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超时空航班 >

第36部分

超时空航班-第36部分

小说: 超时空航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来越发现这个题目是难以取好了。这哪里是长征开始,这分明是游击队生活嘛。文不对题到地效这种程度,也算是一绝了

    这是地效从小养成的老毛病,中学时代有一次办黑板报,班主任老师给了我一篇作文,叫我写上去。当时我看了作文,对老师说,这文很好,我自问写得出来,但绝对写不了这么扣题。后来知道,那篇文字是老师本人写的…_…)

    这是所谓群众监督啊。

    对于后世时常“被代表”的群众监督的威力,魏承恭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后世的现实摆在那里。虽然说,那些负面新闻能够流传,这件事本身就代表执政者还有极强的自信和对大局的控制力,但是负面新闻听得太多,总是难免会让人对所谓“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效果产生疑虑。

    不过这时候显然不是争论这种事情的时候,陈帅说得好,国家,政党,组织,个人……都需要一个榜样,这样才有前进的动力。自己已经在中共高层中把苏联这个榜样打倒了(好吧,这么说有点自大。应该说,苏联自己把自己打倒了),现在再把新的榜样也给打倒,却让他们何所适从?

    当然不是说放任那些问题不管。不过自己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真正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是“可能”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在目前的情况下,又没有精力去考虑这些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只能留待后来,留待这些中共的高层领导人,未来的国家统治阶层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后,再来设计一个更高效,更合理的国家制度。

    自己能做的,就是给这些大智慧者带来未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给他们争取更多更足够的思考和实践时间。

    这个中国,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

    第二天是重阳佳节,重阳佳节要登高,不过对于魏承恭来说,这一次的重阳登高,登得实在是太高了。

    部队转移了,向着深山老林里边儿。

    一般来说,部队在一个地方不能驻扎超过三天。一来这样可以大幅度减低暴露的风险,二来可以让敌人抓不到行动规律,三来在各个游击区时不时的出现,也能坚定人们抗争的信心,让大家知道,自己的队伍还在,而且就在他们身边。

    “小傅,你确定要跟我们走?”临行前,陈帅向魏承恭解释道,“粟裕和顾作霖他们很快就会过来接收这批物资,如果你想要体验一下部队生活,不妨跟着他的部队一起。”

    陈帅真正的想法其实是这批物资里有不少军用口粮,因为要保密的缘故,自己不方便拿出来用。但是对于粟裕他们来说就不一样了,到时候随便开个一两桶(09式军用干粮,5公斤装),魏承恭跟着他们,伙食也能开好一点儿(军用口粮味道不好,要当成饭来吃也够呛,不过到底是正经八百的粮食,比野菜可是要强得多了——至少不会反酸)。

    成天吃野菜粥,能让人吐酸水吐得苦胆水都往外冒,这还是眼下刚刚秋收,而大家被派出来不久,离开大部队的时候也带了比较充足的粮食储备,野菜粥中间粮食的分量还不少;真要是换成青黄不接春三月那会儿,陈帅估计,就算这小子很自觉很克己,也会忍不住自己带东西过来吃。

    不过魏承恭显然是误会了:“陈将军,你怕我拖累你们吗?”

    “呃……这个……当然不是!要是怕你拖累,我还会让你到粟师长那里去?把麻烦推给兄弟部队,这可不是我们马列党人的作风。”陈帅回过头,看看正逐渐远去的同志们,小声道:“我这支部队里,晓得你是来雪中送炭的人不多,同志们不晓得你的作用,认为你是干吃闲饭的,会有意见。但是在粟师长那地就不同了,等他的部队到来,你可以光明正大地说你是冒死给游击队送物资过来的人,战士们会真正把你视为同志——说到底,这也是为了我们内部团结。”

    “可是,陈将军你不是说,要注意安全……”

    “说老实话,跟部队在一起,反而不安全。你一个人在这地,万一遇到白党,人家看到你只得一个人,又穿得弄个好,肯定要先搞清楚你的来历;如果你跟部队住一堆,万一遇到敌军,恐怕敌人就没得这个闲心去理会弄多了。”说到这里,陈帅看看山洼里的小村子,“放心,这地毕竟曾经是根据地,人民群众的觉悟还是很高的。”

    ————

    于是魏承恭就在这个小山村住了下来,等待中共第一大将的到来。

    小山村里有六户人家,六户人家一共只有二十人不到。四个奶奶一个爷爷带着十一个孙子孙女,还有两个中年妇女,一个青壮年男子都没有,都去当红军了。

    换言之,六户人家都是军属,甚至是烈属——这也是陈帅放心把魏承恭留在这里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都是被照顾对象。

    问题是,中共这时候本身的力量也极其有限,就算想要照顾这样的军烈属,又能照顾得到哪里去?游击队在这里驻扎的这几天,除了把几乎人家的家里活计都包了下来,还把村子周围的地里活计都收拾了一遍,临走的时候又留下了一些粮食。

    这就算是照顾了,红军这时候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

    对于红军,这些山民们是看做家里人、看做亲人,孩子们扭着红军叔叔,那叫一个亲热;对于魏承恭,就没有这种亲热劲儿了,更多的还是把他看做一个客人——对他非常客气,客气得过了头,客气得有意无意中让魏承恭感到一种距离。

    这让魏承恭有些苦恼——陈帅只说粟师长很快会来,具体要等多久却又没说(没法说,因为谁也不清楚是否会遇到意外),这要是在这里等上个三五天……

    于是吃过早饭(陈帅跟关系户李大爷交代过了,现在魏承恭就暂住在李大爷家)后,魏承恭就琢磨着要改变这种情况。

    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从衣食住行上取消距离感,也就是说换上这个时代的农家衣服。这个……还是算了吧,一来他还要靠着这身衣服唬人;二来整个村子里还真找不出适合他1。75米身高的衣服。

    学着红军的做法,帮老百姓干活。这个……还是算了吧,看到一帮小屁孩儿上山捡柴,他也屁颠屁颠跑去帮忙。结果很快就不得不放弃了,这家伙学着一个小孩儿的架势,一手抓着一棵小树,一手扬起了柴刀……嗯,干得很快,毕竟是大人,而且生得这么人高马大的,身大力不亏嘛。

    之后……

    “呀,傅大哥你怎么砍漆树啊?这树不能当柴烧的,烧起来的烟会把人薰出漆疮来。”(有的人不怕。不过即使是农村人,这样的人也是极少数。我大舅妈就可以烧漆柴,但我认识的人里面也只有她一个人敢烧漆柴^…^)

    “呃……这个……”看着自己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柴禾堆,魏承恭傻眼了。

    “傅大哥,你该不会是……用手抓过这树了吧?”问话的小孩儿看着魏承恭,一副紧等着看好戏的架势。

    “我……抓过了,有什么不对吗?”

    “你惨了。”小孩儿哈哈笑着,跑去给伙伴们讲这有趣的事情去了。

    ————

    (群里有朋友说帮忙想标题,这个真心没什么必要,你们不知道本文的架构,自然也就想不出合适的标题,至于说我自己这边,我会尽力注意的。另外,到一定时候我会在群文件里给出修正版,那个时候的标题应该就会比较合适了——从一开始就在追这部书的朋友知道,地效之前连名字都懒得取的,要不是某个贴吧的书友威胁我说再不取名,他就刷屏,我现在都懒得取名字^…^)

    等到吃过午饭(因为是重阳节,同时他又是客人,这顿饭倒是还算丰盛),魏承恭就知道那个小孩儿说得“你惨了”是啥意思了。一手的漆疮,那叫一个痒啊,(手痒啊^…^)。很快他就把手心抓破了,血淋淋的,但那股痒的感觉就像是深入到了骨头里,让人恨不得在手上划几刀,把那些让人发痒的东西都顺着刀口剜出来——就是疼也比痒更好啊。

    李大爷看到他吃饭的时候,先去打了一盆水来,一开始还以为他是讲卫生,吃饭先洗手,就没有在意。等到发现他吃饭的时候还不断把手伸到凉水里,又听孙子耳语了几句,之后就呵呵呵笑了起来:“大兄弟,千万不要抓,越抓越痒,等一下弄一点儿盐水洗手,晚上我再弄点儿草药给你治一下,三五天就会好了。”

    “三五天啊……”魏承恭脸上有点儿苦,不过还是道:“谢谢大爷。”

    “呵呵呵,大城市来的,干不来我们农村的活儿就不要勉强了。知道你是想帮忙,可是你很多时候是在帮倒忙啊。听仔子说,今天要不是有人拦着,你把后山那棵桃树也给砍了——那可是这村子里孩子们的宝贝。”

    “哦。”魏承恭恨不得找条地缝儿钻进去。

    “你要是真想要干点儿什么,就给孩子们讲讲课吧。原先这村子里上级给这村子里派得有个先生。好人啊,教娃子们认字,帮我们算账,给我们带城里出的新鲜东西,像洋火洋油什么的。看你的样子也是个有大学问的,给娃子们讲讲,娃子们以后也不会像我们一样,当一个睁眼瞎。”

    ————

    “这个……怕是有点麻烦。”魏承恭沉吟道:“我在这里呆不长,而学习这个事情,一两天怕是学不会什么。”

    “这样啊……”李大爷也有些纳闷,不过他那小孙子说话了:“没事,傅先生,你就给我们讲讲外面的事就好。原先的叶老师也不是一直都在这里的,他每次来,都会给我们讲故事,大高楼啊,大飞机啊,大轮船啊,还画图给我们看呢。”

    “如果只是这样,那倒是没什么问题。”魏承恭点点头,笑了起来:“我一定会努力干好的。”

    ————

    于是吃了午饭,魏承恭用盐水洗了洗手,就拾回了老本行,给孩子们当起了老师。

    然后他惊讶地发现,这些孩子的底子居然很不错。

    根据地孩子的入学率一度达到90%以上,这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入学率也就是说,当长征开始的时候,根据地的孩子基本上都有一定的文化底子。

    但是大家也知道,根据地的师资力量是严重不足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比如瑞金,可以实行全日制教学;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比如这个小山村,就采用互教互学的教学方式。老师来一次,教会每个孩子一句话,十几二十个字——但是每个孩子学的句子是不一样的,这些句子凑到一起就是一篇课文。等老师离开后,孩子们再互教互学,等到老师下一次来的时候,每个孩子就学会了一两百个字。

    用这样的办法,这些孩子居然每个人都认识上千汉字,这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已经可以算是知识分子了。

    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很多问题,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拿着同音字乱用,比如把“掏大粪”写成“逃(逃跑)大分(分田分地)”之类,这样的文字看起来当然很费劲,不过总比大字不认一箩筐要好。

    数学也是这样。这个要难一些,毕竟数学这东西,前后的衔接要连贯得多。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首先,教会孩子们“九九加法表”和“九九乘法表”,这个可以采用跟语文教学一样互帮互学的法子,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就可以逐渐深化成进退位四则混合运算,再然后,就是从地积运算引申出简单的几何知识。

    这些东西学完,基本等于后世的小学毕业生,用于日常生活,差不多够用了。

    当魏承恭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底子,以及学习方式的时候,深深为这时代孩子们的求学精神,以及中共所想出来的教学方法所感动(之前他在瑞金任教,教学方式类似于后世的全日制教学,不是这样的走学)。

    不过,等孩子们拿出课本,告诉魏承恭教学进度的时候,魏承恭又担心起来了。

    根据地发出来的课本,不用说,赤化宣传非常严重,这样的课本要是落到了白党手里,会是什么样的后果……魏承恭无法想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用这个课本。”

    随手翻了翻拿到的课本,魏承恭就把这东西扔开了——不敢教啊,这要是有一队白匪军先于粟裕到来,却听到孩子们在念叨“社会主义好”,那可怎么得了?

    那么教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古诗(他在课文中发现了《锄禾》,《悯农》),今天我们学习宋朝爱国大诗人陆游的两首诗:《示儿》和……呃……另一首诗(这小子想不起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名字了——地效自己也记不得了,刚刚查百度才查到的^…^。另外,文中的教学方式是地效臆测,估计以根据地的条件,也只有用这样的办法,才能解决孩子们的学习问题)。”

    ……

    之后的数学课没怎么上,这些孩子已经学完了三则混合运算(加,减,乘。除法只能做特定的整数除法)和基本几何图形(只有一个孩子是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会这些内容的,不过一个孩子学会了,就等于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再接下来就得是分数小数了,显然这东西不是一两天能学会的,而且孩子们手里也没有相关的课本。

    所以魏承恭只是随意出了几道题,算是给孩子们复习了一遍这些知识。其实这没什么必要,这些孩子虽然没有练习册,但是并不缺少练习。他们练习的办法也是互相出题,互相考问——曾经有个孩子调皮,给伙伴们出12345678987654321乘以98765432123456789这样的问题,而这些孩子们还居然算出来了。

    ……

    最后,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自然课了。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讲的,是这个东西。”魏承恭胸有成竹,翻开了自己带来的动物图册:“大熊猫,这是只有我们中国才有的一种动物。”

    ……

五 长征开始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