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清崛起 >

第261部分

晚清崛起-第261部分

小说: 晚清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鸿章停了一下,又接着说道:“皇上,我为官几十年,只有这几年我才像个人样了,卑躬屈漆几十年,我没有看到国家的希望,可现在我看到了,老臣没福气,不能看到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加的富裕起来,我不甘心……,这几年能够和皇上在一起,我高兴,梦里都笑醒了好几回。”

    李鸿章的眼睛又看向了冯国璋:“皇上是个明君,你们以后要尽力辅佐,不可有异心,我们大家都离不了他,国家也离不了他……”

    李振华对他说道:“总理,你会好起来的,你要安心休养。”

    又停了一会儿,李鸿章再次说道:“皇上,你就不要安慰我了,我是知道我自己的……皇上,谢谢你来送我,我累了,让我休息一会儿吧。”说完他的眼睛闭上了,手轻轻地从李振华的手中滑落下来。

    他这是在用自己的最后通牒的意志在坚持着,他要把这个刚刚赴的国家交到皇上的手中他才放心地走了。

    一代名相,东方的俾斯麦,就这样的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离开了他最敬重的皇上,和他的那些同僚们。

    在世界的东方,一个伟大的人物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所有的报纸都引用的一句话)。

第572章 君臣情() 
第572章 君臣情

    第572章 君臣情

    李鸿章的几个子女李经方、李经述、李菊耦和李经溥万分悲痛,但是皇上在场,他们的却是不能大哭失声,他们只能是跪下了下来,在低声的哭泣着,张佩伦也在一边跪下了。 /》

    李鸿章的子嗣并不兴旺,原配夫人生下的儿子夭折后,不得不过继了弟弟李昭庆之子李经方——这个名为长子的侄儿,一生追随老李襄办外交,是他的左膀右臂。但赵小莲嫁给李鸿章的第二年,就为李家添了个货真价实的子嗣李经述,过了几年,又生了李经x (又名菊耦)和李经溥两个女儿,

    李振华摘下了自己的帽子,向着李鸿章低头默哀,周围的人也跟着皇上一起脱帽默哀。

    李振华很快就离开了,主要是因为他的心情不好,下面一些事情是他们家自己的事情了,自己不能老是在哪儿的,出来以后,李振华让冯国璋负责李鸿章的后事,首先是要马上成立一个治丧委员会,安排总理的具体后事,规格不用说那就是国葬,停灵十五天,于9月1日举行国葬,全国各地的有关单位门前的国旗下半旗,在媒体上公开李总理去世的消息,并且通知各国家的驻华使、领馆。

    他自己回家去了,心情无比沉闷,王欣和雅琪看到他回来了,一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李振华的心里不痛快,俩人也不敢招逗他,全都是小心翼翼在陪同他坐在了一边,李振华看了她们一眼,发现她们三人都在关心自己的目光,对她们三人说道:“你们去休息吧,让我自己在这里安静一下。”

    金熙凤犹豫了一下,对李振华说道:“总理已经仙去,你这里难受也没有用了,你先休息一下,这十来天你在旅途中也没有休息好,先去房中休息吧。有什么事情,我们三个人也可以帮助你去作的。”

    李振华没有听她的,只是把手摆了一下,她们几人悄悄地退了出去,李振华在想着这个传奇老人的事情。在真实的历史上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逝世于1901年的11月7日,他在后期不得势,由于甲午战败以及签定了《马关条约》,国内的老百姓和一些文人,以为是他签下了一系列卖国的协约,可是人们不知道内情,他是没有一点的权力的。于是乎对李鸿章一片讨伐的呼声,说他是卖国贼,他也只能是犹愤而去世于北京的贤良寺。

    就拿《马关条约》来说,割地赔款,那是因为打了败仗,而日本人又早已经知道了清政府同意赔款两亿两的底线,他百般辩解却是没有一点有用处,大松博文知道底线,所以他根本就不会让步的。最后李鸿章对大松博文说道:“你无论如何也要给我一点面子,哪怕就是让几千两也行,就算是给我的路费吧。”就这样大松博文还是一文不让。(见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而知道朝庭具体情况的百官,却是一起下跪向慈禧太后为李鸿章求情,而李鸿章知道以后,却只能是一声长叹。时事如此自己又给奈何。慈禧太后反正自己是不会去背这个卖国贼的骂名,还是把李鸿章给撤了下来。

    现在由于李振华的出现,让这位原清政府的宰相,又为新中华帝国扬眉吐气地工作了几年,让他知道自己前期的努力是没有白废的,他已经为中华帝国的崛起打下了一个基础。

    第二天在中华帝国的各处机关单位,学校,工厂,军队等,已经按照皇上的旨意降了半旗,报纸上也已经登载了李鸿章逝世的消息。

    李振华又来到了医院,当李振华和三位夫人都是一身黑色的衣服,右臂还戴上了黑纱出现在这里时,人们有些惊讶,皇上这是要来为李鸿章守灵吗?不过下面的人是不允许他这样的,自古以来就没有君为臣守灵的道理,但是李振华却是以自己和李鸿章亦师亦友的关系,对他们说道:“以后没有那个规矩了,总理是为了国家而去世的,我们就要怀念他、纪念他。”

    李振华带领三位夫人和他的两个孩子,又到了李鸿章的遗体前,向他行了四鞠躬的礼,和他最后告别,人们都说“神三鬼四”吗,。在家属和一众高级领导的劝说下,皇上这才离开了医院。在车上李振华对两个孩子说道:“这是一位值得人们去尊重的老人,你们要永远地记住他。”

    政务院的几位高级领导此时也全在这里,他们都知道李振华与李鸿章的关系,从他一出山,还没有名气之时,李鸿章就以自己朝庭宰相之尊,为李振华捐款十万两,这是别人作不出来的,这是李鸿章看人之准,而就因为此,李振华也是在甲午之战中,为李鸿章保全了他的海军,对于李振华来说,他不是为李鸿章保全海军,而是为了这个国家。

    但是从那之后,俩人的关系很快就密切起来,成为了忘年交,再到后来成立中华帝国,李鸿章反而是屈居李振华之下,而继续作他的宰相之职,使得李振华有时间去处理更多的事情。

    李振华这个皇上当的好啊,他不光是对李鸿章委以重任,同时在其它方面也是非常的关心和照顾他的,这些其它的领导们也是知道的,就本身来讲皇上没有关心过谁?这是不可能的,皇上对哪位大臣也是非常的关心的,自己这些人岁数都大了,他让下面的人给他们都装上了电话,让他们少跑一些路,给人们配上了汽车,是为的能大家安全,舒适,不让人们再受风雨之苦,同时也可以避免受到意外的伤害。

    还有给人们装上了暖气,换了办公的座椅,家中和办公的地方那电灯都是保护眼睛的,光线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的,定期要给这些岁数大的老人们检查身体,你别看他年轻,他可是比这些老家伙还会疼人的。

    李振华挂在嘴上的话就是:“你们都是国家的财富,我一定要保护好你们。”当大家对他表示感谢时,皇上却是说道:“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你们管,我放心,我只管你们的后勤工作,你们有困难找我,我有事情是会找你们的。”

第573章 追悼会() 
第573章 追悼会

    第573章 追悼会

    几天来,各国的驻华使、领馆也都先后降半旗,向李鸿章表示哀悼,同时也有许多的公使、大使们代表他们的国家和领导人前来吊唁,最先赶到的是周围那些小兄弟国家,安南、朝鲜、兰芳共和国等,虽然日本现在已经是异心大起,但是他们的表面文章还是要作的。

    欧洲那边最早的就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然后其它的国家也先后表示了他们的态度,英、法虽然是不情愿,但是他们也不得不表示了自己的态度;美洲国家在他们老大美国的带领下,也一起行动,由各国的驻华使节前来进行吊唁。波斯帝国虽然路途遥远,但是他们也已经派出了吊唁的队伍前来吊唁。

    同时国内也有许多的人也要来北京参加追悼会,像是东方省的省长刘铭传,海军司令邓世昌,他们也要到北京来参加追悼会,同时原来李鸿章生前的一些友好、亲戚朋友,下属等也都到了北京,他们为皇上能给他们的老上司,朋友一个国葬,他们是感动的,同时他们许久没有到过北京了,现在一看北京的变化,让他们对于自己的这个帝国又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几天来报纸上也在大量地宣传李鸿章的一些事迹,让人们对于这个一心为公的总理,有一个更加深刻地认识,更多的人老百姓们也在报纸上发表诗词、文章,怀念人民的好总理。

    平时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好像人也少了许多,人们身上的衣着也已经换成了素淡的颜色,有许多的人臂上还戴上了黑纱,一些人的胸前还有一朵白花。平时的欢乐喧哗已经荡然无存,各地的白布、黑布销量大增,就连冥纸的销量也是在快速增长。

    1904年的9月1日上午九时,这一天要为李鸿章举行追悼大会,天阴沉着好像也在为总理的逝世而悲伤,前来参加大会的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早早地就来到了广场上。到九点前已经集合了十多万人。后面还有许多的人赶来参

    早上七时开始,就有许多的人前来与瞻仰李鸿章的遗容,并和他最后告别,哀乐在大厅里回响,大厅的正上方挂着李鸿章的遗像,正个大厅里庄严肃穆。

    李振华和三位夫人以及孩子来了,冯国璋、徐世昌、张之洞、盛宣怀、唐炯、刘坤一,还有东方省长刘铭传、海军司令邓世昌、台湾舰队司令刘步蟾,南海舰队司令林永升,海军研究所魏翰等人。另外还有各省各地区派出的代表也与李鸿章进行告别,同时也向李鸿章的家属子女表示自己的哀悼。

    各国的使节也先后与李鸿章的遗体进行告别,首先来到是波斯帝国、安南、朝鲜等国,另外德国、美国等也早早地就来了,而像是英、法等国就来的比较晚了。此时也不是和他们计较的时候,不过这也看出了谁的关系远近来了,这也不是坏事。

    时间指向了九点钟,李振华与手下的众官员们一起来到了**城楼上,由冯国璋宣布追悼大会上开始:“升国旗奏国歌”

    在十万多人的眼中,红色的龙旗升到旗杆的顶部,然后仪仗队长一声命令:“降半旗”国旗又慢慢地降下来,成为半旗。

    “全体肃立,默哀三分钟”此时在全国各地收听广播的人们都一起鸣响了汽笛,所有的工厂、汽车、机车、船舶都鸣响了汽笛。

    同时礼炮鸣放二十一响。汽车、火车、舰船、警报的汽笛声骤然响起。哀哀的呜咽,沉沉的长啸,铮铮的嘶鸣,交织着、滚动着、盘旋着,直上浩浩长空。霎那间亿五千万国人悼念总理的哀思,笼罩了祖国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在高山峻岭、阔野平原、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大海洋上徘徊、徘徊……

    汽笛在鸣响,凄哀,低沉,悲壮。站在垂首默哀、庄严肃穆的悼念人群里,心随汽笛声激烈跳动起来,双手微微颤抖,泪水涌出眼眶。

    由盛宣怀致悼辞,之后,由仪仗队员们抬起李鸿章的遗体,送往灵车上,李鸿章的遗体暂时存放在他长期居住过的贤良寺。

    一辆汽车作为前导,后面是灵车,灵车的前面挂着李鸿章的大副照片,两侧是黑色的挽幛,后面是一辆大客车,上面是李鸿章的家属们,再后面则是皇上的座车,再后面才是送殡的其它人。

    一路上大路的两侧站满了为李鸿章送行的人群,长安街、王府井大街、校尉胡同。最后来到了东帅府胡同,那些老百姓们手中举着一条条的条幅:“总理,我们永远司令您”,“李总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由六名仪仗队员们把李鸿章的遗体抬下来,送入贤良寺内,再由那里的僧人们送入提前安排好的房间内。这里的僧人们早已经作好了迎接的准备工作,他们还要为李鸿章作一些法事,这也是他们的对李鸿章的敬重,这些地事就是家属的安排了,具体作多少天也没有规定。

    但是李鸿章的夫人赵小莲却要守七七四十九天,她的两个女儿是可以陪同她的。但是儿子们就不行了,他们要去工作的。赵小莲领着孩子们给李振华跪下了,对皇上说道:“我看到了整个的国葬仪式,但是我的夫君没有看到,我会和他说的,孩儿们快给皇上磕头,你们在这里当着你爹爹的面前发誓,你们以后要永远地辅佐皇上,不得有二心。”

    李振华刚要去扶赵小莲,他的三位夫人急忙上前去搀扶起老夫人,她们可不能让这位老人给自己磕头的,但是赵小莲却等候他的儿子们发过誓以后,才让他们起来。

    中华帝国现在已经取消了原来的“丁忧出缺”的制度,早年在丧事中有许多陈规陋俗:“丁忧”之说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寺主管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再陈请复职。三年守孝中不能参加宴会应酬,夫妇不能同房,家属不能生孩子,否则经人告发就要办罪。

    民间虽没有这许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周年之内也不喜欢参加喜庆。如遇必须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当年曾国藩守孝期间挂帅,就是由咸丰皇帝下旨“借孝”的。

    实际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渐淡化亲属思念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周年,由周年到三年,逐渐拉长,也就逐渐淡忘。最后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纪念日了)。

    但是“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因特殊原因国家需要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在现在已经取消了“丁忧”这个事,那就是遇到 家中父母去世只是看其的家乡远近适当的给假期就行了,像李经方在外交部作为薛福成的副手,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