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强国梦-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好办,我们也有大明官军的服装。”
于是魏四虎带上一个连,穿上鸳鸯战袄,全部配上左轮步枪和喷子、盾牌、手榴弹,没有携带其他武器,连掷弹筒都没带,既然冒充阳泉的兵,其他武器还是不便携带的。连魏四虎本人也是穿着与士兵相同的鸳鸯战袄,国防军的鸳鸯战袄稍有差异,首先是比较新,没有一个是带补丁的,式样颜色也有细微的差异,细心的人还是能看出不同的。
魏四虎随着吴知县来到城头一看,外面的官军距离城门一里多路,也就是五六百米,并且侧面有一百多人骑在马上,随时准备冲锋的样子,的确没安好心。再让他们后退,或者下马,估计不会有什么结果,总这么耗着也不是个事儿,再说国防军在外面有不少活动的小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碰上,这个瘟神必须了断。
城门外就是一马平川,非常利于骑兵冲击。
国防军悄悄上城的士兵夹杂在守城兵丁之中,城下还留下一个排,用来堵城门。魏四虎看看自己的士兵都已经到位,做好了准备,就对吴知县说道:“请吴大人开城门送粮,你告诉出城送粮的兵丁,如若官军马队冲击,则车辆粮食丢在外面不要管了,人退入城内即可,也不必关城门。手忙脚乱的关城门,就可能造成门前的混乱,我军无法开枪。大人放心,他这一百多骑兵绝对能挡住,我会掌握分寸,尽量少伤人。”
这次没有废话,吴知县命令开城送粮,50石粮食,用独轮车送出去,也需要不少时间。即便用马车也要五六车,魏四虎说,不要用马车,马车太大,容易堵塞城门,不便于撤回人员,一旦撤退动作慢了,就要出伤亡。
城门缓缓打开,几辆独轮车鱼贯而出,到了城外,依次卸车,反回来再运第二趟,就在独轮车第二次出城的时候,左良玉预先准备的100人的马队启动了,马蹄声轰鸣,直奔城门冲来,这是要抢城门!
城门处负责监视的士兵急忙喊叫:“放下车子,退回来!快!”
魏四虎心中愤怒,左良玉这点心计都用在这种龌龊事上了。他大声下令:“开火!”
士兵们事先已经得到了指令,全部使用散弹,尽量射击马匹。两个排的士兵,左轮步枪、喷子各一半,最先开火的是左轮步枪(此时喷子射程不够),40多支步枪,一齐开火,全部是散弹,密密麻麻的小弹丸立时就覆盖了马队的前队。
散弹的杀伤力差,马匹皮厚,一般情况下只能击伤,而不能击毙,受伤重的马匹就摔倒了,被后面的马匹撞上,受伤轻的马匹吃痛,跳了起来,或者改变方向乱跑。马队就混乱了,摔倒落马的比比皆是。但是枪声并没有停止,左轮步枪每打一枪要拉一下枪栓,以便下一发子弹旋转过来子弹上膛,可以连续击发六次,然后换弹。
混乱的马队还是在向前冲,随着距离的接近,到了喷子的70米射程,喷子也就加入了战团,喷子口径大,散弹的弹丸数量多,左轮步枪还有点准头,喷子一打就是一片,基本不用瞄准。这40多支喷子一开火,人员马匹就全部被覆盖在漫天飞舞的弹丸之中了。硝烟已经笼罩了战场,能见度急剧下降,但是喷子依然是砰砰的射击,直到魏四虎觉得差不多了,才下令停火。
居高临下的射击,极大的发挥了各种枪支的火力,射击效果出奇的好。
随着军号声,射击停止了,等到烟雾慢慢散去,才显露出战场的惨状,这100多骑兵依然骑在马上的就是后面的几个,马队冲锋的路上一片狼藉,虽然倒在地上的士兵多数只是轻伤,死亡的极少,有的可能还没有伤,不管躺着的、坐着的、站着的,除了哀号,就是发呆,马匹也在挣扎。
左良玉看到这个景象也是呆楞在那里,城上旗帜飘扬,兵丁手中的火铳都指着城下,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开火,吴知县已经不见了,是啊,这个尴尬的场面还是不见的好,城门缓缓的关上了,留下散乱的粮食麻袋,和东倒西歪的几辆手推车。
这几个月正是左良玉最得意的时候,屡战屡胜,杀遍西北无敌手,没想到在小小的阳泉城下栽了。
他在阳泉城上兵丁的监视下,收拢部队,救护伤员。死亡倒是不多,只有七人,大部分是被马踩死的,重伤也不多只有十一人,那是钢珠打到了门面上,打瞎了眼睛,或者被马匹踩踏重伤。其余都是轻伤,马匹即便不死也不能做战马用了,损失战马数十匹。
左良玉的兵对于火铳并不陌生,他的骑兵就装备着大量的三眼铳。但是左良玉很奇怪,小小的阳泉城那里来的这么厉害的火铳,它的威力可不是三眼铳能比的,也难怪偏居一隅的阳泉城能在这乱世中保一方安宁。从伤亡上看吴知县是手下留情了,只不过这个情分太尴尬。
左良玉吃了个哑巴亏,灰溜溜的走了。城门处的粮食他也没要,这个粮食太揪心,吃下去能噎死!
。。。。。。
700多人的国防军驻在小小的阳泉,他们的伙食标准高,都是现银购买,没有使用曙光币,从不赊账,造成了阳泉城蔬菜、肉类价格猛涨,种菜的农民,养猪的、养鸡鸭的倒是赚了一笔。于是城内城外种菜的人多了起来,养鸡、养鸭、养猪的也多了,造成了一时的繁荣。
国防军的士兵,除了奉命执行任务,从来就不出兵营,偶尔见到一个也是说话和气,办事公道。当地的官员士绅庆幸自己遇到了好军队,文明之师!于是,也时不时的来军营劳军,这种军民融洽的关系在大明还是少见的。
。。。。。。
三月底,在忻州以西的云中山的边沿地区,从阳泉大败而回的闯将李自成遇到了同样败退回来的紫金梁——王自用、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曹操罗汝才等人。出师不利的几个首领自然迫切的要汇集在一起商讨对策。
“不知道是哪个驴不日的想来的二球注意,弄了个吊日的修河堤有饭吃,我的崽子们都散了伙。哪天逮住他大卸八块我也不解恨。”
说话的是张献忠,他的‘崽子’就剩下了两千多人,其他各位首领也差不多,现在这几位强人的人马和在一起也就是两万人左右,与前几天的十几二十万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王自用还端着老大的架子训斥道:“发狠有么用?想法子要紧,我们该到那里去,怎么办?这是要紧的,弟兄们都说说。不然我们还是回陕西去吧?”
这伙人里数他剩的人多,还有五六千人。
高迎祥说:“陕西不好回,黄河正是桃花汛,首先一个过河不容易。洪承畴、曹文昭还都在陕西,回去就是一场恶战。再说陕西已经不知道抢了多少遍了还能有油水?我们吃什么?”
桃花汛就是冬季的冰雪融化形成的河水上涨,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叫做桃花汛。山西、陕西间的黄河河道正是经过山区的一段,落差大,河水湍急,冰块翻滚,到了汛期,渡河会十分危险,但凡可以拖延,是不会有人在这个时候过河的。
如果非要过河,这个季节可以过河的地点只有汾河的河口河津渡口,它在山西的西南部,可是刚刚被‘修河堤有饭吃’打回来的这帮人敢去河津吗?
高迎祥所说的三点都是关键,有这三条,基本上就否定了回到陕西的路。
罗汝才说:“闯王说的对,陕西不缺人,转一圈就是数万人的队伍,可是到哪里去抢粮食?陕西的富人现在也是穷光蛋了(已经被他们抢过n次了)。我们要去的地方必须是遭灾了,吃不上饭的人多,我们可以扩大队伍。但是还要有很多富人,我们才能抢到钱财,抢到粮食。这才是我们的福地。”
罗汝才是个奸诈的人,他总结的就是流寇的实情。流寇不思生产,一味的抢劫,他这番话就是流寇理论的总结。
张献忠又说话了:“理是这么个理,你倒是说说我们到哪里去呀。”
罗汝才说:“我要是知道能到哪里去,我还坐在这里?我早就去了。大家想办法吗?谁也不能哈怂。”
高迎祥说:“难那,向西是黄河,过了黄河是陕西,刚才说了,不能去。向北是宣大边关,出了边关是蒙古草原,蒙古人比灾民还穷,走上一百里见不到一个人,我们吃什么?向东是直隶京师,那可是龙潭虎穴,谁敢去?向南。。。。。。哎,真不知道南边怎么样。”
在这伙人中李自成的话比较少,但是这回他说话了,他说:“河南是个好地方,即便混不下去了,也容易找个出路,那里四通八达。他们修黄河河堤,应该就是那河堤已经毁败不堪了,否则如何会这么匆匆忙忙的修河堤?如果那河堤一决口,河南当如何?”
这一句话拨云见日,说得众首领都两眼冒金光。黄河一决口,河南大地就是一片饥荒,中原历来就是富庶之地,财主、大财主、大大大财主有的是,又能抢钱财又能扩兵员,真真的福地呀!
可是黄河能决口吗?怎么能让它决了口,那就阿弥陀佛了。
“打过去,不决口咱们就扒开河堤让它决口。”张献忠狠狠的说。
张献忠发起狠来可是不得了,历史上崇祯十七年六月,张献忠在四川打下重庆之后,俘虏了三万七千明军俘虏。他们被编成百十个长队,顺序前行,到了队伍前面的木头案子上伸出右手,放在案上,站在木案前的乱民兵丁手起刀落,那只手应声而断,留在案上手指还在抖动,血如泉涌从断臂上喷出。哀号的断臂俘虏,抱着手臂向前奔逃。执刀士兵大喊:“下一个。快点!”
这是张献忠得了重庆之后一时高兴,没有执行屠城的惯用政策,宽大为怀,俘虏一个不杀,仅剁手为戒!
他剁手的目的有三:其一,对反抗他的人给予惩戒。其二防止这些人再次反抗,剁了右手,无法持兵器,就上不了战场了。其三,散布恐怖气氛,达到震慑反抗的目的。
罗汝才一句话就让大家气馁了,他说:“莫说打过去,山西南部我们都过不去,那个‘修河堤有饭吃’的炮弹只要一打,眼下这点人也保不住。”
是的,现在众首领们都是拿出来最后的家底儿,保‘崽子’们天天有饭吃,虽然吃不饱,毕竟有盼头,饿不死。可是手中的粮食能保几天?
………第228章完………
第229章:李定国和张鼐()
现在山西也不好混了,一伙乱民首领在一起研究出路,最后都看中了河南,也许是因为其他几个方向根本就没有出路,不得不选择河南。
这时高迎祥说道:“不管怎么说,河南是一条路,只是情况不明,咱们各营都派出探子,冒充修河堤的民工,探查一番再说,各位觉得如何?”
这个主意大家一致赞同,无论如何,先探探路,总是没有毛病的。
于是各营的探子纷纷出动,混杂在南去的民工中向河南而去。
这些探子中有两个特殊的人物,也是原本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们现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龄小,他们还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这两个人就是李定国和张鼐。李定国是张献忠派出去的,张鼐是李自成派出去的,十一二岁的小孩当然不显眼,容易蒙混。
这两个人不要看年龄小,却已经是乱民团伙的骨干成员,起码他们都不会因为‘修河堤有饭吃’的口号跑掉,饿肚子也会跟着造反的铁杆成员。
他们本来是各自出发,互不相干,但是很巧,相同的方向,相同的道路,路上他们就走到了一起。
李定国,1620年生人,今年12岁,他的历史,内容非常丰富,简单抄录一遍起码要三四个章节,这种抄录资料的事太对不起读者了,所以我们只能简要的说几句。
他是农家子弟,陕西榆林人。请注意这个榆林,在226章里介绍孙传庭的时候,提到过,孙传庭的秦兵都是榆林人,榆林人天生就是当兵的材料。
李定国十岁就参加了张献忠的队伍,受到张献忠的喜爱,能够受到张献忠的喜爱,起码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聪明乖巧,二是长相出众,否则如何在成千上万的人堆里显露出来?估计他的家庭应该比较富有,因为他是有文化的人,十岁的孩子就能喜读兵书,作战勇猛,是个文武全才。
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之后,被封为安西将军,并且被收为张献忠的干儿子(注意,现在还不是干儿子)。到了清兵入关,大明灭亡之后,在云南出现一个南明永历小朝廷,李定国就是这个小朝廷的顶梁支柱。孔有德就是死在他的手里,并且在湖南衡阳击败满洲八旗兵,杀死满人亲王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儿子)。一举打破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李定国的支撑下永历朝廷坚持了20多年,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李定国在西南,他们是这一时期明朝残余力量的两杆大旗,坚持了数十年的反抗。
张鼐的历史资料很简单,出生日期不详,但是他应该与李定国上下差不了一岁,这时也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屁孩,他是李自成的干儿子,现在是孩儿兵的首领。由于乱民携裹民众,所以乱民队伍中老弱妇孺,什么年龄段的人都有,其中最有潜力的就是半大的男孩子,有一定的战斗力,也有培养前途,所以,李自成的队伍里就有一营孩儿兵,张鼐就是首领。李自成死后,他也战死了。除了造反之外,此人没有什么历史功绩,估计好事没干过,恶事没少干。
这两个人分别被张献忠和李自成派到河南做侦探,原因就是人很机灵,可以主事,年龄小容易蒙混。由于年龄相仿,他们本来就互相认识,这次南下路上巧合碰到一起,任务相同,于是便结伴而行。
由于国防军进入山西,山西境内的乱民军纷纷北撤,所以山西南部地区逐渐安稳下来,大小道路上不见了纷乱的民军的队伍,取而代之的是三五成群南下去寻求‘修河堤吃饭’人们。
在山西南部汾河盆地,地势较平坦,道路众多。为了避免民工们走错了道路,在很多重要道口都有国防军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