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开着房车回大唐 >

第6部分

开着房车回大唐-第6部分

小说: 开着房车回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姚县令又和刘太医联名写了个奏报,送往许州刺史府,一起送去的当然还有李浩献出的药方。

    本来临北县令是没有直接上奏朝廷的权利的,但事急从权,李世民身为一代明君,规定任何紧急灾情和军情,地方官员可直接上报朝廷,不必一层层地呈上来。

8章:圣旨到() 
两天后,这份奏折已经摊在了李世民的书案上,李世民看完奏折开怀大笑了许久,击节而叹:“天佑我大唐!天佑我大唐啊!”

    此刻殿上还有两人,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这二人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任何国家大事都少不了他们二人,不过他们还不知道奏折的内容,此刻正一脸懵逼地望着李世民。

    李世民吊足了他们二人的胃口,自己也开心够了,让太监把那份奏折传递给他们二人观阅。

    二人凑到一起将奏折从头看到尾,看完之后,二人赶忙推山倒玉朝李世民一拜,齐声欢呼:“果然是天佑大唐,臣等为陛下贺!”

    李世民摆手道:“好了,疫情紧急,刻不容缓,辅机,速速将这份方子抄录,派八百里加急送至河南道各州,命他们按此方煎药救人,若敢延误,严惩不贷!”

    “是,臣即刻去办!”长孙无忌领命告退。

    李世民在殿上来回走了两趟,忽有回头朝着房玄龄:“玄龄,你说这李浩是不是上苍赐予朕的礼物。”

    房玄龄眼珠一转,拱手道:“陛下心中已有答案了。”

    “哈哈。”李世民开怀一笑,又问,“你说,朕该如何赏赐这李浩呢?”

    房玄龄道:“回陛下,眼下瘟疫未平,为时尚早,待瘟疫彻底平定之时,再凭功论赏不迟。”

    “嗯。”李世民连连点头,“你言之有理,哈哈,朕真想早日听到瘟疫平定的佳音啊。”

    又过了两天,胡小海的瘟疫已然根除,一家四口终于从隔离区放了出来,不过家门口还是有士兵把守,不让他们出来,需要观察数日,一家人终于团聚,四人相拥而泣,正巧刘太医来为他们进行例行检查,他们一家人纷纷,对刘太医感恩戴德,说什么做牛做马之类的话。

    这下弄得刘太医脸都红了,赶忙止住他们,道:“救你们的不是老夫,老夫顶多算是个熬药的,真正立功的是个年轻人,叫做李浩。”

    “李浩?”胡老汉一家闻言顿时愣住了,面面相觑,李浩什么德行他们是知道的,平时连说话都没个正行,怎么可能治得好瘟疫。

    胡老汉以为他在开玩笑,说道:“老太医您别闹了,李浩怎么可能治得好瘟疫……”

    刘太医一本正经地说:“老夫没有闹,这次若不是李浩及时献出治疗瘟疫的药方,只怕你们一家四口早已天人相隔了,全胡柳村乃至整个许州都会被瘟疫祸及,这小子随意献出一张药方,却救了千万苍生。”

    “啊?”胡家四口尽都瞠目结舌,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刘太医在他们发愣的时候转身负手离开了。

    刘太医继续让全村的人喝了三天汤药,没再发现一个人得瘟疫,便下令允许村民走出家门,不过不许出村子,但凡有任何物品需要采买,让折冲卫的士兵们代劳。

    村内禁足令解除,胡老汉一家四口屁颠屁颠跑到了村公衙来见李浩,甫一见到李浩的面,一家人齐齐躬身向李浩行大礼,口中连呼大恩大德无以为报之类的话。

    李浩赶紧上去扶他们,然而这家人认死理,一定要行礼,他一个人怎么可能拉得住四个人,最后只能受他们全家大礼,等到他们拜够了,将他们请进屋中,特地关照帮自己隐瞒身份,就说自己是外乡来的,胡老汉他们怎么可能拒绝,四个人把头点的跟啄米似的,还愿意帮忙告诉全村人,让他们一起隐瞒,接着他们诚心诚意地把李浩请到家里跟祖宗似的供了起来,李浩脸皮也厚,就这么坦然接受了。

    在胡老汉家过着吃了就睡,睡了就晒的日子,仅仅五天,李浩就感觉自己胖了,到了第六天,村里忽然热闹起来,来了好多人马,又吹又打地,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李浩正在胡老汉家的篱笆院里晒太阳呢,王元泰火急火燎地冲了进来:“李浩,大事!出大事了!”

    李浩眼皮都不带抬一下,继续老神在在地晒太阳:“别闹,晒太阳呢。”

    王元泰气喘吁吁大叫:“别晒了,快准备香案,宫里来人宣旨了!”

    李浩闻言一骨碌从藤椅上跳了起来:“圣旨来了?给我的?”

    “当然是给你的!”王元泰瞪眼叫道,“这次瘟疫能够这么快平息,全都是你献方子的功劳,这圣旨除了你还有谁有资格领!”

    这时,胡老汉正好出来,一听说圣旨要来,赶忙屁颠屁颠地去准备香案了,柳氏则帮李浩打了一盆温水,让他清洗。

    李浩拿起布巾象征性地洗了几下,鼓乐声已然近了,隔着篱笆就看到一大队人马朝这边走来。

    柳氏刚把水盆端走,大队人马已到门口,领头的是个白面太监,由于没有胡子,实在看不出到底多大岁数,反正不老,但也不年轻,手持明黄卷轴,迈着方步走进院中,捏着鸭嗓高呼:“圣旨到,李浩接旨!”

    胡老汉赶忙请出香案,一家四口和李浩还有王元泰齐刷刷地躬身行大礼,李浩上前一步,高声应道:“草民李浩恭迎圣旨!”

    白面太监高傲地瞄了李浩一眼,展明黄旨卷轴,开始用他的公鸭嗓宣读圣旨:“制曰:天道无常,骤降灾祸,万民哀痛,百姓何辜,江山社稷,民乃国本……”

    白面太监读得很有节奏,但李浩听得有点犯困,这圣旨的废话太多了,一开头就说这场瘟疫是天降灾祸,跟他李世民无关,天大地大,甩锅最大,李世民现在最怕背锅了,再背下去,他都成背锅侠了,然后就说自己怎么怎么爱民如子,看到百姓受苦,自己怎么怎么痛心,各种赚眼泪的词全都不要脸地抛了出来,接着才进入正题,说一个少年英杰李浩横空而出,各种英明神武,力斗瘟疫,英雄形象异常高大,李浩几乎不敢确定那写的是自己。

    李浩听着圣旨,忽然感觉脸红,太羞耻了,李世民怎么可以这么不要脸呢?他仔细一想,其实也没啥,李世民在皇帝里面算是最要脸的了,至少人家是千古一帝,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然而却没去封过禅,可见他还是很要脸的。不像后世明朝的开国皇帝,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一朝得势坐上皇帝宝座后,浑身上下连毛孔里都透出暴发户的气息,圣旨开头居然敢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浩读过《明朝那些事》,对老朱这个人的看法还是比较多的,老朱这个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吧,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老朱算得上是民族英雄,因为他驱除鞑虏,这是不争的事实,单凭这一点,就得为他鼓掌。

    圣旨读到最后,李浩听到一句“着李浩长安面圣,金殿听封”,他顿时愣住,李世民这是要见他了,真快啊,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要见到传说中的天可汗了,内心各种小激动。

    白面太监终于念完圣旨了,李浩他们还愣在那里,太监对此似乎司空见惯了,认为第一次接圣旨的人就该这样,然而他不知道,李浩是在哪里傻乐,为啥乐,倒不是因为能见到李世民,而是因为封赏,李世民这次让他上殿听封,一般来讲,能上殿听候封赏的,那赏赐绝对不会少,一想到自己很有可能领到金山银山一样的奖金,李浩忽然就待机了。

    “李浩,起来接圣旨吧。”白脸太监细着声音说,李浩一脸傻笑地躬身站在那里,丝毫没有反应。

    太监愣了愣,提高声音:“李浩,快接圣旨!”

    李浩继续傻笑,眼睛都快变成铜钱形状了,一旁的王元泰可急坏了,偷偷伸手掐了他一下。

    李浩痛叫:“啊哟,谁他娘掐我!”

    太监顿时黑下了脸:“李浩,快过来接圣旨!”

    “啊?哦!”李浩赶忙上前接了圣旨,顺便朝太监道谢,“多谢公公。”

    那太监拿眼皮夹了一下他,不咸不淡地嗯了一声。

    王元泰见状赶忙上前,掏出三只小银铤塞进太监手心,笑呵呵地说:“李公公一路辛苦了,我兄弟年幼不懂事,公公万请包涵。”

    太监看了看手里的银铤,每个足有五两,脸上瞬间由阴转晴,笑着道:“哪里哪里,李浩年纪轻轻便能以布衣身份蒙陛下召见,必定前程似锦,咱家只是个跑腿送信的,又怎敢言苦。”

    王元泰赶忙拱手:“公公言重了,言重了。”

    李浩望着王元泰谄媚的样儿,心中暗忖:“王元泰这小子不简单啊,看起来老实巴交的,没想到逢迎拍马玩的这么溜。”

    就在他分神的这会儿,太监吩咐道:“李浩,你着手准备准备,明日一早随咱家去长安面圣。”

    李浩颔首领命:“是。”

    太监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走出院子,带着一众人离开。

    一想到将要去长安,李浩很想回道观跟师父说一声,可现在村里戒严还未解除,根本出不去,只能打消这个念头。

    胡老汉一家听说李浩要去长安见皇帝,那个开心啊,对李浩照顾得更加贴切,几乎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柳氏还特地将为胡老汉新缝的衣服拿出来给李浩换上,去见皇帝,怎么也得穿好点吧。

    可李浩穿上新衣后,感觉还不如自己的道袍帅呢,土得要死,简直就是个庄稼汉,本来嘛,这就是庄稼汉的衣服。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人来传李浩,李浩正好才吃过早饭,简单收拾了一下行囊,牵上驴蛋就跟着来人走了,一直到村口,只见村口金水桥前停着一辆华贵马车,马车前后簇拥着五十骑卫,每个骑卫都身着甲胄,手持长兵,腰挎唐刀,面无表情地列队等待,三十多骑兵在那里,愣是没发出一点声响,动都不动,连马儿都好像成了雕塑一样,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训练出来的,李浩看得不禁骇然,暗叹大唐骑兵果然名不虚传,难怪大唐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李浩到了马车前,白面太监向前迈了两步,象征性地迎了一下李浩,然后摊手指着马车,道:“李浩,咱家这次可沾了你的光了,平素咱家外出宣旨,都是骑马的,这次陛下恐怕你不会骑马,特地允许咱家驱车来接你,这是你的莫大荣恩啊。”

    “不就坐个马车嘛,这还叨叨。”李浩心中不忿暗忖,然而表面工夫要做好,只见他忽然满面肃然之色,一秒入戏,朝着长安方向长身一揖,感恩戴德状高呼,“陛下恩宠,浩铭记于心,纵粉身碎骨也难报皇恩浩荡之万一。”

9章:前往长安() 
太监惊讶地望着李浩,这到底谁家的孩子,也太会来事儿了,就这副做戏的派头,到朝堂要不了几年就能爬上去了。

    “浩虽年幼,然一腔报国热血,挥斥方遒,忠君之心,天地可表,日月可鉴……”李浩越说越来劲,根本停不下来。

    太监见他没完没了地各种表忠心,入戏太深了,赶忙抬手拦住他:“行了行了,可以了,陛下知道你的忠心了,咱们这就赶路吧。”

    李浩眨巴着眼望着他:“够了吗?”

    太监的眉毛抽了抽,无奈点头:“够了,尽够了。”

    “哦,那走吧。”李浩说完直接上马车,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太监却看得愣住了,他做传旨太监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主,不巴结一下自己也就罢了,居然抢在他前面上车,这也太不把他当回事了。

    在李浩看来,是这个太监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功劳是他李浩立下的,赏赐是皇帝给的,传旨太监只不过是个送信的,说白一点,其实就是个送快递的。

    既然传旨太监只不过是个送快递的,那为什么许多官员还要可劲儿巴结他们呢,原因很简单的,想往上升呗,要知道,传旨太监还是能跟皇帝说上话的,若他们能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对于升迁是有好处的,也正是因为诸多官员对传旨太监的巴结,这才惯出了他们一身的傲气。

    李浩见他还站在车下发愣,挑着帘道:“公公,上车啊,难道你要走回长安?”

    太监无奈轻叹,若换做其他人,他恐怕要摆足了架子,然而李浩只是个十四岁的孩子,还没懂得这么多的人情世故,跟他摆架子估计他也不懂,只能自认倒霉。

    上车后,骑兵领队策马来到马车边问:“黄公公,可以启程了吗?”

    黄公公回了声:“启程吧。”

    “启程!”骑兵领队大喝一声,队伍开拔,离开金水桥,往西行去。

    李浩和黄公公对坐在车厢里,大眼瞪小眼,黄公公越看李浩越觉得这小子不像个好鸟,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连自己都莫名其妙。

    李浩见他一直盯着自己看,快速眨眼,然后挑起话题:“公公你姓黄?”

    “没错,咱家姓黄名安。”黄公公不咸不淡地回答。

    “姓黄好啊。”李浩违心地赞了一句。

    黄安见他称赞得如此敷衍,挑眉问:“姓黄怎么个好法?”

    这人真不会聊天,人家说你名字好,那是给你面子恭维你,你倒好,拽着了尾巴就不撒手,不带这样的。

    “这姓黄为什么好呢……”李浩咧了咧嘴,开启胡扯模式,“因为很黄很暴力嘛。”

    “什么?”黄公公愣了愣,忽然大怒,“咱家怎么暴力了?!”

    “额……”李浩忽然发现了自己一个错误,跟一个太监说很黄很暴力,那不是对牛弹琴吗,他内心深刻检讨了一番,同时,眼光往黄公公的下三路招呼。

    黄公公见他目光看向自己下身,猛一夹腿,嘶声大叫:“臭小子,你往哪瞧呢!”

    李浩赶忙转移目光,四处乱看:“啊呀,今天的天气真好,阳光明媚,万里无云……”

    去长安的旅途很不愉快,准确地说是黄公公很不愉快,自从李浩朝他下三路看了一眼之后,黄公公总是觉得下半身凉飕飕的,他现在只要一见到李浩,就情不自禁地夹紧双腿,那种感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