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不要逼我穿裙子 >

第73部分

不要逼我穿裙子-第73部分

小说: 不要逼我穿裙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义伦也不惊慌,道:“因为是弥封制度,因此只看考试成绩的好坏,有很多写的很不堪,因此没有考虑。”

    其实沈义伦还想说有些考生学识是有的,只是因为糊名制度是第一次,他们太过紧张没有发挥好,可他又很清楚这科举改革是赵匡胤所支持的,因此不敢说糊名制度的坏话。

    沈义伦话罢,赵匡胤满意的点点头:“这样才好,这样才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一切以成绩说话。”说着,赵匡胤已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看那些考生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都是经过考官反复审查过的,都可说得上是精品,因此赵匡胤看的时候是很满意的,并且不时的点头颔首。

    而有时看到文章写的特别好的,便会拿着那文章沉思,想想那些文章中所写的治国之策是否合理等等。

    这样看完之后,赵匡胤道:“沈爱卿,尔等已是看过多遍的,那么认为在这些考卷当中,那个考生的文章写的最好,应该点为状元呢?”

    沈义伦有些犹豫,从那些考卷中拿出了三篇,道:“微臣觉得这三篇文章各有千秋,都有状元之才,可到底点谁为状元,微臣不敢做主。”

    赵匡胤看了一眼沈义伦找出的三篇文章,皆是他刚才看时认为很不错的。

    点点头后,赵匡胤笑了笑:“这三篇文章的确不错,这次策论的考题是御将,其中以这篇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难写的最好,其余两篇则相对丰富,对御将治国的了解更为深刻,读来令人深省,不过此次考题是御将,这二位考生却将治国的策略也有涉及,难免有画蛇添足之感,沈爱卿觉得呢?”

    沈义伦并不是一个喜欢迎合皇上的大臣,因此开口道:“圣上说的不错,不过这两位考生能御将治国,定是全能型人才,微臣看来,是有有宰相之才的。”

    宰相治国,要懂各方各面,因此沈义伦才会这么说。

    赵匡胤自然也明白这点,只不过他是反对宰相专权的,也因为此他在宋朝开国后才会逐渐分化相权。

    “沈爱卿言之有理,如此一来,倒让朕也为难起来。”

    面对好的文章,他们君臣皆不知该如何是好了,选哪一个为状元,都为另外两人感到惋惜。

    就在这个时候,站在一旁的卢多逊道:“圣上,其实这也并不难选,只要知道这三篇文章是谁写的,然后考量一下他们的品性,不就好选了吗?”说到这里,卢多逊不等赵匡胤开口,又继续说道:“微臣知道圣上弥封是为保证公平,不过如今只在这三人中选状元,又考核品性,知道名字也无妨,微臣更觉得,以后每次科举考试最后好的卷子确定下来后,都应该交由圣上拆封来看各位考生的名字,然后由圣上决定谁是状元。”

    卢多逊是个善于迎合的人,他这样说会让赵匡胤有一种身为帝王的优越感,因此很难让赵匡胤反对,那沈义伦则在听到卢多逊的话后微一凝眉,道:“圣上,既然弥封,便是为了公正,若贸然启封,公正何在?”

    “沈大人,如今不过是面对这三篇无法抉择的文章而已,其余的是不拆的,而且这些人都已确定要进士及第,拆开不过是为点出状元罢了。”

    沈义伦还想反驳,可卢多逊所言又多少有理,最后只得闭口不言。

    赵匡胤见此,浅浅一笑,命人将那三篇考卷的弥封处撕了下来。

    三篇考卷拆开之后,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三个名字:吕蒙正、张齐贤、赵承煦。

    当赵匡胤和众臣看到这三个名字的时候,不由得愣了一下,赵匡胤以及沈义伦他们对吕蒙正、张齐贤并不熟悉,可对于赵承煦那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那可是当朝宰相的二公子啊,只是他怎么有这般智慧?

    赵匡胤本已对赵普生了疑心,如今见他的儿子又名列前三,心中对此更是生疑,沈义伦是个聪明人,见此情况连忙跪下道:“圣上,这些考卷都是弥封的,我等可不知宰相公子的文章在其中,还请圣上明鉴。”

    沈义伦这么一说,薛居正、宋琪、卢多逊等人也纷纷跪下附言,这些卷子都是他们选出来的,如果其中真的有什么问题,他们可是要负责任的。

    赵匡胤对赵普的二公子赵承煦还是有些了解的,毕竟他的儿子赵德芳跟赵承煦关系不错,他从自己儿子嘴里也多少能听到些什么,只是按照他以前所知,那赵承煦的才情并没有这么高才是。

    所以,赵匡胤最先的怀疑是,在考试的时候,赵承煦可能作弊了,虽说科举制度已经改革,可作弊并不能避免,那赵承煦是当朝宰相的儿子,如果监考官对他有所松懈,也是肯定的,只是这考题,那赵承煦不应该知道才是啊?

    自从考题泄露的事情出现之后,赵匡胤已是将保护考题当成了重中之重,出题的人不准出贡院,就是他想知道出了什么题,也是一个人进的贡院,他相信整个大宋朝,除了那些被关在贡院里的考官外,就他一人知道今年科举的考题。

    事情是奇怪的,难以解释。

    而就在这个时候,卢多逊道:“圣上,微臣等在审核卷子的时候可不敢有一丝偏袒,如果圣上真的有所怀疑,不妨将那赵承煦叫来一问。”

    卢多逊对于赵普推举沈义伦而让他争取主考官失败的事情很生气,如今遇到了这么好的机会,他可不想放过,他看出赵匡胤对赵承煦有所怀疑,因此便提出当面对质。

    赵匡胤犹豫了一下,那赵承煦是当朝宰相的二公子,若是对他有所怀疑,会不会引得赵普不满?这个时候,赵匡胤还不想与赵普闹不愉快,毕竟在之前的十几年里,赵普对他赵家有恩,对他赵匡胤更是有恩啊。

    不过赵匡胤并没有犹豫太久,科举是大事,就算是丞相的儿子,也不能徇私,再者,他也想看看赵普对此事的态度。

    “来人,去请赵普和赵承煦二人进宫。”

    

    赵普和赵承煦二人进宫的时候,很是疑惑,赵普是宰相,进宫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可赵承煦却不同,他没有功名,若非特殊情况,他是不可能进宫的。

    这段时间科举考试的事情闹的很凶,赵普便想到了这点,只是他对自己的儿子再清楚不过了,就算得不了榜首,可进士及第应该没有问题吧,既然如此,又何须叫他们进宫?

    进宫途中,赵普望着赵承煦问道:“科举考试的时候你可有什么异常?”

    赵普微微一愣,而后连连摇头:“没有任何异常啊。”

    赵普颔首,心想只要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错,那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样想着,很快便进了皇上的御书房。

    两人进来的时候,沈义伦、薛居正等人都还在,这让赵普心头一沉,而且也觉得自己预料到了点子上。

    二人行礼后站在一旁,赵匡胤将赵承煦的文章拿出来,问道:“承煦,这可是你的文章?”

    赵承煦微微一愣,上前接过,看了一眼,点点头:“回圣上话,正是草民的。”

    听到赵承煦承认,赵匡胤并没有任何表情波动,只看了一眼赵普,道:“则平,你来看看令郎的文章吧。”

    赵普心里有些犯嘀咕,他对自己儿子的文章向来不怎么看好,因此科举考试后,他也只问了一些诗赋以及墨义之类的,偏偏没有问策论文章。

    如今皇上让他看策论文章,莫不是自己儿子的文章写了什么忌讳之语?

    赵普战战兢兢的接过赵匡胤递来的文章,然后从第一个字开始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生怕漏看了一个字,看完第一段的时候,赵普不由得一愣,而后又往下看,越看越觉得惊讶、生疑,乃至看完之后,他才终于明白皇上为何要叫他们父子二人进宫。

    原来是因为自己儿子写的文章太好啊,只不过这文章太好,就有些不正常了。

    赵普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学识渊博,可知子莫若父,自己儿子有几斤几两,他太清楚了,因此在看完文章后,他立马瞪向赵承煦。

第116章 御将() 
御书房的气氛有些压抑。

    赵普的眼神中露着凶光,赵承煦站在一旁不敢直视,只能低下头。

    “这是你写的文章?”

    赵普语调生冷,他对自己的儿子再清楚不过了,要说自己的儿子能写些诗词这他信,写出一些看得下去的文章,他也信,可像这片御将的文章,他绝对不信是自己儿子写的。

    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难。将有二:有贤将,有才将。而御才将尤难。御相以礼,御将以术,御贤将之术以信,御才将之术以智。不以礼,不以信,是不为也。不以术,不以智,是不能也。故曰:御将难,而御才将尤难。

    像这种御将的观点,赵普也不认为自己这个只知风花雪月的儿子能够做得出来。

    赵匡胤见赵普在质问自己的儿子,心中稍微宽松,他本以为赵承煦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赵普授意的,目的便是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入朝堂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势力,可看如今情况,赵普并不知自己儿子写出这样的文章。

    薛居正和卢多逊等人则有些幸灾乐祸,本来他们还担心赵普偏袒自己的儿子,以赵普的身份,他要是偏袒赵承煦,他们谁也不能怎么样,而且只要赵承煦不承认,这篇有关御将的文章就只能是赵承煦写的,可如今连赵普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他们自然也就乐得看热闹了。

    沈义伦站在一旁,觉得势头有些不妙,于是站出来道:“赵大人,事情还未调查清楚,请暂息怒。”

    赵普自然明白沈义伦的话有道理,可在这种情况下,他却是不得不这样的,赵普能成为赵匡胤的智囊,其智谋城府绝对不低,他一进宫,看到自己儿子的文章后,立马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赵匡胤将他们父子二人叫来,显然是对文章有怀疑的,而只要赵匡胤有怀疑,要调查清楚这事是很容易的,其他大臣不知道赵匡胤的本事,他这个赵匡胤的智囊却是再清楚不过的,赵匡胤的天子堂中,不乏探听消息的好手,只要赵匡胤想知道,一天之内他就能够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

    而赵匡胤将文章给他看,显然是想知道他对此事的态度的,他若是袒护自己的儿子亦或者给自己的儿子说情亦或者拒不承认自己儿子的这篇文章有问题,赵匡胤立马就会怀疑到他,怀疑这其中都是他在背后捣鬼。

    因此,他必须严厉的训斥自己的儿子。

    “说,这是不是你写的文章?”赵普怒视自己的儿子,并且有一种要冲上前教训自己儿子的姿势。

    赵承煦有些胆怯,他微微抬头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这般生气,他突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赵承煦不是笨人,如果只是单单的一篇文章,不管那文章是好是坏,自己的父亲绝不至于这般生气的,他看不出皇上对此事的态度,可他却看得出自己父亲的态度。

    他突然跪了下来。

    “父亲大人,此文章确是儿子所写”

    赵承煦说到这里,众人不由得一愣,而后则是有人忧有人喜,可就在这个时候,赵承煦却继续说道:“不过其中御将的观点,并非儿子所想,乃乃是儿子借鉴别人的。”

    赵普听到自己儿子后面的一番话,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只要自己的儿子承认文章不是自己写的,此事就好办了。

    不过赵普悬起的心虽然放下了,可却不能表露出来,他仍旧铁着脸,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御书房的其他人也很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科举考试的题目可没有泄露,那这赵承煦又如何借鉴,而且在场的人都是饱学之士,这文章里的观点,他们以前也从来不曾见过。

    “新年后,儿子觉得自己的策论不行,于是便去请教饱学之士,他要儿子多读书,可儿子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为此要他给儿子写了篇范文,儿子很想像曹珝那样上战场杀敌,因此就要他给儿子写了篇御将的范文,本来只是想看看的,不曾想竟然是今年科举考试策论的题目,儿子对那篇范文已是研究许久,因此便照抄了第一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了范文中的观点。”

    赵承煦深感此事之危,因此不敢将柳味的名字说出来,生怕给柳味闹出矛盾来。

    众人听得这话,也觉得有理,薛居正和卢多逊想知道那给赵承煦范文的是谁,可他们还没开口,赵匡胤已是问道:“那范文可还在?”

    赵匡胤倒不急于知道给赵承煦范文的是谁,他现在最感兴趣的是那篇范文写的怎么样,赵承煦只是借鉴了范文就有状元之像,那么那个能写出范文的人,想来定是高才。

    “有,那范文写的很好,草民一直都带在身上呢,没事的时候就看看。”说着,赵承煦将柳味之前给他写的范文从怀里掏了出来,范文已经有些折皱,是因为被他看过太多遍的缘故。

    赵匡胤接过范文,仔细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忍不住叫了声好,沈义伦等人听得赵匡胤都忍不住叫好,他们更是想亲眼看看那范文到底如何。因此在赵匡胤看完之后,他们立马提出瞻仰。

    赵匡胤颔首同意,而后命太监交给沈义伦他们。

    沈义伦等人相传看完,这才相继发表意见。

    “观点新颖,且极具实际之用,文笔更是不俗。”

    “说句不中听的,文笔比丞相公子的可不知要好多少。”

    “”

    几个大臣发表完意见,赵承煦已是羞愧的地下了头,赵普虽然也觉得有些丢人,可好歹消除了圣上疑心,只要他还能够呆在相位上,不愁自己的儿子没有出路。

    赵普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一个极其能忍的人,对他来说,羞辱、挤压都不是问题,只要他还活着,他对未来就充满希望。

    大臣议论完后,赵匡胤道:“这篇御将确是好文章,像这样的人才,若不被朝廷重用就实在太可惜了,承煦,给你范文的人是谁?”

    说到这里,赵匡胤好像担心赵承煦害怕,因此又道:“你只管说,像他这样的大才,朕不会亏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