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之勋戚崛起 >

第17部分

大明之勋戚崛起-第17部分

小说: 大明之勋戚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四六分赃,你六我四。”

    这个巩珠看来真是个愣头青,他都看出来张延龄是官宦人家,还敢要四成的财宝,不知道是无智还是无知,难道就没有听过破家县令,灭门令尹。

    巩珠说完死死地盯着张延龄的面庞等待着他的回答。

    等了好半天才看到张延龄开口说道:“六成有点少了吧?”

    听到张延龄开口的巩珠心里暗暗松了口气,既然对方的大人物嫌少,那就说明还有的商量,自己的小命也就保住了。

    之前刘贵审讯的时候,巩珠之所以什么也不肯说就是怕被灭口,在江湖上混了三十多年的巩珠知道没用的人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的。

    至于巩珠提议四六分成更是故意的,要是对方真的同意了,那巩珠的小命就真的没有了,对方一看就家大业大,身着锦衣,一看就是出自官宦人家,怎么可能同意四六分成这一不可能的提议。

    民不与官斗,可是小老百姓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生存之道。

    既然对方不同意四六分账,巩珠正好跟对方好好谈一谈真正的分成方案。

    最终,张延龄跟巩珠谈拢的的分赃方案是:张延龄独占九成,剩下的一成给巩珠,至于他跟其他人怎么分,张延龄一概不管。

    两人合作谈拢之后,张延龄让人给巩珠松绑,请来大夫诊治由于用刑产生的伤口……

    等安顿好巩珠,巩珠才把自己知道的吐露了一些出来,说一半留一半,才能更好的合作。

    原来这次来京师“做大买卖”,本来就是只是个由头,真正的目的真是受那个老太监的邀请才来的,至于老太监为什么特意把他们几个人青州诸城请过来,而没有在京师本地找一些人手,据巩珠自己说是,因为老太监老家也是青州诸城的,跟巩珠是未出五服的亲戚,二十年前他的父亲还受过老太监的恩惠。

    张延龄听后也只是微微一笑,假意相信了巩珠的说法。

    巩珠还交代了老太监的名字——万连,据说是前朝皇贵妃的本家弟弟,至于是不是真的,巩珠也就不清楚了。

    而张延龄最为关注的“前朝皇贵妃”也在矾珠口里得到一些线索。

    据巩珠讲,这个“前朝皇贵妃”还就是大明的皇贵妃,准确的说也就是成化年间的皇贵妃,而且正是出自他们青州诸城,他们本地人都知道。

    张延龄听到这里就有一些纳闷了,自己在京师呆了近十年都不知道大明朝还有个皇贵妃,可能是由于自己当年太小的缘故吧。于是张延龄把刘琼管家找来询问。

    刘琼听到张延龄的询问,想了一下才说道:“回伯爷的话,成化年间的确有一位皇贵妃,而且的确是姓万,至于具体的情况伯爷还是去问大老爷吧。”

    听了管家的话,张延龄更加好奇了,这个“前朝皇贵妃”到底是谁?怎么让一向有问必答的刘琼都言尝辙止,看来这期间必然有什么隐情,想到这张延龄也不顾天色已然不早,骑了大黑马向寿宁侯府奔去。

    张延龄到达寿宁侯府的时候,正赶上大哥张鹤龄也从外边回来,跟张延龄骑着高头大马不一样的是,张鹤龄虽然任的是武职,但出行却是一股文臣的做派——坐着四人软轿。

    张鹤龄得知弟弟有要事前来也不矫情,忙把张延龄引入内堂。

    “大哥,前朝姓万的皇贵妃她是谁呢?”

    分宾主落座后,张延龄单刀直入的直奔主题,问出自己心里的疑惑。

    “你怎么会突然问起她来?”听到弟弟的问话张鹤龄不禁大声问道。

    “看来大哥是知道这个人了。”听到大哥的反问,张延龄就是眼光一亮,看来大哥还真的是知道。

    “嗯,你怎么提起她来了?”张鹤龄第二次问道。

    听到大哥的问话,张延龄就把今天在菜馆抓到姚子杰,到刚刚假意跟巩珠合作的事情全说了一边。

    张鹤龄听完弟弟的话沉思了一会儿,才说道:“说道这个万贵妃,就不得提到当今的陛下。”

    “二姐夫?!”张延龄想不到这个万贵妃还跟当今皇上有关系。

    “是当今陛下!”张鹤龄严肃的纠正弟弟的称呼。

    “哦。”

    “不要不在乎,对皇上的尊敬早时常放在心里。”张鹤龄看出弟弟对自己话的不在乎,再次严肃的提点道。

    “是!大哥说的对!”张延龄这一次慎重表示同意大哥的看法,然后继续问道:“大哥,还是请继续说万贵妃的事情吧。”

    ……

第三十六章 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万贵妃,是当今朝野都禁言的存在啊!”

    大哥的话把张延龄给吓了一大跳,“朝野禁言”,这得是是多大的秘闻啊!上一个“朝野禁言”的事件是“靖难之役”,直到弘治八年的今天,史书记载在录的都是太祖于洪武三十五年传位与太宗(燕王朱棣)(注1),而且当今大明朝不论朝野也全都是这样认为的,而不是后世世人所熟悉的“建文销藩,燕王靖难”。(注2)

    张鹤龄没有看到自己弟弟的诧异,而是继续说道:“万贵妃当年诞下一皇子,先皇欲立其为太子,遭群臣反对,但先帝意决,若不是万贵妃当年所生的皇子夭折,当今万岁——”

    张鹤龄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没有在继续说下去,张延龄也明白了大哥的意思:当初要是万贵妃的皇子继承了皇位,也就没有当今皇上什么事儿了,更不要提他们张家了,这也就难怪管家刘琼当初跟自己说起的时候浅言即止。

    之后在大哥张鹤龄的叙说下,张延龄对这个“前朝皇贵妃”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前朝皇贵妃”全名叫万贞儿,是青州诸城人士,四岁就由乡人送去宫中服侍当时宣宗的皇后孙皇后,因为年龄幼小而且聪明伶俐深得孙皇后的喜爱,特下懿旨入内书房读书。

    到万贞儿十九岁的时候,以升为太后的孙皇后指派其服侍新封的太子皇孙朱见深。

    当时新封的皇太子朱见深才仅仅两岁,但让后人想不到的是,这位负责服侍太子,大了太子十七岁的宫女会跟太子展开一段可歌可泣的超级姐弟恋……

    在朱见深十八岁初登大宝之时要封当时以三十五岁的万贞儿为皇后,遭到群臣跟亲身母亲周太后的反对。还是对万贞儿有知遇之恩的孙太皇太后最后拍板,升万贞儿为贵妃,地位仅次于当时的皇后吴氏。

    成化二年这位万贵妃给皇上朱见深诞下皇长子,朱见深大喜立马下召要立为太子,再次遭到群臣反对,两方僵持不下,直到几月之后以皇长子的夭折结束。

    皇长子的夭折导致这位万贵妃性情大变,原本天性善良知书达礼的万贵妃一跃成为后宫内恐怖的存在,以谋害皇子的名义杖毙了所有服侍她亲生儿子的宫女太监。

    后来更变本加厉的称霸后宫,鼓动皇帝废了皇后吴氏,宫内凡有其它嫔妃或宫女怀孕必被堕胎,而且万贵妃除了称霸后宫还插手朝政:让服侍自己的小太监汪直一跃成立西厂迫害群臣,让自己的亲弟弟万通领锦衣卫指挥使,另一个早以出五服的远方亲戚万安任当时的首辅,一时间整个大明王朝乌烟瘴气。

    而皇帝朱见深因为深爱着这个比自己大十七岁的女人,而对她的诸般行径视而不见,反而在成化十二年册封为皇贵妃,成为大明朝首位皇贵妃。(小说之言万望勿喷)

    而跟当今万岁的恩恩怨怨也是早在成化五年就已经开始了。

    那是在成化五年九月的一天,皇帝朱见深巡视自己的内库时遇到了负责管理内库的纪嫣然,二十双华的纪嫣然骚动了皇帝的欲望,一场云雨之后在纪嫣然的腹中孕育了一下小生命,这个小生命就是当今的皇上朱祐樘。

    而这个小生命的孕育被疯狂堕人胎儿的万贵妃所知道,于是她派一个宫女前来执行堕胎任务,却不想这个宫女跟纪嫣然认识,都出自广西断藤峡,因而假意回报任务已经完成。

    成化六年七月纪嫣然生下一个皇子,就是当今陛下,而后万贵妃又派遣了另外一个叫张敏的太监前来谋害当今陛下,却不曾想张敏并没有听命,反而悄悄的将当时才刚刚断奶今陛下在宫中一个小屋里隐藏了起来,并且有为数不少的宫女太监前来保护他,在后来被以打入冷宫的吴废后养了起来。

    后来朱祐樘继承了皇位之后,将吴废后从冷宫中接了出来,册封为皇太后,并封他的侄子为恩广伯,而这个侄子正是跟张延龄一同领锦衣卫大汉将军乙队的吴索威。

    成化十一年苦无儿子的皇帝得知自己尽然还有一个儿子被一众太监宫女养育在宫中,惊喜过望,特赐名朱祐樘以告太庙,而他的母亲纪嫣然也母凭子贵册封为嫔妃。

    但是很快的,纪嫣然发病故去,然后几乎所有参与保护和喂养过当今万岁的宫女跟太监全都失踪或暴病而亡,宫内传言全都是万贵妃指使人干的。

    就在当时才六岁的朱祐樘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住在仁寿宫的周太后出面保护了他,让他住到了仁寿宫里。

    之后不管如何朱祐樘算是保住了性命,在然后,身为皇长子的朱祐樘被册立为太子。

    当时万贵妃为了拉进跟以封为太子的关系,宴请朱祐樘。可是尽管万贵妃当时很是热情,但朱祐樘全程没有吃任何东西也没有喝水,因为出门的时候周太后告诉他出门之后不要吃任何人给他得东西,也不要喝水。

    万贵妃没能拉进跟朱祐樘的关系很是恼怒,但是由于周太后的关系也没有在为难朱祐樘。

    直到成化二十一年,朝野传闻,朱见深听信了万贵妃的耳边风,准备更换太子,但还没见到有什么具体的行动,就由于一个月后的泰山崩动不了了之了。

    在之后的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临终前招见了朱祐樘,两人聊了许久,但是没人知道他们聊了什么,因为当时在场的只有当时的皇帝朱见深……

    不久之后万贵妃撒手西去,谥号: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半年以后,先帝驾崩当今陛下继位,刚一继位当今陛下就大力整顿后宫,许多因万贵妃而上位的宫女太监被贬出宫中,锦衣卫指挥使也由万贵妃的亲弟弟万通换上了一直以来兢兢业业的牟斌,首辅万安也被勒令上表请辞。

    一时间叱咤后宫朝堂近二十年的万贵妃的痕迹被一扫而空,而万贵妃也成了朝野禁谈的话题,因而当时才十岁的张延龄从不曾听闻。

    注1:明太祖洪武三十二年崩,之后是建文四年(含洪武三十二年),但当时篡位而永乐大帝一直勒令史官用洪武年号,一直到洪武三十五年。

    注2:恢复建文年号是在明万历年间,万历二十二年。

第三十七章 汪直() 
张延龄听大哥讲了半天“前朝皇贵妃”万贵妃的事情,却丝毫没有听到自己的想要知道的有关坤宁宫宝藏的事情。

    “大哥,那坤宁宫宝藏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张延龄问出自己所想要知道的问题。

    “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

    张鹤龄是的确不知道,张家本来也只是小门小户,当年他张鹤龄也只是小户人家里的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书生。

    “那,我们该怎么办呐?”张延龄再问。

    “嗯,”张鹤龄想了想说道:“宫里的事情还是交给宫里去办就好了,我们就不要前去参合了。”

    张鹤龄其实跟张延龄原本的性格一样,能不惹事就尽量不要惹事,坤宁宫宝藏得事情,是事发宫中,宫中的事情历来是最为麻烦的。

    “不行!”张延龄并不赞同大哥的做法。

    “难不成你还真的觊觎宫里的宝藏不成?”

    张鹤龄见弟弟并不听从自己的意见,有些恼怒的推测着张延龄的想法,他认为弟弟可能是被财物糊了双眼,迷失了本心,不然怎么会和青州诸城的一个腌臜结成“一九分账”的合作,即使是为了“套话”。

    可是张鹤龄却没有想过,如果弟弟张延龄只是单纯的想要从“合作”里得知贼人是如何从坤宁宫盗宝呢!

    张延龄可真的是惟恐贼人盗宝的时候,伤到身为皇后的二姐,毕竟二姐才是他们张家富贵的源头啊!

    张延龄见大哥误会自己,大声辩解道:“区区财物我怎么会动心,我只是觉得事关二姐所住的坤宁宫,我们还是多注意才好,以免出现什么不可控的意外。”

    “能出什么意外?这事儿你就别管了,等天亮我去南镇抚司去告知牟帅,这事就让锦衣卫去操心吧。”

    张鹤龄还是不愿意参与其中,点着张延龄的肩头说道:“好了,事情就这么说定了,时候也不早了,就不要回去了,我让人给你腾个房间,你就住在侯府吧。”

    原来张家兄弟两人说了许久,却是早已过了子夜时分,张延龄这一次没有拒绝大哥张鹤的好意,就在寿宁侯府的厢房里住了下来。

    一夜无话,鸡鸣首次的时候,张延龄便早早起来,也没跟大哥和母亲打个招呼,去马厩牵上自己的大黑马就出了寿宁侯府,向宫门处飞奔而去。

    …………

    “呦,张贤弟!”

    张延龄刚跑到宫门口,就碰到了同样前来戍卫宫中的吴索威。

    “哎,是张兄啊!好久不见,很是想念啊!”

    张延龄的说着就上前拥抱吴索威,把吴索威抱着浑身不自在,暗自嘀咕:这小子不会突然喜欢上兔儿爷吧?!想到这儿吴索威更加觉得浑身不自在,赶忙推开了抱着自己的张延龄。

    “咳咳——张贤弟,你不是请旨休息了么?怎么才过了一天就走回来了?”

    “这不是想你了呗!”

    坤宁宫密藏的事情可不能随意吐露,张延龄就打着哈哈说了句“想你了呗”,结果却把吴索威给吓的够呛,没想到张延龄这小子真的有分桃短袖的癖好,以前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呢?!

    之后在等待宫门开启的时间里,吴索威就一直躲避着张延龄的靠近,把张延龄给郁闷的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好在候在宫外等候戍卫宫中的乙队锦衣卫有很多,张延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