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开唐烟云 >

第82部分

开唐烟云-第82部分

小说: 开唐烟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宗闻言又看向杨国忠和李林甫:“国忠和林甫以为如何?”

    两人躬身道:“臣无异议!”

    玄宗点头道:“既如此,此事便交于吏部办理吧,长安与扶风相隔不远,多征求幼安的意见。下月朔朝之前,拟订出一份仕子的名单。”

第108章 天下英才,尽入我彀() 
一月之后,望朝之上,前往扶风学习政务的仕子名单,终于是被确定了下来。

    拖了这么久的时间,大半的原因还是出在谢轩身上。因为玄宗之前在朝会上曾经说过,甄选仕子的事情要与谢轩商议。是以,吏部在拟订出名单之后,立刻就派人快马送至扶风,请谢轩审核。

    谢轩对于这份自己没有参与拟订的名单,当然不可能同意,随意地圈画了一些名字,就令人又送回了吏部。

    对于这个结果,吏部自然是早有心理准备,因为这份名单上确有不少人,是通过走后门才得以上榜的。

    吏部侍郎韦见素为人慎微,不想轻易得罪满朝权贵,是以他原本的想法是想让谢轩将这些人给剔除出来,这样一来,即使是有人怪罪,也找不到他的头上。

    但是,当韦见素看到谢轩传回的名单时,脸都绿了。百人的名单,谢轩只圈画了五六个人的名字,而且神奇的避开了所有走后门的仕子。

    除此之外,在名单的末尾还有一列蝇头小字:“圈画之人,并无实才,以此推之,名单中当还有沽名钓誉,鱼目混珠之辈,请吏部诸公慎查之。”

    韦见素不是蠢人,只是瞬间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谢轩虽然是不在京师,但却有浩气盟与长歌门这两个庞然大物为其张目。哪怕是远隔万里,长安有任何风吹草动,又怎么可能瞒得过他?

    想明白了这点,韦见素也不欲再耍这些手段了。他这吏部侍郎的位子,乃是得杨国忠举荐,虽然杨国忠恶名在外,但是他对于杨国忠的知遇之恩,还是发自内心的感激的。

    自己的心思,如今既然已被谢轩识破,不如就趁势而行,全力配合谢轩,也可以借此博得杨国忠的好感。

    毕竟无论对于京兆韦氏还是他自己来说,能够更进一步,都是求之不得之事。

    是以,韦见素在上禀杨国忠和玄宗之后,亲自赶往了扶风郡,与谢轩商议名单之事。

    这整个过程都越过了尚书省真正的主官李林甫,这无疑是表明了韦见素乃至整个京兆韦氏的态度,使得李林甫的处境雪上加霜。

    韦见素到达扶风之后,一番交底之后,果然是不出其所料,谢轩当场就书写了一份名单出来。

    韦见素只看谢轩书写名单的速度,就知道这份名单早已是在谢轩的心里酝酿日久,绝非是临时起意。

    拿到了这份名单之后,韦见素自然是要回到京师复命,事实上,他身为朝廷大员,跑到地方官员的辖地,如果滞留太久,很容易受到诟病,这也是他来去匆匆的主要原因。

    临行之前,谢轩亲自送他到十里长亭,拱手道:“在下为国家万民计,用计迫韦侍郎亲至扶风,实是情非得已,还请韦侍郎不要见怪。”

    韦见素闻言顿时一惊,实际上,他此来扶风,完全是出于利益的驱动。是整个京兆韦氏包括他自己在做出了李林甫积重难返,杨国忠必将权倾天下的判断后的一种选择,其目的是为了讨好杨国忠和后起之秀的谢轩。

    如果不是谢轩提及,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前来扶风,是出于别人的设计,但是如今听谢轩这么一说,他顿时就从整件事情之中,发现了不少的蛛丝马迹。

    这可真可谓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以势迫人,全无痕迹,让人惊叹。最关键的是,谢轩今岁才多大的年纪,竟已将权术运用到了这种地步!

    就在他心中还震撼不已的时候,就听得谢轩又道:“韦侍郎能亲至,京兆韦氏的这一份情意,谢某记下了。”

    韦见素闻言,心中又生感叹,他明白了谢轩此举设计的不光光是他韦见素,还有整个京兆韦氏。

    要知道,韦振乃是他的亲侄,有了他亲来扶风,至少在这一件事上,韦振必然是要全力配合于谢轩。否则出了问题,追责起来,他身为吏部侍郎,其罪责只怕比谢轩还要大。

    以此想之,哪怕是这份名单没有问题,谢轩为了迫自己前来扶风,只怕也会想法设法挑出毛病。最终自己在当今圣人的催促之下,必然还是会来一趟扶风,毕竟论恩宠,他与这位少年得志的朝堂新贵是无法比拟的。

    想到这里,韦见素心中不由地对谢轩的城府和手段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深感此来扶风,不虚此行。

    回京后,韦见素将名单交于属官,令其将诸仕子的姓名、籍贯、中举时间、名次、诗作等一干事务归并为一档,呈送至玄宗御前,这才有了今日望朝之上的议题。

    走出兴庆宫,谢轩看着湛蓝的天空,心情不由地极为舒爽,很想大声地吼一句:“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矣。”

    他所拟订的这一份名单,自然不可能是胡乱瞎写的,而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挑选而出,大半都是在史书中留下笔墨的人物,甚至还有不少做到了宰辅的高位。

    比如以清廉节俭闻名于世,天下雅正之士争趋其门,至有数千里来者,以清德坐镇雅俗,时比之杨震、邴吉、山涛、谢安之俦的明相杨绾。

    以两税法的名传后世的杨炎;极为重视教育,清正孤傲的常衮;勤于政事,正直廉洁,政绩斐然的玄宗外孙萧复;完靖东南,安定徐州的韩滉等,也皆在其列。

    当然,还有从监狱里被谢轩给捞出来的。

    比如辅佐四朝天子的一代名相李泌,因其为太子属官,受太子谋反牵连,一直被关押在大理寺狱中,也被谢轩利用这次机会给捞了出来。

    《新唐书·李泌传》记载:“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

    时人皆以为,两京能够尽复,叛乱能够平定,李泌地方谋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郭子仪的功劳。而肃宗继位以后,也以李泌为肱骨,一日不能或离。

    这样的人才,谢轩自然不可能任由其冤死于狱中,因其早已被玄宗夺为白身,谢轩为其脱罪之后,其需要重新参加吏部铨选,谢轩将其带去扶风,倒也说得过去。

    这些人才,在历史中,每一个都是独挡一面的人物,是真真正正的朝堂柱石。虽然他们还远没有成长起来,但是能在一个时代脱颖而出的人物,都不是易与之辈,用来应对扶风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绝对是绰绰有余了,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而且他将这些人聚拢到自己的身边,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眼下的危机,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

    大乱之后必定大治,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待得叛乱平定,边境大敌消弥,天下百废待兴,正是用人的时候,这些贤才正好可以满足朝廷对于人才的渴求。

    而另一方面,这些被选中的仕子同样是兴奋异常。这不光是因为此举对于他们的仕途裨益极大,更多的却是因为坊间传言,这份名单是由谢轩亲自拟订的,这等若是说,他们得到了谢轩的认可。

    以谢轩现如今的声望来说,他的提名不啻于是一块试金石,对于文人仕子来说,其荣耀远比通过吏部铨选要高得多。

    因为吏部铨选多少都掺杂有利益的纠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公平。而谢轩所拟订的这一份名单,却很少有利益的侵蚀。

    参加完望朝之后,诸事议定,谢轩也没有再留滞留长安的必要,是以便马不停蹄地赶回扶风郡。

    他每半月要回京参加一次朝会,这频率看似不高,但是在这个时代来说,却绝对是一种煎熬。

    扶风到长安虽说很近,快马一日可到,却也有三百里的路程。谢轩的马术不精,这么长的距离,很难一路操控快马赶路,就只能乘坐速度不快的马车。

    哪怕是沿途到驿站换马,不惜马力,一日走上百十里也已是极限。是以,他一月之中来回四趟,几乎有一小半的时间都耽搁在了路上。

    最要命的是,唐代的马车可没有后世汽车诸如减震之类的功能,更不可能全程都是沥青铺设的高速公路。所谓的官道,也就是尘土飞场的黄土地,地势起伏,坑坑洼洼,坐在上面,短途还不要紧,长途赶路绝对是一件受罪的事情,其酸爽程度,绝非是后世之人可以想象的,能把隔夜饭都给你颠簸出来。

    好在谢轩是自后世穿越而来,身体素质不是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可以比拟的,又正在精力最旺盛的年纪,是以这种对身心的折磨和锤炼,一时半会还不至于将他击垮。

    三日后,谢轩自长安赶回了扶风郡,刚到太守府,得到消息的张悦就从府内迎了出来。

    因为张悦的武学修为本身不是很高,而谢轩在赶路途中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对方的劫杀,带上武道宗师以下的随从同行,反而是一种累赘,是以张悦就被留在了扶风。

    张悦走到谢轩身边,寒暄之后,突然凑到谢轩的身边,压低声音道:“韦若愚昨日下午来过了!”

    谢轩立刻就明白了张悦的意思,这必然是韦若愚的调查已经有了结果。

    想到这里,谢轩开口道:“请他过来!”

    没一会儿,韦若愚便来到了太守府,来到谢轩的卧房之内,韦若愚直接从怀中掏出了一本书册,交到了谢轩的手中:“朱笔的是已经确认与隐元会有勾连的,墨笔的则是有嫌疑而未能确定的。”

    谢轩打开书册一看,顿时双目一凝:“怎么会如此之多?”

    韦若愚汗颜道:“惭愧,在下忝居扶风分盟盟主之位,扶风境内出现了这么多的隐元会暗子,在下竟毫无察觉,真是有愧盟主和谢君信任,在下已向盟主请辞,请盟主另委贤能,前来扶风掌舵。”

    谢轩摇头道:“韦盟主此言差矣,隐元会藏匿极深,连以消息见长的长歌门,都被其将暗子安插到王子璇身边,韦盟主察觉不到,又何罪之有呢?况且,当今这种形势,谢某就更需倚仗韦盟主之力,请辞一事,切莫再提。”

    韦若愚知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谢轩的意见就代表了王逸之的决定,闻言韦若愚虽然心中甚为羞愧,却也不再提及请辞的事情。

    谢轩沉思一会,开口道:“既然从前没有发现,何以此次会牵出这么多人来?”

    韦若愚道:“道理很简单,此前对方是铁板一块,彼此掩护,守得密不透风,我等自然是察觉不出异常。此次得长歌门援助,揪出了一只老鼠,对方的防线等若是有了一个缺口,我等从这只老鼠身上逐一突破,才有了这么大的发现!”

    谢轩勃然变色道:“你们用了私刑?”

    韦若愚拱手道:“自然没有,这点轻重在下还是晓得的。”

    谢轩闻言,面色这才缓和下来:“扶风在我治下,绝不允许帮会对官员妄动私刑。浩气盟不要以为在扶风有我撑腰,就可以欲所欲为,你要约束好手底下的帮众。”

    韦若愚知道谢轩这是从卷宗上看到了两年前浩气盟帮众殴打官员的事情,闻言拱手道:“谢君放心,只要谢君在扶风任上一天,扶风分盟自我而下,绝不会有一人给谢君添麻烦。”

    谢轩点了点头,突然开口道:“这只老鼠是凤翔县令卓曦吧?”

    韦若愚顿时惊异道:“谢君怎么会知道?”

    谢轩淡笑道:“因为正是我请王子璇查的他。”

    韦若愚更加吃惊了。

    这时就听到谢轩开口道:“还记得一月之前,你我见面,韦盟主曾经提到过,扶风有传言称前任太守刘简乃是韦振的亲舅舅,韦盟主可还记得?”

    韦若愚点头道:“自然记得。”

    谢轩道:“当时,我就十分奇怪,韦振对此讳莫如深,对我提及刘简时,也只是说刘简与其家中有旧,而并没有提及与刘简之间有这样亲密的关系。当时,我以为是韦振故意隐瞒,其中另有隐情,于是便修书一封,请王子璇代为查访此事。”

    “王子璇查访之后,将消息传递给我,我才知道,这刘简上面有三位哥哥,皆是不满周岁就夭折而亡。其父母生下刘简后,害怕幼子仍难以养活,于是便请道门高人为其看相。那道人言道,刘简父母的命格妨子,若想让刘简活命,就只能将其过继给他人,而且在其成年之前,绝不可相认。于是刘简父母便将其过继给了自己的好友抚养。”

    “此事便是在长安之中,都鲜有人知,就不要提几百里之外的扶风了。我立刻便明白此事定然是有人设计,于是便请长歌门在扶风的密探,替我查访流言的源头,发现正是出自于这位卓县令之口。”

第109章 暗潮汹涌() 
韦若愚恍然大悟,原本他还奇怪长歌门为何会突然发现凤翔县令卓曦有问题,没想到是出自于谢轩的授意。

    这时,就听到谢轩又开口道:“韦振和罗技的背景可曾查清楚了?”

    韦若愚道:“韦振出身京兆韦氏,底子很干净,十八岁高中科举榜眼,后通过当年的拔萃考,被授以右拾遗的官位。因其少年英伟,胸有才具,深得玄宗宠爱,朝中韦见素、韦坚等韦氏族人又对其护庇有加,是以升迁极快,被京兆韦氏视为未来的梁柱,倾心培养。这种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太可能与隐元会牵扯在一起。”

    谢轩点了点头,实际上,对于韦振,他在意的只是他的野心,却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与隐元会有什么牵连。

    京兆韦氏与李唐宗室的牵绊太深,可谓是李唐天下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没有必要再行险参与这等谋逆之事。就说韦振自己,今年不过才三十岁,就已经是从四品的封疆大吏,日后入相几乎是可以想见的事,即使是参与了改朝换代,所获得的也不过是如此而已,根本就没有必要冒险。

    这世间总是当利益足够大时,才会驱使人去行险,但是很明显,京兆韦氏并不在此列。

    事实上,就像罗技所说的那样,如果不是自己横空杀出,接任扶风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