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魏-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不其然,王翦又接着问道:“冬衣到了什么地方?再不送来,只怕军中的炭火已经不够用了!”
石邑城方圆十里的树木都已被魏军砍了个精光,如果冬衣不能及时送到的话,只怕军中伤寒之事会加重不少,故而王翦才会忧心不已。
副将回道:“按照估计,前来运送第一批冬衣的队伍只怕已经到了方子城一带。不过现在大雪封路,只怕会比预计的时间要拖延上几天。”
“房子城距离石邑大概有二百余里的距离,即便押送冬衣的队伍每天行走三、四十里路程,六天内也足以能将冬衣运送过来,而军中炭火足够十天之用,故而上将军不必担心。”对此,刘季并不担心,对着王翦劝解道。
“但愿吧!”王翦并没有刘季那么乐观,第一批冬衣只够三十万人马御寒,而军中却足足有五十万人马,即便第一批冬衣及时到达,那也还有二十万人马要忍受冰寒之苦,王翦身为主将,又岂能不担心?
“报!”
正说话间,就见一名士卒急匆匆的闯了进来:“启禀上将军,大梁急报!”
“哦?”王翦心中有些诧异,按说现在大军应该回师魏国才是,怎么又送来了急报,难道大梁出现了什么急事?
来不及多想,王翦便从士卒手中接过书信,打开认真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王翦长叹一声:“只怕我军无法按照预定计划回师了!”
“上将军这是何意?难道有新任务?”刘季见王翦如此说,便问道。
王翦点了点头道:“不错,这是庞相邦的书信,上面说让我军先在石邑按兵不动,待冬衣送来之后,大军兵临井陉寨,争取今冬一举攻克晋阳,从而兼灭赵国。”
“相邦是不是有些心急了?”王翦诧异道。
王翦看了儿子王贲一眼,没有说话,心中却觉得这段时间大梁城肯定发生了什么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这才会让庞癝这么破不接待的要灭了赵国。
因为庞癝的书信中所说的并不止是让自己灭了赵国那么简单,而是让自己攻破晋阳之后再一路南下,率领大军前往河东。那么庞癝的意思很明显:灭赵之后直接发兵攻打秦国,估计十有八九,明年春天大军就要与自己的老东家秦国干上一仗了。
可大梁城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得庞癝这么迫不及待的要灭赵伐秦?
王翦有些不解,低头沉思起来。
而刘季见王翦发呆,便顺手从王翦手中夺过书信,待王翦回过神来,刘季已经打开看了起来。
王翦的神色有些难看,可最终还是没有发作,不过心中却有些讨厌刘季的这种行为。
看完书信,再想想前几日魏郊写给自己的书信,刘季便将大梁城内近段时间所发生之事猜测出了十之八九。
而后刘季意味深长的看了王翦一眼,便低头沉思起来。
见刘季如此神色,王翦的脸色愈发的难堪,可却又突然大笑了起来。
“上将军因何发笑?”刘季十分诧异的问道。
“原本老夫还不知近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可从刘季你的表情中,老夫已经猜出了十之八九!”
刘季一时有些哑然。
确实如王翦所说,原本王翦并猜测不出现在的大梁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可刘季的一系列动作及表情却出卖了他,使得王翦心中多少有了一些猜测。
在旁人看来,王翦是庞癝一派的人,而刘季却是魏郊一系的人马。故而不用多想,从刘季的眼神、动作举止之间,王翦便已经猜出只怕魏王平与庞癝的关系已经到了快要撕破脸的地步了。
第310章 刘季的心理()
王翦对着刘季说道:“朝堂之事咱们鞭长莫及,只怕再怎么斗也对双方无益,还是按照相邦所言,尽快发兵灭赵才是!”
“上将军所言极是,末将也是这个想法!”不是刘季不想返回大梁帮助魏王平及魏郊两人,可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且如今魏王平还未亲政,如果自己贸然返回大梁,名不正言不顺不说,只怕还未被庞癝一系人马扣上一定大帽子,到时候别说帮助魏郊了,只怕还极有可能会给其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而在军中则不然,虽然王翦身为上将军,又是军中主将,可以说石邑城内的这五十万人马全都要听从王翦的指挥。可刘季毕竟混迹军中多年,所掌握嫡系人马又岂是王翦这个初来乍到之人所能比拟的?
刘季坚信,只要自己在军中掌握一天的军权,庞癝等人便不敢将魏王平及魏郊等人如何。更何况,刘季也不想真的打算与庞癝一系人马翻脸,毕竟虽然自己以及张耳等人都是军中宿将,可庞癝等人的势力同样也很强大,更何况信陵君魏无忌已经去世多年,天知道究竟有多少将领心中偏向庞癝等人呢?
刘季心中明白,如果魏郊真的和庞癝等人摊牌,只怕胜算很小。
王翦没到来之前还好说,那时候魏郊身为上将军,军中大部人马都是魏郊一系的人,如果那个时候魏郊与庞癝等人摊牌,说不得魏郊还有一半的胜算。
现在则不然,现在庞癝手中多了王翦父子这张王牌。
王翦父子确实再军中没有什么根基,但关键的是人间指挥能力出众啊。
魏国一共六十万大军,即便有四十万人马支持魏郊,可王翦只要掌握了二十万人马,那么魏郊等人的胜算便连一成都不到。
这并不是说刘季等人是酒囊饭袋,而是说王翦指挥作战的能力实在是太可怕了。
别看王翦当初身为秦国主将,先后败于庞癝、李牧等人之手,别人就会轻视于他,事实上没有一个人敢于轻视王翦的存在。
更何况,王翦背后还站着庞癝、尉缭等几个大佬,那可是连刘季见了都要发憷的存在。
当初的魏国是何等的弱势,屡屡丢城失地不说,已经基本沦落成为了一个二流末的国家,而庞癝却能力挽狂澜,用二十余年的时间,生生将魏国打造成为了战国第一强国,由此可见庞癝的可怕之处。
而且,庞癝手下多是智谋之士,这一点是魏郊一系人马万万比不上的。
别以为庞癝没有抓住军权,魏郊等人就会轻视于他,至少刘季不会,刘季清楚的知道身边多一个智谋之士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如果人们以为仅仅因为手握军权就能成就大事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华夏历史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都不是因为开国君王兵多将广,猛将如云的缘故,而是因为身边又至少那么一两个能够运筹帷幄、安邦定国的智谋之士。
项羽够牛了吧,最后还是拜与刘季之手,而刘季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难道仅仅是靠的韩信的多多益善以及樊哙的英勇?更多的只怕是萧何给了刘季一个稳定的后方环境,使得刘季能够不断的得到兵源以及粮草,而张良又为其出谋划策的缘故。
三国中,存活到最后的魏、蜀、吴三国又有哪一个是靠猛将而存活下来的,还不是有良臣治理后方,智士出谋划策,这才击败一个又一个强敌,最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
以赵关张之勇,谁能阻止得了刘备?可知道得了荆襄士族以及诸葛亮的全力支持以后,刘备才能做到真正的割据一方。
李世民依靠的也不只是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人的英勇,更多的是房谋杜断。赵匡胤雪夜访赵普,方有大宋三百余年的基业。赵匡胤得了刘基等人的辅佐,方能大杀四方,成就大明江山。
如果仅仅以为有猛将辅佐,自己就能成就大业,那是大错特错之事,如果这么简单的话,那刘备为何还要三顾茅庐?李世民为何还要设置文学馆?朱元璋为何还要收纳江南名士?
即便是在战国时期,苏秦、张仪、范睢、商鞅、蔺相如的地位还是要比白起、司马错、廉颇等名将的地位要高上一些,这又是何故?
而魏郊这便缺乏的,恰恰就是出谋划策之人,而与之相反,庞癝这边却是智者如云。庞癝本人就不用多说了,尉缭、范增、蒯彻、韩非、张良、萧何等人,又有哪一个是易与之辈?只怕他们只需一个主意,魏郊、刘季等人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如果有人强行说魏郊这边不是有儒家支持吗?
可大争之世,又有哪一个国家会重用儒家之人?
细数三百年战国,战国七雄中的良臣、谋士,只怕没有一个是出自孔孟之门吧?
而军中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兵家的天下。
其实说起来,刘季本人也十分反感儒家之人,这些人身上的条条框框实在是太多了,而刘季本人却是一个比较不注意礼节之人,亦被儒家之人瞧不上眼。
即便刘季和儒家之人支持的都襄陵君魏郊,可刘季和儒家也只是面和心不合而已,在魏郊面前也只是维持表面的和平而已。
众所周知,无论是刘季还是张耳,都是出自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自然将魏无忌指定的接班人魏郊视为自己的效忠对象。可魏无忌生前又与庞癝关系密切,凡事都与其商议,且大多数情况下都听从庞癝的意见,故而说起来刘季对庞癝本人并无多少反感之意。
相反。无论是刘季还是张耳,对庞癝都是善意十足,十分尊敬,再加上庞癝的功勋显著,且积威已久,这更使得刘季等人对庞癝十分的敬畏,大多数情况下,刘季还是宁愿听从庞癝的话,而不是魏郊本人的话。
只是出于魏无忌本人的遗言,刘季、张耳等人这才不得不效忠于魏郊,可这并不代表这刘季等人就心甘情愿的听从魏郊所有的话。
再加上魏郊迎娶了孔氏女之后,刘季等人已经有逐渐与魏郊疏远之意······
第311章 秦国设计()
转眼间半个月便过去了,此时石邑城下魏军所有的物质都已齐备,王翦便下令大军出发,一路由儿子王贲率领,率军五万克定灵寿等地,另一路的四十万大军则有王翦亲自率领,刘季等人为将领,跟随一同直扑井陉寨。
之所以说是克定,乃是因为此时井陉寨以东的赵国领土上所有城邑内的官吏都已跟随赵王嘉前往了新都晋阳。
当然,也有几个别的官吏仍旧誓死执守着自己最后的权力。
但相对于王贲的五万人马来说,那些城邑内的士卒却屈指可数。
石邑一战中,虽然魏军取得了大胜,可仍旧有五万人马的伤亡,大多数都是当初刘季阻截赵军撤退时产生的伤亡,至于攻克石邑城之后的王翦大军,则基本上没有多少伤亡。
秦国这边,赵国主力战败于石邑的战报早已摆放在了嬴政的案头。
对此,嬴政心中是有几分追悔莫及的,并不是说嬴政同情赵国的遭遇,而是说此番战国最后一批精锐消耗殆尽,便以为着此后大江以南只有秦国一个国家强抗魏国了。
如今魏国的总兵力是秦国的两倍有余,再加上大将王翦的出逃,使得秦国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嬴政又怎能不后悔呢?
有时候嬴政便想,如果当时赵国求救之时自己派兵前去支援赵国,哪怕派秦军东出函谷关吸引一部分魏国的兵力,那么赵国此番也不会败的这么惨,以至于使得自己今后也将处于举步维艰之间。
以往,在行军作战之事上,嬴政多听从王翦之意,可如今王翦逃秦入魏,而秦国如今能拿的出手的大将就只有李信一人而已。可别说与王翦相比了,即便与王翦之子王贲相比,在指挥能力上李信也与王贲有一定的差距,又如何能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嬴政呢?
这天,嬴政寻李斯商议道:“如今赵国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魏国兵峰强大,我大秦势单力孤,如之奈何?”
李斯回道:“微臣以为大秦如果想要保存国祚,一是要与楚国交好,最好能与其达成共识,共同进退,二是花费重金贿赂魏国重臣,使得魏国国内政局动荡,这样大秦国祚才能有长存的希望!”
“哦?”嬴政问道:“第一点寡人知道,可如何贿赂魏国重臣呢?据寡人所知,魏国军政大权均出于国相庞癝之手,且魏国的三公九卿之中,基本都是支持庞癝之人,只怕大秦徒耗钱粮,而魏国的国力却益发的强大。”
李斯却笑道:“大王所言固然有理,可大王难道忘了魏王平这个人了吗?”
“魏王平?”嬴政问道:“据寡人所知,魏王平如今不过一十六岁,还未到亲政的年纪,又如何能左右魏国的政局?”
李斯解释道:“如果仅仅只是魏王平一人,当然无法左右魏国政局,可大王难道忘记了襄陵君魏郊等魏氏权贵了吗?魏郊本为魏国的上将军,亦是上一任上将军信陵君魏无忌临终前亲自指定之人,可王翦这一入魏,庞癝便将上将军之位拱手让与王翦,襄陵君魏郊心中又岂能没有缘何?”
“而且,信陵君魏无忌去世之前,将众多的门客部下分散于军中,虽然老将新垣衍、严恩等人已经年迈且高佬还乡,可其门客张耳、刘季等人却已经成为了军中的中坚力量。而现今王翦刚刚入魏,虽然已经贵为上将军之职,可毕竟在魏国国内没有人望,一旦襄陵君魏郊与庞癝等人撕破了脸,而魏郊背后又有魏王平这个君王支持,大义名分在手的情况下,庞癝如何是魏郊的对手?”
“可这样一来,魏王平不是就顺利掌权了吗?寡人听说魏王平自幼聪慧,并非愚蠢之辈,一旦魏王平亲政执权,对大秦也没有什么好处啊。”嬴政说道。
李斯笑道:“大王此言谬已!先不说魏王平究竟有几许才干,单说庞癝在魏国为相二十余年,门生故吏可谓遍布天下,又岂是易与之辈?一旦魏郊真的与庞癝撕破了脸,只怕没有个三、五年,是斗不出个结果的,而即便三、五年之后,无论哪一方获胜,魏国必定元气大伤,而我大秦也正好趁这段时机休养生息,待魏国国内政局混乱结束之际挥兵东出函谷关,魏国又哪还有余力来抗衡大秦?”
“所以,微臣以为,大王不如花重金贿赂魏国朝中重臣,使得魏国政局更加的混乱不堪,这样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