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167部分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67部分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院从白鹿洞学馆建立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存在近千年,其间出现过不少著名的书院,北宋有四大书院,但具体所指,众说不一。王应麟玉海言,白鹿洞、岳麓、嵩阳、睢阳;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考则去嵩阳取石鼓;衡阳图志去睢阳取石鼓。清全祖望以为玉海言是,其理由是石鼓至宋仁宗时才赐额,而不久又改为州学,为书院时间较短。金人南下,嵩阳、睢阳二书院被毁,仅存白鹿洞、岳麓。南宋吕祖谦新丽泽书院,陆九渊新开象山书院,与之齐名,故称之为南宋四大书院。书院盛于宋,宋亡后它继续存在了六百余年,对我国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作用。

    北宋四大部书

    宋太宗至宋真宗时北宋政府主持修纂了四部大书。

    太平广记始修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完成于次年八月,是一部古代类书。由李、扈蒙、李穆等奉太宗之命主编。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引用书目列出的是343种,实际有500种左右。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传记和释道等书。内容丰富,分类纂辑。按题材分为92大类,内分150余小类。内容为神仙、道术、方士、异人、报应、征应、定数、谶应、名贤、廉俭、知人、技巧、器玩、神、鬼、雷、风、山、石、草、木、马、牛、羊、禽鸟、水族等,而以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占五十五卷、女仙占十五卷、报应占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所收入的书半数以上现已失传,如六朝志怪、唐代传奇等,赖以流传。宋元以来,不少、戏曲从中取材,如北宋末蔡番节取书中事实诗文,编成鹿革事实、文类各三十卷。它是研究宋代以前的珍贵资料。明代以前,太平广记刻本流传不多,主要为钞本。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谈恺据钞本重刻后才广泛流行。

    太平御览始修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月,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开始命名为太平总类,后由宋太宗诏改今名。由李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十三人编纂。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个部门,据周易誓辞“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来,以示此书无所不包。各部门又分若干细目,共5363类,总字数约478万,引用经史书籍文章共2579种。内容包括天、时序、地、皇、王、皇帝、州郡、居处、封建、职官、兵、人事、逸民、宗亲、礼仪、乐、文、学、治道、刑法、释、道、仪式、服章、服用、方术、疾病、工艺、器物、舟车、奉使、四夷、珍宝、布帛、百谷、饮食、火、鬼神、妖异、兽、羽族、鳞介、虫豸、木、竹、果、菜、香、药、百卉等。编纂时充分利用皇室藏书、前代类书。太宗实录说其是以前代的修文殿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其他诸书编纂而成。采摭广博,每条皆注出处,便于使用引据。今修文殿御览、文思博要已失传,艺文类聚只有百卷,太平御览所引五代以前的古籍十之七八今已失传,其断篇残页赖之得以保存。如谶纬之学的有关纬书,论述农业技术的范子计然、汜胜之书,与竹书纪年同时出土的古文语,尚能从书中见到一些痕迹。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在北宋时失传,在太平御览中保存了四百八十多条。太平御览所依据多为宋以前古本,对所存先秦、汉、唐经史古籍得以纠错补漏,有很大的资料价值。但体例上有的失当,类目上有重复,引用书名也有错乱。

    文苑英华始修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完成于雍熙三年(986年),是一部文学总集。李、宋白、徐铉等二十余人奉太宗之命编纂。宋真宗时几次修订,南宋孝宗时又命人校订。全书一千卷,继昭明文选上起萧梁,下迄晚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300人,作品近二万篇。按文体分为38类,每类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有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42小类。内容包括赋、诗、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策问、策、判、表、笺、状、檄、露布、弹文、移文、启、书、疏、序、论、议、连珠、喻对、颂、赞、铭、箴、传、记、谥哀册文、谥议、诔、碑、志、墓表、行状、祭文等方面。十分之一为南北朝时作品,十分之九为唐代人作品,多数根据当时流传的钞本收录,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学资料,如白居易、李商隐、张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等人诗文。书中收录了大量的诏诰、书判、表疏、碑志,可以用来考订古籍得失、补充缺漏。书中有宋本小注,可作文字校勘、对照比较。书中收入不少律赋、诗贴诗、策论、公牍,为当时读书人和官吏考试作文和办公应酬提供了范本。宋以前书籍多靠手抄流传,错漏多又容易散失,宋初编纂这本类书,为后人提供方便。清代修纂全唐诗、四库全书均用它作参考。后人修的全唐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不少资料取材于它。此书因量大,错误不少,“应有而无,应无而有”。尤其赋、诗两部分,清人李慈铭讥评所收赋十之七八“陈陈相因,最无足观”。因此,刊流后流传不广。此书在南宋宁宗时,经周必大、胡柯和彭叔夏复校后,于嘉泰元年(1201年)开始刻版,四年后印成。第二次刊刻在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由胡维新据传钞本重新刻印。

    册府元龟始修于宋景德二年(1005年),完成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一部史学类书。由宋真宗命王若饮、杨亿、孙等十八人编修自上古至五代君臣事迹。全书一千卷,据各朝正史及国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和历代类书,用编年体和列传体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编纂,分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31部,每部有总序。部下分门,共1104门,门又有小序。如帝王部分帝系、圣诞、名讳、运历、创业、继统、中兴、告功等门。前五百卷纪君,后五百卷纪臣。诏题书名曰册府元龟。“册府”是帝王藏书之所,元龟即大龟,古时用龟壳占卜,龟寿命长,取宋王朝用此书治理国家,国祚长久之意。此书材料丰富,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其中唐、五代部分,更是全书精华。此书编纂时各朝实录尚存的有很多,所引用的史籍,皆宋以前古本,可用以校史补史。四库全书所辑薛居正编旧五代史部分内容从此书辑出。清人刘文淇用它校勘旧唐书。魏书自宋南渡后即有缺页,严可均辑全后魏文时不知利用册府五百六十七卷所载此页全文补足,致使全后魏文三十八卷刘芳上书言乐事引魏书乐志只有一行,即注“原有缺页”。卢文撰群书拾补时认为所缺页“无从考补”。都是不重视册府之故。此书北宋本丢失前半部分,南宋本仅存八卷,明钞本错误又多。明崇祯本把宋本错重之文删去。清人陆心源藏有北宋残本四百八十三卷,与崇祯本校勘,将宋本多出页数、条数撰成册府元龟两题跋。

    欧阳修与史学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天圣八年(1030年),即他24岁时考中进士,景间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余清等被宰相吕夷简指为“朋党”,欧阳修作朋党论进行申辩,被贬为夷陵县令,“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又出知滁州、扬州、颍州等地,大约就在这一期间,他开始撰辑五代史记,他在免进五代史状中说:“前者曾任夷陵县令及知滁州,以负罪谪官,闲僻无事,因将五代史试加补辑。”欧阳修的撰辑五代史记工作,当初是和尹洙(师鲁)分工合作的,欧阳修负责梁、汉、周三代,尹洙负责唐、晋两代,但庆历七年(1047年)尹洙去世以后,这一工作便不得不由欧阳修一人来完成了,直到皇五年(1053年),他才全部完成了这一工作,前后共用去了18年时间。后人为了区别于薛居正的五代史,遂称薛史为旧五代史,欧史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从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清代学者赵翼评论说:“薛史据各朝实录,故成之易,而记载或有沿袭失实之处。欧史博采群言,旁参互证,则真伪见而是非得其真,故所书事实,所记日月,多有与旧史不合者,卷帙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称良史也。”

第177章 五代十国和两宋(15)() 
从至和元年(1054年)到嘉五年(1060年),欧阳修又用六年多的时间,主持完成了新唐书的修撰。由于宋人不满意后晋刘所奏进的唐书,仁宗庆历四年,枢密使贾昌朝始奏重修唐书,第二年,仁宗正式下诏设局修史,以贾昌朝为提举,以王尧臣、宋祁、赵桀、杨察为判馆,以张方平、余靖为修撰,以曾公亮、赵师民、何中立、范镇、邵必、宋敏求为编修。其中不少人任职不久就离开了史馆,始终参与修唐书的只有三人,即宋祁、范镇和宋敏求。宋祁负责列传的撰修。他在局六年,出知毫州,后又任咸德军、定州、益州、郑州等处的地方官,虽“朝廷许将史草自随,悉力编纂”,但终因史局“止有删修官王畴以下四员”,工作进展缓慢,设局已有十年来,而“纪志俱未有草卷。”为加快撰修唐书的进度,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命欧阳修“刊修唐书”,负责本纪、志表的编撰。在范镇、宋敏求、刘羲叟、梅尧区等人的协助下,嘉五年(1060年),唐书全部修成。后人为区别于刘的唐书称刘书为旧唐书,欧阳修等所修为新唐书。据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说:“初,奉撰唐书,专成纪、志、表,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朝廷恐其体不一,诏公看详,令删为一体。公虽受命,退而曰: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所见不同,岂可悉如己意?于是一无所易。”表现了欧阳修对他人的尊重和学风上的优良。新唐书共二百二十五卷,其中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二十二卷,列传一百四十三卷。虽卷数比旧唐书多,但字数却比旧唐书少了许多,真正作到了曾公亮在进新唐书表中所说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

    综看欧阳修所修的两部史书,可以发现有下列共同特点:一是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如新唐书即增加了旧史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新五代史把志改为考,学同天考和职方考,其它典制则省略。欧阳修在两史中还编制了新的谱表,如新唐书有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新五代史中有十国世家谱等,这虽不是创新,却是继承了司马迁开创的,又几乎被史家摒而不用的史表传统。二是在大力开拓史料来源,吸收丰富了史料。他曾奏请派人专门查阅当时尚存的“唐朝至五代已来奏牍案簿”,不仅系统整理了唐代科举制和兵制的演变资料,写成了选举志和兵志,而且还整理了唐代不少经济史料,致使新唐书之食货志比旧志增加了一倍还多的篇幅。特别是全文志,更作了大幅度的补充。不值得一提的是新五代史司天考,旧王代史历志载有王朴钦天历经,共四篇,其中一篇亡佚,另三篇也不太完整,欧阳修则访求到了王朴原书,完整地吸收到了司天考中,其意义之大是不言自明的。三是欧阳修修史时特别注意文词简赅,力求作到刘知几所说的“文约而事丰”,事实上,欧阳修所修的两史都达到了这一要求。清人赵翼说:“不阅旧唐书,不知新唐书之综核也;不阅薛史,不知欧史之简严也。”实在是中肯的评价。

    欧阳修的史学成就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非常注重对古代文物的收集、著录和考辨,他在嘉七年(1062年)编成了集古录一千卷,就是这一成就的体现。

    欧阳修史学成就另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极为重视对古代文物的收集、著录和考辨,嘉七年(1062年),他完成集古录一千卷,嘉八年(1063年)到熙宁四年(1071年),又完成集古录金石跋尾十卷,从而使他成了我国金石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文学家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从小就机警聪敏,读几百字的文章,脱口就能背诵。12岁那年,曾经试着写作六论,结果是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成年,名声就已传播四方。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十分惊奇。

    嘉佑二年(1057),曾巩中了进士。被调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后来,仁宗皇帝又召命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任实录检讨官。不久外出通判越州(今浙江绍兴)。越州官府本来向酒场收税钱给官府中管理税收的官吏,因为酒场钱赋不足,就向那些乡户征取,期约是七年;七年期满之后,管理赋税的人希望收入多一些,所以仍旧按照旧约收税。曾巩了解了这个情况,立即禁止了这种做法。那一年是荒年,曾巩估计常平仓的储粮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乡下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就告示越州所属诸县,婉言劝说富人自己派人到外州县去采购粮食,总数共15万石,然后可以比常平仓的粮价稍稍提高一些卖给人民。人民能够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这样就可以不离开自己的家乡,而做到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贷给农民们种籽,让他们和秋赋一起归还,农事因此不受影响。

    曾巩在主管齐州(今山东济南)工作的时候,把迅速严厉打击奸邪和盗贼作为治理齐州政务的根本方针。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凭着自己拥有的巨大资产在乡里称霸,他家的儿子周高骄横放纵,残害良民,奸淫妇女,穿着和器用都越出了礼制规定的等级,但是他的能量很大,可以直接影响地方上的权贵和豪绅,因此州县的官吏都不敢追问他,曾巩把他逮捕起来依法进行了处置。章丘地方有人在乡里聚众结党,号称“霸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