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

第186部分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第186部分

小说: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一能打的军队,并没有在这个公告上,所谓兵者诈也,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岑老怪用兵,就是这么气死人。

    现在唯一能打的,就是陆荣廷的军队,此部之所以没有被公布,是因为他们已经沿着桂全大道直奔全县,出黄河沿湘江北上了。

    桂军进入湖南,汤芗铭惨了。

    这时候的汤芗铭,正手忙脚乱,躲藏在屋子里,指挥士兵向外边射击。外边是郭人漳,他带了两队黑衣矿警,冲入长沙城抢地盘来了。说起这郭人漳的水平,公正的评价是他比革命领袖黄兴高出许多,但到底高出多少,这仍然是个悬疑。此番若非他带的矿警不顺手,说到底只是维持治安的老警察,不是正规部队,否则结果难料。但就是这样,也够让汤芗铭喝一壶的了。

    双方正僵持不下,前面突然出现了一个穿趿拉板儿,头上缠一白布条,高举着白旗的怪人:不要打啦,不要再打啦的干活,我的调停的干活。

    郭人漳停了火,问:你是哪头蒜?哪个要你多事来调停?

    那人道:我的松山三郎的干活,日本领事的干活,实在看不下去你们这样瞎胡闹,才出来说句话的干活。

    郭人漳:你有何话可说?

    松山三郎道:郭人漳,你缺心眼的干活,这个湖南已经沦为了兵火之地,陆荣廷来了的干活,北洋军也要大举杀来的干活,你就算是抢了汤芗铭的位子,你也坐不稳的干活。

    郭人漳吓了一大跳:不得了了,陆荣廷来了,这厮可不好惹,我还是回去挖煤的干活。

    郭人漳吹哨,召集矿警集合,回煤矿继续挖煤。

    然后松山三郎问汤芗铭:陆荣廷来了,你打算怎么办的干活?

    汤芗铭冷笑:松山三郎,你少来吓唬我,不过一介陆荣廷耳。信不信我只需一声令下,就让他陆荣廷欲哭无泪?

    松山三郎大惊:你真的有办法?快说出来我听听。

    汤芗铭:传我的命令,家家户户自制小旗,上书八个大字:反对帝制,湖南独立!然后所有的群众都出门来游行,喊口号搞集会,欢迎陆荣廷的桂军路过湖南。松山三郎,你看我这一招如何?

    松山三郎目瞪口呆:汤芗铭,有你的,你还是人吗?莫非变色龙投胎转世?

    10世道硬是不公平

    兵临城下,汤芗铭抢先下手,宣布湖南独立,逃过了一场兵劫,得意地坐在屋子里,咯咯直乐。

    却不知陆荣廷也兴奋得满地打滚,此番出兵,他可是提着脑袋以一己之力独挑北洋,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想是不敢想,可他最终还是做出来了,虽然他找来岑春煊和梁启超这两个人保驾,可他比不了岑梁二人啊。单以上次二次革命而论,参与行动的人,被抓的抓,被杀的杀,可大元帅岑春煊却什么事也没有,袁世凯硬是不敢碰他一根手指头。

    这一次如果失败,岑春煊和梁启超,肯定还是个没事。就算是有事,替他们俩说情的人,也有很多。

    可他陆荣廷呢?一旦出了事,陆荣廷就得搭上自己的脑袋。这世道,就是这样的不公平。

    可不承想,起兵之后,事情竟然是如此容易,那汤芗铭还在长沙城中,为陆荣廷设立行辕,建了彩楼,让陆荣廷充满了幸福感。

    幸福归幸福,但陆荣廷越发警觉,他故意命两支军队进入长沙,自己却偏偏不进去,看汤芗铭还有什么咒念?

    汤芗铭又能有什么办法?只好乘夜色偷偷溜出城来,逃走了。

    逃走的路上,汤芗铭忽然发现前方也有人在狂奔,逃得居然比他还要快。他追上去定睛一看,竟是浙江将军朱瑞。

    当时汤芗铭极是诧异,问:朱瑞,你为何要星夜奔逃啊?

    朱瑞喘息着道:惨了,不逃不行啊。也不知是哪个坏心眼的家伙,天天在浙江造谣,非说我要诱杀第二旅旅长童保暄。你说我闲着没事杀他干什么啊?还诱杀,说得有鼻子有眼,让我解释都没法子解释。

    汤芗铭道:呵,我还以为我最惨,原来天底下还有比我更惨的。

    朱瑞道:是啊是啊,你肯定惨不过我,我没办法跟童保暄解释,童保暄那厮也不想听我解释,他不由分说,集合起军队,突然来攻打我,我只好掉头狂奔。跟你说我这个浙江将军可真是闹心,我被我的部下追杀过不知多少次了,居然还活到现在,连我都有点儿佩服自己。

    汤芗铭沉思道:哎,我说朱瑞,你说我们好端端的,你在浙江我在湖南,都呼风唤雨威风八面,怎么突然之际风云变幻,是个喘气的就跑来找我们麻烦,我们俩到底招谁惹谁了?

    朱瑞道:这还用说吗?都怪袁世凯闲极无聊,非要称帝,结果惹出了天大的乱子。咱们俩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归根到底,都要怪他。

    汤芗铭道:嗯,我也是这么想的。这袁世凯把咱哥俩给坑惨了,我跟他没完。我现在就去南京,找冯国璋,跟老冯说说这事儿。

    朱瑞道:我跟你一起去,反正现在也是无家可归了。

    有分教:五路将军入金陵,洪宪王朝一扫平,呜呼哀哉是老袁,竹篮打水一场空。汤芗铭与朱瑞夜赴南京,联合五路将军,搞出来个五将军秘密通电,犹如一把利刃插入到袁世凯的心中,迫使他取消了帝制。

    但一步错,步步错,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是英雄末路,单单是取消帝制,犹不足以满足敌人的胃口。他需要付出更多,生命,以及一世英名。

第186章 大崩盘(1)() 
01皇后不敢当

    袁世凯的洪宪王朝,不是心血来潮,凭空捏造,是有其讲究的。

    早在王朝定鼎之初,讨论王朝名称时,就分成了三派:一曰太子派,二曰非太子派,三曰图谶派。

    太子派就是袁克定那一伙,这伙人开会讨论说: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年号中都有一个武字,比如说朱元璋创建大明,史称朱洪武,就有一个武字。所以此派人马拍板的王朝名称,叫定武。

    非太子派就是袁克文那一伙人,这伙人都是知名的学士文人,最善于挑毛病。他们反对袁克定的“定武”,因为这个称呼把袁克定的名字装进去了,明摆着是要接班,因此王朝不应该叫定武,而应该叫定文,将来让袁克文接班当皇帝才对。

    到底应该叫定武还是叫定文,太子派和非太子派打成了一团。这时候图谶派人士出来劝架。此派人士绝对专业,分析说:五百年者,有王者出。从朱元璋到现在,恰好是五百年,这个假不了,不信你自己推算。

    图谶派继续分析说:凡五百年来,成大事者,名字中少不得一个洪字。比如说朱元璋朱洪武,所以创建了大明。比如说洪承畴,所以定鼎了大清。比如说洪秀全,也沾光弄出来个太平天国。再比如说黎元洪,名字中赶巧有个洪字,结果黎元洪就阴差阳错地成了中国革命大领袖。

    可见,新王朝的名字中,别的字有没有没得关系,洪字万万不可少。

    又因为新王朝与历史上的皇朝不同,新王朝讲究的是行宪,连皇帝都要听宪法的,所以王朝的名字中,还必须得有个宪字。

    如此一来,王朝的名字已经别无选择,它必然是洪宪。

    于是袁世凯就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国首任洪宪皇帝。

    但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后,有几件事,让他愁得从早哭到晚,这里要说一说。

    头一桩事,就是袁世凯称帝后,原配夫人于老太太,就顺理成章地升格为皇后。于是袁世凯亲信孙宝琦的太太,便率一群老太太入宫,来参见皇后。但袁世凯与孙宝琦是儿女亲家,当孙太太领一帮老太太跪拜皇后时,于老太太急忙站起来,说:亲家太太,各位太太,皇后不敢当,不必行礼。

    宫中女官苦口婆心,教导于老太太,说她现在是皇后了,必须坐在椅子上,让大家冲她磕头。可于老太太说什么也受不了这个,说:做了皇后,连还个礼也不行了?这可不敢当,真是不敢当。

    那一年,北京最流行的话,就是“不敢当”三个字。

    孙文听了这事儿,深有感触,发表讲话说:

    吾人革命,对于国政当多行之事,理所固然。即如袁项城登基,其皇后受官眷朝贺,声声言不敢当。岂有皇帝、皇后受臣下跪拜而言不敢当者?足见袁家虽世代簪缨,身居帝位也是外行。愿吾革命党人与闻国政,不做外行之事,如洪宪皇后之为不敢当语也。

    看了孙文这个讲话,足以让我们恍然大悟。难怪袁世凯称帝,闹得天下纷乱——袁世凯是期望一个君宪,而大家反对的却是帝制。

    02理论总是正确的

    君宪与帝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先说君宪,君宪是指君主立宪制,如日本、英国。这是一个极尽聪明的政治智慧之体现,设计这个制度的人,知道人性是非常奇怪的,特点就是对人不对事,谁也不服谁,越是正确的越要给你添乱,不乱成一锅粥,这事儿就不算完。所以君宪的制定者巧妙地利用人性这个特点,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虚君,放在大家头上。而下面则是政客们你争我夺,一旦要失控,就把虚君拿出来维持秩序,防止时局彻底乱套。所以说君宪不君宪,并非问题的主要方面,问题的主要方面是社会的游戏规则,社会规则是否公开透明,是否公正合理,这才是一个社会能不能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性因素。

    再说帝制,帝制与君宪完全不同。帝制就是帝制,是皇帝一家权力独大的超级独裁体系。在这个制度中,皇帝本身就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别人是没得法子跟他玩的,怎么玩怎么吃亏,因为他可以随意改变游戏规则。说到底,帝制时代的社会游戏规则就一条:他赢你输。

    最后是皇帝,这个皇帝是最典型不过的中国式皇帝,是极权时代特有的经济学产物,也是帝制时代的最终结果。

    事实上,袁世凯一再力图向大家表明,他是要实行君主立宪的。这是他登基之日的三条许诺之一,另两条是废除跪拜制度,以及废除太监制度。他的一再声明,统统全都是白扯。

    为啥呢?

    不为啥,反正你老袁想世世代代舒舒服服,这美事甭想。

    说明白了就是,袁世凯相信自己是在搞君宪,所以他理直气壮。而大家反对的则是帝制,更加义愤填膺。

    也不是没有明白人,比如说梁启超,他最明白君宪和帝制的区别。可因为他在争夺美女花云仙时,在杨度手下吃了瘪,于是老梁一怒为红颜,假装不知道君宪和帝制的区别,率先布局起事,这就让袁世凯,更没个地方说理去。

    但话又说回来,搞不清楚君宪和帝制,这也不能怪别人。至少在袁世凯的宝贝儿子袁克定这里,他嘴上喊君宪,实际上要搞的却是帝制。

    史载,袁克定在家里乱来一气,要改掉以前的称呼,确定自己的太子地位。为此他专门把老妈于老太太请来,亲自讲解跪拜仪式,让于老太太领着全家,向袁世凯磕头。

    当时于老太太一听就火了,说:叫我带头给他磕头?想也甭想,这头我才不磕,我一辈子给他生儿育女,还要给他磕头,这还讲不讲道理了?他弄了那么多小老婆,又给谁磕头了?

    于老太太扬长而去,让袁克定好不悻悻然。

    所以呢,一定要空对空谈理论的话,大家就不应该反对袁世凯,因为人家搞的是君宪,不是帝制。但如果从现实出发,袁世凯是一定要反对的,因为他虽然搞的是君宪,但稍不留神就会滑行到帝制的旧轨道上去,等到了那时候你再说他不对,就已经来不及了。

    实际上,蔡锷起兵也是这个道理。蔡锷可没指望着云南枪声一响,袁世凯的洪宪王朝就崩盘。蔡锷希望的是,他要让袁世凯知道,他的帝制之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兵火既起,列强也会干涉,明确反对袁世凯称帝,这样就避免了中国再倒退回帝制时代的可能。

    这件事,蔡锷也曾经和黎元洪商量过。

    03大肥仔有大气节

    蔡锷在逃离北京之前,曾去拜访黎元洪,问:老黎啊,你对袁世凯称帝,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啊?

    黎元洪道:这还用问吗?我是坚决反对的。

    蔡锷道:可我没听到你吭一声啊。

    黎元洪道:我不吭声,那是没得法子啊。你看现在的报纸,如果你说反对帝制,人家根本不给你登,就算登出来,也是硬说你支持帝制,让你更加说不清楚。

    蔡锷道:这么说,我们就剩下最后一条——武力反对了?

    黎元洪道:武力反对,怕更是不成,你和我一样,都是关在人家笼子里的鸟,你飞都飞不出去啊。

    蔡锷道:这你放心,我现在已经有办法了,你等我离开北京40天,保证给你一个惊喜。

    蔡锷走了,黎元洪就憨憨地坐在东厂胡同的家里,等着好消息。

    好消息果然来了。袁世凯登基,第一道命令,就是册封黎肥仔为武义亲王。

    “武义亲王”这个封号,是有讲究的,暗含了武昌首义之意。袁世凯可能是这样考虑的,只要你肥仔不否认自己在武昌首义中的历史作用,这个封号你就没法子拒绝。

    1915年12月15日,北京城中,万人空巷,人民群众扶老携幼,拖儿带女,浩浩荡荡涌向了东厂胡同。南起东安市场,北至朝阳门大街,东至隆福寺,西至皇城根,密密麻麻是不计其数的人头在涌动。无数花白胡子的老人,泣不成声,语音哽咽道: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太平天子再登基。皇上啊,你可算是回来了,自打没了皇帝,我这心里啊,总是空落落的。

    一队文武官员,在国务卿陆徵祥的率领下,神色肃穆,艰难困苦地穿越人山人海,抵达黎元洪门前:恭喜亲王大人,贺喜亲王大人。

    门开了,肥仔黎元洪笑眯眯地出现在门口,往旁边一指:小陆,那边有个粪坑,里边的屎正热乎着,你快点儿一头扎进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