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宁州江山 >

第269部分

宁州江山-第269部分

小说: 宁州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鸢向李默诉苦说:“这段日子来走后门,要求入学的人简直把我门槛都踏平了。以我的愚见,要么只供家里人用一个外人都不招,要么就开门办学。皇帝家的学堂还收大臣子弟呢,你这么做会得罪人的。”

    李默道:“时局混乱,忠奸,敌友,如何来定?今日的忠贞兄弟,明日就有可能兵戎相见,今日是股肱,明日就有可能投敌为仇人,大人间的恩恩怨怨就不要去连累孩子们了。”

    姜鸢沉吟片刻,说道:“你这样想虽是好意,但外人未必真能理解。到头来反倒说你的种种不是。”

    李默苦笑,道:“你的心思我知道了,此事容后再议。我累了,不走了,回去。”

    和在长安时一样,太原的晋王府也有前后之分,李默的书房也仍然叫听松阁,所不同的是听松阁位于内外之间,这样既方便召见外臣,又方便召幸内眷。

    李默封晋王之后,便不再担任太原大都督一职,而是以太原留守兼河东经略使的身份镇守太原。因此跟在长安时不同,李默庞大的幕府班子现在就设在晋王府内,一些重要的幕僚甚至还住在晋王府。

    幕府虽非官署,却是一地的权力中枢,所管的事务并不比一般的官署少,事务庞杂,人口众多,往来频繁,给王府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自真武元年十二月迁居王府,到次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王府里共发生三次事故,烧了两间房,死了三个人。

    事情虽然被按下,秘而不宣,但给河东带来的震撼却是深远而强烈的,这也刺激着李默急切地做出一些改变。

    (本章完)

第497章 新政() 
    首先要做出改变的是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大争之世,唯有活的长久才是最后的赢家。

    李默身边的警卫一直由穆坤充当,贴身警卫现在主要依赖萧凤安,以及由她组建的一个小团体。萧凤安已经被他彻底征服,对他死心塌地,更何况他们现在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贴身安全方面李默无须担心太多,他现在要做的是拒敌于三里之外。

    经历了这种种变迁后,尤其见证了桑巴拉古的兴衰沉浮,李默对身边警卫看的越来越重。桑巴拉古以胡儿军起家,胡儿军后来扩充为女直八营,这八营是他起家和纵横天下的资本,但令人唏嘘的是他最后却又是死于女直八营里的花旗营盛家兄弟之手,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死后,女直八营除了盛家兄弟控制的花旗营,其余七营旗主无一人投降,无不顽抗到底。

    真可谓成也八营败也八营。

    这种私人亲军对将领个人的生死荣辱意义太重大了。

    基于这些认知,李默重回太原后就开始组建自己的私人军队。

    一切从零开始,甚至军官也是清一色的新人。

    吕家兄弟已经长大成材,这次被李默选中委以重任。李默的具体要求是军官全部要十八岁以下的军校生,士卒全部从平民子弟里挑拣,不要一个老兵,不要一个亲贵或官家子弟。

    吕家兄弟不负众望,很快招募起一支三百人的军队,因为筹建时曾借用千秋学社的房舍,被李默命名为千秋营。

    千秋营负责王府内层警卫,以及随扈李默出行,地位十分要紧。

    除此之外,李默将追随他入蜀的亲军营缩编为王府左军,屯驻于王府之东,由穆坤统领;留守太原、脱胎于铁血社的前武定王别院卫队则改编为王府右军,屯驻于王府之西,统领为徐文胜。

    此外还有驻守于城外晋王府别院的潞州营和剑南营。

    剑南营代表的是蜀地人马,潞州营则以潞州子弟为主。

    三营两军属于私家军性质,只听命于他个人。

    私兵之外就是打着朝廷南衙军旗号和边军旗号的五万河东健儿。

    其实李默麾下何止五万兵马,屯驻河东各地的兵力加起来不下十万,只因为了避免刺激周边各部,李默才采纳裴如卿的建议,寓兵于农,化整为零。

    为了供养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大力振兴地方经济就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李默的幕府了专门设立了农工商部,统一筹谋此事。

    第一项是推行大规模军垦,十万军马不打仗,又不能解散,不让他们开荒种田实在是种浪费。其次是由地方官府组织兴修水利,组织开荒,组织升级改造农田,组织推广良种。有道是无农不稳,农业发展关乎全局,必须慎之又慎。

    招募流民,增加户口,劝课农桑,促使地方农业经济恢复发展。

    以振武制造局为母体兴建一系列基础性工业工场,鼓励民间投资兴办工场。

    凭借雄厚的资本、商道、人才、政策组建一些列大型商社参与全国性的商品贸易流通,整合资料,牟取超额利润,以工商税收(利润)填补农业税赋的不足,养农以安民。

    地方治理上,裁汰冗员,严肃吏治,打击豪强、匪盗,强化地方治安管理,推行司法透明公正,兴办学校、义仓,移风易俗,树立起官府的威望。

    鼓励县以下民众自治,同时遏制地方豪门大族的坐大。

    军事上在扩充新军的同时,扩充旧式军队的规模,打造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

    经过这一番整理,到了真武二年下半年,河东各地就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东的做法其实也是各地诸侯普遍的做法,为了能长久的割据下去,几乎所有的诸侯都在有意识地振兴地方,区别只是策略、手段和执行力上。

    而在长安,由政事堂首相宁是真推行的新政也轰轰烈烈的干了起来。

    新政第一项是安民,宁是真免除了大夏建国以来就有的人头税,重新登记户口,重新丈量土地,将大批无主荒地、官府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百姓,免其租赋两年,以休养民力。

    裁汰地方冗员,削减地方各项开支,以休养生息。

    在朝廷,则主要推行精兵简政,裁汰冗员,减少封爵,减少职官和勋官的福利。同时大批裁撤冗余的军队,令复员士卒回乡务农、务工。

    暂时封闭东都和宁州行宫,裁减宫人三万,将长安城内三宫宫女减额至一万人。

    撤并朝中官署,减少各部寺院员额,减少官员俸禄、职分田。

    开放关中地区的皇庄,将皇庄土地有偿租赁给附近贫民,以所得收入供给宫用,减少公库对内库的补贴。

    暂停各地对宫里的各项贡赋,节约民力。

    对地方上割据的诸侯,宁是真推行绥靖政策,稳住大部,联合一小批,敲打极少数的刺头,暂时稳住形势,等待国力的恢复。

    对地方诸侯如此,对外也推行柔性外交,避免与各方发生直接冲突。

    宁是真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大乱之后千疮百孔的大夏正在逐渐恢复生机,朝廷的府库日渐充盈,朝廷直辖州县正渐渐恢复生机,朝廷的威望日隆,诸侯安分守己,四方的向心力在与日俱增。

    “现如今,长安城中无人不夸秦王,誉之为大夏中兴第一人。”

    小七去了趟长安,回来后把所见所闻说给李默听。长安城里最大的新闻就是新政,作为新政的核心推动者,秦王宁是真当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李默没有说话,他想听听其他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萧震川道:“新政对恢复民力非常有好处,但对权贵、官员和军队未免太过苛刻了,只怕越往后越难。”

    梅华庵笑道:“只要宫里肯信用他,我看问题不大,大乱之后若求大治,不动真格的怎么行?”

    裴如卿道:“真格的要动,却未必非要这么操切吧。毕竟天下尚未一统,各方虎视眈眈,把人都得罪完了,一旦有难指着谁?”

    梅华庵哈哈一笑,什么都没说。

    他的看法其实跟裴如卿是一样的,也不看好宁是真的新政,同样认为是操切了。

    李默见盛忠良一直没吭声,便道:“盛先生有何高见?”

    盛忠良这才不慌不忙地答道:“内乱虽然平息,但大夏元气大伤,如今所能掌控的不超过三十个州,四周强敌环伺,已是举步维艰。秦王推行新政非是不知艰难,而是迫于无奈。此时不振作,只恐将来就没有机会了。”

    盛忠良自归顺李默后,一直在梅华庵座下做副手,给外人的印象就是低调,低调到近乎没有这个人,但今天这番话却说的十分犀利。

    李默道:“先生的意思也不看好朝廷推行的新政。”

    盛忠良道:“新政得民心,不得官心,久后也不得圣心,我料其必败。”

    李默默默点头,什么也没说。

    对这场由秦王宁是真主导,据说得到了整个宁氏权贵赞同的新政改革,李默从一开始就不看好,宁是真为人正直,一腔热情,但他既无雄厚的实力,又无十分高明的政治手腕,单凭一腔书生意气是搞不好这场关系深远的改革的。

    盛忠良说的好,新政得民心,不得官心,将来必定要失去君心,败,只是早晚的事。

    (本章完)

第498章 垮塌() 
    真武二年四月,徐州民乱,大都督吴新成弃城而逃,安抚曹州的江乘四趁机起兵南下占据徐州,不仅平息了民乱,还将南方来的趁火打劫者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因此之故,江乘四就顺理成章成了徐州大都督。

    千秋学社的策师章安就此事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题目,让学生们就此事发表自己的意见。李轨心直口快,脱口而出道:“这绝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有这件事可以看出朝中几位宰相执政能力令人忧虑啊,胜者为王,不问是非,这岂非鼓励地方招兵买马据地称雄?”

    “非也,非也。”李卓把手直摆,显然有不同的意见,“自秦王病重后,政事堂已经失去了左右天下的能力,现在是天下政令尽出御书房,出谋划策的应该是御书房的内相,此其一。其次,政事堂的几位宰相都是明通事理之辈,岂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章安闻言微微颔首,目光移向李保国。

    李保国不喜欢读书,正坐着发呆,见老师目光移过来吃了一惊,茫茫然站起来,搔搔脑袋吭吭哧哧说不出话来,惹得一干兄弟姐妹哄堂大笑。

    书房一墙之隔的房间里,李默手捧着茶碗正倾听。

    到此,他放下茶碗走了出去。

    陪伴他的裴如卿也跟了出去,笑道:“几个孩子进步很大啊。”

    李默道:“书生之见罢了。”

    裴如卿笑笑,李默的儿子里李卓、李轨学业精进,明达事理,有治安之才。李保国刚毅勇武,精熟武艺,有大将风度。小一点的李文山、李安民才思敏捷,聪明睿智,小小年纪就有了过人之处。

    得子如此自然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沿着湖畔走了一程,李默问裴如卿:“皇帝大婚,召我回京,河东局势可容我脱身?”

    皇帝大婚,天下诸侯进京道贺,乃是礼数上的要求,但诸侯是否真的进京道贺却又有各自的盘算。具体到河东,究竟要不要进京,李默心里自然有他的盘算,这么问无非是想征询一下裴如卿的意见。

    裴如卿现在镇守汾州,此番回太原是为公干,入晋王府是李默主动要求的,这个问题裴如卿是有过深思熟虑的。

    “陛下大婚,主公未必一定要回京,但秦王病重,主公却不可不回京探望。”

    李默面前,裴如卿素来有一说一,绝不遮掩。

    李默哈哈一笑,没有任何回应。

    一时来到内宅,见李红菱正和姜鸢、李仙儿、汪竹韵等人在草坪上聊天,十几个孩子在周围玩耍。

    这次裴如卿应邀来晋王府做客,李红菱把孩子们也带了过来。

    李红菱给裴如卿生了三男两女,加上侍妾所生,裴如卿现在有九个子女,大的十几岁,小的尚在襁褓,可谓阵容壮观。

    见李默过来,李红菱就迎了过来,她有事要跟李默单独说。

    李默招呼道:“你过来吧。”

    借的是汪竹韵的屋子。

    昔日,李德安在潼关被杀,三族之内皆受牵连,李红菱当日托庇于李默门下无甚大碍,她的两个兄弟李连喜、李双喜也得人庇护,却有一个堂兄李仲生跑到了郑州,跟宋驰伦的儿子宋森一起归顺了桑巴拉古,公然打出了反叛的旗帜。

    内乱平息后,二人在伏牛山落草为寇,前些日子山寨被官军攻破二人被俘。

    宁买道后来虽然赦免了李德安,为李家平反昭雪,但李仲生之罪却不在赦免之列。

    前些日子三法司定了李仲生死罪,再次牵连到李家,李红菱无奈只得来求李默。

    李红菱道:“他们说问题的关键是他挑旗造反究竟是在潼关之败前,还是在潼关之败后,若是在潼关之败后,事情尚有转机,反之便难办了。”

    李默道:“你跟我说实话。”

    李红菱道:“实话是当日山河板荡,乱成一团,实在搞不清在前在后。”

    李默道:“我明白了,这是一笔糊涂账。”

    他站起身,对李红菱说:“你先不要着急,等我从京城回来再说。”

    李红菱含泪拜谢,李默惊诧道:“何至于此,你是我妹子,我不关照你却又关照谁去?”

    得知李默要去京城,汪竹韵哭哭啼啼的有些不舍,李默道:“你这个女子分不清是非好歹,去或不去自有我的道理。”

    汪竹韵道:“你有什么道理,我只知小心驶得万年船。世人都说秦王病重是因有人下毒,皇帝不满勋臣干政,一味重用内官,连傅帅都贬了。秦王是他伯父尚且如此,你去了岂非羊入虎口?”

    李默笑道:“休要道听途说,什么傅帅被贬,没有的事,中原内乱,匈奴趁势侵占草原,傅帅出镇宁州是为了应对匈奴。秦王毕竟年纪大了,操劳国事,用心过度,病重纯粹是意外,哪有什么阴谋诡计?”

    汪竹韵道:“有没有你心里清楚,休要把我当三岁小孩哄弄。”

    李默知道三言两语哄不过汪竹韵,她兄长汪竹明前两天从洛阳来太原。汪竹明日常行走于两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