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八岁的霍去病第一次参加作战,就逮住了匈奴的两个将官,这功劳可真不小。战斗结束,被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进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马跟匈奴接连打了六天,匈奴兵抵挡不住,向后败退。霍去病和他的骑兵越过了燕支山(在今甘肃永昌县西),追击了一千多里地。那边还有不少是匈奴的属国,像浑邪(在今甘肃省境)、休屠。汉兵到了那里,俘虏了浑邪王的王子和相国,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也拿来了。
汉武帝为了慰劳霍去病,要替他盖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辞了。他说:“匈奴还没消灭,哪儿顾得上安家呢!”
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次派卫青、霍去病各带五万精兵,分两路合击匈奴。
卫青从定襄郡出塞,穿过大沙漠,行军一千多里,匈奴的伊郅邪(单于亲自率领精兵严阵对抗。双方展开了一场大会战。激战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沙漠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夹着砂砾,吹得天昏地黑。卫青顶着狂风,冒着扑面的砂砾,命令骑兵分左右两翼夹攻。伊郅邪单于招架不了,带了几百骑兵向北突围逃去。卫青一直追到颜山下的赵信城,匈奴兵已经逃空,城里贮存了不少粮草。卫青让兵士们饱餐了一顿,把多余的积粮烧了,才胜利回师。
另一路,霍去病也横越大沙漠,前进两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贤王的兵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下,在那里立了一块石碑留作纪念。
这是汉朝规模最大、进军最远的一次追击。打那以后,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没有匈奴的王庭了。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刚登上皇位不久,匈奴中有些人投降了汉朝。武帝从他们口中知道了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一些情况,他们对武帝说:“原先敦煌以东,祁连山以西有个月氏国,被匈奴打得大败,甚至连他们的国王也被杀死了,月氏人被迫逃到西域去,他们跟匈奴有仇,很想有人和他们一起攻打匈奴。”
汉武帝听了,很感兴趣。他想,月氏在匈奴的西边,汉朝如果能和月氏联合起来,不就可以腹背夹击匈奴吗?
于是,汉武帝就下了一道诏书,公开招募能干的人去联络月氏。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里,有多远,而且中间还必须经过匈奴人控制的地区,十分危险,要担负起这个任务,需要极大的勇气。
有个叫张骞的郎官,认为这事关系到汉朝的安全,就报了名,武帝从应征的人里替他挑选了一百多名随从,其中有一个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他成了张骞的得力助手。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受命离开长安,出发去找大月氏,他们一出陇西,就进了匈奴控制的地区,很快他们就全部做了俘虏。
匈奴兵把他们送到单于那里,单于不满地说:“月氏在我们匈奴的北面,汉朝怎么可以越过我们派使者去?如果我要派使者越过汉朝去南越,汉朝会答应吗?”
单于没有杀他们,只把他们分散来看管。单于希望张骞投降,还给他娶了妻子。尽管如此,张骞始终保留着那根出使的旌节,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十年过去了,匈奴对张骞的看管也松了下来。有一天,张骞和堂邑父趁匈奴人不防备的时候,骑上快马逃了出来。
他们一直向西走,到了大宛(在今中亚细亚)。大宛王早就听说有个富饶强盛的汉朝,很想互通往来,现在听说汉朝的使者来了,非常高兴,热情地招待他们,问张骞:“你打算到哪里去?”
张骞说:“我们奉命出使大月氏,路上被匈奴扣留,现在才逃了出来。要是大王派人送我们到月氏去,将来我们回到汉朝,我们皇上答谢大王的礼物必将多得无法形容。”
第52章 秦汉(16)()
大宛王答应了,就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威海之间),又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国王被杀以后,他的妻子继承了王位,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又重建了大月氏国。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月氏人生活安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了。张骞在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但始终没有说服他们,只好回国。
回国途中,他们又被匈奴俘虏,拘留了一年多。不久,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趁乱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父逃回了长安。这时,已经过去了十三年。汉武帝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封他为太中大夫。
张骞向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的时候。看到了邛山(在今四川省)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
武帝很奇怪,问:“大夏怎么会有巴蜀处产的竹杖和细布呢?”
张骞说:“我当时问大夏商人,他们说是从身毒(今印度)买来的,身毒在大夏东南几千里,天气很热,那里的风俗和大夏差不多,既然身毒有蜀地的东西,离蜀也一定不远。我们出使到大夏去,如果能从蜀地经过身毒再到大夏,就很安全,不怕匈奴的阻挡了。”
汉武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去结交身毒。
张骞把人马分成四路,从蜀地分头出发。四支队伍各自走了两千里地,都没能到达。往南走的一队到了滇越(在今云南省境内),结交了滇越国。虽然张骞的人马没有找到身毒,但熟悉了沿途的情况,还结交了从没联系过的滇越,武帝很满意。
过了几年,张骞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由于他熟悉匈奴地形,知道水草的所在地,使得汉朝的军队没有受到饥渴,因此,被武帝封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主力,匈奴逃到了沙漠北面。匈奴战败以后,西域的很多国家都不愿再向匈奴进贡纳税了,于是,武帝就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这一次,河西走廊已经控制在汉朝手里。张骞就带着三百名随从,每人两匹马,还带了牛羊一万多头和金银,绸缎等礼物,浩浩荡荡地向西域进发。
张骞到了乌孙(今新疆境内),送给乌孙王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一起对付匈奴。但乌孙王不了解汉朝的实力,又满足于现状,因此始终决定不下来。张骞就派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头去联络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等国。
张骞动身回国,乌孙王派了几十个人跟着他到长安,还带了几十匹乌孙良马来送给汉朝。
一年以后,那些副使们带了他们出使国家的人,陆续回到了长安。从此,西域各国才开始正式和汉朝往来。西域的葡萄、大葱、胡桃等传入中原,西域的乐器、乐曲和名贵的手工业品也在汉朝流行起来;而中国的丝绸也通过西域辗转运到西亚、欧洲去。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通的。
苏武牧羊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司马迁修史记
汉武帝在位期间,国内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文化学术事业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尤其在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出现了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和他的不朽之作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是龙门(今陕西韩城县)人,他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担任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很有学问,才识渊博,所以司马迁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司马迁十岁的时候,汉武帝重新设置了史官。司马谈出任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到了长安。
其父司马谈专管文史星历,熟悉历史,通晓先秦诸子学术,曾次第旧间,裁剪论著,撰写了一部先秦到汉的著作,但是没有完成。司马迁韶继家学,博览群书,曾师从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年轻时就成了长安城的博学多才之人。
司马迁二十岁时,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约十年,行程不下万余里的全国大游历。他曾经到淮河、长江一带漫游,到现今浙江一带去探访传说中的“禹穴”,到现今湖南一带去考察和历史故事有关的遗迹,到河南、山东一带了解风土人情,观孔子遗风。他一边游览,一边采访,搜集了许多传说和资料,为他以后实际撰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公元前116年,游历归来的司马迁,被选入朝中做郎中令。司马迁刚从西南回来,司马谈就病逝了。他临终前郑重地对司马迁说:“我一生总想写一部完整的史书,现在已经来不及了。你接任太史令以后,希望你能完成我的心愿。”司马迁流着眼泪,接受了父亲的遗命。公元前108年,在父亲去世的第三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借太史令之职,他开始博览皇家藏书,整理父亲遗稿和他自己搜集的资料,为撰述作准备。直到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四十四岁时,才开始动手写史记。可是,就在他动笔写这部大书不久,出了李陵案件。
李陵原和司马迁一起做郎中令,后升做骑都尉。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