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超时空航班 >

第167部分

超时空航班-第167部分

小说: 超时空航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后来的记录就更为简略,比如在“兵众孰强,士卒孰练”两条下,就只有一些简单的条目:

    ——中日总人口对比:中方4万万有奇,日本约7000万。

    工业人口对比:不详,但日本必定远远强于我方。

    现役兵对比:中方约400万,日本约38万。

    预备役对比:中方无系统预备役,日本预备役完备,战时极限可动员数量或尚在中方之上。

    兵员质量对比:中方军人普遍为文盲,日方兵员教育水平,训练水平,即使在列强中也属最上乘,营养水平亦高于我军。故临战之时,需我方数人方可敌彼一人。建制越大,此项对比越为明显。譬如白刃战,我方以二敌一以三敌一尚可取得均势,到了日方大队一级(相当于我军营一级),则有可能击溃我军一个师。九·一八之后,日军于东北一带的战事,证明了这一点。

    故最终结论,日方不单在兵员质量上强于我军,在兵员数量上亦不输我军——不过日军因为需要石油的缘故,必定与英美荷兰开战,又面临苏联的压力,其能投入中日战场的数量,不会很多。而且随着战线拉长,兵力不足,其只能补充老弱病残,到战争后期,兵员质量会急速下降——

    嗯,下面也少不了李润泽的旁批:此事可疑。职部于肖营长住所内,所见东北战场的字纸,并无出奇之处,可知肖营长应该未曾特别关注过东北,不知他何以言之凿凿——不过职部了解后认为,肖营长所言基本无差。

    ……

    这又是一个让蒋介石有些难堪的论断:他大力建设的德械师的目标就是“一个德械师能抗衡日本一个师团”,现在却有人告诉他,不用师团,不用旅团,不用联队,只用大队级别的兵力就能击溃你的一个师——好吧,不一定是精锐的德械师,可是你有精锐有王牌人家就没有么?你建设那么一个两个德械师,有意义么?

    ————

    注1:指发生于663年的白江之战,过了38年以后,“日本”国才建立。所以说,日本从还没有建国的时候就在谋求扩张了。

    注2:指1592年,丰臣秀吉结束日本战国时代不久,立刻就开始进攻朝鲜,准备循序渐进征服大陆。

十八 5() 
不过很显然的是,即使记录得如此简略,肖环山还是有“书不尽言”的苦恼——于是在《论战》之后,干脆只记录要怎么做,极少再提及前因后果。

    比如在“应对敌空军”部分,除了于开篇部分叙述了一下空军现行建设方案的不足之处之外,剩下的都是像这样的文字:

    xx:消灭飞机最好的办法,是将之消灭在地面上。故中日之空战,我空军不宜与质量及数量均居优势之敌军正面对阵,而应代之以避实击虚——譬如敌若占据王家墩机场,我方退至川中,则可命我空军,于深夜出击,命沿路我军于山头设火堆为地标,引导飞机前进,黎明至敌机场,轰炸扫射,将敌机尽数毁于未升空之时。

    另:应用此法,则我军飞机不能轻掷。面对敌空袭,我方将处于不设防状态——民众之损失可以预料,故应于民众中大力普及防空知识,可于成、渝等城市组织防空演习,令民众知晓如何防空。

    xx:日军进我国土,占我城市,必用我机场,故我军可于撤离城市前,遣十至二十人之精干小队,携五至十门迫击炮,潜伏不动。俟日军进占机场后,于黑夜以事先标定之坐标急速袭击,必有斩获。

    另:此法不可一再使用。倭人吃亏后,必增防备,故应于全国投入大量此类小队,各携电台。待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由军令部统一命令,统一行动,必能大获成功。若能击毁飞机百架以上,可视为大胜;若能于大战之际施行,摧毁敌一线空军,令我空军势张,甚至可收扭转乾坤之效。

    ……

    不用说,前一则是模仿二战中英国空军的策略——豁出去首都挨炸弹,也要把空军保留下来,准备用于反登陆作战。

    而后一则,其实是日后国党败退到台湾后,遗留在大陆上的匪特破坏活动的大规模翻版。

    不过这两则随笔都让蒋介石有些不高兴。对于前一条,他表示自己对于民众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并不在意,不过想也知道,日本人的空袭目标必定是首都这样极具政治意义的城市——谁让中国是个农业国,没有工业目标呢?而首都被人空袭的时候,却只能干挨打不能还手,这实在是……太没面子了。

    至于第二条,实话说他有些心动:迫击炮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倾泻弹药的武器,用十门迫击炮在五分钟内,足以发射数百发乃至上千发炮弹,覆盖数万平方米的范围——如果对准机场,那么肯定不止击毁击伤一两架飞机那么简单。

    数支乃至数十支这样的小队同时运作,甚至可以让侵华日军在短时间内无飞机可用,说是战役级的胜利也不为过。

    不过……怎么总觉得这好像是赤匪的打法?

    ————

    随笔本身并不长,不到三万字——毕竟肖环山总共也只有四五个“半天”的时间来写这些笔记,倒是那个李润泽的旁批到后来越来越长,到最后几乎是拿着随笔做题目,在写论文。

    在这不到三万字中,前面《孙子》的部分占去了一大半,剩下的篇幅中,空军的内容占了最大的比重,不过也不只是空军的,比如有关陆军防化的部分,就有:

    日人不忌毒气,故我军需准备防毒面具,不过想要足量进口防毒面具,花费恐非国府所能负担,兹介绍一种简易防毒口罩的制作方法。

    首先,制备活性炭:

    1将原料放入铁桶或以铁器为底部的砌窑中,闭窑加热,温度要达到摄氏300…420度(不能超过500度)。

    2将已谈话的炭装入陶器或铁器中,待装石灰窑的同时,将此容器放入石灰窑的中上或不同空气的顶部,烧至两三天,待石灰烧好后一同拿出,取出炭,碾碎,用稀盐酸洗涤,过滤并烘干,即可得到活性炭

    活性炭制备好后,用两个医疗口罩缝起来,再将整个口罩密封保存(可用皮革制做专门的存放小袋)即可。

    另:可于口罩边缘涂以黏胶,用蜡纸保护,使用的时候撕去蜡纸,将黏胶紧贴于面部,效果更好。该口罩可有效防御日军常用的芥子气——不过,有效时间不如制式防毒面具长,所以面对日人的毒气攻击,还是应尽速撤离。

    后面是李润泽的批注:所费不多,不妨一试,如能成功,不独能大大减少我军面对日人可能之毒气攻击的伤亡,且可用于与地方实力派之交易。

    对于这样的土办法,蒋介石一向是看不上眼的,不过在看到李润泽的批注后,却忍不住心动起来:土是土了点儿,不过,这似乎是一项财源啊。退一步说,能省下买防毒面具的钱,也不错。

    ————

    时间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的过去,报告一页又一页地被翻了过去,终于,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蒋介石把厚厚的一叠报告看完了。

    李润泽的报告写完了,但是肖环山的随笔明显没有写完。在这上百则随笔中,有的方面提的相当多,比如空军,比如国际形势,比如土法备战,有的方面就非常少,比如战时经济——但是少的内容绝不是因为没有东西可写,恰恰相反,从露出来的一鳞半爪来看,写这些随笔的人,还大有干货可挖。

    放下报告,揉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等到感觉好一点了,他吩咐卫兵,把侍卫官宣铁吾叫了进来(查不到这时候的侍从室长是谁,就算是他吧)。

    “把这份报告全文复制几份,转敬之,辞修,克勤,俊如,文白,还有雨农和陈家兄弟。告诉他们,用一天时间读完,后天开会讨论……哦,夫人和布雷先生那里也各准备一份。”

    “是。”宣侍卫长答应一声,拿起报告正要离开,却听蒋介石又道:“对了,你也看看吧,把那个叫李润泽的复兴社员档案整理一下,后天交上来。”

十八 6() 
(有书友指出,这时候蒋介石的侍从室长官是钱大均,不是宣铁吾。

    经查,钱大钧担任侍卫长一说也存疑。不过还是比宣铁吾可信,特更正。

    其实无所谓了,反正国党的人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大猫小猫两三只,是谁都就那么回事。

    另外,考虑了一下,还有个人有必要让他们参与这个小会,临时加上:杨永泰。

    其实还应该加上杨杰的,不过想想他现在应该正忙着办学。应该不在蒋介石身边,所以就算了。)

    ————

    两天后的会议,倒也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说实话,在这些真正能带兵打仗的人看来,这些随笔中提到的种种战略性质的东西并不出奇,他们只要下点功夫,基本也能看得出来——也就只有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还有点意义。说实话,很难想象一个小小的营长居然会去思考这种高度的问题,而且思考的内容居然还颇有可取之处。

    还有某些具体的战术性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战术就是战术,永远也代替不了大战略。对于一个营来说,战术问题或许生死攸关,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来说,战术问题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一句话,他们和蒋介石一样,对这部来历不明的随笔很感兴趣,不过他们感兴趣的部分恰恰是蒋介石不感兴趣的部分。

    会议的最后结果无非就是根据那份笔记,做出一些安排:比如让蒋夫人即刻赴美,安排购买飞机事宜;比如批一万大洋的经费,试制防毒口罩等等。

    顺便补充两句:最后宋美龄并没有把证券市场的经费全部提出来,而是只提了一半,买了大约四百架各种类型的飞机。而交给浙大用来试制防毒面具的这笔经费……好吧,拍着良心说,倒是没有打折扣,而且用一万大洋来试制这么一个简陋的防毒面具理论上也是绰绰有余了,可结果等到以竺可桢为首的一帮热情高涨的教授拿着这笔钱去买原材料和试验用品的时候,那些东西的价格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翻了好几倍,结果一万大洋居然不够用,最后还是教授们看在抗日的份上,凑了一笔钱垫上,这才成功。

    至于研制成功之后开始正式生产,中间的种种弊端,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会议结束,蒋介石作总结陈词。

    “诸位,”蒋介石来回走了三个圈子,才缓缓道,“看到这些笔记,我仿佛回到了10年前,我在广州的日子。那时候随便拿起那个学生的笔记或者日记,翻开看去,通篇也都是这样忧心国家,忧心民族的句子,没有人去想该怎么升官发财,没有人关心自己日后的出路。大家所思考所关心的,都是如何继承总理的遗志,用三民主义让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富强。”

    “可是现在……”蒋介石语气一沉,“当年那些不求升官发财的,官位高了;不求发财的,财发够了。但是曾经让我们北伐成功,曾经让我们战无不胜的‘不求’精神,也就是黄埔精神——”说到这里,他加重了语气,“——却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

    老头子这是要借题发挥啊——众人心中都是雪亮——大约是围歼赤匪的计划没能成功,心里窝火,想要找人发泄一下吧。

    然后,大家就一个个都正襟危坐,一言不发,做出一副深感惭愧,我心痛甚的样子。

    “如果我们还有黄埔精神,如果我们的军队还都是那支曾经的北伐军,以忧国忧民为己任,而不以升官发财,保存实力为念,那么剿匪之事何至于动兵百万,历时数载,靡费巨万,犹未能尽全功?”

    这不都是你指挥的么——大家心里都不以为然——你丫的自己指挥无能,却偏偏要插手指挥,而且还一插到底,眼下怪到我们头上来了?

    “眼下赤匪已经逸去,短时间内再难剿灭,中央要专注于西南,为来日的抗战做准备,所以战事将会告一段落。但是大家要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等中央腾出手来,无论是剿共,还是剿共之后的抗战,对于吾辈军人来说,都是大有为之事。”

    “所以我希望诸位能专心视事,利用这暂时的平静,整军经武,用黄埔精神重新武装我们的头脑,在日后大战来临之时,精忠报国,力求将总理之遗志推行于来日之中国。”

    说到这里,蒋介石看了众人一眼,又缓缓道:“我相信,黄埔精神激励之下,我中华民国,和国民革命军将有大批如同这位少校一样的英才涌现。我把话放在这里:黄埔门联说,升官发财请走别路,那是对学生的要求,但是我作为校长和革命军的头脑,对于这些不求升官发财的英才,有义务令其才能为世人所知,令其功勋能传于后世,令其家小无忧于衣食。”

    这是在提醒我们,不用心做事就要被人顶替么?老狐狸小狐狸自然都听出来了言外之意——只是这帮人心中会怎么想,蒋介石这番话会起到多少作用,就只有天晓得了。

    ————

    会议结束,一帮军人陆续离去,不过戴笠和陈家兄弟,还有钱大钧杨永泰在蒋介石的示意下留了下来,他们和刚刚赶到的陈布雷还要开一个小会。陈布雷不是军人,刚刚的会议他没有参与,一直都等候在会议室外面。

    “布雷先生,不知道你对那些随笔有什么看法?”

    戴笠,陈家兄弟,钱大钧和杨永泰的读后感之前蒋介石已经都知道了,现在要听听陈布雷的“作业”了。

    陈布雷是做足了功课的,立刻就答道:“其文可修,其意可知,其心可悯,其见可佩……如果可以,学生倒是想见见这位切实践行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营长。”

    蒋介石点点头,向钱大钧问道,“大均,这位肖营长和这个李润泽,他们的档案整理出来了么?”

    “已经整理出来了。”钱大钧把档案袋拿了出来。

十八 7() 
“李润泽,男,生于民国元年,复兴社浙赣分社社员,浙江金华人。他家里是开纺织厂的,欧战时发家,本来小有资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