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

第7部分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第7部分

小说: 民国就是这么生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胡连官话都说不来,这又如何训练新军呢?

    见此情形,光绪皇帝当即下旨,命袁世凯留在督办军务处供亲王及朝中大臣差委——这个职位却是个袁世凯最干不来的闲差,主要工作是翻译、研究各国的兵书,并撰写有“中国特色”的兵书,还要拟订西法练兵的计划和章程

    也就是说,朝廷是这样安排的,既然袁世凯懂得练兵,那就给胡燏棻提供技术服务吧,多翻译几本西洋兵书,天津练兵的差事,还是由老胡来担任。

    (5)慈禧的脸长在李莲英的脚上吗?

    袁世凯无法接受pk大赛的结果,那老胡连普通话都说不来,还怎么练兵呢?可慈禧太后明知道这事,偏偏就是不把这个机会给袁世凯,袁世凯只好去找人说理。

    还好,这大清国还是有说理的地方的。

    李莲英的家里。

    李莲英的家很好找,胡同里拐两个弯,好大一个门楼,那里就是。

    当然太监是不允许出宫的,更不允许参与抢购房地产哄抬物价,所以这个门楼,又称之为李莲英弟弟的家。

    于是袁世凯去找李莲英:

    李莲英告诉袁世凯,近来太后心情一直不好,说话要留神,注意察言观色。喜欢听的就多说,不喜欢听的就别说。

    袁世凯听后很为难,因为跪见太后,怎么能允许看着太后的脸回话呢?

    李莲英说:你回答太后的话时,注意看我的脚。如果我两脚并拢,你就不要说了,那是太后不喜欢听;如果我两脚分开,就是太后喜欢听,你就大胆地说

    李莲英的这双脚,表情还真够丰富的。

    有了李莲英这双脚表达慈禧太后的喜怒哀乐,袁世凯心里就有底了。

    再上金殿,据理力争,字字句句都说在慈禧太后的心窝子上,老太太听得眉花眼笑,当即传旨:

    着温州道袁世凯赴天津小站,练精兵三十营,钦此,谢恩。

    圣旨下了,这时候大家才想起一桩事来,那满口绍兴鸟语的老胡还在天津马场呢,他怎么安排?

    人才难得啊,就让老胡去修铁路去吧。

    慈禧太后胸有成竹的吩咐道。

    袁世凯如愿以偿,奔赴小站去练兵,他走得正是时候。

    他前脚走,俄国人后脚就来了。

    中国北疆!

    日俄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6)神秘的女才子

    日俄两国在中国本土上交战,清廷无可奈何,只能是袖手旁观,宣布中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页,也是国际战争史上的大笑话。

    但这个笑话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实际上,俄国人进入东北,还是由清廷自己给引进来的,这一招又叫驱虎吞狼之计,亦称以夷制夷,是典型的弱国外交之手段。

    当时的情形是,日本人一举消灭了大清国的海上力量,挟新式火器之锋利,长驱而入东北,并向中国的东北三省大量的移民,而清廷的陆军战斗力又是不堪一击,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的话,就只能眼看着日本人吞并东北三省。

    俄国人进入中国东北三省,在烧杀劫掠的过程中与日本人交战,这固然是国耻,可再大的国耻也比丧失国土要小得多,但凡有一点点抵抗能力,清廷也不会坐看局势一天天的恶化下去。

    只要日本人和俄国人在东北打着仗,那么无论是日本人也好,俄国人也好,就不可能如愿的吞并东北,等朝廷这边慢慢养精蓄锐,养上个千儿八百年,等中国强大了,民族觉醒了,不愁不逐日俄两寇于国门之外。

    也就是说,与日本人不同,俄国人侵略中国,是满清政府自己请来的,如在1896年时,满清朝廷与俄国就签署了中俄密约,条约中第一款规定:

    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遗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

    看看,这条约上说得明明白白,日本如果敢动手,俄国人就有责任来中国大战日本人再来看第三款:

    当开战时如遇紧急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如有所需,地方官应尽力帮助。

    看看这条约我们就知道,满清朝廷脑子是非常清楚的,国家就这么一个烂摊子,不指望俄国人和日本人两家对打,还能指望谁?

    这就是清廷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但这只是朝廷的看法,知识分子可不这么看问题。

第7章 红灯区里的救国之术(2)() 
要强国,要雪洗国耻,首先就等唤醒民众——于是新的一轮文化复兴运动,就在中国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帷幕。这场运动的宗旨就在于大力推进文化复兴运动,恢复每个中国人的自尊心。

    就在日本人与俄国人的隆隆枪炮声中,中国第一本女性杂志女子世界迅速推出,一时间,中国的男人趋之若鹬,识字不识字的,都是跑来瞧瞧女人的世界是个什么模样。

    打开这本杂志,松陵女子潘小璜这个名字,在第一时间抢入了读者的眼中。

    这个女才子的第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国女剑侠红线,聂隐娘传,写的是唐末两个精娴武技的女侠客的故事,在正文中,松陵女子潘小璜慷慨宣称:

    吾二千年前之中国,侠国也;

    吾二千年前中国之民,侠民也。

    侠者,圣之亚也,儒之反也,王公卿相之敌也。

    重然诺,轻生死,挥金结客,履汤蹈火,慨然以身许知已,而一往不返,一瞑不视,卒至演出轰霆掣电,惊天动地之大活剧,皆侠之效也

    这厢里日本人和俄国人在中国的东北三省打得你死我活,大清国四亿五千万人却束手无策,这时候松陵女子潘小璜却大讲两个侠女的故事,这不啻指着中国男人的鼻子尖骂娘,骂得男人们无不骨软筋酥,意乱情迷。

    骨软筋酥之际,松陵女子潘小璜的第二篇文章又重榜出击,风格仍然是狂抽没骨头的臭男人,标题叫做:中国民族主义女军人梁红玉传,然后又是第三篇:为民族流血无名女杰传

    识字的年轻人无不被这位才华惊人的松陵女子所倾倒,多人坠入情网,正所谓,做官当做员外郎,娶妻当娶潘小璜,人生有酒须当醉,管他日俄与列强这时候这个女才子又在杂志上发表了两首诗:哭陶亚魂,可知这名女才子会写诗,有思想,而且还通晓中国历史,这就更让众多的男士们沉不住气了。

    想要结识这个奇异的女才子。

    但无人知道潘小璜家居何处,但是此后不久,一名游客却在无意中邂逅了松陵女子潘小璜。

    文章中说,那名游客闲游苏杭,途中路遇一惊人美貌少女,年龄十七、八岁模样,见游客至,抛下手帕一条,游客把手帕捡起来,只觉清香拂面,令人魂不守舍。手帕上还写有一行字,某时可到某地到了时间,游客兴奋的赶了去,却是一座美奂美央的花园,蛱蝶漫舞,花茵如醉,游客于途中偶遇的美貌少女正坐于树下案前,伏案书写,身边有两个妙龄小丫鬟侍候。

    见游客来到,少女便问:先生可是自上海来?

    游客答曰:然也。

    少女道:那么先生返回上海的时候,可不可以帮我一个忙,替我把稿件带到女子世界杂志社去

    这篇文章刊出之后,印证了读者的一个判断,原来松陵女子潘小璜,果然是一个如花美貌的少女,只不过一日之前,数千封求偶书信,堆满了杂志社的房间,数不清的男人发誓,此生此世,非才女潘小璜不娶!更有那不成气候的权门达官,也跑来闹轧猛凑热闹,愿以黄金千两,娶回松陵女子潘小璜为妾。

    当情书如雪片般飞往杂志社的时候,这名引发了公众狂热的美貌女才子却突然销声匿迹,金盆洗笔了,害得不知多少男人哭哭啼啼,满世界去寻找这名美女,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找到她。

    松陵女子潘小璜就这样消失于历史的尘烟之中,直到一百多年后,才有史学家在旧纸堆里把这名神秘的女子找到了。

    那么她到底躲在了哪里呢?

    (7)我以你血荐轩辕

    一百多年后,史学家研究松陵女子潘小璜,不无惊讶的发现,有关这名女子的历史资料,除了她的年龄没有错之外,其它的资料都靠不住。

    松陵女子潘小璜闯入人们的记忆中那一年,她确实只有十七岁。

    只不过,这名美貌的女才子是个男人,并非是女性。

    这个男人姓柳,名柳慰高,字安如。

    16岁那一年,柳慰高因为读法国大思想家卢棱的书读得如醉如痴,从此祟尚人权,干脆改名叫柳人权,字亚卢。

    次年,柳人权嫌自己的新名字跟朋友陈去病的名字不配套,第三次改名,叫柳弃疾。从此柳弃疾,陈去病二人驰名文坛,知之者众。

    此后柳弃疾专心写作,以期唤醒民众,每次署名为亚卢。但因为这个卢的繁体字“盧”笔划太多,写起来太耽误时间,于是他就干脆署名为“亚子”。

    从此以后,大家都称他为柳亚子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毛泽东曾与柳亚子和过一首浣溪沙: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于是柳亚子的大名,终于每个中国人都非常耳熟,却没有人想到,这位诗人少年时代,每天收到的男人情书都接近千封。

    松陵女子潘小璜,是柳亚子在1904年时使用过的一个笔名。

    之所以使用女性的笔名,是因为年轻貌美的少女远比任何一个大思想家更有号招力总之,当时中国的男人睡得比较死,日本人和俄国人在东北的枪炮声都吵不动他们,只能换个年轻貌美的少女来试一试。

    说到唤醒民众,名气最大的应该是周豫才其人,他在中国甲午之战惨败之后,毅然决然的奔赴日本留学,于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承于藤野先生,当时俄国人出动军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沙皇尼古拉二世声称,要在中国的东北建立“黄俄罗斯帝国”,并进一步向清廷提出了领土要求,此事发生之后,在日本的留学生于东京召开了全体大会,决定成立拒俄义勇军,许多留学生纷纷签名,参入拒俄义勇军,要奔赴前线与俄国人殊死一战。

    周豫才的好友许寿裳报名参加了拒俄义勇军,曾被编入乙区二分队,于是周豫才慷慨赠诗,为朋友壮行,诗曰: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为了进一步鼓舞中国的青年学子们“掷笔而起”,周豫才拿起笔来,意译并改写了一部斯巴达之魂,文中说:

    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王泽耳士大举侵略希腊。斯巴达王黎河尼佗将市民三百,同盟军数千,扼温泉门(德尔摩比勒)。敌由间道至,斯巴达将士殊死战,全军歼焉。兵气森森,鬼雄昼啸,迨浦累皆之役,大仇斯复,迄今读史,犹懔懔有生气也。

    总之,周豫才的目的,与松棱女子柳亚子是相同的,目的都是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主义。

    意译并创改这部斯巴达之魂的时候,周豫才嫌自己的名字不够大气,遂改名为树人,此年周树人刚刚二十一岁,到了他使用鲁迅这个笔名的时候,他隐然已成一代宗师了。

    (8)日本人的影子

    说起拒俄义勇军,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历史现象,当史家说起与这一群众组织相关的历史人物,如鲁迅,如苏曼殊,如黄兴,如宋教仁,如陈天华等等,主要是强调的这个组织的战斗性,革命性与先进性。

    但当史家说起同在这一群众组织的另外一些人,如张作霖,如吴佩浮的时候,一般时候称呼这个组织为“花膀子队”,因为这一组织的统一的标志是以一条花毛巾缚于左臂。而且在这种情形之下,照例会提到黑龙会的前身玄洋社的作用。

    玄洋社是日本黑社会头目头山满所创建的一个拒俄帮会,这个头山满因为在与俄国人的对抗之中手段过于恶劣——头山满给俄国人送去了许多身患性病的美貌妓女,没有确切的数字表明多少俄国鬼子中了标,但是搞到最后,玄洋社自己却因为这肮脏的手段而声名狼藉,不得不宣布撤销,并重组了黑龙会。

    对于以拒俄为目的的义勇军,玄洋社当然要鼎力支持——包括了金钱与舆论宣传方面的支持。

    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麻烦了起来。

    拒俄义勇军无疑是正义的,尽管俄国人是清廷请来的,可侵略就是侵略,这没什么道理好讲。

    清廷请俄国人来,是为了对抗日本人,所以日本人必然会支持拒俄义勇军,因为这是符合日本利益的

    总之,说到拒俄义勇军,就难免会卷入日中之战的理论漩涡,导致对那段历史缺乏了解的人意识错乱,没办法得出一个省事的结论。

    相对于任何结论来说,历史都有点太复杂了。

    所以说,历史不适合于简单的是非判断,历史就是历史。

    可怜的历史学家们被这段历史生生弄成了人格分裂,一般来说,当史家提及到这个组织的正面人物,如苏曼殊,如鲁迅等人的时候,就强调该组织的革命性,进步性与正义性。但当提到这个组织中的另外一些人,比如张作霖,比如吴佩浮,就称这个组织为花膀子队,强调这个组织背后的日本人的影子。

    要不然还能怎么办?

    简单的政治观点与复杂的历史在这里撞了车,就只能绕过政治,单说历史了。

    历史就是这样,拒俄义勇军向清廷上书,曰:

    昔波斯王泽耳士以十万之众,图并希腊,而留尼达士(即周豫才笔下的黎河尼佗的另一个音译名字)亲率丁壮数百,扼险拒守,突阵死战,全军歼焉。至今德摩比勒之役,荣名震于列国,泰西三尺之童,无不知之。夫以区区半岛之希腊,犹有义不辱国之士,何以吾数百万方里之帝国而无之乎?

    我们看看拒俄义勇军给朝廷写的这封信,再看看周豫才同学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