之说,但据臣所知,仅仅去岁汉王奉诏征伐辽东一役,就耗尽了河北十几座官仓近五六年积屯下的粮晌,试问,如陛下采纳晋王之言,再征辽东,这数十万大军所需粮晌,将从何处筹集?”

    “唉,独孤所说不差呀。有道是战端一开,举国不宁啊。”杨坚笑着点头附和高颖道,“朕不愿做汉武帝,唯愿做汉高祖,能够开创下我大隋数百年的江山基业,于愿已足矣。将来在我大隋的版图里补上辽东这一块,就留待后人去完成吧。”说着,目视太子杨勇。

    杨勇急忙躬身答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唯愿做汉文帝,汉景帝,决不做汉武帝。”

    杨坚微微皱了皱眉,指着案头萧子宝的奏章问高颖道:“依独孤之见,这桩公案该如何处置啊?”

    高颖紧绷着脸盯了太子杨勇一眼,答道:“臣遵旨,方才已浏览过吏部萧侍郎弹劾张建平的这道奏章,以为其中尚有诸多语焉不详,有待查证之处,因此,并不主张立即下旨锁拿张衡回京勘问,建议陛下采纳太子之言,传召晋王从速返回广陵,主持江南军政庶务,并一一查证萧侍郎此道奏章弹劾之事。”

    “张衡原是阿纵府中长史,由阿纵主持查证他有无错失,是否有欠公允哪?”杨坚也盯着太子杨勇问道。

    杨勇却一声不吭,装做没听见杨坚的问话。

    杨坚对长子的表现大为不满,强压心头的怒火问高颖道:“现任建康总管是不是达奚长儒啊?朕深知此人为人坦荡,做事公道,欲将查证张衡是否犯有萧子宝所指种种错失的差使交由他来办,不知独孤以为妥否?”

    高颖见太子仍不说话,遂拱手冲杨坚说道:“达奚长儒虽可担此重任,但臣虑及他毕竟是行伍出身,于查案问案未必擅长,欲向陛下举荐一人,做他的副手,协助达奚长儒尽快查证此事。”

    “哦,但不知此人是谁?”

    “陛下还记得开皇初年您一手树立的那位百官楷模房彦谦吗?臣欲向陛下举荐的正是此人。”高颖正色答道。

    “独孤说的是那位蔚县县令?他现在官居何职?”杨坚似乎想起了房彦谦这个人,连连点头问高颖道。

    “房某现已升任山东青州别驾。臣还听说,此人的儿子房乔现正署理平陵县令,就是由他主审的平陵白草山之争一案。萧侍郎在奏章中举出白草山的例子来弹劾张衡欲并吞广陵首富张伯和的家产据为已有,今若陛下任用房彦谦来协助达奚长儒查证此事,应该会比任用旁人更易于查出实情来吧。”高颖似乎对房氏父子关注已久,向杨坚侃侃解说道。

    “太子对朕欲委员查证张衡失职贪墨一案,还有什么要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