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朝当奶爸 >

第23部分

回到明朝当奶爸-第23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当奶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要替他说话,凭什么?!

    不过现在无论如何不是搞明白这个的时候,进江宁县的县狱他倒是不怕,上下关系都可以打点,就连看门的狱卒都和自己称兄道弟。

    可刑部大牢那是何等地方,绝不是自己这个小虾米能混得了的,不死也得脱层皮,根本是不可能全须全尾出来的。

    想到这里,曹彪挣脱开护卫架着自己的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膝行着来到,刚才还觉得对方越狠死的越惨的狄阳面前,哀求道:“狄爷,狄爷,小的有眼不识泰山,冒犯了您老人家,小的罪该万死。可小的一下都没能碰到您,您念在小的上有小,下有老的份上,把小的当个屁放了吧。”

    狄阳冷然的看着,现在这个曹彪,哪里还有方才城南一霸,带头大哥的气势。这些所谓的黑社会大佬,所谓的气质,不过是一层经不起碰撞的泡沫,碎裂以后,他们的表现,甚至连个稍有气节的普通人都不如。

    蹲下身子,冷冷的看着曹彪,一字一句的说道:“不要怪我下手太狠,不给你们留活路。自己想一想,当你用暗劲伤伤人的时候,可曾想过他们的妻儿老小?”

    曹彪闻言神色为之一滞,满脸堆积起来的惶恐哀求的表情,也僵在了那里,不过只片刻之后,这位大佬就找到了新目标。

    他一边哀号着,一边膝行来到陶知县身边:“陶知县,看在往日小的鞍前马后,替您效劳的份上,救救小人吧。”

    陶成章以袖掩面,满脸厌恶的挥挥手:“我乃堂堂江宁知县,岂会和尔等宵小相识?什么鞍前马后,纯属无稽之谈,快快押了下去!”

    两个军士再度上来,架住曹彪,可又听到他吼道:“陶知县,您不认得小的不要紧,可上个月,煤街杨匠户家的闺女,可是小人替您”

    “快!快!把这厮的嘴堵住!”陶成章脸皮涨的通红,跳着脚喊道:“简直莫名其妙,什么杨匠户,阴匠户的,本官一概不知!”

    夏元吉不愧是官场老狐狸,笑着等那曹彪把关键信息都说完了,才示意军士把他嘴堵上。

    最终这位兄台,口里呜呜咽咽的,如同死狗般的被拖走了。

    “陶大人,你看今日之事?”

    陶成章闻言,躬身行礼,义正言辞的说道:“大人,这地痞无赖,胡乱攀诬,无中生有的中伤于我,还望大人为下官洗清冤屈。”

    夏元吉捋着胡须,徐徐道:“什么地痞无赖?老夫今日只是来传旨的,并没有看见有什么地痞无赖。”

    “是,大人英明!”

    这时宅子的木门砰的从里面被撞开,闪出一条彪形大汉,手握着砍柴的斧头,扫视了一圈外面的形势,护到狄阳身边,瓮声问道:“先生,要砍谁?”

    “铁柱,你怎么来了?”

    那彪形大汉自然就是狄阳的护卫队首领铁柱,他性情耿直,听说前头打架,又见到浑身是血的狄阳,根本不会说先生有没有事,哪里伤着没有,这样的话,只会举着斧头咆哮着问,还要砍谁?

    这时他又说道:“俺刚到前头,就听穆姑娘说先生好像是后头打架,俺就拣了把斧头赶过来了。”

    狄阳租的这处落脚点,后门与逸仙楼的后门挨着,这些日子逸仙楼的事情比较多,铁柱和穆小婉也时常过来帮忙。他们习惯性的把逸仙楼叫做前头,落脚点叫做后头。

    “对了,你从里面出来,看到牛牛了没,他在干嘛?”狄阳想到了儿子,外面动静闹得这么大,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到。

    铁柱道:“小少爷早就被穆姑娘抱到前头去玩了。”

    狄阳长舒一口气,说道:“那就好,那就好。”

    铁柱举起斧头,再度问道:“先生,还要砍谁?”

    陶成章看得倒吸一口冷气,心道那曹彪辛亏走的早,不然让这个憨货碰到了,怕不是要被剁成肉泥。

    “有几个杂碎,已经被我料理了,眼下没事了。”狄阳笑道:“咱们进去吧,还有贵客要招待。”

第49章 八百里加急() 
北直隶顺天府,燕台驿,这里是距离京城最近的一座驿站,过去不远就是北京城。

    因为离得很近,所以不论是离京的,还是进京的,都绝少有人在此停歇,久而久之便冷清了下来。

    所以虽然驿舍完备,良马众多,但基本没有信使在此换马。若是离京,那么刚刚启程不需修整;若是进京,那么京城在望,再坚持一会便到,也不需多此一举。

    这时天色渐暗,到了日暮时分,不远处的城门也快要关闭,燕台驿的驿卒百无聊赖的在门口站着,心想今天不会再有信使过来了。

    正准备回去休息,阵阵马蹄声在官道上响起,紧接着一人一马出现在晚霞边,一面明黄色小旗满是雨水污迹,却让驿卒大惊失色。

    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第一时间送达御案前的八百里加急!

    那一人一马渐渐的近了,驿卒才看清那匹马口鼻处满是白沫,马速虽快,但四肢已经僵硬,全靠惯性支持,已到了强弩之末,只要一停下来,这匹马不死也废了。

    驿卒赶紧招呼同伴,从马舍里牵出最好的驿马,又准备了干粮、清水,还有几个信使待命。

    那马没有丝毫减速,全力冲刺,到了驿站门口,信使才猛地一拉缰绳,还未等待马完全停稳就跳了下来。那匹马扬起前蹄,嘶鸣起来,依靠着惯性,又往前跑了几步,然后前膝一软,倒在地上,再也没能起来。

    信使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眼珠里布满了血丝,也不知多久没有休息过,甚至连驿卒给他准备的新马都爬不上去。

    在众人的帮助下,信使刚刚上马,干粮、清水连看也不看,也不叫人顶替,便扬起马鞭,绝尘而去。

    快到城门处,路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城门也缓缓闭合,正在在奋力推动着厚重城门的兵丁,忽然停了下来,然后开始抽打聚集在城门内外的百姓,愣是清出一条道来。

    瞬息之后,一人一马呼啸而过,未作任何停留。

    一个新来的兵丁,诧异道:“这他娘的什么来头,跑的这样快?”

    另一人斥道:“这是八百里加急,任何人胆敢阻拦,形同造反!也不知是不是北面的鞑子又犯边了,唉,这他娘的一年年的也没个消停。”

    紫禁城奉天门,大明永乐皇帝正在召开一次御前会议,商讨秋后再度北伐蒙古之事。

    和很多人印象里里皇帝坐金銮殿上朝不同,明朝的皇帝自在南京时起,就有御门听政的习惯。永乐迁都北京以后,也曾在俗称金銮殿的奉天殿办公,不过诡异的是,奉天殿刚刚投入使用不到百日,就被雷击焚毁。

    永乐皇帝在惊恐于天命难违之时,也不得不恢复御门听政的旧制,在奉天门处理政务。

    眼下这位大明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高坐在御座之上,脸色阴沉的扫视着阶下的臣子。

    类似的会议已经开过很多回了,蒙古人如今虽然还算骁勇,但早已不复往日雄风,大军出征不怕打战,就怕在茫茫的大漠之中找不到人,转圈子。

    这就对后勤的供应要求极高,所以眼下困扰大军出征的,仍是军粮问题。但皇帝近些年来,连年出征,又同时兴建多个巨大无比的工程,各地存粮早已消耗一空。

    而皇太子奉命前往江南筹粮,因为办事不力而被陛下斥责的消息,已经人尽皆知。眼下是谁也不能保证到了秋后,能不能筹集齐大军出征所需的足够粮草。

    既不能得罪太子殿下,更不能得罪皇帝陛下,所以满朝文武在提了几条不痛不痒的意见后,会议便陷入了沉寂。

    这时一阵马蹄声在空旷的奉天门广场响起,在这里寂寥的暮色之中,显得尤为响亮。

    “居然有人敢在宫城内纵马?!”这是文武百官的第一个念头,不过很快就察觉出来,事情有些不对劲。

    永乐大帝也往外看去,能纵马直入宫禁,而不被阻拦的,显然是极重大的军情。往常即便是蒙古人犯边,军情也是递送到午门外,再交由御林军转达。

    这次居然是信使直接纵马来到御门外,可以想见该当是何等重大的军情。

    这让永乐心生惊悸,若真是蒙古人大举来犯,那以现在的军粮储备,根本难以支撑起大军远征。

    信使来的很快,但是下马以后,却连上台阶的力气都没有,被两个护卫架住,一路拖到御座之前。

    老太监接过信使传送之物,除了密封的信件外,让百官惊讶的是,居然还有一个麻袋,里面圆圆滚滚的不知道装的什么,能动用八百里加急递送过来的难道是鞑子酋长的首级?看着又不像,这也太小了点。

    “陛下,南京来的八百里加急。”老太监躬身说道。

    南京?八百里加急?永乐猛地一拍桌案,心中怒火腾腾,太子究竟在搞什么?军粮筹齐了?若是用八百里加急递送什么,要朕体恤民力,休养生息之类的折子,朕定不轻饶!

    永乐强忍着怒气打开密奏,扫了几行之后,神色大变,在看过亩产四千余斤等字样之时,胸口不断起伏,手也不受控制的颤抖起来。

    深吸几口气后,他仰望上苍喃喃自语:“天佑我大明,天佑我大明”

    这一反常的举动,可把一旁的老太监吓坏了,轻声唤道:“陛下?陛下?”

    回过神来的永乐,满脸喜色,对于这个太子自己纵有万般不喜,但是办事还是十分勤勉,而且从未说过一句戏言,况且上头还有夏元吉的奏折,那么此事应当是确凿无疑了。

    永乐笑着环顾阶下的百官,发布了第一道命令,信使传递重大军情有功,封其为千户官,秋后随扈亲征。

    这命令让百官哗然,一个送信的都被当场封为了千户,那信里头该当是何等功绩,岂不是要封个侯爵、公爵?

    永乐心情很好,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禁止百官交头接耳的窃窃私语,等再准备发布第二道封赏时,却想不起来那乡民的姓字,来回翻阅了几遍密奏,上面居然都无记载。

    这让永乐有些犯难,正在这时,一个锦衣卫走来,将另一封密奏放到御案前。永乐拿起看时,密奏上写道:“臣某谨奏:应天府江宁县江浦镇废仪宾狄阳者”

第50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百官退却之后的奉天殿,灯火摇曳,鸦雀无声。已经御极二十余载的大明永乐皇帝陛下朱棣,背着手,走来走去。

    锦衣卫的情报网络,遍布大明各地,甚至连朝鲜、蒙古、安南等地也有不少锦衣卫的番子,而北京与南京这两座帝国的都城,更是重中之重。

    他们有着自己的信息传送渠道,大多使用飞鸽,并且上面不写明文,全是暗语,这样一路传递,到了京城锦衣卫衙门以后,才有专人翻译过来。

    所以锦衣卫的密奏,虽然是在太子的八百里加急之后发出的,但只落后片刻就送到了御案前,而且带来了比太子奏折里更多的信息。

    两封密奏对照着参看之后,却让朱棣在狂喜之中,又有了些许隐忧,那个三四年未曾听闻的名字,又浮现了出来。

    夫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为治,况夫他人?

    朱棣深谙此道,所以在此不世之功面前,连送信的信使都封了个千户,若是正主没有封赏,岂能服众?

    但这个正主又偏偏让朱棣头疼的很,他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所以四年前汉王弹劾太子之时,所有人都可以为太子说话,只有他不行。

    因为他是武将,不管他是不是娶了郡主,是不是太子的快婿,也只能是皇帝陛下的人。

    那个时候自己在北京,而太子在南京监国,这监国太子与立有战功的武将,如此关系密切,不免让皇帝心生猜忌,于是杀鸡骇猴,把刚刚与郡主成婚不久的狄阳,废为庶人。

    没想到狄千户这么多年没有动静,结果一下子就搞出这等名堂来,不止是培育土豆,而是他居然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当街刺杀曹国公之子李永祥的幕僚。

    他现在还只是一介庶人而已,就如此桀骜不驯,若是今次对他封侯赐爵,那么朱棣简直可以想象,一个更加跋扈,更有权势,与太子关系更加牢固的勋贵,便会成长起来。

    这是朱棣不愿意见到的,他更愿意哪怕发现土豆的是一位大字不识的老农,都没关系,自己都会大加封赏。而不是一个有勇有谋,经历过战火考验,很可能对自己心生怨气,而与太子是天然同盟的武将。

    皇帝得位不正,这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言之隐,所以二十余年来,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在防备着,防备着会不会有人用同样的方式夺走自己的皇位。

    朱棣想到此处,烦躁的一挥衣袖,来到台阶前,俯视着这座恢弘无比的宫殿。

    这些年,他征蒙古,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勤勉的处理政务,就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才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那一个。

    但唯独有一件事是他不敢做的,就是不敢长眠于父皇的陵寝旁,于是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把国都迁到了北京。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这里离边境更近了,蠢蠢欲动的蒙古人,甚至一次突袭就可以威胁京师,所以永乐大帝又不知疲倦的一次次御驾亲征,希望能永远的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每次大军出征都要消耗天量的粮草,使得大军无法长久作战,只能速战速决,这在茫茫大漠之中,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是因此,这枚号称能在边境苦寒之地种植,并且十分高产,烹饪极其简单,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边军吃粮问题,可以让边军自给自足,不再让内地百姓辛苦转运的土豆,让朱棣欣喜若狂。

    这岂止是一个价值连城能够形容的,若是摧毁一座中等城池,而能够让边军永远不再缺粮,能够让内地百姓永远不必长途跋涉的劳役,那么朱棣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摧毁。

    “黄德寿,你说这世间难道只有亩产超过四千斤的粮食?”朱棣冷不丁的问道。

    这个被称作是黄德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