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311部分

明末强国梦-第311部分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上康熙还是给了活佛行政统治权,设置了代表活佛的四大噶伦作为行政的最高统治者,并且拥有藏军队伍,这也为后来的西藏分离势力留有了余地。朱万化可是不想留这个尾巴,他是按照中原佛教模式改造来康藏佛教的,使他们彻底的脱离“世俗”,让他们专心向佛。

    年底,铁路上用于通信联络的电话终于安装到山东的铁路沿线,交换局设在济南。按计划青岛到济宁沿线各个车站的电话都在这个交换局中,运河以西为另一个交换局,设于开封。交换局之间将设长途交换局,跨局交换效率就降低了,但是,人工的交换台管理电话交换的数量有限,只能这么办。

    初期,每个车站只是调度室有电话,每个车站三部电话,其中两部是专线电话,分别接通到上下两个车站,另一部是交换转接电话,连线到济南的交换局。

    交换机上的指示灯是个难点,因为朱万化始终没有发展电业,当然也不会有照明灯。单独为交换机制作小灯泡是有难度的,因此,朱万化最终选择了指针电表的原理,使其小型化,以便在控制台有限的面积上显示全部线路的占用情况,只要线路中有电压,对应的指针就偏转。

    利用这种方法显示线路状态的工作台上,就是成排成列指示窗口,每一个窗口的玻璃后面是一个表针。接线员监视着这一排一排的表针,有偏转的就是有通话要求,或者正在通话。通话的双方通话完毕、挂机,则对应的表针就回归原位了,接线员也就可以拆线了。

    这种交换台很笨重,也很大,但是解决了问题。

    这条铁路线沿线车站不多,初期设置的车站总数不超过二十个,以后车站密集了,每个车站也可能需要安装多台电话机,需要交换、转接的电话数量也增多了,电话的数量预计在几十部或者一两百部的数量级上,使用这种电话交换工作台可以轻松的完成交换工作。现代的经验,一个工作台可以容纳五六百步电话,当然现代的设备水平也是高的。由此可以看到,电话局的电话数量是留有很大余地的。

    你不要以为人工交换落后,在现代,美国的白宫的电话一直使用这种人工交换技术,直到20世纪末,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交换机已经普遍应用之后,白宫才拆除人工交换台。美国的白宫只是一个代表,保留人工交换的电话直到21世纪依然在不少要害部门存在,因为它有一个绝对的优势,那就是保密性好,要想窃听是难上加难。

    等到铁路上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电话的技术、管理会更成熟。朱万化就打算在开封建立一个电话局,可以解决官府各个衙门之间的通信联络。但是朱万化还不打算把电话业务扩展到民间,此时的电话通达范围还是一个电话局之内,并且容量极小,跨局的长途转接会很麻烦,需要设立长途局。在同一个城市之中,普通百姓及时通话的需求不大。

    影响普及电话还有一个技术因素,这就是电池了,酸锌电池不是很好的供电电源,它的充电需要专用设备,并且一旦使用不当发生渗漏还具有危险性。这都是不能扩展到民间的限制条件。

    又要过年了,这个传统的节日让所有的人都兴奋起来,朱府上下更是忙忙碌碌、喜气洋洋。

    但是朱万化有点高兴不起来。出了什么事?

    事情不算大,影响真不小。

    这是朱万化就任督军之后过的第一个年,如果是登基做皇帝,明年就要改元称制,是很重要的一个年。朱万化就想到,应该发一个新年文告给天下人拜年,给黎民百姓送去祝福,基本上都是拜年的话。但是作为督军,总要谈及军国大事,哪怕是泛泛而谈,说一点空话,也会牵连到政治。

    督军说话是代表联省的,话就不能随便讲了,拟好的文告稿子要拿到联省衙门、大都督府征求意见,最低限度要让他们知道,知情权还是有的嘛!

    联省已经决定年前发布两条消息:甘肃进入宪政,加入联省和马守应部收复西康,给新年带来一点喜庆。

    因此,朱万化的文告中就列举了这两条消息,接下去就是谈论几句天下形势,恳请朝廷、皇帝顺应历史潮流,识大体,走宪政的道路。若能如此,联省官府和国防军将继续拥戴皇帝,保大明江山万万年。

    问题就出在这句话上了。联省的官员、朱家内部的亲人、国防军一系的大小要员中绝大部分人,都表示“恳请皇帝执行宪政”这一段话不能说!这些人还是不敢批驳督军大人的,所以批评的话一句也没有,但是拐弯抹角的就是不赞同说这句话。例如联省衙门的回复说:“新年贺词给天下百姓拜年是应该的,可以增加督军大人的权威,为联省衙门取得声望,所以文字最还以祈福为主,过于敏锐的话题会冲淡节日的喜气,请督军大人三思。”

    这种思想、心理不是今日突然的表现出来的,从朱万化起步那天起,这些思想始终存在。只是在初期,朱家毫无势力之时,没有人在乎。中期,朱家的势力不大,大家表现的不明显,也不急迫。现在朱家已经成势,掌控天下过半,这个思想就成了当务之急。

    什么思想呢?黄袍加身,取天下而代之!追随朱家,谋求从龙之功!

    连带着还有一层,若是败了,成者王侯败者寇,覆巢之下无完卵,凤阳朱家岂会给你们这些人好果子吃?

    到了这个份上,朱万化想收回文告不发表都不行了,因为那就表示督军大人生气了,撤回了文告,他们就会战战兢兢,这种状态还如何办差?所以,朱万化只能什么都不说,抹掉那句话,交给报社,大年初一发表,自己回家憋气去!

    腊月初十,中华日报刊登甘肃进入宪政,加入联省的消息。联省任命林日瑞为甘青巡抚,督抚甘肃、青海两省。

    注:明代没有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归甘肃,青海湖以西不在大明的管辖范围之内。我们分出一个青海省是照顾读者的习惯,地理位置判别的容易一点,另外就是近代在青海建省自然有其道理,我们也应该沿用。

    甘肃整军完毕,议会、新官府也运作起来,朱万武率领的使团完成了使命,他们年前也就撤回了开封,朱钰也跟随返回了。

    报纸上还比较全面的介绍了甘肃抗灾救灾的情况,从兴修水利,修整道路,到各式各样的手工作坊,贸易贩运等等。报纸上介绍这些内容的用意就是提醒其他的省份,救灾不光是设粥棚,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让灾民自己行动起来抗灾自救。

    腊月十一日,中华日报又刊登了收编乱民军老回回马守应部,组成康藏军进军大西南,目前已经收复西康省大部分地区,马守应被联省任命为康藏巡抚,督抚西康省、西藏省。

    甘肃加入联省就使得联省与朝廷控制的省份又发生了变化:

    执行宪政的省份有:台湾、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九个行省,此外,在联省控制下的行省还有:南交口、热河、外蒙古、西疆(巴尔喀什)、西康、青海,共六个行省。总数十五个省。

    朝廷掌握的行省还有十一个,从北向南数:直隶、山西、四川、湖广、南直隶、江西、福建、两广、云南、贵州、交口。

    数量上联省已经占据了多数,但是,江南的富庶省份多数在朝廷手中。

    这两条消息又一次牵动了崇祯皇帝的心,从山东到甘肃,大明帝国从中原上被拦腰截断了,都成了联省的治下。崇祯感到来日不多了。北方就剩下了山西和直隶,这两个行省的出产远远赶不上南方的省份,并且连年遭灾,联省沉重的压迫让他感到呼吸困难,他开始考虑迁都了,是不是应该回到南京去?起码那里没有这样的压抑。

    至于路途上途径联省境内,他倒是很坦然,一是,他料定金华朱家不会伤害他,第二,即便有性命之忧,他也不怕,他觉得死了到是个开脱,一了百了。

    ………第395章完………

第396章:艰难的选择() 
崇祯八年的腊月,快过年了,京城里也是张灯结彩,大红的对联贴了出来,新请来的门神也贴了出来了,来往人流熙熙攘攘,一片节日的繁忙景象。

    皇宫里也是同样,各处的太监们也是忙着打扫庭院,张贴对子、挂牵,悬挂大红灯笼。

    这些喜庆的气氛没能使崇祯皇帝的心情好起来,还是整日里忧心忡忡的样子。

    自从他提出迁都之事,进行了几次小范围的平台召对,他迁都的想法遭到多数臣子的反对,支持者寥寥无几。在他看来臣子们太过迂腐,不能为君分忧,不是拿祖宗说话压人,就是天下形势平定,迁都会使天下动荡,引经据典的就是不同意迁都。

    其实崇祯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他“爱卿”们的地位上想一想,人们的立场与他们的利益是相关的。臣子们的家眷、事业、人际关系都在京城里,联省、国防军再强也威胁不到他们。如果换了清国鞑子、西北的乱民来包围、威胁京城,他们会第一个跳出来要求迁都!但是国防军不同,他们就算进了京城,金华朱家做了龙庭,他们照样是大明的臣子,只不过地位高低、权柄大小有些变化而已。再者说,联省的官僚薪俸高,不少人都在寻找着跳槽的机会,他们怎么会怕国防军呢?恐怕是盼望着国防军早点过来吧?

    人心隔肚皮,臣子们的这种心思,可怜的万岁爷同志未必知道。

    崇祯皇帝也有自己的绝招,朕不是真龙天子吗?朕不是一言九鼎吗?今天朕就来一次一言九鼎试一试,看看灵不灵,能不能“九鼎”!

    明朝的皇帝是不能自己写一个命令,盖上大印就当做圣旨发下去的,发圣旨的权利在内阁。否则崇祯连朝会都不用开了,自己发圣旨岂不便利?因此,在即将过年的腊月二十日崇祯在平台召见全体内阁成员和六部尚书。这可是少见,都多长时间没有这种大批的召见臣子了?臣子们记不清了,有几个月了吧?

    崇祯还没敢召集大朝会,他也是怕下不来台。

    平台召对如期举行,三叩九拜之后,十几位大员排列进殿,两侧站班。

    官员们非常意外,因为皇帝的第一句话就让他们震惊。

    崇祯说:“朕意已决,年后迁都南京,有何准备,有何难处,各部都在这里议一下。”

    这哪里是议呀?分明是在宣布迁都的命令!真是一言震动天下,大明历代皇帝恐怕都没有这么武断过,永乐大帝迁都北京也不是一锤定音,前后议了差不多一年。

    内阁大学士张至发出班奏道:“陛下,国都乃国之根本,怎能随意迁移?昔日成祖迁都北京。。。。。。”

    崇祯知道他又要引经据典,倒书袋子,唠叨没完了,因此,他板着脸,打断了他的话,说道:“张至发,那些老黄历朕都知道,不必尔等乱翻,迁都已决,今日之议,乃迁都事务,尔等无需再言其他。”

    崇祯真是不客气,打断了他的话,并且直呼其名。

    这位张至发是新上来的内阁阁员,是温体仁的死党,历史上在温体仁之后曾任首辅,但是时间不长。

    崇祯之严厉,令在场的官员肃然,同时场面也冷了下来,很长时间没人说话。非常安静,连喘气的声音都能听到。

    良久,崇祯又说话了:“谢升,你说说!”

    皇帝还是气不顺,没人说话他就点名,并且直呼其名。谢升是新任的吏部尚书,吏部就是管官员的,管人事的,现代话说就是组织部。吏部是六部之首,因此皇帝点他的名。

    谢升为官尚可,历史上他因为泄露了与后金和谈的机密而罢官,后降清。

    皇帝点名,谢升就不得不说话了,他说道:“陛下,眼下虽说是四海升平,但微臣知道陛下忧虑于联省的宪政。眼见得中原大地尽归了联省,虽说他们口称尊天子、社稷,也按时交纳赋税,但是毕竟不完全听命于朝廷,并且屡屡的僭越。怎奈那花皮军强悍,朝廷剿灭不得。此乃陛下之难,也是满朝臣子之难,陛下欲南下避祸,臣。。。。。。微臣。。。。。。”

    他有点说不下去了。他的这一番话可是大实话,这种形势摆在眼前,谁人不知,只是没人愿意说而已。迁都的缘由就在于此,今天被谢升说破。下面的话,按照意思可以猜到七八分,那意思当然是说,宪政有何不可?你皇帝放手权利,可保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大明江山万万年!但是谢升实在是没有胆量说下去了,那可是有生命之忧的。

    崇祯也说不上满意还是不满意,起码比反对他迁都要好,似乎也感觉到什么,见他不说了,便催促道:“谢爱卿说下去。”

    称呼变了,成了“爱卿”,不过不知是祸是福?

    “微臣以为,陛下欲南下避祸也无不可,可是此行要途径山东,皇上的安危事关社稷,此行怕不妥吧?”

    这个谢升在紧急关头转了话题,不过说实在的,若是路过山东,满朝文武谁也保不了皇上的万金之体。

    听到这里崇祯长出了一口气,到底没有大逆不道的言辞。但是对于途径山东,崇祯却是成竹在胸,他早就想好了。眼前都算是他的近臣了,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再说,他还指望着这些臣子为他办事。

    因此,崇祯说道:“对此朕已有谋划,各位爱卿都是朕股肱(gong)之臣,对各位也没有什么可隐瞒的。朕欲把太子朱慈烺(lang)、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照、五子朱慈焕分批先行密送到南京,如此,朕南行无忧亦。若朕遇不幸,国本已经保全。众卿以为如何?”

    国本就是太子。

    此时崇祯只有这四个儿子(老二夭折),太子朱慈烺今年7岁,其余的更小,最小的才两岁。

    三子朱慈炯就是影视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的“朱三太子”的原型,也有学者指出这是个错误,实际应该是五子朱慈焕,这个与我们的故事关系不大,我们就不管他应该是谁了。

    这四个儿子分批秘密运送到南京,应该说十分的保险了,现在是太平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