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龙山-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爷爷给的,怎么了?”大军知道老爹的脾气,刚才也只是想跟他玩一下,哪不知老爹一下子严肃起来。
“他在哪里?什么时候给你们的?”杨震宇声音一下子大了起来。
情绪也忽然开始变得激动起来
第266章 三年之约()
看到杨震宇那种神情,大军不敢撒谎,赶紧说了实话。
他说在很久前的一天,他们几个小孩正在这附近玩的时候,来了一位老爷爷,给他们每个人一把木头小手枪,还说让他们几个好好练功,以后有机会他还会过来。
老人很和蔼,上次还他们几个人玩了一会儿捉迷藏,几个人还说,他们约好了,那位老爷爷今天应该就会来。
看看天色也不算晚,如果真像几个孩子说的,那位老人应该也快来了,杨震宇就和他们一起等着。
从杨震宇看到那些木头小枪时,就有些激动起来。
如果猜的不错,那位老人他也认识,正是师父他老人家的故交,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他不知道老人的年龄,但在杨震宇小的时候,那位老人就曾经也送过那种小手枪给他。
现在算起来怎么也快有三十年了,如果真是那位老人,可是天大的幸事。
笃、笃、笃
夕阳下的小路中间,一位清瘦老者骑坐在一匹大青骡上,由远而近赶来。
微风薄雾中,一道道落日的余晖洒在大地上,把一切都照得那么圣洁,老者和坐骑也被金光环绕,仿佛在仙境中徐徐走近。
老人花白的长须飘然拂动,瘦削的脸上布满皱纹,仿佛雕刻着一段段沧桑岁月,但是细看时,才发现老人的坐姿笔挺,而且目光如炬,精气神十足,毫无老态龙钟之感。
“何伯,真的是您老人家嘛?您老这些年可想死二郎了”杨震宇赶了过去,扶着老人下来,眼里已经噙满热泪。
老人打量了一下杨震宇,看着他那“第三只眼”,转头又看看大军,忽然笑着说到:“你们这两上小猴崽子,还真够有缘的,弄点伤都差不多,哈哈哈”。
老人声音洪亮,笑得非常爽朗。
老人姓何,真名杨震宇也不知道,一真就叫他何伯,按照推算,何伯现在的年纪至少也得八十几岁了。还有这种身子骨和精神头,可见老人不是普通人。
在这种战火纷飞的年月里,能够安然活到现在,还这么身强体健,真不知老人是怎么过来的,一般人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但杨震宇想问老人这些话时,老人也不回答这些问题,只管自己想到什么话就说出来,想做什么就要动起来,随心随性,跟个老顽童差不多。
这次在这个地方再次见到杨震宇,老人也很高兴,再看看那四个小家伙手里的小木枪,呵呵地笑个不停。
长寿之人,心胸开阔,看来是有道理的。
聊了一会家常,杨震宇又向老人说起师父的事,老人挥手打断,让杨震宇不必再讲,说他都已经清楚了。杨震宇知道这些江湖前辈的脾气,也就此打住。
过了一会儿,杨震宇要拉着何伯去家里坐坐,老人推辞说年纪大了,不想到处动。杨城宇的本意是何伯年事已高,能给老人尽尽孝都是一种福份,但老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也只好尊重他了。
接着,老人说他这次来,是有一件事要和杨震宇商量。
“何伯,您尽管吩咐,您不用和我商量,什么事我都答应您!”在杨震宇心里,老人和师父没有什么两样,现在师父没在了,何伯就是他的亲人。
“二郎,这件事呢,还得你和你家那小姑娘说说,我想让立业这孩子跟我一个小师弟去学几年功夫,不知道你们舍不舍得。”原来老人是看上大军了,还知道大军的娘是唐潮,管她叫小姑娘,真是个可爱的老人。
“当然,还不是现在,这小娃还是要上好学,等三年之后,到时候也可以转学过去,我那小师弟办的是文武学校,不会耽误孩子。”何伯又补充了两句,老人想的真是周到。
杨震宇二话没说,立马答应了,他知道唐潮也会同意他的想法。
超然世外,隐于红尘,老人的本事不比师父他老人家差,这点毋庸置疑,杨震宇当然求之不得。
而且看大军这种淘气的样子,哪里是正正经经读得进去书的人,和他杨震宇小时候简直是一个德性,如果是让他去练武,那肯定蹦的比谁都欢。
杨震宇再次请河伯去家里坐坐,他其实内心是想借这个机会,给河伯养老,尽尽孝道,哪不知人家老头还真不用,呵呵笑笑,说三年以后,还在这里带大军走。
老人又挨个看了看几个小家伙,疼爱地摸摸几个孩子的头,笑眯眯地逗了他们几句后,就起身走了。
杨震宇眼看着老人飞身骑上青骡,飘然而去,那种动作干净利落,分明是绝世高手的境界。他转头看看那尊不知道供了多久的山神塑像,若有所思,目送何伯很远
杨震宇没有追上去挽留何伯,像老人家这种半隐世外的高人,太讲究繁文缛节了,他反而会不高兴。
看着几个小孩,杨震宇其实心里挺高兴,这几个小家伙打小就有这种哥们意气,真算是不容易。
他让大军命令小伙伴,一起都到他家吃饭。回到家里以后,还让唐潮把几个家长都喊过来。
几家人平时难得聚在一起,这次在杨震宇家里聚一下,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
只是因为山炮没回来,几家里只有“家雀”他爹和杨震宇两个大老爷们,显得有点“阴盛阳衰”的味道,可是看看大军等四个小家伙,清一色的都是带把的,又都开心的聊成一片。
这几个前后差不了多少的嘎小子里面,小万千有点不太合群,也显得没有那么皮实,可能是在城里长大的原因,但他对大军的命令,那绝对是一点也不敢马虎,大军让他干点什么,跑得比谁都快。
几个孩子以后发展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但是人生在世,活在当下才最重要,不是吗?
当把客人都送走以后,杨震宇才说了今天何伯的事,唐潮很担心以后大军光是图着练武,耽误了学业,在杨震宇好一顿劝后,她也只好点了头。
知道了老人的三年之约后,唐潮开始舍不得立业了,于是加倍对这个孩子好,换着样地做好吃的给他,生怕是以后几年见不到,对这个大儿子想得慌,当妈的永远是这样。
杨震宇看得出来,大军这孩子估计也不是学习的材料,但肯定是个练武或者当兵的好苗子,如果引导好了,以后一定也会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
大军的事敲定了,能有这样一种结果,也算是一段旷世奇缘了。
还有,那个叫家雀的孩子,在十五岁那年下河淹死了,他的父母最后因为悲伤过度,成了疯疯颠颠的模样。
也许是缘份未了,陈岩家的思文,也是长成了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汉子,最后还是和另外三个小子混到一起。
她们重新组成了“四小金刚”,跟她们的父辈一样,连成员都是三男一女。
大军和几个人一直没给自己的组合起名叫“四大金刚”,以示对父辈的尊敬和追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缘份天注定,世事有轮回。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命、运
第267章 师弟迷踪()
那位世外高人何伯,只看中了杨立业,并没有和其他三个小孩有什么约定,说明大军这孩子确实有一定造化。
要知道这位老人,可是杨震宇和刀尖儿的老僧师父的莫逆之交,就算是把大军送给河伯的小师弟,那也是杨震宇的师叔级人物了。
有了这么一个插曲,杨震宇感慨颇多。
如果师父他老人家还健在,生活在新中国的明媚阳光下,那该多好啊!
想来想去,他还是想把这件事和刀尖儿分享一下,毕竟河伯算是前辈,又与师父有着很深的渊源。
刀尖儿和红缨姑娘成婚也有几年了,一直没有要孩子。
夫妻都是习武之人,除了紧张的工作以外,就是讨论和切磋武功,真正算是志同道合,夫唱妇随。
刀尖儿从一个青涩话少的小伙子,到现在久经沙场的一流高手,想来确是岁月无痕,时光如水流
当听到师叔辈的高人还健在的消息,刀尖儿热泪盈眶,激动万分,说着话就要去找何伯,被杨震宇拉住了。
杨震宇觉得,如果老人真想和这些晚辈接触,可能也不会等到现在。
对这种超然世外的隐士,最好的办法就是随缘,不强求,不刻意,缘份到了自然就会相见。
不管怎么样,师父这条线,还有杨震宇和刀尖儿两名顶级高手,也算是对老人家的最好告慰。未来,如果大军能够出息,那就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也许刀尖儿本就不是吃军饷的人,性格更是淡泊名利,半年之后,刀尖儿申请复员了。和他一起申请获批复员的,还有孙红缨。
除了在战时当过杨震宇的警卫排长以外,刀尖儿一直是以普通大头兵的身份在军营摸爬滚打了这些年,现在终于脱下军装,回归了他想要的生活。
红缨也是一样,在部队里这些年一直和刀尖儿风雨相随,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每次的任务都完成得十分漂亮。
二人的心,永远属于武林的世界。
复员后,刀尖儿经常会和爱人去那座山神庙附近习武,他希望有一天能见到何伯,那位年逾九旬的师叔。
执着的刀尖儿,足足等了一年,也没有见过何伯,难道只有等到三年后才得以相见吗?看来可能真是天意使然!
杨震宇这些年一如既往地当着他的团长职务,不论他怎么做,独立团的军事能力都在全师首屈一指,这种结果也算是必然,谁让独立团有这么好的传统和基因呢。
新兵老兵都有一条共识:能到独立团当兵,绝对算是一种荣耀。
杨震宇很少和师长接触,反而和他的上级斜眼整天耗在一起,不是他找旅长,而是斜眼这个旅长,经常过来找他“汇报工作”。
至于师长是谁,他甚至不太清楚,反正是上次他的“加强独立团”改变建制的时候,首长们指派了一个新人担任的。
在此期间,也有跳过旅长斜眼的时候,但杨震宇都是直接找姜信义。找首长的事,也大多都是些拉拉家常,蹭点酒喝等私事。
公事也有,但都是一些小打小闹。几年间,独立团还剿过几次残余土匪,杨震宇自己都没参加过,对于那些臭鱼烂虾,他实在是瞧不上。
也就是刀尖儿夫妻二人复员后的一年左右,杨震宇又一次经历了离别之苦
刀尖儿和孙红缨,离开了龙山!
二人留下一封信和三把飞刀。信是给杨震宇的,飞刀是留给大军的。
信不算长,大意是说刀尖儿夫妻该走了,他们会在武功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虽然舍不得师兄,但他们还是想去各地历炼,此去并非回归江湖,而是感受华夏风情,此行勿念,有缘再见。
三把飞刀是刀尖儿送给大军的礼物,希望小家伙以后继承师门武功,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从那以后,杨震宇再也没有见过刀尖儿夫妻二人。
有人说在临县桦川见过刀尖儿两人,据推测可能是他回去师父曾经所在的庙宇一段时间。
也有人说是在蜀地峨眉山见过他们,还有人在山海关附近的沧州见过他们,更有人在河南嵩山见过他们。
甚至后来大军说他好像还在练武的地方见过刀尖儿叔叔,但他没有追上。若干年后,又有人说还在最南方的傣家寨子里见过刀尖儿,那里应该是他的家乡。
从世外而来,隐江湖而去。总之,师弟终携爱侣云游四海去了,青龙寨只剩下了关于他的传说
杨震宇不明白,为什么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没有人萌生去意,恨不得争先恐后冲到最前面;而到了享福的日子,身边的人却纷纷离他而去,难道只有生死与共的战场,才是同心同德的磁石?
其实,这可能就是顺其自然的规律吧,你纠结了,你就有了羁绊,你的心也就会更痛了。
如果从另一个极端的层面去想,真正到了生死离别的那一刻,又有谁能够坦然面对?那岂不是更大的伤害?
该来的一定会来,该走的也一定会走,吃咸点,看淡点,一切莫强求。
其实,杨震宇有时候也想过离开这里,但他的心也不在江湖,他是属于那种介于市井和山野之间的个人性格,况且,就算他真想离开部队,首长怕是抬也要把他给抬回来。
你小子天生就是当兵的命,有时候你就要认命。
走的兄弟多了,留下来的就更加可贵,山炮还好,经常会回来一两次,而陈岩回来的时间就少了很多,有时候半年才回来一下,说是学校工作忙,来回一次也确实不容易。
忙,都忙,也不管了,生活还是忙点好啊。
除了整天和斜眼聊聊天,杨震宇又把多年丢掉的太极捡回来了,这种功夫修身养性又能强身健体,是个好的消遣和休闲方式。
还好,有儿子大军陪着他,每天他一练功,那小子就跑过来跟着比划,有时候杨震宇走了,那小家伙还要再练一会儿,对武功路数也是来者不惧,愈发痴迷,尽管小小年纪,已经算是小辈中的佼佼者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生来会打洞。
整天跟着钟馗,想不会抓小鬼都难。
有一天,杨震宇心血来潮,带着唐潮和大军又到了青龙寨,他想教儿子骑马。
原来的骑兵营已经被分配到全师各处去了,这里只保留了一个骑兵队,日常在山腰的缓坡上保持训练。
当小战士把团长一家带到训练场时,杨震宇立刻回忆起这里的历历往事,而他的儿子大军,早冲过去看那些叔叔练习马术去了。
老白,在这里曾经表演过纵马而行、一刀斩断三只草人的绝技,全军骑师教头的称号,真不是盖的。
跳猫,曾经把这里的军马数量翻了几倍,那小子跑的快,马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