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23部分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23部分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李悝说:“吴起贪于荣名,又极其好色。但讲到用兵打仗,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魏文侯便用吴起为魏将,率军进攻秦国,一举攻下五城。吴起身为大将,和最下等的士兵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睡觉不用席子,平时走路也不骑马。行军的时候亲自背粮食,和士卒分劳苦。士卒身上生了病疮,吴起亲自为他们吮吸。有一个士兵的母亲听到此事后哭了起来。别人劝她说:“你的儿子只是个士卒,将军却为他吮吸脓疮,你还哭什么?”这个母亲说:“不是为这个。往年吴将军为孩子他父亲吮吸脓疮,他父亲战不旋踵,就战死了。吴将军如今又为这孩子吮吸脓疮,我不知道这孩子以后会死在哪里。因此才哭。”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又很廉洁,能得到士卒的拥戴,便任吴起为西河守,以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去世以后,吴起又臣事文侯的儿子魏武侯。一次,魏武侯乘船顺西河而下。船至中流,魏武侯眺望四周,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啊,这坚固的山川!这真是魏国之宝啊!”吴起回答说:“国之兴亡,在德不在险。过去三苗所据之地,左有洞庭,右有彭蠡,却不修德行义,被大禹消灭。夏桀所居之地,左有黄河、齐水,右有泰山。南面是伊阙,北面有羊肠之险,却不修仁政,被商汤流放。殷纣之国,左有孟门,右有太行,常山经其北,黄河经其南。却不修德政,被周武王杀死。由此看来,国家之兴亡在于德而不在于险。若君不修德,则这个船中之人,便都是敌国。”魏武侯说:“说得好!”便又命吴起为西河守。吴起由此名声更大了。魏国设置相国,以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们摆一下各自的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指挥三军,使士卒以战死为荣,敌国不敢加谋,你能比得上我吗?”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说:“治理国家,让万民亲附,国家府库充实,你比我怎么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说:“守卫西河,使秦兵不敢东向,韩国和赵国宾从于魏,你比我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这三样你都比不上我,而位置却在我之上,这是为什么?”田文说:“主上年少,国家多有疑难之政,大臣未肯真心归附,百姓也未真心信任,在这样的时候,是把国家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吴起听了,沉默了很久,说:“当然是交给你。”田文说:“这便是我位置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由此自知自己比不上田文。

    田文去世后,公叔继位魏相,娶了魏国公主为妻,而对吴起十分嫉妒。公叔的一个仆人说:“去掉吴起非常容易。”公叔问:“怎么办?”仆人说:“吴起为人节廉而喜欢博取名声。您可以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才,而陛下的国家小,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臣恐怕吴起没有心在魏国干下去。’武侯肯定要问怎么办,你可以趁势对武侯说:‘陛下试着把公主许配给吴起。如果吴起有留心,便会答应。如果没有留下来的心思,则必然推辞。以此来试试他。”然后您叫吴起和您一起回家,让公主当着吴起的面对您发怒,表示轻视。吴起见公主是这个样子,便必然推辞。”公叔照仆人的话做了,吴起果然向魏武侯推辞。魏武侯从此便怀疑起吴起来。吴起怕招来祸害,便离开魏国,到了楚国。

    楚悼王平时就听说吴起是个贤才。吴起一到楚国,悼王便任吴起为相。吴起掌政后,针对楚国政治的弊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申明法令,废除那些没有用的官职,又废除公族中比较疏远的分支,把他们从公族中除名,用节省下来的钱抚养战斗之士。吴起在楚国改革政治的核心是要增强楚国军队的战斗力,而破除那些纵横家们的游说之说。经过这些改革,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在南方平定了百越,在北方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了韩、魏和赵三国的威胁,又向西出兵伐秦国。各国诸侯都为楚国的迅速强大而担心。吴起的政策损害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他们对吴起恨之入骨,都想杀死吴起。楚悼王一死,他们便兴兵作乱,带人进攻吴起。吴起知道逃不出去,便退到宫中,爬到楚悼王的尸体上。这些旧贵族用箭射、或用剑刺,把吴起杀死,却也因此击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悼王被埋葬后,楚肃王即位,派令尹追查,把所有杀吴起并击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都斩首。楚国旧贵族中因此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商鞅变法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第25章 春秋战国(17)()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

    合纵与连横

    战国中期的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后,国力迅速强大起来。而山东诸侯国中,魏国的力量这时已经衰落,最东端的齐国力量和秦国相当。由于领土的互相接壤,各大国之间的冲突更加剧烈。秦、齐两个大国彼此展开争取与国,孤立敌国的斗争。而赵、魏、韩等国国内,由此分成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大派,从而展开了合纵连横活动。

    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说,原是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相连为横。从策力上讲,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起初,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直到秦赵长平之战后,才凝固成合纵是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之意。适应这种需要,当时产生了一些在诸侯国之间四处活动,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打动诸侯王,或取合纵,或采连横,而自己借机谋取高官厚禄的人。后来把这些人称之为“纵横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苏秦和张仪。

    苏秦是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习纵横游说之术于齐鬼谷先生。出游数年,无所遇,大困而归。苏秦之兄弟嫂妹妻妾都在背后耻笑他不事产业、力工商,弃本务而事口舌。苏秦听说后,既自感惭愧,又感悲伤,乃杜门不出,寻书遍读。一年后,觉得自己可以说当世之君,便出而求说周显王。周显王不信其言。苏秦又西至秦国,欲说秦惠王。恰巧秦国刚杀了商鞅,嫉辩士,不用苏秦之言。苏秦被迫又北至燕国,一年多后,才见到燕文公。苏秦对燕文公说:“燕国之所以不被诸侯国侵扰,是因为赵国在燕国之南而为之障蔽。而且,秦若攻燕,需战于千里之外;赵若攻燕,只须战于百里之内。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燕国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愿大王与赵国纵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后患。”燕文公从其计,资给苏秦车马,让他到赵国去。苏秦到了赵国,对赵肃侯说:“当今之世,山东诸侯国没有比赵国更强大的。秦国之所嫉恨的,亦莫如赵国。然而秦国之所以不敢举兵伐赵,是害怕韩、魏攻其后背。秦国若进攻韩、魏,二国无名山大川之险可守,必然地尽而后止。韩、魏不能抵挡,必然入臣于秦。秦国无魏之忧,便必然加兵于赵国。臣研究了天下的地图,诸侯国之地五倍于秦,诸侯之兵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而西向攻秦,则必然击败秦国。搞连横的人,都想割诸侯之地给秦国,秦国成功,则其身荣华富贵,自己的国家被秦国进攻却从不放在心上。所以他们日夜以秦国的威权来恐吓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认真考虑这一点!为大王计,莫如团结韩、魏、齐、楚、燕、赵为纵亲以抗秦国,合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定下盟约,相互救援,则秦兵必不敢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以为害山东。”赵肃侯大悦,隆重招待苏秦,让他纵约诸侯。

    苏秦到韩国,劝韩宣惠王说:“韩国之地方圆九百余里,带甲战士数十万,天下之利剑、强弓、劲弩皆从韩出。以韩国士兵之勇,被坚甲,带利剑,以一当百,不足与言。大王如果臣事秦国,秦国必求韩之宜阳、成皋。今天给了它,明年又来要求割地,与之则无地可给,不与则必受后患。大王之地有限而秦国之求无已,只能市怨结祸,不战而地已削减了,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感到羞耻。”韩王听从了苏秦的话。

    苏秦到魏国劝魏王说:“大王之地方圆千里,地方虽不大,却人口稠密,繁荣富庶。大王之国不下于楚国。大王之士兵,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战车六百乘,骑兵五千人,却听从群臣之说,而想臣事于秦。所以,赵王让臣来效愚计,奉明约,只要听大王您一句话就行。”魏王也听从了苏秦之言。

    苏秦又到齐国劝齐王说:“齐国四塞之国,方圆二千多里,带甲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军队之精锐,进入锋矢,战如雷霆,解散如风雨。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每户三个男子,不用到远县发兵,即可得到二十一万士兵。临淄又十分富实,居民无不斗鸡、走狗、六博、鞠。临淄的大街上,车毂相击,人肩相摩,连衽可成帷幕,挥汗如同下雨。韩、魏所以畏惧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两军交战,不出十天,胜败就决定了。韩、魏即使能战胜秦国,军队也要损失一半,而无余力守卫四境;如果不能战胜,随之而来的便是国家的危亡。故韩、魏宁愿向秦国称臣而不轻易和秦国作战。秦若攻齐则不然,必须经韩、魏之地,过亢父(今山东金乡东北)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并列,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秦虽相深入,却要担心韩、魏从背后袭击。所以,只能虚张声势而不敢进。所以,秦国不能为害齐国是明显的。而群臣却劝您西向事秦,这是错误的。今天臣事秦国之名而有强国之实,愿大王少留意计之!”齐王也答应了。

    苏秦之南到楚国,劝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之强国,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战车千辆骑兵万匹,粮食可以支持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秦国之所担忧的莫如楚国,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其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计,莫如合纵以孤立秦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