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开着房车回大唐 >

第178部分

开着房车回大唐-第178部分

小说: 开着房车回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冷的天还拿扇子,百分百是为了装逼,其实他昨天在长安的时候,偷偷派了一个人去了神棍刘的卦摊,双方一接头,得到了最新的朝堂动向,三天前,倭国使者又求见李世民了,再次请求拜大唐为宗主国,而昨天李世民特地让许廉传口谕,叫李浩今天务必去惨叫小朝会,李浩觉得,他让自己去,肯定是商量倭国求拜宗主国的事情,自己现在有参议政事的权利了,那么打扮必须儒雅一点,这样在跟人辩论的时候才有气势,羽扇纶巾多儒雅呀,多装逼呀,诸葛亮再世有木有。

    来到两仪殿的时候,已经是早上七点了,小朝会比大朝会晚一点,七点半开始,李浩到达两仪殿外时,这里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个大臣了,李浩一出现,顿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接着,李浩的这身装束立刻引来了众人的诟病与嘲讽,参加小朝会居然敢不穿官服,置大唐礼数于何地,还有,这大冷天的,还拿着一柄鸟毛扇子,装逼给谁看。

258章:朝议倭国称臣之事() 
李浩根本不理别人嫌弃的目光,轻摇羽扇,自得其乐,就是有点冷,为了装逼,忍了。

    这个时候,秦琼和李绩朝李浩走来,李浩赶忙朝他们两个见礼:“秦叔叔好,李叔叔好。”

    二人笑着点头,秦琼笑眯眯道:“诗狂贤侄果然是丰神俊朗,一表人才啊。”他忽然又语风一转,道,“只是,诗狂,今日两仪殿朝圣,你如此装束,只怕有失体统啊。”

    李绩也淡淡问:“为何不穿官服来上朝?”

    李浩闻言淡笑道:“旧官服破了,新官服还未到,我只能如此来上朝了,顺便催一催陛下,快点给我弄一套新官服。”

    “你这混账。”李绩闻言不禁笑了起来,李浩的科研寺卿等级由八品变成了三品,官服自然也要变了,不然不合礼数,但李浩的新官服还没领到,旧官服又破了,这还真的是个无解之题,虽然李浩穿便服上朝有失礼数,但事出有因,想必皇帝不会因此上纲上线,顶多就是让他回去,别上朝了,但他们也知道李世民特地让李浩今日前来参加朝会了,应该不会赶他走,那么李浩很有可能是大唐立国以来第一个不穿官服来上朝的官员。

    被李绩骂混账,李浩一点也不来气,他感觉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心里居然还有点开心,他转头看了看四周,并未见到程咬金,便好奇地问:“二位叔叔,程叔叔呢?”

    秦琼闻言叹道:“他前几日饮酒大醉,掉进了自家院中的荷花池里,还好现在是冬天,池中水不深,不过也因此着了凉,现在在家养病呢。”

    李浩闻言双眼一阵亮,老杀才生病了,为啥我觉得这么开心呢,满满都是报复的快感呀,李绩在一旁看到了李浩的表情,皱眉问:“诗狂,听到知节生病,你为何看似很开心?”

    “啊?有吗?”李浩一秒变脸,装出一脸痛惜模样,双眉紧蹙道,“程叔叔病了,我怎么会开心呢,我很难受,这里……”他用力地拍了拍心门,“这里很难受。”这演技,啧啧啧……太浮夸,不走心,也就骗骗耿直的秦琼,李绩一眼就看穿了,笑了笑,道:“那待会散朝后,咱们一起去知节府上探望探望,正好诗狂你精通岐黄之道,也帮他瞧瞧。”

    李浩赶忙摇头:“不成不成,其实我今日也偶感风寒,若不是今日陛下特召,我也不会前来……咳咳……”说着还像模像样地咳上几声,听着好假。

    李绩一脸笑意望着李浩,秦琼却被李浩刷新了三观,脸上的表情格外精彩,他也看出来了,李浩在演戏呢。

    过了片刻,两仪殿门打开,有黄门出来高呼:“众臣入两仪殿——”

    众大臣分文武两列,排队走向两仪殿,入殿站定后,李浩竟惊奇地发现自己所站的位置竟不是在最后,在队伍的中间,想想也是,自己现在是正三品了,虽然没什么权力,但品阶高啊,可有一点让他不满,为什么自己是和孔颖达站在一起,这老家伙不断拿眼瞪自己,那目光中满是愤怒之色。

    他要是只瞪一两眼也就罢了,但他一直瞪,李浩就有点受不了了,总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不行,得怼回来,李浩也回瞪,于是乎这一老一少就在这里大眼瞪小眼。

    “皇上驾到!”许廉尖锐的声音从后殿传来,接着便只见李世民穿着龙袍从后殿走出,身旁跟着低头弯腰的许廉,身后是两个打着宫扇的宫婢。

    李世民刚踏入大殿,就拧了拧眉,因为他看到了一身白衣,羽扇纶巾的李浩,没办法,太显眼了,李世民走到龙椅上缓缓坐下,众臣跪地行礼,山呼万岁。

    李世民让众人平身,众人刚回到队列,孔颖达就跳了出来,弹劾李浩:“陛下,李浩上朝不穿官服,实在目无礼法,望陛下严惩!”

    李世民皱了皱眉,李浩穿便服上朝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看李世民的态度,不过李世民已经决定当做没看见了,这孔颖达跳出来整这么一出,让李世民不太开心。

    孔颖达都如此说了,李世民也不能装作没听见,只能无奈地指了指李浩,问:“诗狂,为何不穿官服?”

    李浩缓缓出列,手持羽扇,拱手道:“陛下,实在不是微臣不守礼法,而是微臣实在无官服可穿。”

    “哦?”李世民挑眉问,“为何无官服可穿?”

    李浩一本正经道:“回陛下,微臣以前是八品,现在是三品,按照礼法,微臣应该更换新的官服,然而微臣并未收到新的官服。”

    李世民闻言恍然,缓缓道:“此事是朕的疏忽,新的官服明日便会送到你府上。”

    李浩行礼谢恩,刚要退下,孔颖达忽然又道:“陛下,李浩就是目无礼法,就算没有新官服,那也该穿旧官服来上朝,怎可穿得如此随意?”

    李浩立刻高声道:“陛下,微臣的旧官服破了,如果穿着破的官服前来上朝,那才是真正的目无礼法。”他顿了顿,又道,“陛下,微臣恳请暂且告退,以免污了陛下龙目。”

    李世民摆手道:“罢了,孔祭酒就莫要纠缠此事了,诗狂也不必告退,开始议事吧。”

    李浩和孔颖达双双归队,孔颖达很郁闷,不服气地瞪视李浩,那小眼神仿佛在说:“小样儿,算你运气好,下次一定弄死你。”

    李浩回瞪,眼神中的意思不言而喻:“来呀!互相伤害呀!”

    李世民忽然开口道:“诸卿也知道,前几日,倭国使臣递上国书,再次请求拜我大唐为宗主国,此事三天前并未议出结果,今日旧事重提,诸卿不妨各抒己见。”

    一听果然是因为倭国称臣之事,李浩就暗暗激动,自己终于能参与此事了,哼,倭国,老子不坑死你,老子就不信李,现在在老子能力不够,先小坑你们一把,等老子羽翼丰满了,慢慢整你们。

    李浩正在思索间,房玄龄忽然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倭国称臣之事,不妥。”

    长孙无忌也出列道:“臣附议。”

    两大重臣第一时间出来反对,众臣一时间有点懵逼,有点搞不明白状况,为什么其他番邦来结宗主国的时候,都很顺利,而倭国请求拜宗主国却这么难,上次倭国使臣才把国书念了第一句,就被挑出两个大毛病,草草了事,一句押后再议,一押就是三年,如今人家使臣又来了,这可好,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第一时间跳出来反对。

    其实李世民之前就召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去通过气了,对待倭国,依旧执行李浩当年的建议,反正李世民对倭国是没什么好感,长得丑就算了,还狂妄自大,自称天皇,臭不要脸。为了防止孔颖达口才太好,李世民特地让李浩前来参加朝会,李浩现在有参议政事的权利,可以在朝堂上发表言论,对付孔颖达的事,交给李浩了。

    虽然李世民和房玄龄还有长孙无忌通过气了,但表面功夫还是要做好的,李世民装模作样地问:“哦?二位为何觉得不妥?”

    房玄龄道:“上次倭国请求称臣,奉上国书,国书第一句便冒犯我大唐两次,可见倭国实有不臣之心。”

    “房仆射此言差矣!”孔颖达忽然高声出列,行礼道,“陛下,老臣以为,房仆射此言差矣。”

    李世民微微蹙了蹙眉,道:“孔祭酒有何高见?”

    孔颖达缓缓道:“倭国上次所奉国书,确有对大唐不敬之言,然倭国偏安一隅,未通吾皇教化,此乃无心之失,并非故意冒犯,倘若我大唐揪住此言不放,有失上国君子风度。”

    众臣闻言频频点头,均觉得孔颖达所言在理,李浩撇了撇嘴,暗自嘀咕:“又拿这些虚无缥缈的名声大帽子来压人,他也就这点招数了。”

    孔颖达又道:“况且,倭国使臣拜见我大唐官员,朝见陛下,礼数颇盛,绝无不周之处,此可见,倭国对我大唐,敬畏无比!”

    孔颖达所说的是实话,这个时期的倭国太弱小了,对大唐确实十分敬畏,此刻的大唐在他们眼中,就是天国一般的存在,这也跟他们的本性有关,他们向来欺软怕硬,崇拜强者,大唐强盛,他们就来跪舔,很正常,等到大唐哪天没落了,他们也会来捅一刀的。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一时间竟无言以对,他们当然无言以对了,因为倭国使臣经过上次的教训后,这次的国书是字斟句酌,唯恐冒犯大唐,而且他们到大唐后也是一路点头哈腰地拜过来的,礼数上也挑不出半点毛病,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抓不到倭国的痛脚,自然辩不过孔颖达。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不得已之下,只能偷偷转头,二人同时望向李浩,李世民也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到李浩身上。

    众人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去,最后所有人都把李浩聚焦在李浩身上,李浩顿时浑身不自在了,只能尴尬傻笑。

    李世民见他不主动出列,顿时虎起了脸,点名道:“诗狂,今年日是你第一次参与议政,对于倭国称臣之事,你有何看法?”

259章:舌战群臣(上)() 
李浩慢悠悠地出列,手持羽扇行了个礼,然后缓缓道:“陛下,微臣以为,这世上本就不该有什么宗主国。”

    全场顿时一片寂静,几乎可以听到杂乱的呼吸声,李浩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众臣都一脸震惊地望着李浩,很想知道李浩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李世民缓缓蹙眉,脸色不大好,虽然房玄龄曾把李浩的这个观点告诉过李世民,李世民当初并不怎么在意,没想到李浩今天居然在这里将这句话说了出来,也就是说他这个天可汗一直都做错了,他能开心吗。

    李世民刚想责问李浩,中书令岑文本就出列道:“陛下,科研寺卿李浩年幼无知,恐难参议朝政,臣请求陛下夺其参议朝政之权。”

    “臣附议!”孔颖达赶忙附议。

    “臣也附议!”褚遂良出列。

    “臣也附议!”萧瑀出列。

    “臣也附议!”于志宁出列。

    ……

    在场的文臣十有八九都附议,请求夺去李浩的参议政事之权,李浩面不改色,轻摇羽扇,仿佛这件事跟他无关似的。

    李世民也几乎怀疑李浩的能力,但他还是说道:“既然诗狂有此言论,必有理由,诗狂,你且说说你的理由。”

    “遵旨。”李浩恭谦行礼,转身面朝诸位反对自己的大臣,手持羽扇朝他们拱了拱手,缓缓道:“各位前辈,可敢与小子就此事辩论一番?”

    “有何不敢!”孔颖达最是激动,瞪眼傲然道,“与你相辩,何须如此多人,老夫一人足矣!”

    “先不要把话说得太满。”李浩满面微笑,如沐春风,道,“小子首先便要问一问诸位前辈,番邦称臣,我大唐作为宗主,有何好处?”

    李世民闻言双眼一亮,李浩个问题问的很好,很实在,所谓无利不起早,身为一国之君,处理国事时,处处当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自然有好处!”孔颖达高声道,“番邦称臣,我大唐扬名天下,威服四海,番邦进贡,我大唐国库每年收获颇丰。”

    “呵呵。”李浩摇了摇头,冷笑道,“老夫子,你只怕还活在梦里呢。”

    “你说什么!”孔颖达闻言大怒。

    李浩竟敢在大殿之上如此讥讽于他,他怎能不怒,刚想让李世民住持公道,却听李浩道:“番邦确实岁岁进贡,但我大唐每次也回礼,老夫子你每日沉迷圣人之道,远离阿堵之物,应该还不知道吧,每次我大唐回礼之数目,都是番邦的两倍不止,也就是说,咱们大唐其实每年都在散财给这些属国番邦,而我们大唐呢,仅仅获得番邦进贡的虚名而已。”

    孔颖达闻言一愣,他知道,李浩说得是实话,对于此事,他也略知一二,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妥的,在他看来,大唐强盛,多回点礼而已,就能获得美名,没什么不好的,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李浩缓缓踱步,轻摇羽扇,悠悠道:“回礼的钱财,都是从国库出去的,国库的钱从哪里来,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来的,老百姓的钱又从哪里来呢,都是从地里一点一点刨出来的,老夫子,你种过地吗?”

    孔颖达脸色有点难看,他从小衣食无忧,种地?别开玩笑了。

    李浩摇头轻叹:“老百姓为了一口吃食,每年要受多少苦,可他们的劳动成果,却被大大方方地送给了番邦,喂养那些番邦蛮夷,运气好的话,番邦听话,那还好说,运气不好,遇到像高昌,像伏允治下的吐谷浑那样,他们还要拿着刀剑来残杀我大唐的百姓,老夫子,你教教我,这是什么道理?”

    李浩的一番话非常直白,跟那些不识字的平头老百姓说话差不多,但其中的道理,却振聋发聩,就连李世民都不禁震惊,仔细一想,当真是那么一回事,满朝大臣闻之也纷纷动容,李浩所说的道理是如此简单,但他们却从未想过。

    孔颖达被李浩的一番话说得哑口无言,呆若木鸡,他只知什么是君子之道,什么是大国之风,却不知道老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