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

第45部分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第45部分

小说: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人被打得紧贴墙壁,一动也不敢动,只好大声的喊:快拿炸弹来,快拿炸弹来。

    喊过了一会儿后,见没有动静,四人便接着喊:快拿炸弹来,快拿炸弹来!

    想想这事也实在可气,秘密机关里就他们这几个人,现在几个人全在这里喊,那谁来拿炸弹?

    喊着喊着,屋顶上的刘梅卿也把炸弹扔光了,自己跳下来。这时候天色已昏,视线不清,观音山上的清兵开始吃饭,没有人再向他们射击了,于是诸人便一起来到了大石街。

    (13)一个人的起义

    五人回到大石街,看到党人宋玉琳还站在原来的地方,另一名党人但懋辛坐在石阶上,左手持刀,右手却是鲜血泉涌。莫纪彭惊问:老但是不是中弹了。

    但懋辛答:是老喻用刀砍的我。

    是喻培伦砍的?众人吃了一惊,再看喻培伦,却见他扭过头,只是不说话。

    同是革命志士,那么喻培伦何故要砍但懋辛呢?

    原来,起义之初,但懋辛和喻培伦双方意见不同,喻培伦因为被陈璧君骂过,心里积愤,已经决意舍生取义,所以坚持起义。而但懋辛却认为时机不成熟,主张延期起义,并把喻培伦已经装进筐里的炸弹推到了井里,那炸弹可是喻培伦几日不眠不休制造出来的,喻培伦如何忍受得了?遂怀疑但懋辛有二心,一怒拨刀,砍伤了但懋辛。

    砍了也就砍了,那方声洞还一枪打死了温敬雄呢。革命起事,急手忙脚,这种事在所难免。

    大家聚集在大石街秘密机关部,清点人数,居然有二十多人,于是众人公推喻培伦为领队,出发去往莲花街的陈炯明秘密机关,看能不能再多找些人手。

    大家到达了莲花街,找到了陈炯明的秘密机关,却发现机关中只有两名女士何少卿、胡佩元在值班,两名女士请大家坐下,喝工夫茶,聊天。

    然后莫纪彭出去找百姓家里借了一个灯笼,而喻培伦却不晓得从哪里弄出来一大筐炸弹,让两名志士抬着,大家听喻培伦号令,等待出发。

    喻培伦说:我们现在去燕塘,好不好?

    大家说好。

    于是喻培伦大声发令:先人板板,我们这一队向东门进发。

    众人一动不动,都看着喻培伦——听不懂他的四川话。

    莫纪彭把喻培伦的四川话翻译成广东话,众人这才齐声响应,大踏步的出了大石街口,进入了华宁里。

    华宁里有一个巡警小衙门,一个侦探正在门外闲逛,发现这一票人马来到,立即逃进了衙门里,稍后,一排子弹从衙门里射了出来。

    莫纪彭大怒,拨枪还击。

    小衙门里的射击却是越打越热闹,莫纪彭估莫着打了有半个小时左右,正准备招呼同志们,却惊讶的发现门外就自己一个人在攻打小衙门,喻培伦及一众同志却不晓得何时离去了。

    最糟糕的是,莫纪彭朝百姓借来的灯笼也不知何时丢掉了,黑暗中看不到路,他就一个摸着往前走,走着走着,突然前面有卫兵喝止,他提高声音一问,才知道自己误打误撞走到小北门来了。

    走错路了,而且只有他一个人。

    这时候莫纪彭想起一件事情来:据说巡警教练所的所长有心参加革命,可是莫纪彭并不认识巡警教练所所长,认识他的,只有一位姓陈的党人。

    于是莫纪彭就摸黑找到了姓陈的住的那家旅馆,问清楚了姓陈的在哪个房间之后,就用力拍着板壁喊叫他的名字。

    房间里,原本是悄寂无声,可是当莫纪彭敲响板壁的时候,里边却突然响起了清晰的鼾声。

    知道此人决无可能为了革命冒一点风险的,莫纪彭只好作罢。

    (14)侠骨余香魂犹在

    莫纪彭莫名其妙的与喻培伦失散,并最终脱险,而喻培伦,却在广州城中与清军展开了最惨烈的恶战。

    失去了莫纪彭这个向导,喻培伦带着花县的绿林道就在东门一带团团乱转,他们不留神误入巡防营,大打大炸了一番,又接着乱走,却突然遭遇400清兵,敌众我寡,党人急忙避入一家源盛米店,垒了米包做沙包,与清兵恶战起来。

    这400清军的带队,正是革命党的老冤家,斩杀了起义志士倪映典的吴宗禹,若非是此人,也不会死缠不休,狂攻不止。革命党报说他与喻培伦激战了一夜而后,又激战了一个上午,清兵被打死近百人,却仍然攻不下来。

    听说双方交战一昼夜,犹自攻不下来,于是两广总督张鸣歧亲自下令:

    烧街!

    大火沿街道窜将过来,革命党人再也无法坚守,只好突围。

    此役,多名来自于花县的绿林义士殉国。

    徐满凌被俘,而后遇害。

    徐熠成,徐培添,徐日培当场战死。

    徐容九负伤,逃回家中因伤重而死。

    徐茂振,徐茂均,徐茂燎及徐金炉四人突围而走,清兵穷追不舍,追到二牌楼华庆里,再次将四人重重围困,此四人之役,已是广州大起义的最后枪声。四人与清兵对恃了一天一夜,徐茂燎阵亡,徐茂振、徐茂均与徐金炉爬上屋顶,脱险而走。

    喻培伦究竟是怎样就义的,却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曹亚伯著武昌革命真史中说:喻培伦讯时,自认为王光明,王光明者,四川语无是公也。述其制炸弹之精及革命宗旨,对问官曰: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尤其杀不了。

第44章 落幕前夕的喧嚣(4)() 
第二种传说来自于莫纪彭的广州血战笔记,书中说:后闻诸花县某君云,喻队自失落后,左冲右突,不能越城墙出。天明后,吴宗禹率兵来攻,喻乃入元盛米店,聚米包为垒,恶战三时,全队几覆。喻到急时,以炸弹自焚——世所传高阳里元盛米店之剧战,即喻最终之奋斗处也。

    义士自滋远去,唯闻侠骨余香。

    (15)判决你的死刑

    黄兴回到香港,怒不可竭,他顾不得右手指伤,以左手拈笔,作广州起义报告书,报告起义的经过和经费开支细目。

    十路义军,临起事的时候却有九路按兵不动,唯独黄兴一路独浴于血火之中,可想而知黄兴心中是何等的悲愤。

    黄兴指责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坐视不动,尤其对陈炯明这个家伙最是切齿痛恨,指责说:

    竞存此人,不足以共大事,观其眸子,足知其阴险,须亟除之,免为后患。

    骂完这番话,黄兴伤指已经溃烂,徐宗汉急忙将他送入香港雅丽医院治疗。趁黄兴住院的工夫里,胡汉民急忙替自己的弟弟辩解几句:

    成则归功于已,败则诿过于人,庸非笑话!

    胡汉民此言一出,惹火了一个人。

    赵声!

    兴复会。

    此役,是同盟会,黄兴的华兴会及光复会共襄义举,可临到事头,十路军中,所有的同盟会义军都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没有参战,黄兴自己的华兴会打光,赵声的光复会更是惨烈,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仅福建籍的光复会志士就有23人,可以说,广州之役,光复会的精英已经彻底拼光,唯独同盟会毫发无伤,这让赵赵声如何受得了?

    赵声当着胡汉民的面嘶声大叫:

    胡毅生什么东西,我要杀了他!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愈发的扑朔迷离,胡汉民请愤怒的赵声吃酒,赵声吃过后回到住所,却突然吐血而死!

    毒杀——!

    发生了这要的事情,同盟会即便想不让别人这样想,也不可得。

    光复会陶成章断定,是胡汉民毒死了赵声。

    不仅是牺牲惨重的光复会这样想,甚至连同盟会内部,都有人看不下去了。

    那位不会玩枪的老先生谭人凤亲睹了华兴会,光复会血战广州,而且他还亲眼看到了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逃出城去,所以当胡毅生为清军杀害的消息传来,胡汉民忍泪失声的时候,谭人凤火了,指责道:

    七十二烈士,无一非我辈兄弟,未见君堕泪。何闻你弟噩耗,竟如是之悲伤?且报纸多谣言,何足信。

    谭人凤断定赵声之死是胡汉民下毒所致,更认为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并没有死,于是他在赵声的追悼会上,公开遣责胡汉民,并判决胡毅生的死刑——这让我们想起秋瑾在回国之前,也曾判过胡汉民和汪精卫的死刑,这个胡汉民啊,加上这次死刑已经被革命党自己判决过两次了。

    总之,后勤工作不好做。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仅指埋葬在黄花岗的志士而言,实际上,广州起义中死义的烈士至少超过一百零四人,如香港统筹部有一个厨师,临到起义前夕也赶到广州,结果以身殉难,竟无人知其名姓。

    (16)脑袋争夺大赛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这就算是和党人结下了血海深仇。黄兴发誓,一定要得到他的脑袋。

    遂有东方暗杀团再现江湖,以黄兴为领导,踢开同盟会,密联陶成章的光复会,要不惜一切代价,摘下李准这厮的项上人头。

    不过四个月的时间,党人陈敬岳易妆为乞丐,持炸弹而来,这一次他可没认错人,就见半空中一枚炸弹晃晃悠悠,眼睁睁的没入了李准的轿子中,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炸得李准凌空飞出,腰与右手俱伤。

    缘何李准未死?那是因为,党人中的最精于制造炸弹的精英尽殁于黄花岗起义,所以此后的炸弹,威力就越来越不堪提起。

    李准勃然大怒:我招谁惹谁了?你凭什么拿炸弹炸我?

    捉住党人陈敬岳,细细一审问,李准的魂魄好险没吓飞,这时候他才知道他的脑袋已经成为海外党人竞相争夺之物,再审下去,才知道此番党人络绎不绝袭杀而来,却不是贪图功名富贵,而竟然全是中国最优秀的青年学子,这些学子无一不是国家最需要的人才,却都纷纷投入到争夺李准脑袋的这场赛事之中,这如何不让李准惊心而丧胆?

    当下李准就暗骂自己:我他妈的吃多了撑着了?干吗非要敢党人过不去,以后啊,再碰到这种事,我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那么积极的表现干什么?又没人给你发勋章。

    李准这厮的态度转变,害惨了党人但懋辛。

    当时老但在广州城里持枪与清兵对杀,杀来杀去,子弹打得光光,被一群清兵逮到,押到李准这里。

    李准一见但懋辛,便笑曰:果然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这个革命党已经自首,可带下去好吃好喝供着

    但懋辛急了:你龟儿子李准,老子没有自首谁耐烦听他解释?已经被拖了下去,好茶好饭伺候。

    李准不敢再开罪党人,所以不敢杀但懋辛,这事大家没有料到,听说老但在李准这里已经自首了,众党人大怒,齐口开骂老但骂了好久,大家才醒过神来,原来是冤枉了老但。

    当李准的态度转为倾向于革命党的时候,中国各地的巡抚司衙,大都开始思考这么一个严肃的问题:党人是惹不起的了,谁惹他他就拿炸弹炸你,那以后再碰这事怎么办?

    革命不足畏,唯暗杀足畏。

    摄政王载沣得知了这事,就说:立宪吧,咱们抓紧时间立宪吧。

    遂立宪,于1911年5月7日推出新内阁。

    新内阁成员一共13人,计有庆王爷老庆,出任总理大臣,徐世昌、那桐出任协理大臣,梁敦彦出任外务大臣,肃亲王善耆出任民政大臣,载泽出任支度大臣,唐景祟出任学务大臣,荫昌出任陆军大臣,载涛出任海军大臣,绍昌出任司法大臣,溥伦出任农工商大臣,盛宣怀出任邮传大臣,寿耆出任理藩大臣。

    这十三个内阁大臣中,有满族九人,其中皇族七人。

    清廷这边急手忙脚的立宪,革命党却毫无声息。

    事实上,同盟会已经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之中。

    黄花岗之役,党人精英尽出,全力出击,以为破釜沉舟之战,却不料仍然被满清轻易摆平,还有多少优秀的人才能够再投入到这场无止无止的自杀行动之中去?

    最乐观的党人认为:五年之内,同盟会是无法恢复元气的,就更别提推翻满清的了。

    最悲观的是同盟会领袖孙文,他不无悲哀的说:民国的建立,恐怕我这辈子是看不到了——不能及身以见其成。

    对革命的未来前途,孙文是彻底失望了,于是他放弃革命宣传,赴美国科罗拉多州,选择了一份非常有前途的正当职业——去餐馆刷盘子去了。

    有分教,革命党远走海外,立宪派决死朝廷,江湖盟风云再起,袁大头雄心复萌愈是接近于武昌首义的前夜,大中国的政局,愈发的错乱迷离。

    (17)老子就是这么曳

    1911年5月,汉口万人集会,送立宪派头子汤化龙进京。

    汤化龙说:我今此番进京,若不推翻皇室内阁,誓不罢休。

    立宪派的“倒阁”正式开始了。

    并成立了“宪友会”,有点宪政发烧友协会的意思,联络全国各地宪政党人,向朝廷发难,同时放出风声,要敦请袁世凯出山。

    那袁世凯虽然讨人嫌,可是他毕竟有一桩好处,那厮是真正的立宪,真正的推动大清国的政改,不象现在这位摄政王载沣,唬弄天下人,弄出个皇族内阁应付差事,这岂可容忍?

    袁世凯这个名字一经提出来,就立即引起了朝中各势力的注意。

    据统计,自袁世凯回家“养病”期间,到得武昌首义爆发的前夜,总计两年零八个月,仅天津的大公报和奉天的盛京时报这两家报纸,关于袁世凯的消息报道就多达106则,其中涉及到他“出山”问题的报道,有64则之多。

    在消息中,保荐或敦劝袁世凯出山的人有皇亲载涛,载洵,庆亲王老庆,那桐,徐世昌,鹿传霖,陆润痒,载泽,唐绍仪,梁敦彦,立宪派首领张謇,北洋系所有的将领还有一个端方。

    总之,举凡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如果不闹轧猛劝袁世凯出山的话,那就会显得很老土,不时尚

    这106则新闻报道,迅速的催生出了大清国头号诗人——袁世凯。

    大家都知道,袁世凯这厮,军伍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