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强国梦-第1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有一个问题上他反对卢象升是错误的。因为朝廷财政吃紧,赋税不够用,于是加征辽饷和练饷。卢象升提出的“因粮”的主张,因,就是根据,因粮就是按照收获粮食的多少缴纳的政策,就是收入多的就多交,收入少的就少交,这是合理的。杨嗣昌主张“均输”,就是按人头大家平摊。对于家财万贯的人来说交一两银子没有什么感觉,对于食不果腹的底层民众来说一两银子就要命了。如此一来,为丛驱雀,为渊驱鱼,使得无数本来就活不下去的黎民,只能铁下心加入乱民队伍,甚至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盼着乱民军的到来。但是杨嗣昌官大,他是内阁成员,就是国家副总理,他的错误政策得以执行。卢象升的正确主张无效,卢象升当时的官也不小,是巡抚之上的总督。
杨嗣昌最后死于围剿张献忠的战争,张献忠打游击,忽东忽西,杨嗣昌抓不着,最后张献忠得到机会杀死了两位王爷。杨嗣昌无法交代了,在感到无力收拾残局时竟然绝食自杀了(另一说是病死)!他死后崇祯无比悲痛,因为崇祯把他当做了知己。
杨嗣昌就是这么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朱万化想来想去还是用电报与朱大典商量一下,看看此人是否能凑合着用,毕竟他来到了山东。朱大典是看过明史的,因此也算能够全面的了解这个人,因此只说了一句话:“此人不可重用,次要位置未必能满足他,所以很难。”估计是这个人太聪明,口才又好,怕是掌握不住。得,定性了。那就顺其自然吧。
。。。。。。
崇祯四年十月十五日,直隶南部的卢象升,奉旨讨伐山东的大军出动了。按照朝廷的命令,卢象升将带着他的一万天雄军会同直隶南部卫所军一万、河南卫所军一万,此外还有神机营的500名火铳手,总共三万人的队伍,组成西路军南下河南,过黄河后向东进击山东。这条路很近,五六天就可以进入山东。
卢象升是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今年31岁,正是身强力壮的年龄。进士出身自然是文人,但是不要以为文人就是文弱的书生。就像现代的大学生之中不缺乏体育健将一样,卢象升身材高大,面白,臂力过人,几十斤重的长刀舞得风车般的转动,同时他的骑射功夫也非常了得,骑在飞快的马上,弓箭射的又远又准,数十斤重的长刀,只要顺手一带什么盔甲也抵挡不住的,那就叫“衣甲平过”,是何等的威风。
现在他任大名(直隶南部)兵备道。崇祯二年1629年时,后金军入关,兵逼京师,他募兵万人进入京师,与后金大战。没有人调他出战,是他自己主动去的,可惜去的比较晚,没赶上大战。战后他在直隶南部组建训练了万人精兵(属于募兵),号称“天雄军”。这只天雄军号称是明末大明的第三强军,第一是关宁铁骑,第二是“洪兵”,就是洪承畴的兵。
历史上从六年起,西北乱民来到中原,他与高迎祥、李自成等部乱民数次大战。崇祯九年九月出任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练兵御清。十一年冬,清军三路大举南攻,卢象升主张坚决抵御,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直隶南部)等地。因为高起潜的掣肘,下损招,使卢象升屡战失利。但他誓死决战,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巨鹿(直隶南部)同清军激战时阵亡。后追赠兵部尚书,谥忠肃。
。。。。。。
十月十七日,卢象升的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开封。河南奉旨召集的一万卫所兵已经集结在开封城外,与卢象升会合组成三万人的西路军。河北、河南的大军合兵一处,在开封城外扎营。
中午刚过,一队数十辆马车来到军营前,为首的一个商人打扮的年轻人,交给守门兵丁一封信,说是请转交卢大人(卢象升此时任大名兵备道)。信件迅速的交到卢象升的手中,卢象升一看信,吃惊中带有疑问,信中所说之事是想都不敢想的奇事。
信是朱大典写的,信中说:“知道你大军缺粮,因此,赠送粮食1500石,寥解燃眉之急。如若不足,只要将军开口,大军到达山东境内时将继续捐赠粮食以供军用。只是提醒将军一句:望将军约束军纪,不可在河南、山东境内掠夺百姓。华北乃我大明中原之地,稳定当先,如果由于贵军的掠夺造成山东、河南骚乱,我军将出兵干预。”
卢象升奉旨出兵征缴山东,擒拿朱大典,现在朱大典捐赠军粮,声言不准扰民,大谈中原需稳定!真真的是天下奇闻!天下之大,奇闻异事之多,总不会有出军粮帮助对手的。今天总算是领教了。
卢象升的军粮的确不够,京城的圣旨下来时,户部确实调拨了钱粮,但是仅仅四千多石粮食,两千多两白银,加上自己筹措一部分仅够大军半个月的用度,还要节省着用。今日会合的河南军尚自带了一部分粮草,已经是出乎意外了。河北的一万卫所兵可是一粒粮食也没有带,只是带来了吃饭的嘴巴。朝廷的就地征集粮草的命令几乎就等于是纵兵抢粮。他正在为难,朱家就送来了1500石粮食,这就是大军五六天的用度,确实解了燃眉之急。朝廷没把扰民当回事,朱大典却口口声声的维护稳定,也不知道这天下是谁的?
“卢大人,来人在外面等着呐,请大人明示。”
来报信的军官着急了,见卢大人看着信就愣在了那里,于是赶忙提醒一下。这一提醒,卢象升才缓过神来,于是说道:“你把送信人领进来。”
“是!”
“草民叩见卢大人!”送信的人一边叩头一边说道,他很年轻,有二十几岁的模样。
“起来吧。你是什么人?叫什么名字?”
“回大人的话,小人名叫余全用,是开封曙光粮店的大掌柜。奉我家老爷之命,来此送信、送粮。粮食数量大,我的车马不足,这一批粮食卸车之后还要在送一趟,请大人尽快安排卸车。”
“你家老爷就是朱大典吗?”
“是。”
“此信你家老爷早就准备好了?”
“是前天连同粮食一起送来的。”
“哦,替我谢谢你家老爷,我这就安排接收粮食,下去吧。”
“是!”余全用再次叩头,就退了出去。
送粮的车队中,赶马车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实际上他们就是浙江护路队一营的特务,改编国防军之后,就是国防军一师一团一营。
一营的营长是石怀亮,他们在河南执行剿匪任务,后来又跟随朱万武到山西剿灭了一股乱民,然后是执行护送移民的任务,驻扎在开封附近尚未撤回,现在奉命全营集结,就在开封城外的一个大村子里隐蔽着,他们的任务是监视朝廷的西路军,一旦他们有下乡抢粮的现象,立即抓捕,俘虏全部送到移民营地。
送粮的马车有一部分就是一营辎重队的马车。
余全用这个掌柜却是真的,他是开封曙光粮店的大掌柜。
余全用出去之后,卢象升又陷入了沉思。这个仗还怎么打?对手朱大典一副胜券在握的姿态。朱家军之强悍,普通的大明百姓可能不知道,但是作为知府一级的官僚还是知道一些的,何况中华日报在直隶也有发行,报纸上传达的信息也不少。大名府在直隶的最南端,紧邻着河南,河南的剿匪他也非常清楚,只是没有亲眼见到他们的战斗罢了。作为朝廷的官员,圣旨是不能违抗的,必须执行出战山东的任务。
那基本法他也仔细的看过,办法很好,但确实威胁到皇家的尊严,侵犯了皇上的权利。他的心中是很混乱的,一方面觉得基本法说的对,一方面又要维护皇权。无论如何圣旨是要执行的,这个仗打赢打输都要打,即便明知是败仗也要上前呀!
在河南有朱家几百人的剿匪部队,在南阳有朱家的一个农牧场和几百人的护场队,这些情况卢象升是知道的。但是朝廷的命令是进攻山东,他不能违背,另外,几百人的军队就是再强,能有多大作为?河南这么大,这几百人在哪里也不知道,就是想清剿他们也找不着啊?所以,只好放任不管,还是向山东进发吧。
卢象升召集的各部的将领,除了布置行军次序,还特别强调了军纪。不准扰民,不准抢劫民众的财物粮食,然后大军启动,出发奔山东而去。卢象升知道,河北的卫所军进入河南之后,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已经干过了抢劫百姓之事。并且出去抢劫的军卒也有不少没有回来,不知道是当了逃兵,还是被村民抓了去,或者打死了。反正是丢了不少人,也有出去找的,但是没有找到。
其实这些抢劫未归的卫所兵是被一营抓去了,因为一营出击次数不多,仅三次,每次行动都是一个不漏的抓走了,所以消息没有泄露。
从开封进入山东只有不到100里的距离,到达山东境内的定陶(菏泽附近)也不过200里。大军行军再慢,一天也能走40里,两三天就能进入山东。
………第194章完………
第195章:西路军进入山东()
河南、山东交界这一带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千里沃野,一望无际。卢象升的大军平静的走了两日之后就进入了山东地界。在交界处有一个哨卡,因为是主干道,又处于平原地带,所以这个哨卡很大,拒马有数十个之多。
拒马就是用长长的粗木料捆绑成三角形,一丈多长,在战场上可以有效的阻挡骑兵的冲击,所以叫做拒马。
路口立着一块大大的木板牌子,牌子上贴着告示。哨兵人数不是很多,手拿红缨长矛,在站岗。看到大队人马远远的过来了,数万人行走起来也是尘土飞扬,烟尘蔽日。哨兵们明显有些慌乱,他们都是卫所兵的装束,一个军官走过来安抚这些哨兵,情况稍微稳定了。那个军官手中挥舞着一个三角形的小旗子,另一只手举起来,看那手势的意思似乎是叫对方人马停下来。
这时双方距离大约四五里,人的形状可以辨认,面部、服装基本看不清,喊话更是听不到。西路军的先头部队不知所措,不知道是该停下来,还是冲过去。西路军领头的小军官心里也是犯嘀咕。我们是来征战的,对面就是“匪区”了,按说应该是刀枪林立,双方对阵,喊打喊杀的。怎么看着不像打仗的样子呢?又挥舞旗子又招手,什么意思吗?
第一个发现这个哨卡的可不是先头部队的小军官,这么大的一支军队,卢象升又是善于用兵之人,怎么能不侦查敌情贸然行军呢?大军前后左右的斥候(侦查兵)必然要派出的。斥候们早就发现了哨卡,并且及时地向中军报告。前锋部队事先不知道这个情况,首先是斥候们没有把这个哨卡当回事,几个拒马几个哨兵,在大军面前顶什么用?其次,他们向中军报告,并不需要向担任前锋的小军官报告。中军指挥者也没有当回事,自然也就没有人通知探路的前锋部队了。
这时一个将领发现前面不走了,骑马跑过来,问怎么回事?打头的小军官指着对面说,前边情况不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敢贸然前进。那个将领手搭凉棚,远远的观望也是觉得新奇。或许我们西路军进兵太快,山东还没有防备?攻其不备不是很好嘛?
哪里有攻其不备呀?朱大典开封送粮的事情他给忘了?也许是碰巧不知道送粮之事。
想到这里,他就下了令:“你们这个百户过去,看看什么情况,先占领那个哨卡再说,山东的哨兵都抓起来,有反抗的杀无赦!”这个先头小队是河北的一个百户。
百户官听到命令,心里也有了底,看着对方就是十几个人,觉得是个便宜仗。于是就催动人马,亮出刀枪,挥舞着大小旗帜向前大步走去。大平原上视野非常开阔,那个将领看着哨卡方向,也没有什么严重敌情,于是催动人马也继续前进。
三四里的距离不是很远,所以不多时已经接近哨卡,距离只有一里(500米)左右了。作为先头部队的这个百户官,刚要下达跑步前进的命令。哨卡方向突然传来了巨大的喊声,这是喊话器喊出的声音:
“前面的官军听着,立即停止前进!派联络官过来,我家老爷有话需要传达。”
这一句话反复的喊了多次,其声音之大,后面带领大队人马的将领也听到了。不少官军士兵有点害怕,不由得队伍就停了下来。在空旷的原野上,这么大的声音像是天神在说话。
那个将领看着前方的哨卡,依然还是那十几人的岗哨,晃动着三角旗子,并没有什么变化。于是他也大声的喊叫:“向前!冲过去!抓住他们!”
尽管有些害怕这个声音,那个百户还是催动自己的士兵开始跑步冲锋,并且为了壮胆,一边跑,一边大声喊叫着“杀!”。
守卫哨卡的是一个排的正规军带30多人的卫所兵,站在前面的就是排长。他的任务是送出老爷的一封亲笔信,警告从河南来的西路官军:一、进入山东境内不可扰民;二、以定陶县城为界,不得越界深入山东腹地;三、大军不准进城,只能野外扎营;四、在定陶城下为他们准备了1000石粮食,拿到粮食后,立即撤兵回到河南境内。
那个木板上贴的就是这个内容的告示。在这里设一个哨卡,一是当面说清楚,二是显露一下实力,给西路军一个警告。
排长看着他们依然冲过来,就命令那十几名站岗的卫所士兵整队后退,他们身后大约一里有几辆马车和一些马匹,这些哨兵就撤退到这里,脱离了战场,他们心里稍安。
毕竟是战争,完全没有伤亡是不可能的,把伤亡控制到最小,已经不容易了,这一个百户的几十人就只能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了。如果仅仅是对付冲过来的几十个人,用一两只喷子或左轮步枪,击伤几个人,就足以吓退他们。但是有可能招致对方组织更大规模的进攻,伤亡就会更大。所以,这第一次打击就要有足以震慑对方的力量。才能避免更大的伤亡。
一里地就是五百米,跑步前进用不了多少时间,当他们进入到70米的距离时,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